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作品内容题(从“写了什么内容”角度出题)答题思路:1.标题含义(意蕴)题:即小说标题的含意题,紧扣小说主旨,通过表面义(本义)揭示深层义:(1)本义(字面义,常用义);
(2)引申义(情感义);
(3)修辞义(象征义,比喻义,双关义)
(4)文化义(文化沉淀与累积)2.人物形象分析题:
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着手:从正面描写入手:
(1)肖像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6)细节描写。从侧面描写入手:(1)对比(正反对比,正正对比);(2)衬托(周围人物的衬托与环境衬托)(3)故事情节的暗示;3.句子含义(理解)题:(1)思路:概括句子字面义;揭示句子情感警义;还原修辞句本义;阐释哲理句的警策义。(2)分点:句子有几个关键点或有几层意思,就分几点作答;(3)注意:最后一点要整合全句所表达的意思或情感(道理)。◆二.作品手法题(从“是怎样写的”角度出题)答题思路:1.小说情节设置(安排)特点题答题思考角度:(1)(全文)前后照应,严谨完整;
(2)(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中间)设置误会,制造波澜
(4)(中间或结尾)情节突转,出人意料
(5)(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2.小说叙事特点题答题思考角度:(1)叙事的视角:第一人称为真实,有线索作用;三人称客观,不受时空限制。
(2)叙事的手法:线索法,照应法,悬念法,伏笔法,对比法,抑扬法。(3)叙事的顺序:倒叙,插叙,顺叙,平叙◆三作品艺术效果题(作用题)(即从“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角度出题)答题思路:注意:问作用,问原因,问好处,问意图四种问法是等值问。A类:大口径作用题:从(1)情节展开(2)写作手法(3)塑造形象(4)表现主题(5)读者审美感受,五个维度度去思考。举例如下:例1.标题的作用(好处)题:(1)情节上;
线索作用,文章的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
(2)手法上: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3)塑造形象上:
塑造人物,突出主人公的形象的性格与情感等。(4)
主题方上: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5)读者感受例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1)情节上:
①线索作用,便于贯穿全文;
②推动情节发展或逆转。(3)手法上:①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②为后文揭示真相埋伏笔,前后照应;③人称作用(3)塑造形象上:
陪衬(衬托)作用,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与精神。(4)主题上:
与主要人物并置陪衬(对比),揭示或凸显主旨。(5)读者感受例3.情节设置(开头,中间,结尾)作用题
情节设置作用: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从以下几点入手:(1)情节上:①埋下伏笔,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或逆转。(2)手法上:
①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②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3)塑造形象上:突出
(补充)人物性格精神。(4)主题上:间接或直接表现主旨(深化主题),或表达某种情感。
(5)读者感受:情节突转,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发人深思;意味深长,引人思索。
B类:小口径作用题:
通过揭示两个要素的关系,来分析其中某个要素对另一要素的作用。
例1: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①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②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③交汇明暗线索,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新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设置是两道(或三道)选择题和两道(或一道)简答题,选择题新高考的考查形式有变化,考查的重点一以贯之,都是“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简答题是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主题、理解重要语句、标题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进行考查,比较有思辨考查的是发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革命就是解放[法]
孔厥革命就是解放!折聚英不再受公公的折磨了,折聚英不再受丈夫的虐待了。她跟着女宣传,来到陈家洼,苏维埃的区政府,扎在那儿的。那女宣传,名叫池莲花,小小个子,瘦瘦的,却是圆脸,大眼睛,脾气挺好,待她就像亲人。她给折聚英看了看脚,原就没好缠,不用再放了;地又给折聚英绞(剪)了发,也变成短毛盖子了。池莲花自己衣衫本不够。她却还把顶光烫的袄子脱给折聚英。折聚英是后来的丈夫给她题的名字,那时候她只有个小名叫女子,池莲花却给她取了个官名,叫折兰英。池莲花说:“兰英呀!常言道,再好的女子锅台边转,女人在窑里是没好地位的。做做饭,生生蛋,挨打受骂,委屈一辈子。革命可就要把她们解放呀!”她又说:“可是,男人还受着地主豪绅的压迫呢,女人要解放,先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她拍拍兰英,说:“你也工作吧,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短毛盖子的折兰英,却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咱一满解不下!工作咱也不会做!”池莲花说:“那不怕!只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呀!”过了几天,池莲花就领着兰英到青化砭去受训,那儿,几眼石窑里,好多农村来的妇女啊,大脚片的,小脚片的,—满绞了头发,整整齐齐的。上起课来,排排儿坐着,更整齐。教员是个海壳儿老李,精悍身材,秃头,黑苍苍脸上,…长着颗颗儿。这人不识字,可真能讲话,吹吹打打,实在是个海壳儿!他教了她们很多革命的道理,他还教了他们很多工作的方法。还有一个教员是崔守功,又大又胖,宽宽的脸,戴着老花镜;白头布,蓝袄裤,灰大衣。他顶爱批评人。他说:“不批评,不纠正,就没法进步!”他说:“咱们的女农民干部,更要受大批评!”开头妇女们都被他批评得哭了;后来可又都被他批评得笑了!再后来,她们就毕业了;再后来,她们就要分配工作了,可是兰英的公公,三天两次地捎信来,要她回。他说:“咱又不障碍你革命!咱能把你障碍定吗?咱可只是要你回窑看看呵,你就偏不回来看看吗!唉!你这小女子!你就是没吃过咱手心里的奶,你也吃过咱手心里的饭呀!”兰英心动了,她迟疑了一下,就决心请了假,真的回去了。路上她还用津贴——发的苏票—买了大西瓜,要请公公吃呢。虽然这样,她心里却也盘算:“回家去,可不会出乱子吗?”怎奈她虽强,却是好心肠,她不忍心不回去看看老年人呵。然而,革命真是解放!革命把公公也解放了!从蜡龙区,从乌阳区,一直红过来,红过来,把姚店区也红过了。从此,住在刘家沟的公公,也免了租,免了税,分得了足够的土地,还分得了足够的牛羊。这样一来;公公可就变了,他可变成好脾气的公公了。兰英回家的时候,就见地的公公眉欢:眼笑的,恨不得供出七个碟子八个碗来,让媳妇子吃个美!