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一语文2024.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ROMAN|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地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地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物。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

(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材料二: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大部分外在形象模糊,甚至只是象征性符号,只代表小说的背景,但使人有强烈的压迫感。B.《呐喊》中的看客群体虽然体格健壮,但精神是病态的,鲁迅认为更多地要从精神上教育和拯救他们。C.鲁迅知道学医不能济世救民,于是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的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笔下的看客无情、冷漠、毫无人情味,把窥探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寻求消遣的方式,这源自于他们精神的极度空虚。B.鲁迅小说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大多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C.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社会更加美好和谐。3.下列选项中人物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还用手一个个地排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B.《阿Q正传》中的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于是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用一根筷子把盘起的头发插上。C.《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我”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D.《风波》中的七斤因为“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而发愁,之后赵七爷的恫吓使他觉得“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结尾对阿Q被杀后看热闹的群众的描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看客”们的心理特点。(6分)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丝烟摊儿

胡家胜①庸城的南门街有“两把刀”,一把叫刘一刀,一把叫朱一刀。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所卖的烟丝庸城人叫丝烟儿,摊儿也就叫丝烟摊儿。②南门街是庸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因靠近南门码头,每天装船卸货和过渡的人不少。那些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一只烟荷包吊在裤腰上,歇息的时候就抽上一锅,或是卷一根“喇叭筒”,吧嗒吧嗒抽几口。抽完烟,将烟荷包往肩背上一搭,背着两手走在南门街上,有点儿像庸城花灯戏中唱的“呀呀呀嚼儿喂”那样嘚瑟着。南门码头过渡的人大都来自澧水河对岸的乡下,赶街后,自然不忘在丝烟摊儿称上半斤八两的丝烟儿带回家。③刘一刀和朱一刀用的都是一样的大切刀,六七寸宽,一尺二长。刀头固定在蹩脚的长条桌案上,一头安有烙了鱼鳞纹的木头刀把。两人每天要切二十几扎旱烟叶儿。扎,相当于捆。一扎大约有一斤二两。夜里将烟叶捋掉开,用桐木板压制固定,第二天便用篾筐搬至摊前。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一天的活计就在晨光中开始了。④丝烟摊儿是汪记南杂铺学柜汪立人的。每天一早,汪老板洗漱完毕后必来丝烟摊儿上过早(吃早饭);每晚收摊前,汪老板同样会来丝烟摊儿上消夜。南门街的人记得,自从有了丝烟摊儿,汪老板每天过早和消夜雷打不动。⑤汪老板从刘一刀刚切出的烟丝中抓了一撮,填进黄铜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那烟雾吐出来后,他的整个大圆脸都有点儿模糊。之后,他用力一吹,烟锅里的灰烬噗一下飞出来。接着,又从朱一刀的丝烟摊儿上抓了一撮烟丝儿填进烟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之后,又用力吹出了烟锅里的灰烬。汪老板并不说话,起身,握着烟袋的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走进铺面后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天再难照面。汪老板的家眷和下人从不打铺面过。铺面后的院子连着后面的巷子,所有人都从巷子里进出。汪老板的院子有多深,家业有多大,庸城街上没人知道他的根底,只知道汪老板是开南杂铺的,兼带着经营丝烟摊儿。汪老板还有一条货船,往来于上下河之间,贩些土货和紧俏物资,据说有一次还买过十来条“汉阳造”长枪,之后不见下落。

⑥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⑦刘一刀和朱一刀是一起来的。怎么来的?并没有人知道,就像是突然从土里冒出来的。两人来后,汪记南杂铺前摆起了丝烟摊儿,庸城里的人才知道汪记南杂铺新来了两个伙计。两人一起在汪记南杂铺过起了切烟丝儿卖丝烟儿的日子。两人卖丝烟儿却从不抽烟,这让买丝烟儿的人疑惑:这么好的丝烟儿,咋就不抽呢?这哪里像两个男人?⑧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两人每天都会把刀头的铁轴一抽,去街沿儿上的一扇麻石磨子上磨刀,嚓嚓嚓,嚓嚓嚓,刀磨得白亮亮的。刘一刀磨好刀就会剃络腮胡,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有人给朱一刀说媒,朱一刀说:“两片嘴巴皮都糊不上,哪还顾得上娶老婆?”

