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六单元达标检测_第1页
05-第六单元达标检测_第2页
05-第六单元达标检测_第3页
05-第六单元达标检测_第4页
05-第六单元达标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班级考号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叙述文学中的小说、戏剧、说唱,统称传奇。传奇者,以情节新奇、丰富、多变为特色。《水浒传》等诸多小说的传奇性,正是传统审美意识在小说艺术中的突出特征。传奇就意味着艺术在对生活的把握中,摒弃了那些平凡的、了无生气的素材,而是撷取那些富于戏剧性的、不一般的、跌宕多姿的生活,并以巧合(即诸多偶然性)的形态显现。它总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或直接表现或暗示出生活中特异的事件。《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是通过三拳打死镇关西、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特别是倒拔垂杨柳等一连串惊人的情节,来描绘这位英雄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英雄性格。而武松的传奇故事,又是通过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传奇情节,来勾画这位大英雄极度奇异的生平经历。作者正是这样把英雄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焦点上,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环环紧扣,一浪接一浪,逐步把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叙述出来;而英雄好汉丰富的性格特征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鲜明、生动、活泼地揭示出来。《水浒传》这种善于描写丰富而奇异的情节的技法,把中国小说善于编织传奇性故事的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所以《水浒传》中的故事,绝无一览无余、看头知尾的毛病,很少有板滞枯涩之痕迹。小说的大部分,特别是英雄人物史的故事编织,大都夭矫变幻,摇曳多姿,即使情节的一个片段,也往往是一波三折,极尽曲折之能事。至于“无巧不成书”的运用,充分把“奇”与“巧”的辩证的艺术思维处理得十分自然。巧则奇,奇则巧,“奇”才能传,“巧”才能书。传奇之“奇”,是出“奇”制胜;“巧”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我们可以在中西小说比较中发现一个规律性现象:西方小说以写人为主,人中见事,擅长追魂摄魄地刻画人物心灵的流变;而中国古典小说——以《水浒传》为例——则侧重于记事,事中见人,善于声情并茂地展示事件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西方小说善于雕刻心灵,中国古典小说则善于编织摇曳多姿的故事。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摘编自宁宗一《浅谈<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材料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即:“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故事以说书艺人常用的套路开篇,徐徐道来,节奏平缓。看似以闲话开篇,其实一点儿也不闲,故事的背景、人物、因由、线索都在此得以呈现。闲话之中交代了李小二的身份特点:林冲的旧相识,曾在东京打工(见多识广),人生有污点(偷过店主家钱财),受过林冲之恩,娶了店主女儿,现为茶酒店老板。这几个身份特点在故事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后文处处关合此身份。正是李小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他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林冲沧州街头闲走巧遇李小二,是文本的第一个“巧合”。这个“巧遇”看似巧合,其实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是小说讲故事的传统套路——把故事的基本架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小说的结构逻辑。在牢城营前经营茶酒店的,可能不止李小二一家,陆谦恰巧就选择了李小二的店作为密谋之地,还让李小二去牢城营请管营、差拨两个来参与谋划,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巧合”。为什么密谋地点是李小二的茶酒店?陆谦此行受高太尉差遣,要想尽办法除掉林冲,他在沧州人生地不熟,需要得到当地人的配合;再加之高太尉捎有书信,管营、差拨必须协助陆谦完成此项“任务”。为了安全、保密、便捷,合谋地点不能离牢城营太远,酒菜的品质也不能差,店里应有东京口味的菜品。综上,李小二的茶酒店就成了首选之地。读者以为这是“无巧不成书”,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安排。这一“巧谋”交代了故事的根源和线索(暗线),林冲处处被人设计,遭人陷害,处境危险。由此,故事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故事就是按照这一线索紧针密线,精巧布置开去。这是小说的线索逻辑。管营安排林冲去照看草料场,当天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信步投东……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陆谦等人密谋后为何六天里没有任何动静?密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读者一无所知。而林冲赶赴草料场,偏偏遇上风雪天气,这是文本的第三个“巧合”。风雪不期而至,林冲被调往草料场,密谋的内容一步步展现。然而,林冲沽酒御寒,躲过草厅坍塌;古庙避寒,躲过草场大火。陆谦的阴谋步步紧逼,林冲的行为处处退守,最后退入山神庙。林冲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剩下的只有绝境、死路。