一边,他嘴里连连说着:“我说么,我说么,哪有胳膊儿往外弯的!你看你来了,你来了,你还捧个大西瓜!”他还安慰媳妇,说她男人还在外面,说她男人不敢来缠绕的。很明白,公公是站在革命的媳妇一边了。媳妇却记得,公公原是不赞成革命的,他说过:“革命!提着脑袋耍把戏!”他说过:“革命!瞎子不怕虎!虎头上搔痒!”可是现在,他得了好处,他的舌头操转了,他说:“嗨!倒究,倒究,砖头瓦片儿,也有翻身日子可!嗨!好红军!啥事都给咱们百姓想到了!你看咱,咱过去是虚土打不起墙,咱而今可就有了底子了!咱从此就——哈哈—有苦能受,有福能享啦!”在公公面前,兰英还是有点拘束,可也到底敢说敢笑了。她一面吃好的,一面笑着问:“公公,你可赞成我工作吗?”公公用手放在额上,想了一会,却也笑了出来,说:“这怎不赞成呢!革命是好事,革命是好事,咱怎能反它的对呢!不过,不过,顶好别远走,在本区就行了!”兰英反驳说:“这区那区,革命不是一个吗?”公公被说住了,望着媳妇好一会,望望就不觉嗤地笑出来,说:“这小女子,倒说惯嘴,跑惯腿啦!”兰英在家里住了两天,临走公公还很客气;可是临走男人却来了,还来得气势汹汹的!然而兰英不再怕,她静静地瞅住男人,只见男人脸上,狠着一副复仇的神气。他,指着地说:“好,你例跳门塌户,有路走啦!咱可偏不让,不让你离婚!咱就要去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的家属,看你离成离不成!”兰英很好笑,她还年轻,她还没想过要和谁结婚。她说:“好极啦!你当红军,咱就是红军的婆姨!”她男人倒真的去当红军了。-九四三年三八节(有删改)[注]:节选自《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的第五章,小说最早发表于《解放日报》。小说以陕甘宁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讲述了边区农村妇女折聚英幼时在随家人逃荒的路上被卖作童养媳,因不堪丈夫的打骂与公公的折磨,选择跟随女宣传员池莲花加入红军,在革命的考验中舍弃旧家庭、组建新家庭并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与节选相关的后续情节是:丈夫参加红军不久就叛变当了民团,还带人到区政府捉拿折聚英。在政府的支持下,折聚英与之离婚。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插图描绘剪着“短毛盖子”的女宣传池连花正在与折聚英亲切交谈的情景,这与文本叙事相得益彰,也表现党的宣传动员的力量。B、公公在免了租税、分得足够的土地和牛羊之后,改变了对革命的态度,并赞成折聚英参加革命工作,显示了革命对农民的影响。C、名字的变化折射出人物命运的变化,“女子”体现苦难的过去,“兰英”是革命生涯的开始,“聚英”代表开启新的婚姻生活。D、丈夫不想离婚,决定去“当红军”,折聚英开始觉得很好笑,继而认同丈夫积极向上的选择,认为做“红军的婆姨”“好极啦”。【参考答案】D
“折聚英开始觉得很好笑”有误,对原文“兰英很好笑”理解错误。7、下列关于池莲花这一人物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所从事的是“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的工作,这也是她所处时代的革命要求。B、她熟悉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贴合“女宣传”的身份。C、小说以她的视角叙事,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D、作为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她性格鲜明,与主要人物折聚英的形象互为映衬。【参考答案】C
“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在原文中的体现并不多。8、对折案英而言,“解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处境变化,不再受公公和丈夫的虐待;②形象改变,剪短发,穿着整齐;③认识提高,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④身份转换,由家庭妇女变为女农民干部。9、1946年,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为孔厥《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作宣传推介,称赞这篇小说“好看好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好看好懂”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人物形象塑造以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源于生活,有亲切感;②小说图文结合,讲述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表达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③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具有陕甘宁边区特色,活泼生动,贴近生活。(2024届广东省高三一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③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的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会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⑤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放牛羊。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边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边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着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⑥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两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⑦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大部分文学价值不高。⑧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⑨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了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⑩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污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有删改)【注】此文摘编自莫言2012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表获奖演讲时,“我”最怀念的人是母亲,因为“我”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她却无法分享“我”获奖的荣光。B、母亲认为说书人油嘴滑舌、不务正业,认为我讲故事也是“要贫嘴”,说明她没有认识到讲故事的价值,为我的未来担忧。C、听到的许多鬼神故事、逸闻传奇让“我”有强烈的现实感,其原因与小说《促织》虽情节荒诞却充满现实感的原因不尽相同。D、作者用“炫耀”“文学价值不高”“阅读并不认真”等词语描述自己及自己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真诚、坦荡。