⑨庸城里闹过几次县长被刺事件,上峰怀疑是县警察局局长唆使人干的,因为两人素来不和,可又没抓住把柄。于是,上峰命令县警察局局长限期破案。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两人腿脚被打断,已经奄奄一息。汪老板赶紧请来庸城名医救治。一个月后,两人下地走路。又过月余,汪记南杂铺前的丝烟摊儿又摆起来了,依然还是刘一刀和朱一刀。只是两人情形大变,不再多言。⑩有一天夜晚,澧水河两岸突然枪声大作,有人高喊:“红军要过河了,红军要过河了!”后来,只听见南门街上过兵的跑步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⑪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具国民党兵尸体。汪老板赶紧叫伙计们把刘一刀和朱一刀抬到山中埋了。之后,又喊了更多的人把那些兵的尸体也找个地方埋了。⑫很长一段时间,庸城人只当刘一刀和朱一刀失踪了或是背着老板逃跑了。⑬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

(选自《张家界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②段描写南门街的繁华热闹以及“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表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B.第⑥节“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这句话引出下文讲述刘一刀、朱一刀的神秘来历,进而为后文揭示其真实身份埋下伏笔。C.“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街沿儿”“吧嗒”等词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亲切自然。D.小说多次围绕“刀”进行描写,如写两人用刀切烟丝儿、刘一刀用刀剃络腮胡等情节,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刀艺的高超。7.关于文中第④⑤段对汪老板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老板家业很大,但他每天过早和消夜都雷打不动地来丝烟摊儿,说明了丝烟摊儿对他的重要性。B.汪老板买过的“汉阳造”长枪不见下落,暗示他身份特殊,为后文交代其地下党身份埋下了伏笔。

C.作者运用“抓”“填”“吹”等一系列动词来写汪老板抽烟,主要为了刻画他刻板、沉稳睿智的老板形象。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处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4分)9.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形象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请结合刘一刀、朱一刀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雷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空格处依次填写正确断句处标号,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3处不给分。(3分)数州之犬A皆苍黄B吠噬C狂走D者E累日F至无雪G乃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处叫“读”,句后停顿处叫“句”。

B.“六艺”既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文中指后者。

C.“被南越中数州”中的“被”是“覆盖”的意思,和“将军被坚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D.“顾吠者犬耳”中的“顾”是“只是、只不过”的意思,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8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14.材料二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生于1167年,南宋诗人。戴复古为人正直爱国,他生活的时代,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②貔虎: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5.对本词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头三句,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开头几句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本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别是一种写法。16.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其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2)“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

。(3)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

”两句。(4)“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

”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借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D.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闻一多《红烛》)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

,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地,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大自然给生活加上的“标点”,是华夏民族集体意识里的一套“天人感应装置”。2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和解”是指2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打破‘黑屋子’困境”的不是鲁迅,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2.A

B项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这里的“他们中”是指“看客中的”而不是指所有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C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少有的渠道之一”可知“唯一”是错误的。D项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一段,可知“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不是“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3.B

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B选项中阿Q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很多人民群众不理解,以为革命就是形式主义。4.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心理特点(2分)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2分)5.①愚昧无知。阿Q是他们的同胞,同胞被杀,看客们却当做盛宴来欣赏,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未庄的看客们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但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②精神极度空虚。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③自私自利。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C(应为地域特色)7.C(“刻画他刻板、沉稳睿智的老板形象”错)8.①小说结尾交代庸城解放,汪老板的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与前面情节照应,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1分)②结尾交代汪老板的地下党身份,同时也是对朱一刀身份的揭示,使革命者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形象更加突出;凸显了小说主题。(2分)

③小说前面多处设疑,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解释悬念,撞击读者心灵,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1分)

9.①刘一刀、朱一刀出场时,小说先从他们使用的“刀”写起,人物形象只有大致轮廓;他们是汪记杂货铺的伙计,切烟丝儿、卖烟丝儿谋生。②随着情节的展开,交待刘一刀、朱一刀来历,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不善言谈、刀艺高超。③在县长被刺事件、澧水河激战中,以及汪老板地下党身份的揭开,人物形象变得鲜明: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的无名英雄。(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ACF11.B(文中“六艺”指六种经典)12.D(“赶不上韩愈”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自己“道不笃”“业甚浅近”,并未与韩愈比较。)13.(1)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4分,要点“不齿”“乃”“其”1点1分,句意通顺1分)(2)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4分,要点“暇”“挈挈”“东”1点1分,句意通顺1分)14.比喻论证。(1分)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1分),把少有的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人比作“日”“雪”(1分),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当时不尊师从师的社会现实。(1分)参考译文:

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冷眼相对,指手画脚,加给他种种非议。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