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通过对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运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这一时期黑暗与光明并存的近代化道路。2.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3.学生能够掌握从历史发展的不同视角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深远影响。002预习导学1.责任内阁制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府采取责任内阁制。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日,经参议院同意,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然而,一桩涉及王芝祥的任命案,就表明这样的责任内阁制完全不是袁世凯所能接受的。唐绍仪原准备任命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但袁世凯却不接受,反而把没有经过唐绍仪副署的委派王芝祥为南方宣慰使的命令公布出来,随后又任命其嫡系大将冯国璋为直隶都督。为此,唐绍仪只得愤而提出辞呈,这届内阁也只存在了三个月。唐绍仪之去职,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第一次公然践踏《临时约法》、破坏责任内阁制的行为,然而这一事件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随后,袁世凯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2.北洋军阀:1895年袁世凯在 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归北洋大臣 节制。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在保定编练“北洋常海备军”,简称北洋军。北洋军阀主要指伴随袁世凯的崛起来的军事集团。袁在其中培植了一大批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势力不断扩张,形成控制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一时期的政府也被称为“北洋政府”。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无人有足够能力统驭整个北洋派,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化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主要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战争。此一时期的北洋政府也先后由不同的军阀控制。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揭开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8年北伐完成,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也扩展到全国。3.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或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宋教仁案”的发生,对于国民党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孙中山也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力主武力讨伐。4.府院之争1916-1917年间发生的“府院之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发生的争端。这既是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也是北洋军阀利益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随后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新内阁。然而,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形成总统府与国务院互为对立面的府院之争,甚至成为北京政治主要的矛盾,导致政局极度动荡。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教材中仅提及这一次“府院之争”。其后还曾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指的是冯国璋与段祺瑞之争。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材料:材料: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圣明天子”治下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袁氏当国几年间……国家的境遇和民众的生活都没有改善,同清政府时期没有多少区别。这个并无尺寸功绩的袁世凯忽然要做起皇帝来,更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912年10月1912年3月10日1913年11月1913年7月-9月1914年5月1914年12月1915年5月1915年12月1916年3月1915年12月-1916年6月结合教材:1.梳理时间轴,找到相关史实,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制度“名不副实”的原因。2.结合所学与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归纳总结:1.原因:袁世凯大权独揽,破坏革命成果,倒行逆施,走上复辟帝制的之路2.革命志士的努力;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潮流派系代表支持国占据区域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结合教材与材料,指出袁世凯去世后,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归纳总结: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结合教材与材料:1.指出的“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开展中还倡导和反对哪些内容?归纳与总结:1.德先生:民主精神;赛先生:科学精神2.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材料:共和之名亦未为能久存,以与复辟论相依为命之尊孔论,依旧盛行于国中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材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第4卷第5号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总把斗争矛头指向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原因。归纳与总结: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袁世凯曾“尊孔复古”,借此复辟帝制;儒家纲常伦理压抑人性材料: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材料:《新青年》就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杨振声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归纳与总结:新文化运动对青年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探究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材料: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中外历史纲要(上)》史料阅读材料: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材料与教材,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新青年》能够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归纳与总结: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为私人资本尤其是中小资本开办企业解除了来自封建制度的许多束缚……军阀连年混战,政权频繁更迭,则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力,为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一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一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结合教材与材料,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归纳总结:(1)政治: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2)社会: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重要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的特征政治民主政体艰难确立,袁世凯倒行逆施;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捍卫民主成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社会除旧布新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主流004记忆清单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1)袁世凯上台: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独揽大权的活动①1913年3月,“宋教仁案”②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③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中华民国约法》以袁世凯独裁统治为特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相反却具有封建性质。2.对外卖国:(1)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2)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4.革命派的反抗:护国战争(1)背景: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2)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3)结果: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4)认识:①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②取胜原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主要原因:护国战争得到许多省份的响应。