【参考答案】A【解析】“因为‘我’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错误。根据文中第一段“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可知,文中只是说最想念的人是母亲,但母亲离世无法分享我的光荣。“都是为她而写的”于文无据。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⑤段中四个“有时候”领起的一组句子,将“我”在荒草滩上放牧牛羊的孤寂感外化为具体场景,让孤寂变得鲜活可感。B、第⑧段“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作者以“农民”自比,以“土地”喻小说《秋水》,精妙贴切,充满乡土气息。C、第⑧段“颐指气使”和“独断专行”两个成语一般作贬义使用,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说明作家创作时应当充满自信,自由书写。D、第⑩段中,作者用“那个得奖人”“他”来称呼作为“争议对象”的自己,凸显了他跳出当事人身份冷静面对争议的态度。【参考答案】B【解析】“以‘土地’喻小说《秋水》”错误。根据文中“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可知,“有了一片土地”指的是“我”终于找到了能给自己提供创作源泉的文学领地,所以本处的“土地”指的是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8、莫言说:“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观察人、研究人,包括研究我自己、观察我自己的人。”作者研究、观察“自己”,获得了哪些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①认识到曾经的农村生活是一笔财富,“高密东北乡”是自己文学经验的滋生地;②认识到作家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作家在创作时要有“颐指气使”“独断专行”的气魄;③认识到自己受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是源于灵魂深处与他们相似,更清醒地认识到要离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④认识到面对争议时应跳脱出来,保持冷静,坚守作家的本分和职责,坚信写作的价值。9、这篇演讲为什么要以“讲故事的人”为标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全文围绕“讲故事人”展开叙述。文章讲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讲故事的人”的过程;其中又杂以议论,说明自己讲故事的内容、方式,以及自己作为作家,对讲故事的执着;②切合演讲者的身份。作为小说家,作者的职责就是“讲故事”,作者也正是因为讲出了精彩的故事而获奖;③“讲故事的人”是作者文学创作的启蒙者、启发者、引领者。从童年时代起,作者就深受说书人、蒲松龄和众多善讲故事的村里人的影响。(2024届云南省高三一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竹园--范小青在城市里有这样一小片竹园是不多见的。小桥流水人家。青砖黛瓦粉墙。飞檐翘角龙脊。竹林……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那一年他写了篇关于竹园的文章后就去当兵了。后来孙良回来了,竹园依旧,孙良却站不起来了。孙良是工伤,有一个三等功。开始常常有人来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我看那些下棋的人,很有兴致的。”孙良说:“好的。”母亲就去弄了一副棋来,让儿子跟别人下棋。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住在孙良家附近的人都甘拜下风,孙良没有了对手,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凡是远道而来的人,母亲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别人背后都说老太太很可怜,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他们不知道以后她做不动了怎么办。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喜欢棋的人,不论远近,提起竹园的擂台都知道。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说:“我没有数。”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孙良说:“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母亲说:“是的。”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他们家的地并不是什么红漆地板,只是一般的水泥地,但是孙良的母亲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孙良说:“妈,这地,随便擦擦就行了。”母亲说:“我不累。”孙良说:“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居。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叫他跟孙良下一下。”孩子不肯。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孩子想了想,说:“要来就不要让!”旁人都高兴起来,他们知道孩子没有一定的把握是不会说这话的。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十年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他们摆开了棋盘,孙良的母亲端了茶来,大学生看她很老了。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大学生又说:“再下一盘棋。”孙良就和他再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孙良问:“为什么?”大学生手指着竹园说:“你每天看这片竹园。”孙良点点头。大学生说:“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大学生看着他。孙良接着说:“我一直在看竹园,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大学生看着孙良,希望他再往下说。孙良问他:“你懂不懂?”大学生说:“我不懂。”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大学生疑惑地看着他,不相信孙良的话,他说:“你也不懂,你为什么能赢我?”孙良没有直接回答他,朝自己家里看看,他看到母亲正在忙碌。母亲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白了。孙良指指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孙良的母亲说着就背起孙良进屋去。大学生惊讶地看着,他不敢相信孙良的母亲现在还能背孙良。大学生跟进屋去,说:“老太太,你叫别人帮帮呀。”孙良的母亲笑笑说:“我能背。”大学生说:“但是你总要……”他没有说下去。孙良的母亲点头,说:“是的,我总有一天背不动的,我正在攒钱,准备买一辆轮椅。”大学生很感动,在孙良家吃了饭,他感觉不错,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孙良说:“你过五年再来跟我下棋吧。”过了五年,已是工程师的大学生敲响了孙良家的门。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在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孙良说:“好的。”他们摆开了棋盘。