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1页
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2页
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3页
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4页
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TOC\o"1-2"\h\u27401第1章项目概述 4227511.1项目背景 4258781.2项目目标 4120261.3项目意义 430376第2章市场需求分析 573592.1用户需求分析 5111372.2行业现状分析 5212102.3市场前景预测 67650第3章系统功能设计 614673.1功能模块划分 637933.1.1数据采集模块 680313.1.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6248833.1.3能效管理模块 672803.1.4预测与优化模块 758853.1.5用户交互模块 7223273.1.6系统管理模块 7104583.2主要功能描述 7223183.2.1数据采集模块 750973.2.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7128683.2.3能效管理模块 757623.2.4预测与优化模块 8135753.2.5用户交互模块 872123.2.6系统管理模块 8290073.3系统功能要求 86689第4章技术路线及架构设计 838784.1技术路线选择 8269024.2系统架构设计 9230354.3关键技术分析 920001第5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052195.1数据采集方案 10132985.1.1采集目标 10120235.1.2采集方法 10242545.1.3采集设备选型 1089805.2数据传输与存储 10308565.2.1数据传输 10308405.2.2数据存储 111755.3数据预处理方法 11299895.3.1数据清洗 11166145.3.2数据集成 11125195.3.3数据转换 11151125.4数据分析及挖掘 11210995.4.1数据分析方法 11241605.4.2数据挖掘算法 11107105.4.3结果呈现 112143第6章智能用电管理模块设计 11156696.1能耗监测与统计 11132706.1.1设计目标 11156736.1.2功能设计 1149096.2用电设备管理 12197486.2.1设计目标 12300056.2.2功能设计 1278916.3预测与优化建议 1244726.3.1设计目标 12113256.3.2功能设计 1264第7章用户服务与交互设计 13250707.1用户界面设计 139437.1.1界面布局 13271977.1.2界面元素设计 13129457.1.3动效与交互反馈 1318717.2用户操作流程 13232547.2.1登录与注册 1367007.2.2首页功能导航 13247947.2.3用电监测 13100897.2.4设备管理 13189147.2.5能效分析 13282137.3个性化服务与推荐 14213617.3.1用户画像 1432817.3.2智能推荐 14180237.3.3互动交流 1417845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276608.1系统集成方案 14212348.1.1系统集成概述 14318568.1.2集成内容 14249788.1.3集成方式 14227298.1.4集成步骤 15238108.2系统测试策略 15147668.2.1测试目的 15130068.2.2测试范围 15308338.2.3测试方法 15146458.3测试用例与结果分析 1550788.3.1测试用例设计 15305568.3.2测试执行 16215018.3.3结果分析 1617456第9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6200369.1部署方案设计 1664509.1.1部署目标与原则 16208259.1.2部署架构 1683849.1.3部署流程 16171249.2系统维护与升级 179279.2.1系统维护 178739.2.2系统升级 17224769.3安全与稳定性保障 17210749.3.1安全保障 17253119.3.2稳定性保障 1715178第10章项目实施与推广 181344810.1项目实施计划 18800010.1.1实施目标与原则 1849310.1.2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81609010.1.3实施资源与人员配置 181252410.1.4实施质量与进度控制 18642510.2项目风险管理 181500010.2.1风险识别与评估 181855410.2.2风险应对策略 18163710.2.3风险监控与调整 18662710.2.4风险处理与总结 181122510.3项目推广策略 181333010.3.1推广目标与市场定位 181402610.3.2推广渠道与宣传手段 18701810.3.3合作伙伴与优惠政策 181085210.3.4推广效果评估与调整 183208610.4项目评估与总结 18859310.4.1项目成果评估 181833110.4.2项目效益分析 18806110.4.3项目经验与教训总结 182951210.4.4项目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183104310.1项目实施计划 182667010.1.1实施目标与原则 181895710.1.2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91766210.1.3实施资源与人员配置 191156510.1.4实施质量与进度控制 193111210.2项目风险管理 19562110.2.1风险识别与评估 191936610.2.2风险应对策略 19700110.2.3风险监控与调整 192582310.2.4风险处理与总结 193216210.3项目推广策略 191376710.3.1推广目标与市场定位 20786810.3.2推广渠道与宣传手段 20963110.3.3合作伙伴与优惠政策 201072110.3.4推广效果评估与调整 203066610.4项目评估与总结 201988910.4.1项目成果评估 202407610.4.2项目效益分析 201739710.4.3项目经验与教训总结 20965610.4.4项目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20第1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电力行业正面临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旨在研发一套适用于电力行业的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以提升电力使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构建一套具有高度集成性、实时性、互动性的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实现对电力使用情况的全面监测、分析及优化。(2)提高电力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助力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3)为电力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助力企业决策层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4)推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和安全性。1.3项目意义本项目的实施具有以下意义:(1)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通过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2)提高电力行业运营效率。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可实现对企业用电设备的实时监控,发觉潜在的能源浪费现象,从而提高电力行业整体运营效率。(3)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通过精细化能源管理,企业可合理分配电力资源,降低用电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4)提升电力供应质量。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用户提供优质电力服务。(5)推动电力行业技术创新。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电力行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第2章市场需求分析2.1用户需求分析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用户对智能用电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用户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用电效率:用户希望通过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费的优化,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用电效率。(2)安全可靠:用户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智能用电管理系统需具备故障预警和故障处理功能,保证用电安全。(3)便捷管理:用户期望通过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控制和管理,提高用电管理的便捷性。(4)节能环保:用户关注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智能用电管理系统需具备节能降耗功能,助力实现绿色用电。(5)个性化服务:用户希望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不同的用电管理方案,以满足个性化的用电需求。2.2行业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电力用户对智能用电需求的增长,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技术不断进步: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3)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加大对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研发和推广的扶持力度,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企业竞争激烈:各类企业纷纷进入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在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展开竞争。