由此,小说“逼上梁山”“官逼民反”的主题就被充分体现出来。因而,风雪天气里林冲经历的种种巧合,甚至“风雪”本身,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故事发展的必然。所有的设计都指向火烧草料场,“风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基本前提。这是小说的事理逻辑。这些情节看似处处“巧合”,其实处处有设计。所有“巧合”的情节皆统摄于严谨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下,读来自然合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这些“巧合”更是将引人入胜的情节与叙事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见斧凿痕迹,读来令人叹为观止!(摘编自张万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巧合”背后的叙事逻辑》)1.下列对材料结构与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风格,体现在小说、戏剧、说唱等古代叙述文学中,主要表现为叙事的传奇性。B.《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史被讲述得夭矫变幻、摇曳多姿,完全得益于“无巧不成书”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似以闲话开篇,实则为后文处处设伏,照应了材料一中“‘巧’才能书”的说法。D.“风雪”不期而至,使小说后面的种种巧合顺理成章,天衣无缝,这既是对事理的把握,又是对艺术的斟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在对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中总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处与不足,但也只是相对而言,不排除一些特例。B.材料一认为《水浒传》的叙事技巧对中国小说贡献巨大,“奇”与“巧”的辩证运用,开创出一种民族审美风格。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逻辑结构既充满叙事的艺术张力,又处处关合故事情节,使情节与技巧浑然一体。D.材料二以“巧合”为分析点,先分后总,论证结构精巧严密;材料一则先提出观点,然后分而论之,最后进行总结。4.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假如材料二拟在辅导杂志上刊载,请你为其写一则摘要。(4分)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除了沧州巧遇、茶酒店巧谋、风雪巧至等“巧合”,还有林冲上街寻仇的“不遇”、沽酒路上与仇敌的“不逢”、山神庙门口双方的“不见”等各种“不巧”。这些“不巧”,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巧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泥兴荷花壶孙方友①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用料讲究,壶坯虽薄,但极坚固。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指一弹,“铛铛”作响,且一壶一音,音长如绵,如琴似弦。真正供奉京城皇宫内的泥兴壶,多是陈氏壶。到了民国年间,窑主名叫陈三关。正逢军阀混战的动乱岁月,陈氏壶开始流落民间,只是其造价极高,能用得起真正贡品的,多是些达官贵人。这一年,段祺瑞②来到了陈州城。他派人问清了陈三关的家,便带随从直奔陈府。陈三关已年近古稀,银白的须眉下藏着一双深邃的眼睛,言谈举止皆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他见来一富商,忙起身迎客。段祺瑞拱手还礼,报了化名,说是慕名专程到陈州欲购一套陈氏泥兴茶具,若能得一宝壶,出价在所不惜。陈三关命人抬出几箱茶具,一一打开,对段祺瑞说:“这是一百套上品,我再从中挑出一壶,可丑话先说不为丑,先生要拿出这一百套的钱来!”段祺瑞当即命人掏出一托盘钢洋,放在桌子上。陈三关拉过箱子,开始一把接一把地朝外抛壶,一连抛出一百把,从高空落到地上,皆完好无损。段祺瑞惊叹间,只见那陈三关已把一百把壶同时摆在了案子上,取出一根细铁棍儿,挨个敲击,凡音裂音哑者,当即抛出。最后挑出21把,个个音质如琴,细细地分出高低音,又按音序排了三排。此时的陈三关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只见他如入无人之境,饱吸一口气,双手各持一根细铁棍儿,倏地飞舞开来。铁棍儿如蜻蜓点水,在21把壶上弹跳,美妙的音乐被飞舞的铁棍儿荡开,如泣如诉,似高山流水,似珠玑落盘,让人禁不住心头颤抖。细听了,原是一曲《春江花月夜》。这时候,只听那陈三关突然改了曲牌,奏出了《十面埋伏》,且越来越急,如同千军万马,又如暴风骤雨。厮杀声、马奔声、枪击剑砍声响成一片。段祺瑞瞪圆了双目,如临大敌,正欲呐喊几声,突然曲终音绝,万籁俱寂。在场的人如同刚从血战中杀将出来,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陈三关已汗透脊背,他郑重地转过身,望了众人一眼,然后跨左一步,亮出了“琴案”。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案上已瓦砾一片,唯有一壶亭亭玉立于瓦砾之中。陈三关挽了衣袖,托了那把壶,用铁棍儿击了一下,音质如初,不嘶不哑。他捧了那壶,呈到段祺瑞面前,说道:“客官,宝壶挑出来了!”段祺瑞抹了抹双手,十分恭敬地接了那壶,细细地抚摸,如视家珍。陈三关擦了擦汗水,呷了一口茶说:“客官,你有福气,赶上了军阀混战的时机!这是我家祖传的挑壶程序,古时候为皇上挑贡品,多是用此种套路。见客官气度非凡,绝非寻常之辈!你能否告诉我真姓大名,也好让我记准此宝壶的下落?”段祺瑞迟疑了一下,笑道:“师傅好眼力!鄙人姓段名祺瑞字芝泉。”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禁不住目瞪口呆,好一时,他才平静下来,施礼道:“段大人真乃富贵之人!此宝壶为百里挑一,实属宝中之宝!据我所知,此种壶多有灵性,能救主人一命!”“此话怎讲?”段祺瑞不解。“枪打宝壶,子弹只过一壁!大人若不信,可当面一试!”段祺瑞半信半疑,让人把壶放在高处,掏出枪来,对准壶身打了一枪。只听子弹头儿在壶内如钢珠跳舞“叮叮当当”响了一阵,然后发出颤音落在了壶底。