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孙良说:“有。”工程师说:“竹园已经没有了。”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工程师朝地下看看,他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孙良说:“你看这水泥地不平是不是。”现在工程师看出来了。孙良说:“竹园就在这底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每天把孙良背出家门,让他坐在竹园旁边,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B、“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这既诠释了孙良的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又契合小说主题。C、把周围的人都一一杀败的孙良却败给刚学下棋的十岁孩子,可见周围的人对他手下留情。D、孙良的见识不如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但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才能懂的人生体会。【参考答案】B【解析】A、“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错,原文有“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竹园离家近,没涉及“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之类的内容,选项于原文无据。C、“可见周围的人对他手下留情”错,根据原文“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居”,据此不能确定所有人都手下留情,判断过于绝对。D、“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才能懂的人生体会”错,根据原文“大学生说:‘我不懂’”可知,大学生也不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描写竹园周边环境的幽美和谐,“竹林”二字后面的省略号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B、小说中母亲梦见竹林变成棋盘为后文孙良从竹园获得人生感悟埋下伏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C、小说中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大多简洁质朴,在淡而有味的语言中呈现了平凡而令人感动的人生。D、母亲多次鼓励孙良战胜自卑,这一形象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考答案】D【解析】“母亲多次鼓励孙良战胜自卑”错误,小说只写到“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孙良与小孩下棋失败后有不自信的心理,“自卑”一词程度过重。8、文中的十岁小孩成长为大学生,再到工程师,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十岁小孩与孙良下棋,完胜孙良,促使孙良对自己的棋艺有进一步思考;②使人物形象形成映照,小孩和孙良都在岁月中成长,两种人生形成映照;③深化主题,以对比突出孙良面对人生变故和苦难,坚守人生位置的坚韧品质。9、小说结尾,孙良说:“竹园就在这底下。”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可见的竹园虽然不复存在,但竹子的根还在地下顽强生长着;②母亲已逝,但其品质依然是孙良战胜困难的源泉;③竹园已经化为可以战胜人生苦难的精神象征,已深深根植于人的心中。(把握句子的含义首先从句子内容着手,再联系其他情节、人物、主旨等考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蜘蛛陈然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
对,我就是要制服它。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
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B.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C.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D.“我”是来自乡下的底层打工者,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个故事凸显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辛,以及城市艰难的生存环境。【参考答案】C【解析】“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粉刷外墙的工作本身就要求绑绳子,并不是“非人的”捆绑。7、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B.“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也预示着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C.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D.“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参考答案】C【解析】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能力强。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解析】“卡夫卡式”指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写作特色,多体现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和不确定性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卡夫卡式结局通常带有隐喻的特点,能够深刻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困扰和压力,以及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如:《变形记》。9、有人评价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这个意象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浙江省普通高中2024年2月深研联考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金桥醉荷葛家华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
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①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②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
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