③认识:护国战争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护国战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战争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体现了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帝国主义的支持;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主要军阀势力:(1)军事:割据和混战①军阀割据: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直系冯国墇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英国、美国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日本奉系张作霖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2)政治:“府院之争”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②实质: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是美日在华权益之争。(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革命派发动讨逆运动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4)原因:孙中山认清西南军阀借护法之名争权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孙中山未能揭示近代军阀割据现象的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启示:软弱涣散的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影响: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一)经济新气象——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1912—19191.经济发展原因:(1)内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经济发展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3.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很少。(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4.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②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5、启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二)社会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2.表现(1)历法:改用阳历。(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剪辫易服与反清相联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4.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②政府推动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④民族工业的发展⑤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5.特点(1)从原因看: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明显。(2)从过程和性质看:从西方引进,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从程度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陆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城市和沿海地区较为显著,农村和内陆变化缓慢。(4)从动力和趋势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原因:(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2.兴起:(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3.主张:(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民主”与“科学”①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4.影响(1)积极: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③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④促进民众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2)消极:①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2024·甘肃兰州期中联考·13)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2.(2024·甘肃兰州期中联考·12)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C.应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性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3.(2024·甘肃兰州期中联考·10)下图是1904~1910年中国水泥的进口数量统计图(单位: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水泥产业受到一定遏制B.民族工业有初步发展的迹象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列强加大了对华重工业投资4.(2024·重庆11月调研·10)从1914年到1919年五四前夕,中国各地工人群众共举行经济性质的罢工斗争185次,平均每年达347次,具有自发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目标的罢工斗争不断增多,例如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等。由此可知,早期工人运动()A.促进了民主革命发展B.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C.巩固了共和民主政治D.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5.(2024·云南大理一模·29)1917年,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录》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1919年后,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钱玄同在《学术文录上编叙目》中梳理并重估了古代学术思想,以科学、辩证的角度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这些做法旨在()A.促进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B.走上社会主义的救国道路C.回归传统家国情怀的教育D.从传统文化找寻济世良策6.(2024·内蒙古赤峰10月联考·11)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留美学者任鸿隽说:“一国国政之整亲,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在回复任鸿隽的信函中明确指出:“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A.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C.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旨在推动民主与科学的普及7.(2024·四川雅安“零诊”·13)下图可以说明()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B.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侵略的加剧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备了产生条件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始8.(2023.7·甘肃学业水平·10)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这有力地推动了()A.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出现B.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9.(2024·广西北海一模·7)下图是曾经存在于青岛信号山的迪特里希碑,碑的左侧刻于1897年,有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的鹰,环绕着帝国鹰刻有德文。右侧刻有日文,记载日本的“军功”,落款日期为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1914年11月7日)。此碑见证了()A.甲午战争中“自强”迷梦的破灭B.德日勾结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日本借“一战”实现了独霸中国D.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10.(2024·山西省大同摸底考·9)下表为1850—1914年中国国民收入统计表(单位:19364年币值:亿元)据此可知,该时期的中国()年份农业工矿交通业服务业国民收入总计1850181.64