取壶相看,果真只过一壁!那子弹穿过之处只一个圆眼儿,四周且无一点儿炸纹儿。陈三关哈哈大笑。段祺瑞捧着宝壶懊悔地叹了一口气……(有删改)[注]①孙方友:小说家,小说内容大多取材于故乡陈州的人物、传说、民俗等,展现个体生命对历史的观照和乡土文化对人性的诠释。②段祺瑞:“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1926年在他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的临时执政期间,执政府卫队向北京各界反帝游行队伍开枪,酿成“三·一八惨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祺瑞来到陈州城后,先派人问清了陈三关的家,之后“便带随从直奔陈府”,“直奔”一词反映其寻壶的迫切心理。B.泥兴荷花壶“极坚固”,这一点在后文陈三关高空抛壶、用细铁棍儿敲壶,宝壶被枪击后子弹只过一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C.陈氏壶与众不同,体现在用料讲究、音质如琴和使用者的身份高贵上,尤其是在挑壶的程序上,特别的方式很能体现壶的质地与声韵。D.陈三关“禁不住目瞪口呆,好一时,他才平静下来”,这是因为他不识段祺瑞的身份,却事先开口要一百套壶的价钱,心生惭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段祺瑞不吝重金求壶和对“荷花壶”如视家珍,也写了陈三关最后哈哈大笑,这些都从侧面衬托出“荷花壶”的魅力。B.小说情节围绕“荷花壶”展开,荷花壶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从求壶到挑壶再到破壶,行文过程自然流畅,条理性强。C.小说通过不同的方法描写人物,如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将陈三关的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D.小说以段祺瑞捧着宝壶叹气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8.小说描写陈三关“挑壶”的语段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9.文艺批评家谢有顺说:“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如果作家真能以这三个维度来建构自己的写作,那定然会接通一条伟大的文学血脉。”请结合上述评论的“三个维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何哉?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破吴。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则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不足于诈。君其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君若不攻A而输之B籴C则利去D而凶至E财匮F而民怨G悔H无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与“卷卷有爷名”(《木兰诗》)两句中的“名”字含义不同。B.中山王,古代封爵之一。中国的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文中指的是中山国的君主。C.“虽闻又不信也”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虽”字含义不同。D.田,打猎,后作“畋”,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休闲娱乐活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虚名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是不能并存的,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趁此机会攻打越国。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与楚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14.文中的晋文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本词是词人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后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候清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词人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于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所出,如果国君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这样的不良印象。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雪落成诗,诗情胜雪。古人常将“风”或“雪”写入诗歌,或营造独特的氛围,或表达别样的情怀,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相比于传统的语言机器人,ChatGPT能够理解聊天的上下文语境,并且使用更接近人类日常的语言进行聊天。①,ChatGPT还能完成撰写邮件、制作视频脚本、翻译、写代码,甚至写小说、做考试题和撰写学术论文。ChatGPT在开放后引发了人工智能圈的轰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吸引了几百万人注册,不少人称誉它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

另一方面,ChatGPT对教育界和学术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还能②,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至少有4份已发表和预印本上的论文使用了ChatGPT作为论文的“合著者”。