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③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④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请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B.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C.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D.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参考答案】D【解析】
A.“描写”错,应为议论;B.混淆虚实。文中所写摘荷叶遮太阳、欣赏荷花等都是想象的情景,并非作者自己的实际行为;C.“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错,丛姓大叔意外康复体现不出荷叶的养生功效。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B.句子②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C.句子③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D.句子④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参考答案】D【解析】曲解文意。句子④主要是表现作者为寻找新鲜荷叶而一路奔波的急切心情。8、本文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多重的内心感受,请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示例:①惊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②敬畏。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③陶醉。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荷为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参考答案】(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甲组短评思路:①本文紧扣乡风话题,写乡村美景,叙乡村故事,抒乡情乡愁,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②作品以“金桥醉荷”为题,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可谓荷韵悠悠;③作品将金桥放置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来抒写,突出荷塘美景、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的生态农业自然村特色,抒发了对金桥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示例二:乙组短评思路:①这篇散文以“荷”为媒,主要写作者路过金桥时对如诗如画之景的见闻和感想,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谓“形敬神聚”;②文章先写作者因工作关系路过金桥,发现一大片荷塘翠叶,再由荷叶青翠联想到荷叶下乘凉、荷塘边留影,以及荷花绽放、馥郁芬芳的美景,令人陶醉流连;③由荷塘周边村民的和谐安宁生活,到追忆童年时给母亲采摘荷叶治病的往事,再到村书记介绍金桥的乡村特色,抒发了对这片如画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以荷为伴、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河流申平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这条河,是山里的生命之河。河流是从深山老林里流过来的。起初河水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它一路兼收并蓄,终于成为一股汤汤大水。它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顺着山势左弯右拐,哺育着两岸的生灵。现在,大火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噼噼啪啪的声响,朝着这条河扑了过来。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移动身体,向河的对岸靠拢。这时借着火光和星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啊呀呀,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野兽。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都是啥野兽。在他背后,还不断传来好像下饺子一般的声音。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屑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肥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但是他很快感觉到,水中有一股巨大的推力,推着他顺流而下。借着火光看去,原来对面的河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所有的野兽都在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成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争先恐后,挤挤攘攘,拼命地往下游冲,没有一个愿意被烧死。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同动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在乎了。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紨树权,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一次发现,
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前面来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早就知道,但是从来没敢靠近过。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要不要过呢?他犹豫着,
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说今天,就算是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了。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着黑暗。但是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洞内到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猎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等他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陡然,前面的河水巨浪翻腾,只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了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一条水缸那么粗的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信子嘶嘶作响。啊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恶龙啊。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1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猎人本能地去肩上取枪,发现枪没带出来,不仅写出了猎人的职业惯性,也从侧面表现了大火来得突然和凶猛。B.一场山林大火因猎人而起,小说围绕逃生,深刻揭示了人和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C..本文展现出来的猎人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一场大火使猎人思想发生了转变,实现了自我的成长。D.本文题目为“河流”,“河流”不仅是猎人和动物们逃生的通道,还寓指人类及
