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姓名班级考号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有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尚奇的倾向。且不说诗中人物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方面的,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数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有删改)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之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了解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在精神追求方面相通,在审美观上都有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屈原《离骚》中的抒情性的影响,司马迁写的《史记》带有诗的情韵。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骚》《史记》都带有艰巨斗争的烙印,展现出善与恶的对抗斗争的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在表现形式上更为自由和充分。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班固认为,《离骚》“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纪”,均具有开创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钱锺书的《管锥编》言:“《史记》于‘怪事’‘轶闻’,固未能莈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终以身死问苍天孙皓晖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屈原从茅屋中出来了,扶着一根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渔叉渔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渔夫的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他木然地站住了。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天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么?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没有正义,没有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团大气而已!真想教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冥的汨罗江。“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地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经是三日之后了。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立国不赖一贤。”鲁仲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君自思之。告辞了。”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分明是无奈的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得撑持楚国,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以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丧志,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是强韧。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奸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鲁仲连戛然打住,对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眼神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关切。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歉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7.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申君认可屈原对楚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B.鲁仲连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故对屈原之死“平静得有些冰冷”。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着鲁仲连大喊,前后照应,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一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8.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绪通过两次问天得到一一宣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①,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②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③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雄雌,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④浸渍⑤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⑥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注]①荆:指楚国。②绛侯:周勃,汉朝开国功臣,曾与陈平共诛诸吕,迎立文帝,跪献天子玺。③灌婴:汉朝开国功臣,曾随刘邦转战各地,后与陈平、周勃共同平定吕氏叛乱,迎立文帝。④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⑤浸渍:渐渐渗透。⑥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大臣A不忌B然后C举天下D而唯吾之E所欲为F不过G十年H可以得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古代对有学识的人的尊称,犹后世之“先生”,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含义不同。B.汉文,即汉文帝刘恒。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C.“何为不豫”中的“豫”意为“快乐、高兴”,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含义相同。D.“不善处穷者”的“穷”意为“困厄,处于困境”,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对贾谊的卓越才华不能为世所用感到惋惜,并认为自古以来很多不世之才不能得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自身。B.孔子去楚国之前,先后派冉有、子夏去反复沟通;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待了三夜,都是期望得到君主的重用。C.绛侯和灌婴为汉文帝掌握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君臣情分胜过骨肉亲情,贾谊是无法撼动他们来推行自己改革政治的理想的。D.从贾谊过湘江所作的《吊屈原赋》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忧郁,甚至有退隐之意。他最终自我残害郁郁而终也就不难理解了。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2)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
14.苏轼认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具备多个条件,试概括其中三个条件。(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古瓦砚①欧阳修砖瓦贱微物,得厕②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③。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注]①古瓦砚:此砚系诗人朋友获古铜雀台瓦当制成,赠予诗人,为诗人所珍藏。②厕:置身。③攀:比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砖瓦能跻身于笔墨之间,是因为人们用它们制成了或美或丑、形态各异的砚台。B.诗歌中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运用了对比手法,强化了观点。C.诗歌表面上咏物,实际上由物而及人,“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点明了主旨。D.前人曾评价“宋诗主理”,可见宋诗强调义理思辨,从这首诗来看,这个评价是中肯的。16.从诗中看,欧阳修认为应该如何用人?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尚书》中的话,引出“,”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作了理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
(3)古代诗歌作品中的“白发”意象,往往是作者形象的写照,同时也多寄托作者功业未成或岁月易逝的感伤情怀。这样的诗句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于是①地学习,却不知不觉地引发了知识焦虑。这种知识焦虑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特征。
从表面上看,知识焦虑是个人渴望更多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其实,从深层来看,知识焦虑源于个人对知识的错误认知。现代社会的知识,即使是某一个很小的方面,对于个人而言也是无限的。因为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就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结果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同时也把自己的钱袋变成别人的提款机。任何一种成熟的知识都有其内在体系,学习这些知识都需要经历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习得真正的知识。而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一些所谓“干货”,则简化和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思考过程和痛苦的训练过程,给学习者带去一种智力快速上升、知识量暴涨的幻觉。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都是②。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知识,结果只能是③。
知识是进步的阶梯,也是发展的动力。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和便捷的信息,也带来了环境的瞬息万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在一个知识漫天飞舞的时代,要做一个明白人,正确看待知识,这样才能少一点焦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上述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含义,不超过12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①,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22.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于1935年9月17日在新学年“始业式”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材料二近年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代部分青年在面对现实中难以改变、无力掌控、难于解决的事情时,摆出无所谓、不奋斗不努力、挣多少就花多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材料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全解全析1.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错误。由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说的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2.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说法错误。由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3.B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的是《史记》的创作目的。B.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C.“《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纪’”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汉对楚文化的继承性。4.答案材料一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观点:《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解析材料一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由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知,材料一先提出观点:《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第二、三、四段首句可知,材料一又从“《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三个方面论证了观点。据此整理作答即可。5.