目前,③,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学术论文,如《自然》杂志明确了学术论文中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规定,《科学》杂志声明不接受使用ChatGPT生成的投稿论文。学术工作者普遍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很有趣,但离真正的学术写作(或科学研究)还很远。正如工具开发者所述,“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根据文段三个段落的内容,以“ChatGPT”为开头,运用被动句的形式分别对ChatGPT作出评价。(3分)

20.ChatGPT在解答以下问题时遇到困难,请辅助进行回答。明人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说清玩之物“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陆游是“蒲痴”,常常到山间捡白石头、接泉水回来养菖蒲。即使在外面喝醉了,很晚才回家,也不忘把菖蒲拿到室外通风,所以他的菖蒲长得节叶坚瘦。他甚至用菖蒲上的露珠来洗眼睛,以明目静心。不仅如此,他更是作诗来表达对菖蒲的喜爱:“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橄榄茶。自是闲人闲趣,无心学野僧家。”

请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3分)()A.寒煎逐原B.山煮足本C.寒煎足本D.山煮逐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把人物放在逆境或顺境中以后,作家如果没有特别清醒的头脑,就有可能落入俗套,走向顺境大喜、逆境大悲的被动公式。作家的创造力在这时面临着考验,如果想摆脱被动,就要有某种魄力,力避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平行,并使之发生错位,这是作家掌握主动的关键之一。在使人物在顺境中体验痛苦之后,作家仍然要有掌握多种选择的余地,这是关键之二。至于是让人物出一点小小的洋相就适可而止,还是让人物的洋相层出不穷,灾难愈演愈烈,这就看作家追求怎样的风格了。《范进中举》所选择的就是前者,而《小公务员之死》所选择的则是后者,灾难愈演愈烈,直至主人公死亡。要使洋相和灾难不断衍生下去,就得有一种艺术家的想象力,而不能凭朴素的生活经验。试想,①如果光从生活经验,②《小公务员之死》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③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小公务员打了一个喷嚏,④反复向将军道歉而不被理解,最终抑郁而死呢?⑤人是这么容易死的吗?⑥但是追求喜剧风格的作家有权力以导致荒谬的逻辑推演他的情节。⑦恰恰在这里,⑧不但表现了作家创造情节的自由,⑨而且表现了作家驾驭喜剧逻辑的自由。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被驱逐出门后因受冻挨饿而死,小说在热闹的新年“祝福”中结束。请以此为例,阐释文段中“错位”这一概念的含义。(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小镇做题家”是指因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所以只能不断地学习、刷题、考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以此实现某种程度上的“鲤鱼跃龙门”,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青年学子。“小镇做题家”本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出身小镇,做题改命,却成为一些人嘲讽与挖苦的新名头,被异化成“没有能力,空会做题,书呆子气,无法适应社会”的年轻人,从而引发了大众的愤怒与批判。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引发了大众的质疑,那么同学们对“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有着怎样的解读?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对时代、社会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1.A由材料一“传奇就意味着艺术在对生活的把握中……直接表现或暗示出生活中特异的事件”可知,《水浒传》的传奇性体现在“人物经历的不平凡”“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和“诸多巧合”三个方面,这个三方面是并列的关系。2.B“完全得益于‘无巧不成书’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英雄人物史被讲述得夭矫变幻、摇曳多姿”源于《水浒传》“善于描写丰富而奇异的情节”的技法;而“无巧不成书”只是这种技法中的一种。3.CA.“材料一在对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中总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处与不足”错误。材料一没有总结中国古典小说的不足,只是比较了中西方小说各自的长处。B.“开创出一种民族审美风格”于文无据。D.“然后分而论之”错误。材料一没有分论点,在提出中心观点之后就以《水浒传》为例论证“传奇性”的特点,最后进行总结,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的。4.答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看似处处“巧合”,其实处处有设计,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结构逻辑”“线索逻辑”“事理逻辑”将引人入胜的情节与叙事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见斧凿痕迹。所有“巧合”的情节皆统摄于严谨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下。解析题干中的“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材料二”是关键点。首先找到答题区间。材料二的结构特点是分总式。