动物的生命之河、母亲之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一场火灾开篇,再写引起火灾的原因及其发展态势,看似突兀,实则为后文人与动物都逃向河流做铺垫,环环相扣,步步惊心。B.小说设置的壶口和地河等几处场景,为下文砍树、巨蟒等情节做铺垫。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成功调动读者思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C.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只显现出身份特征,但作者却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他的形象,使其立体可感。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次使用拟声词,真实还原了小说的情境,同时使用叠词,
富有节奏感,增强语势,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8.小说最后写猎人和各种动物历经艰险,终于看到了地河的出口,请你结合全文,试分析猎人此刻会有哪些心理。(4分)9.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人认为,《河流》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类凭借理性成为万物的灵长”这一思想,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6.B【解析】结合猎人在逃生的各种遭际最终得到解决,无论是在壶口还是面对巨蟒,个人的安全是在群体的安全之下。故选“B”7.D【解析】大量运用叠词如“轰隆隆”“挤挤攘攘”“隐隐约约”以及拟声词“哇——”“嗷——”烘托出的是紧张神秘的氛围,并非恐怖。8.【参考答案】①喜悦。历经艰险,猎人终于和动物们走出了绝境。②骄傲。一波三折,战胜了困难,更战胜了自己。③感动。动物不是“天生猎物”,而是“可亲朋友”。④反思。与大自然如何相处、和谐相处。⑤期待。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善待世间万物的自己。(前2点从情节入手,后3点从人物、主题切入,概括1分,文本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6分。其余答案言之有理有据,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将人物形象与小说情节与小说主题结合考查,能否对小说主人公心理做出准确概括取决于能否贴近人物能否读懂小说主旨,本题意在鼓励同学们在“沉浸式阅读”基础上“顺着文本”做合情合理地想象与发挥。9.【参考答案】(一)认同。①面对因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大火,猎人悔恨不已;当猎人凭借职业本能想伤害河中的动物时,他能及时反思并克服自己的本能: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可贵的理性。②当大火烧至河流壶口处,猎人能迅速做出“不让大火蔓延至对岸”的决策并在“动物们都还在呆呆看着猎人时”就率先采取行动;面临“上山还是下河”的抉择时,猎人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当动物们面对巨蟒吓得纷纷逃跑时,猎人敢于和它对峙: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③无论是猎人带领动物们“扑火”,还是带领动物们寻路,都体现了人类拥有最高的智慧并担当了“领路人”的责任,所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二)不认同。①当猎人和动物一起在河中逃生时,遵从的是同样的生命本能,人与动物拥有的是同样的命运,人并不比万物更优越。②不让大火过河,不仅只有猎人壶口砍树,还有猴子掰树杈,大象推大树,还有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用嘴和爪子清理树枝,可见在扑火的过程中,猎人做的事同样是动物们参与的事,人并没有比动物高明。③猎人固然在一些方面比动物更有智慧,但在山洞之中,动物拥有比人类更优越的视觉和嗅觉。猎人带领动物灭火和寻路,大蟒也作为向导引领大家前行,所以人类和万物是互助的“命运共同体”,人不是万物的中心和灵长。(同意或不同意题干的观点均可。阐述理由时应紧扣“理性”“灵长”两个关键词,并能提供相应的文本依据。“反思”“判断”“智慧”等都属于“理性”范畴,“人类智慧”“人类领导地位”“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互助”都属于探讨“灵长”的范畴。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解析】本题试图将人物形象与人物主旨结合考查,并将课文《哈姆雷特》中的人本思想与诸子的“天人合一”“万物齐一”等观念作思想背景,引导同学们既能细读文本,又能实现知识关联与迁移,真正来一次深入探究。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隐身
珠
巴金父亲旁边那棵银杏树下有一块青石。他便在那上面坐下,取出一支烟来,点燃了,放在嘴上抽着。他长嘘似的吐着烟雾。他那略带苍老的脸上渐渐地浮出了安闲的笑容,他忽然带笑地对我招手,一面说:“孩子,过来,在这里坐,我给你讲个故事。”我眼睁睁地望着父亲的脸,尤其是他的嘴,静静地等着他开始讲故事。“从前有过一个孩子,就像你这样大的年纪。他家里很穷。父亲是乡下教书先生,在破庙里开个蒙馆,教几个小学生糊口度日。“有一年年景不好,遇着天旱,田里的稻子都枯死了。种田的人没有收成,衙门里的差役却来逼着收税。他们挨门挨户勒索,得不到钱,就把可以拿走的东西都带了去。那些吃树皮草根的人被逼得没法生活,就闹起事来。然而不久大队兵马从城里开来了。枪声、喊声、哀号声响成一片。整个乡村里就剩下一些老太婆、小孩子守住那些未烧尽的破屋叹息流泪。“那个教书先生没有给抓去,这个时候全亏得他出来照料那些老太婆、小孩子。但是过了两天差役又下乡来把他也捉去了。”“为什么捉他?他一点罪也没有!”我不平地嚷起来。父亲看我一眼,但过后又微微地笑了。不知道怎样我总觉得这笑里带着不愉快的神气。父亲接着说:“那个教书先生给关起来。人家说他鼓动种田人闹事,可是又找不到证据,把他关了几天,说是要放他出来。然而事情又突然变了。据说有人向县官告发了教书先生,说他家里藏着一颗珠子,这是一件宝物,人带着它,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不会给人看见,这叫作隐身珠。告发的人是教书先生的一个朋友,他说这颗隐身珠便是教书先生鼓动闹事的一个大证据。县官用严刑拷打教书先生,要他交出珠子。可是教书先生矢口否认,说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见过什么隐身珠。“种种残酷的刑具都用过了。然而教书先生始终不肯招出一句话,到后来他连张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死只是时间的问题。“县官叫人把他的身子丢在河里。又派差役到他家里去搜查。就是那个出卖朋友的人在引路,他们到了那里,把母亲、儿子都赶在屋角里。他们开始到处搜索,把什么东西和什么地方都找遍了,始终找不出一颗珠子来。