181.64188799.8714.4929.07143.431914128.0124.8034.72187.53A.近代工业发展成就显著B.产业结构未有明显改变C.民族资本发展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二、非选择题11.(2024·重庆11月调研·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契约是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在买卖中凡不依“官版契约”格式,被视为违法买卖,所定契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宋代把契约的建立和履行保证的第三人参与作为必要条件,在借贷契约中有中人、保人、见证人,而且要求担保人必须是有一定的担保能力。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官为理索,欠者逃亡,保人代偿”。宋代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客户,佃户、雇工、人力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了法律上的民事主体资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活动。——摘编自杨卉青《宋代社会变革与契约法的发展述论》材料二民国初期,上海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问题愈益成为决定经济往来的关键。上海、交通、金城等华商银行纷纷借鉴仿照欧美国家银行的做法,设立信用调查机构。1932年6月,中国第一家独立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就是信用调查,“提倡社会信义,便利工商发展”。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政府甚至“视法律如弁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用难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银行信用制度演进和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极为薄弱,携款潜逃、亏蚀公款等金融舞弊现象突出。据统计;仅1934年1月至1935年4月,全国发生金融舞弊案件达38件之多,金额达到140余万元。——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社会诚信机制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契约关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金融业诚信机制的发展特征。(8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诚信问题的认识。(4分)

答案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ADACDDB1.【答案】B【解析】北洋军阀统治16年间,内阁更换46次,阁揆更是达到29人之多,这说明内阁变动频繁,政局不稳,结合所学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可知,内阁变动实质上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两种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说明其矛盾冲突比较大,故选B项;题目主旨是内阁更迭频繁,属于中央政权内部的变动,而中央政府权力下移指的是地方权力扩大,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本质上属于专制独裁统治,内阁的变动不是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排除C项;北洋军阀确实受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但这与内阁更迭频繁并无关联,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由“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可得,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要有思想启蒙的功能,由“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可知,这是强调新文化运动要引导民众去进行与救亡相关的事务,所以其意图是要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功能,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确实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由“公共心”、“军事产业、政治等”可知,陈独秀强调的不是人的个性发展要求,而更关注集体主义和国家民族前途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述内容还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所以就谈不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排除D项。3.【答案】B【解析】由1904~1910年中国水泥的进口数量统计图可得,这一时期我国水泥进口数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水泥是建筑铁路、楼房等的原料,这说明我国与此相关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需求上升导致进口数量增加,故选B项;水泥产业属于重工业,由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采矿业的垄断,我国近代重工业基本上无从发展,所以上述水泥进口数量增加是需求增加的表现,而对中国水泥产业造成遏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水泥进口数量的变化,与实业救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这一社会思潮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中国水泥进口数量增加,对列强来说属于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对华资本输出,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各地工人群众......罢工斗争不断增多”,可知,工人运动的高涨,展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故选A项;仅从罢工斗争的增多,无法得出斗争的属性,排除B项;早期工人运动,因没有科学思想为指导,没有坚强政党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因而不会巩固共和民主政治,排除C项;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开始于五四运动后,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题干“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等内容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主张从传统文化方面吸取现代价值,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济世良策,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近代民族意识开始产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以“救亡图存”为主要任务,而不是要“回归传统教育”,排除C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国国政之整亲……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欲数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可知,“五四”时期,任鸿隽和蔡元培都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并都主张加强科学教育,他们认为科学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民族前途,体现了当时科学教育被赋予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但材料仅涉及科学教育,仅学习科学得不出“全盘西化”的结论,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科学”,但材料仅强调科学思潮的内容,不涉及其背景,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科学思潮强调科学的重要性,“民主”没有涉及,且材料中两位学者仅强调科学的重要性,没有说明要对其进行普及,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材料“商品销售市场”、“资金”、“劳动力”等因素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之材料中“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可判断时间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选C项;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是手工业的破产导致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材料中没有提到手工业破产以及与农业的分离,排除A项;材料“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带来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反映了外国势力的侵略,但是从整体上“市场、生产技术、资金”等无法反映经济侵略加剧,排除B项;材料“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可知洋务企业已经出现,并不是开始,洋务运动带来的生产技术会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D项。8.【答案】D【解析】略9.【答案】D【解析】由“刻于1897年”、“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的鹰”可知,这是19世纪末德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而由“记载日本的‘军功’”、“落款日期为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1914年11月7日)”可知,这是一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所以迪特里希碑的碑文见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故选D项;甲午战争中“自强”迷梦的破灭是在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且这只与碑刻中德意志的信息相关,而不能包含日本的信息,A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德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德日勾结掀起瓜分狂潮的,排除B项;日本借“一战”实现了独霸中国只与碑刻中的日本相关,而不能包含德国的信息,C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1850—1914年中国国民收入统计表”可知,1850年和1914年中国的农业收入分别为181.64亿元和128.01亿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