由“这是小说的结构逻辑”“这是小说的线索逻辑”“这是小说的事理逻辑”可知,一、二、三段分别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水浒传》的三个“巧合”之处。第四段是总结段,所以第四段的内容基本可以作为摘要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前面内容进行提炼,最后整理成答案即可。5.答案同意。①《水浒传》善于编织传奇性故事,善于借助诸多偶然性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故事夭矫变幻,摇曳多姿。②“不遇”“不逢”“不见”等各种“不巧”,仍属于偶然性事件,能使故事一波三折,有张有弛,带给读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体验。③这些“不巧”读来自然合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巧合”。(或:这些“不巧”将引人入胜的情节与叙事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见斧凿痕迹,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巧合”)解析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其原因。由材料一第三段“《水浒传》这种善于描写丰富……推进了一大步”“小说的大部分,特别是英雄人物史的故事编织,大都夭矫变幻,摇曳多姿”“即使情节的一个片段,也往往是一波三折,极尽曲折之能事”“至于‘无巧不成书’的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①和答案②。林冲上街寻仇的“不遇”、沽酒路上与仇敌的“不逢”、山神庙门口双方的“不见”等各种“不巧”,其实也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例如林冲寻仇,读者期待林冲尽快找到仇敌,并当时就手刃仇敌,但作者偏不按照读者的心理去安排,他让林冲前街后巷寻了六日,就是“不遇”。一者时间长,足见林冲寻仇敌之用心,他一定要消除隐患;二者寻不到,可见贼人的谨慎,其躲藏得隐秘;三者一直“不遇”,让林冲放松了警惕。此时,林冲杀人的底气不足,情感不足,证据也不足。所以,一定要“不遇”,才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蓄势,这也是讲故事的套路使然。因此,这些“不巧”和文中列举的“巧合”一样,属于情节逻辑,读来自然合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巧合”。由此可概括出答案③。6.D“这是因为他不识段祺瑞的身份,却事先开口要一百套壶的价钱,心生惭愧”错误。由原文“客官,你有福气……多是用此种套路”“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平静下来”等内容可知,应是陈三关后悔把壶卖给段祺瑞。7.A“也写了陈三关最后哈哈大笑,这些都从侧面衬托出‘荷花壶’的魅力”错误。“陈三关最后哈哈大笑”并不能衬托出“荷花壶”的魅力。8.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铁棍儿如蜻蜓点水”等;同时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如说敲壶发出的声音“如同千军万马,又如暴风骤雨”,将听觉与视觉打通。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三关挑壶技艺的高超。②运用了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动作描写如“拉—抛—摆—取—敲—挑—排—托—击”,这一系列动作将挑壶的过程精彩地呈现出来;神态描写如“陈三关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凸显了陈三关潇洒、技艺不凡的形象。③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段祺瑞瞪圆了双眼,如临大敌”“在场的人……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烘托了陈三关挑壶技艺的精彩绝伦。④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行文节奏富于变化,舒缓有致。(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小说描写陈三关“挑壶”的内容在原文第五段和第六段,答题时要针对这两段描写进行分析。“铁棍儿如蜻蜓点水……枪击剑砍声响成一片”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将听觉和视觉打通,写出了陈三关挑壶技艺的高超。“陈三关拉过箱子……倏地飞舞开来”“陈三关挽了衣袖……不嘶不哑”运用了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动作如“拉—抛—摆—取—敲—挑—排—托—击”,这一系列动作将陈三关挑壶的过程精彩地呈现了出来;神态如“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凸显了陈三关潇洒、技艺不凡的形象。“段祺瑞瞪圆了双眼,如临大敌”“在场的人……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陈三关挑壶技艺的精彩绝伦。“铁棍儿如蜻蜓点水……原是一曲《春江花月夜》”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行文节奏富于变化,舒缓有致。9.答案①本文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陈三关得知买壶者是皖系军阀刽子手段祺瑞时,巧妙设计枪打荷花壶一事,让段祺瑞购壶的愿望落空,体现了普通民众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性之美,也声讨了刽子手冷血残暴的人性之恶,说明其必将尽失人心,被大众唾弃。②本文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价值的追求。如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对专制独裁的抵制,对正义智慧的赞扬。③本文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特点。作者立足家乡陈州特有的自然、人文材料进行创作,体现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和审美选择。