“儿子和母亲忍住恐怖和悲愤战栗地蹲在屋角,眼睁睁望着他们的横暴的举动,不敢说一句话。“儿子忽然触了一下母亲的肘,轻轻喊了一声‘妈’。原来他看见一颗小小的红珠子在他脚边发亮,止不住他的惊讶。“母亲也看见了珠子。她连忙低声在儿子的耳边说:‘闭嘴。’这个时候儿子已经把珠子拾了起来。他刚要回答母亲的话,忽然看见差役们掉过头来看他,他慌张起来,不加思索就把珠子一下子塞进嘴里。“父亲的朋友眼睛精,忽然起了疑心,便走过来厉声叫道:‘张开嘴!’孩子迟疑一下就把嘴张开,那个人扳开孩子的嘴仔细看了一遍,找不出什么东西。因为珠子已经滑进肚皮里去了。“差役们又仔细搜索了半天,依旧找不到珠子,只得把屋里的东西顺手拿了带回城里去,剩下一个空屋给这一对贫苦的母子。“差役们一走,孩子就忍不住大声嚷起来:‘妈,我口渴!’他便去地上抱起一只破瓦罐,把里面剩下的一点冷水一口气全喝光了,母亲惊讶地望着他的烧脸,忽然想起了珠子,便问道:‘孩子,珠子呢?’听见提起珠子,孩子才记起来他已经把它吞进肚里了,便恐怖地答道:‘妈,我把珠子吞下去了。’他刚说完了又觉得一阵心烧,口很干,他忍不下去,又接连地嚷:‘冷水,冷水!我口渴,口渴。’他不等母亲答话就跑出去,在院子里找到一只小水缸,一下子俯下头,不管水干净不干净,只顾咕嘟咕嘟地喝着。水缸里的水全给他一下子喝光了,连小虫也都进了他的肚皮。“儿子痛苦地望着母亲哀求道:‘我心里烧得很。我口渴,我口渴,妈,给我一点水喝吧。’儿子说着,一面拉开衣服,用力抓着自己的胸膛。“母亲没有办法,只得忍住心痛,说:‘那么,我带你到河边去,河水够你喝的。’母亲果然把儿子连拉带扶地领到了河边。儿子一看见河,便扑到河边草地上,把头俯在水面,张开嘴大口地喝起来。“母亲连忙赶上去,抱住他的身子,要把他拉起来。但是他忽然回过头来说:‘妈,放开我,我要喝水,我还没有喝够。’他用力挣扎,要挣脱他的身子。这时,母亲看见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父亲讲到这里忽然住了口,摸出第二支烟,把它点燃放在嘴边衔着。他抽了一口烟,就站起来说:“我们还是到上面去吧。”“但是,后来怎样呢?”我看见父亲不把故事讲完就要继续爬山,便也站起来着急地问道。“后来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父亲淡淡地答道。“城里的人呢?还有那些县官和差役们呢?还有那个教书先生的朋友呢?”“我也不大清楚,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那条龙呢?”我还不满足,又问道。“谁知道!你苦苦地追问这个做什么?”父亲带了点责备的口气说,但他的神气依旧是很温和的。这个时候恰巧有一股风吹来,下面松林里起了一阵波涛,把父亲的话掩盖了。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飘落在我的头上。我伸过手去把父亲的一只手紧紧捏住。(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开头,能够很快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显得饶有趣味。B.“我不平地嚷起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我”对于教书先生无罪而被抓的愤怒不平。C.“剩下一个空屋给这一对贫苦的母子”,表现了差役强取豪夺、横征暴敛的贪婪本性及百姓生存的艰难。D.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不停追问父亲,体现了小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严谨,开头段“那棵银杏树下有一块青石”与结尾段“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飘落在我的头上"相互照应,营造出诗意的氛围。B.小说的“父亲”慈爱,温和,善于讲故事,他与孩子的关系亲密,得闲时他便给孩子讲故事,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儿童的视角来思考故事,呈现出纯真的一面。D.小说以对话为主体,情节集中,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在叙述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8.巴金在进行本文的创作时,目的是慰藉“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常有非现实主义情节,如这篇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D7.B
8.①借故事中官府对百姓的蹂躏,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为“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发出心声。②故事结尾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变成一条巨龙,游进城去把县官和差役淹了,为老百姓报了仇,凸显人们对惩治坏人的向往,给人以欣慰之感。
9.
①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这样写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现实中未必能如人所愿,但借助虚构的情节就可以实现。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写孩子化龙后淹没了全城,惩治了县官和差役,使惩恶扬善的主题更加鲜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D.“‘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错误,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不停追问父亲,体现了小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但不能体现“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从“我也不大清楚,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谁知道!你苦苦地追问这个做什么”分析,选项中有关“父亲”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有一年年景不好,遇着天旱,田里的稻子都枯死了。种田的人没有收成,衙门里的差役却来逼着收税。他们挨门挨户勒索,得不到钱,就把可以拿走的东西都带了去。那些吃树皮草根的人被逼得没法生活,就闹起事来。然而不久大队兵马从城里开来了。枪声、喊声、哀号声响成一片。整个乡村里就剩下一些老太婆、小孩子守住那些未烧尽的破屋叹息流泪”可知,借故事中官府对百姓的蹂躏,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为“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发出心声。根据“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那些县官和差役们”“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可知,故事结尾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变成一条巨龙,游进城去把县官和差役淹了,为老百姓报了仇,凸显人们对惩治坏人的向往,给人以欣慰之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本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儿子吞下珠子后,觉得异常口渴,心里烧得很难受,于是不停地喝水,他喝光了破瓦罐里剩下的一点冷水,喝光了小水缸里的水,最后喝光了河里的水,但是他还是没有喝够,还要喝水,“他用力挣扎,要挣脱他的身子……变成了一条龙”分析,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写“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后来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那些县官和差役们”“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人们会觉得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思想在现实中未必能如人所愿,但是借助虚构的情节可以实现。