答案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解析由“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由“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6.C“歉意”理解有误,“深深一躬”表达的是对屈原的尊敬,应为“敬意”。7.D“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错误。渔人们的放歌悠闲之态,未见其对楚国现实的不满。8.答案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迷惘、对现实的绝望。(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答题时,应先在文中找到屈原两次问天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屈原的情绪。“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你,你还是天么?”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上天开眼了!啊哈哈……”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迷惘、对现实的绝望。9.答案①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对比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使屈原形象更立体。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⑤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读者体验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增加情节,使本来简单的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的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同时“‘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屈原大夫,你在哪里——’”,这样的描写很有画面感,感人肺腑,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在春申君与仲连话别的情节中,他们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形成对比,如“骤然之间……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对屈原之死深感悲怆,觉得“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而鲁仲连却认为“屈原之心……刻舟求剑”“屈原之失……悲惨地死了”。由二人的态度,可以看出屈原身上既有值得人尊敬之处,也有值得人反思之处,使屈原的形象更加立体。鲁仲连所说的“要得撑持楚国,不能效法屈原”“仲连以为,谋国良臣……楚国又岂能不亡”富有哲理,在感性的叙述中融入人物理性的思考,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屈原在艺术作品中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形象,其忠君爱国的品格一直被人歌颂;但在本文中鲁仲连却认为屈原是“愚忠”,认为屈原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这样就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一直以来,人们对屈原的品格都是赞颂的,但本文却思考屈原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对楚国有利,能否扭转楚国衰败的局面,塑造了一个与传统认知中不同的屈原,带来了新奇的阅读效果。10.BFH“大臣不忌”与前文“天子不疑”结构对称,应在“忌”后断开;“所欲为”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为”后断开;“十年”作“过”的宾语,应在“年”后断。故应在B、F、H三处断开。11.C《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为“安乐,安逸”。两句中的“豫”含义不同。12.C“贾谊是无法撼动他们来推行自己改革政治的理想的”错误。原文“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说的是,贾谊应当取得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支持,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故“无法撼动”错误。13.答案(1)如果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努力去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2)一次谋划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始终不再被采用呢?解析(1)“苟”,如果;“勉强”,努力去做;“庶几”,希望。(2)“见”,表被动;“安”,怎么;“用”,被采用。14.答案①自身要有才干。②能够忍耐并等待时机。③能得到位高权重者的包容和赏识。④要懂得爱惜自己。(答出三点即可)解析由原文“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可知,自身要有才干。由原文“夫君子之所取者远……有所忍”可知,能够忍耐并等待时机。由原文“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可以得志”可知,能得到位高权重者的包容和赏识。由原文“君子之爱其身……而可以无憾矣”“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可知,要懂得爱惜自己。[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他们万分之一的才能,未必都是当时君主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如他所说(的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不被重用而郁郁死去。照这样,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人才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如果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努力去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事先致意,再派子夏去说明情况,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要像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走,还说:“齐王或许会召见我。”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这样之后就明白世上果真没有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他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军队,来决定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帝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互相投合的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少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日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如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不迫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愤懑,超然有远走高飞之意。此后,自己终因感伤而哭泣,以至于夭折,这也说明他是个不善于身处困境的人。一次谋划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始终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15.A“或美或丑、形态各异的砚台”错误。“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意为“对于事物来说只要是相宜的,成了有用之物,就不必计较它的丑与美”。可见本诗说的是,砖瓦能跻身于笔墨之间,是因为它们被制成砚台之后在研墨方面有很大作用,并不是因为人们用它们制成了或美或丑、形态各异的砚台。16.答案①要重视人的才能,用人不能看其地位高下、外貌美丑。砖瓦微贱,制成砚台却在研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人们不能计较事物外貌的丑与美,用人也应重视其内在才华。②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砖瓦不像黄金那样宝贵,没有玉那样坚硬的质地,制成的砚台却能在研墨方面有长处。用人也应重在用人之长。解析本诗借物兴感,借题发挥,从瓦砚的功用生发开去,表达了诗人在如何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慨叹古今量才用人之难。“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意为“对于事物来说只要是相宜的,成了有用之物,就不必计较它的丑与美”,可见诗人认为用人同样如此,不能只看人的出身、地位、外貌,应重视其内在的才华。“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的意思是“金子不能说不是宝贵之物,玉石又怎能说它不是坚硬的物品呢?用这两样东西来磨墨,反而不如这瓦砾更适用”。砖瓦不像黄金那样宝贵,也没有玉那样坚硬的质地,但是用它制成的砚台却能在研墨方面有长处。诗人以此为喻,认为用人也应重在用人之长。17.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示例)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8.答案(示例)①如饥似渴②空中楼阁③一无所得解析①结合“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可知,此处形容渴望学习的状态,可填“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②此处用来形容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是虚幻而没有根基的,可填“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③此处说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知识,最终只能空手而归,可填“一无所得”。一无所得:没有得到收获,空手而归。19.答案如果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就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因为……就……”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分句内容是假设关系,改为“如果……就……”;②“陷入盲目跟风”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状态”。20.答案①画面内容: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在一堆“学习资料”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书本散落一地,他满头大汗也没有找到,于是他发出感慨:资料找时方恨多啊!(3分)②含义:警示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正确看待知识,学习知识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减少知识焦虑。(2分)解析画面内容:注意描述男子的行为,包括细节——满头大汗;描述周边环境——书橱、书籍很多,地上散落着书本;更要注意画面中的文字——“学习资料”“资料找时方恨多啊!”。含义:漫画中的人因在众多资料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而焦虑万分,再结合材料中的“明确且坚定的方向”“盲目跟风”“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和便捷的信息……这样才能少一点焦虑”等相关信息可知,此漫画意在警示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正确看待知识,学习知识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减少知识焦虑。21.答案①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②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③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解析①处,由后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分析可知,此处是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故可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xxx气动放大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创业计划)
- 年产xx硅酸盐水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说明)
- 小学英语素养展示活动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3-3 气象灾害(第一、二课时)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2.2天气与气候
-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课件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3)-人教新课标
- 4.1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 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九年级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复习学案
- 国开2024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4答案
- 《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精编版)
- 汽车类西班牙语词汇
- 一年级综合实践
- 氢气纯化装置讲义课件
- 海拉EPS角度传感器ppt课件
- 中药饮片(预包定装)进、存、销管理制度
- 正统道藏目录[共3页]
-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8个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和重点标注)
- (医学PPT课件)乳糖不耐受新认识
- 《肾病综合征》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