(每点2分)解析答题时,应从人性、人类、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从人性方面看,由“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施礼道:‘段大人真乃富贵之人……能救主人一命!’”“段祺瑞半信半疑……四周且无一点儿炸纹儿”可知,陈三关得知买壶者是皖系军阀刽子手段祺瑞时,巧妙设计枪打荷花壶一事,让段祺瑞购壶的愿望落空,体现了普通民众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性之美,也声讨了刽子手冷血残暴的人性之恶,说明其必将尽失人心,被大众唾弃。这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从人类方面看,由“真正供奉京城皇宫内的泥兴壶……多是些达官贵人”可知,小说体现了人类对艺术之美的追求;由“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施礼道……”“枪打宝壶……可当面一试”“段祺瑞半信半疑……四周且无一点儿炸纹儿”可知,小说体现了人类对专制独裁的抵制,对正义智慧的赞扬。这体现了对人类所共有的价值的追求。从个人方面看,由“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如琴似弦”可知,作者立足家乡陈州特有的自然、人文材料进行创作,体现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和审美选择。这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特点。10.答案CEG解析“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句式对称,应各自独立成句,故E、G处应断开;“则”字后面是“君若不攻而输之籴”的结果,“则”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11.C“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虽”都是“即使”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12.C“会很快灭亡”错误。原文“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当此”的意思是“国家有这五种情况,无可幸免,必定灭亡。中山国与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并没有说两国会很快灭亡。13.答案(1)假如我们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去请求从吴国买进粮食,吴国一定会卖给我们粮食。卖给我们粮食,那么吴国就可以战胜了。(2)晋文公身边的人说:“城濮之战,用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进行赏赐,先赏赐雍季,这是为什么?”解析(1)“若”,连词,假如;“籴”,买进粮食;“取”,战胜,夺取。(2)“谋”,计谋,计策;“行赏”,进行赏赐;“先”,次序、时间在前。14.答案①遇事提前谋划,听取多方意见;②善于审时度势,采取合理策略;③立足长远发展,能够高瞻远瞩。解析由“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君问于雍季”可概括出答案①;由“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可概括出答案②;由“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可概括出答案③。[参考译文]越国发生了饥荒,勾践感到恐惧。四水进谏说:“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并且财富有余,吴国国君喜欢名声却不考虑后患。假如我们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去请求从吴国买进粮食,吴国一定会卖给我们粮食。卖给我们粮食,那么吴国就可以战胜了。”越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吴国将要把粮食卖给越国,子胥进谏说:“不可以!吴国与越国土地相接,边境相邻,是互相仇视、互相征战的国家。不是吴国灭掉越国,越国一定灭掉吴国。不如趁机攻打越国,这是我们的先王阖庐称霸的原因。况且饥荒是什么呢?也像深渊一样。打败仗的事,哪个国家没有?您假如不攻打越国而卖给他们粮食,那么利益离去而祸患到来,财物匮乏而百姓怨恨,后悔都来不及了。”吴王说:“我听说正义的军队不攻打已经归服了的国家,仁德的人给饥饿的人食物吃。现在越国归服了却去攻打它,即使得到十个越国,我也不去做。”于是就给了越国粮食。三年后,吴国也闹饥荒,吴人请求从越国买进粮食,越王不给,却攻打吴国,于是攻破了吴国。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离开了中山国。白圭又到了齐国,齐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谢绝,白圭说:“这两个国家将要灭亡了!我听说国家有五尽:没有人效忠他,那么言辞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无可幸免,必定灭亡。中山国与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使中山国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听到‘五尽’并且改正自己的行为,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既然这样,那么君主的追求在于善于听取意见罢了。”晋文公与楚国在城濮打仗,晋文公向咎犯询问这件事。咎犯回答说:“行正义的君主,不满足于守信用;行战争的君主,不满足于欺诈。您用欺诈之术就可以了。”晋文公向雍季询问这件事。雍季回答说:“焚烧山林来打猎,尽管得到的野兽很多,但明年不会再得到;用欺诈之术能获得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在这时晋文公没有听从雍季的计策,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于是和楚军交战,大败楚军。到了赏赐(有功人员)的时候,先赏赐雍季,后赏赐咎犯。晋文公身边的人说:“城濮之战,用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进行赏赐,先赏赐雍季,这是为什么?”