小说借助小说虚构的情节可以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意愿。小说最后设置儿子化龙,淹没了全城,惩治了县官和差役的虚构情节,使得惩恶扬善的主题更鲜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成年礼傅菲厢房里,有一个紫漆的木柜。柜面是两扇门合成的,各雕了一朵牡丹花,殷红的花朵皱起油漆的斑纹。木柜常年锁着。锁是挂锁,铜质,锁匙放在木方桌的抽屉里。抽屉也上了锁。我从没看过父亲母亲打开木柜,我一直住在厢房里,在煤油灯下,我趴在木方桌上做作业,煤油灯是自己做的,把墨水瓶洗净,瓶盖挖一个小洞,牙膏皮卷一个细管插进瓶盖,松紧带穿进细管,吸到煤油,就可以啦。灯光跳着,一卷卷的黑烟上升。有一天,我从父亲的裤腰上取下钥匙,把抽屉打开。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账簿、角票、钥匙、铅笔、截纸刀。角票用平头夹夹成一沓沓。我把账簿翻开,是一本家庭开支明细账,我那时已经读初一,对账目的明细一知半解。盐油酱醋、烟糖酒肉,都按年月日分类入账。从五分钱的支出到五分钱的收入,都有标注。第一次,我打开了木柜。木柜里许多书,有《毛泽东选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旗谱》《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隋唐演义》《岳飞传》《静静的顿河》《呐喊》《家》《边城》《射雕英维传》《飞狐外传》《七剑下天山》《唐诗三面首》,每本书用宣传画的铜版纸包着封面。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夹杂着霉味和腐气。翻开书,灰尘轻轻扬起来,在小窗户斜照进来的阳光下,飘荡,悬浮。此后若干年里的暑假,我关上房门,盘腿坐在床上,阅读一整天。据母亲讲,父亲在年轻时有夜读的习惯,能讲许多故事,讲岳飞,讲诸葛亮,讲林黛玉,特别是喝了酒的晚上,泡一杯浓茶,围着火炉,讲古给大家听,讲得眉飞色舞。一九五七年以后,父亲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不知为什么。一九五三年夏天,大学肄业的父亲,背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军用书包,到华坛山小学报到,成了一名教员。父亲在大学挨不了饿,读了两年,出了大学校门。在小学教了一年书,回到枫林大队做会计,一直到五十岁。期间,父亲多次有机会上调,但父亲都以独生子需照顾父母为由拒绝了。五十岁后,在乡办菌菇厂当厂长。当了三年的厂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母亲责怪他∶“菌菇汤都没喝过,还不如回家种田。”那时我已在县城求学。作为枫林最高学历的人,父亲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这也是唯一值得父亲骄傲的了。邻居分家,做喜事上号簿,少不了父亲的参与。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大门右边的号席上,送礼的人在桌边排队,逐一登记礼数∶周瑞林,豆子三斤、鸡蛋八个、糯米六斤、现金三元……父亲有惊人的记忆力,相邻的人家,哪年结婚,谁送了什么,故去的老人摆了多少桌酒席,他一清二楚。生产队一年产多少粮食,哪家分了多少担,他也明明白白。事实上,在我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期,父亲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在家,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离家三华里,他住在窝棚里,负责登记队员挑砂石的担数、出工的天数。他的大外甥即我大表哥烂铜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出工,私下叫舅舅记上工数,被舅舅用扁担打出来。烂铜拖着他母亲到外婆那里诉苦,说大队会计算什么官,就知道欺负外甥。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苦竹洋是崇山峻岭的大山区,不通电,也没人烟,搭窝棚住,用土灶烧饭吃。一九九一年冬,我已在上饶县城工作,父亲托人捎信给我∶十二月十日,兄弟分家,你务必回家。我抱怨父亲,说,东西都分给他们,我一件不要,我父亲在纸册上,写着我几兄弟的名字,抬头瞥我∶“家要分,分给你的东西你可以送给别人,是你的事。”田、地、山林、房子、家具、碗、农具,按六份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占一份。我分了四亩山地、夏家墓两块地、两间房、一个木柜、一张木桌、一张床,由父母支配保管。一头牛留给弟弟,我反对,说,三哥没娶媳妇,留给他。父亲说,弟弟还在读书,留给老小做老婆本。我说,人讨老婆指望牛还讨什么老婆。父亲把牛给了老三。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母亲一直哽咽。父亲把多年的账簿拿出来,吸着两毛五一包的月免烟,瘪着空空的嘴巴,说,你爷爷奶奶年过八旬,这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弟弟还在读初一,他的学业靠你帮助完成,老三成家也指望你出钱,你自己成家我也无能为力了,你妈妈还患有肺热,都要钱。他把账簿翻开,拍打了几下灰尘,说,这是家庭往来账目,还欠了一些钱,父亲用荷叶勺从酒缸里提了一勺酒,抿着喝,母亲抱着火熄,佝偻着背,瘦削的颧骨上结着病斑。父亲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假如我的一生有成人礼的话,那么这个夜晚就是。在昏暗的十五瓦的灯泡下,窗外刮着呜咽的北风,我一直坐到天亮。(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题公园演员聘用合同
- 广告牌制作焊接施工合同
- 资金筹集操作规程
- 城市综合体改造委托书模板
- 岛屿探险区防水施工安全协议
- 2025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工程承包协议3篇
- 2024年集装箱买卖合同模板
- 2025版个人区块链技术应用借款合同
- 2025版家具展会参展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1月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神经生物学(新版)课件:第九讲-神经科学进展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无为政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结业证书文档模板可编辑
- 淘汰赛赛对阵表
- 空压机日常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
- 电子公章采集表格样表格
- DB3502∕Z 5058-2020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土建工程)
-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课件希沃的课件
- 《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 《桥梁工程计算书》word版
- 学术论文的写作与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