晋文公回答说:“雍季的话,是符合长远利益的谋略;咎犯的话,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我已经采用了雍季的计策了。”15.A“词的上片……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错误。“灯火钱塘三五夜”表明上片写的是“钱塘”元宵景致,热闹非凡,这里的“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写密州上元节,突出的是其冷清。16.答案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而密州“火冷灯稀”,仅有的鼓和箫也是为了祭祀。②仕途不顺,人生失意。“山城”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感到失意落寞。③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的生活感到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词人看到人们无心热闹,一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解析这首词上片写杭州元宵景致,下片写密州上元光景。“寂寞山城人老也”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的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当前光景“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作反衬,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了词人对杭州元宵节繁华景象的怀念之情。由此可以得出词人寂寞的原因之一是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结合注释①可知,词人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画意。而且密州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一心期盼能被朝廷再次重用的词人却被调到此地为官,失意落寞之感无以言表。由此可以得出词人寂寞的原因之二是仕途不顺,深感人生失意。根据下片的“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知,词人在密州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农民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再结合注释①可知,词人作为一个爱民之官,看到此种景象,他又怎能开怀呢?由此可得出词人寂寞的原因之三是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的生活感到忧虑。17.答案(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2)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3)(示例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示例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示例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18.答案①除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②撰写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③多家学术期刊已发表声明解析①处,“使用更接近人类日常的语言进行聊天”“还能完成……学术论文”说明ChatGPT具有除聊天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故可填“除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之类的内容。②处,结合前文“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以及横线前面的“还”可知,此处应填写ChatGPT的另一项功能;后文“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强调其撰写的论文专业性强,故可填“撰写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之类的内容。③处,后文“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学术论文”是具体内容,“如《自然》杂志……”列举多家学术期刊的声明,可见此处应是对下文的概括,故可填“多家学术期刊已发表声明”之类的内容。19.答案①ChatGPT被誉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②ChatGPT被用于撰写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③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有时被认为答案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解析①第一段最后一句“不少人称誉它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具有总结性,变换为被动句:ChatGPT被誉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②第二段运用“不仅能……还能……”的句式,强调“ChatGPT能撰写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变换为被动句:ChatGPT被用于撰写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③第三段强调“ChatGPT等人工智能……离真正的学术写作(或科学研究)还很远”“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变换为被动句: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