2.3市场前景预测根据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市场需求,未来市场前景如下:(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电力用户对智能用电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2)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将不断融合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3)产业链整合加速: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产业链上的企业将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4)政策导向影响市场格局: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政策导向,将影响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市场的发展格局。(5)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在工业、商业、居民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市场潜力巨大。第3章系统功能设计3.1功能模块划分本章节对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3.1.1数据采集模块电力信息采集用电设备状态监测环境参数监测3.1.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3.1.3能效管理模块能耗统计与评估能效优化建议能源成本分析3.1.4预测与优化模块负荷预测电能质量优化设备运行优化3.1.5用户交互模块用户界面设计报表与图表展示信息推送与报警3.1.6系统管理模块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日志管理3.2主要功能描述以下对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各主要功能进行详细描述。3.2.1数据采集模块电力信息采集:实时采集电力系统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用电设备状态监测: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环境参数监测: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3.2.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校验等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并提供查询、修改等功能;数据分析: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能效管理和预测与优化提供依据。3.2.3能效管理模块能耗统计与评估:统计各类用电设备的能耗,评估能源使用效率;能效优化建议:根据能耗数据,提出节能减排措施;能源成本分析:分析能源消耗成本,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3.2.4预测与优化模块负荷预测:预测电力系统的短期和长期负荷,为电力调度提供支持;电能质量优化:监测并优化电能质量,提高供电稳定性;设备运行优化:根据设备运行数据,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延长设备寿命。3.2.5用户交互模块用户界面设计: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操作;报表与图表展示:以报表和图表形式展示分析结果,便于用户理解;信息推送与报警:实时推送重要信息,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3.2.6系统管理模块用户权限管理:设置不同用户的权限,保障系统安全;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系统数据,防止数据丢失;系统日志管理:记录系统运行日志,便于故障排查。3.3系统功能要求本系统需满足以下功能要求:(1)实时性: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操作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证系统实时性;(2)可靠性: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准确无误,具备故障自恢复能力;(3)安全性:保障数据安全,防止非法访问和操作;(4)可扩展性:支持功能模块的扩展和升级;(5)易用性: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6)兼容性:支持多种设备接入和多种数据格式。第4章技术路线及架构设计4.1技术路线选择为保证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本项目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1)标准化原则:采用国际和国内通用的技术标准,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2)成熟性原则:优先选择业界成熟、稳定的技术和产品,以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3)先进性原则:引入前沿的技术和方法,提升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4)可扩展性原则:考虑系统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后续功能扩展和升级。基于以上原则,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如下:(1)前端开发技术:采用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2)后端开发技术:采用Java、Python等主流后端开发语言,构建稳定、高效的服务端架构。(3)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MySQL、Oracle等,存储和管理系统数据。(4)大数据处理技术:采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5)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满足系统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4.2系统架构设计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1)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各类智能电表的用电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将数据至数据传输层。(2)数据传输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的通信技术,如以太网、4G/5G等,实现数据的安全、稳定传输。(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存储、分析和挖掘,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4)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智能用电管理、能耗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满足用户需求。4.3关键技术分析(1)数据采集技术:采用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实现电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2)数据清洗与预处理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3)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4)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用户用电行为规律,为电力行业提供决策支持。(5)预测预警技术: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对用户未来的用电需求进行预测,并实现异常情况预警。(6)系统安全技术:采用加密、认证、防护等技术,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第5章数据采集与处理5.1数据采集方案5.1.1采集目标针对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需求,数据采集目标主要包括:电力使用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5.1.2采集方法(1)电力使用数据采集:采用智能电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至系统;(2)设备运行状态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对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获取设备运行状态参数;(3)环境监测数据采集:通过环境传感器,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5.1.3采集设备选型根据采集目标及方法,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如智能电表、传感器、监测设备等,保证设备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稳定性和准确性。5.2数据传输与存储5.2.1数据传输(1)采用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2)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建立数据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传输。5.2.2数据存储(1)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系统,提高数据存储的扩展性和可靠性;(2)建立数据存储规范,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数据检索和分析;(3)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5.3数据预处理方法5.3.1数据清洗采用去噪、异常值检测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提高数据质量。5.3.2数据集成将来自不同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消除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5.3.3数据转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用于分析的格式,如数值化、归一化等,便于后续数据分析。5.4数据分析及挖掘5.4.1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潜在价值。5.4.2数据挖掘算法(1)关联规则挖掘:发觉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电力行业提供优化建议;(2)聚类分析:对用户进行分类,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3)预测分析: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电力需求,为电力调度提供参考。5.4.3结果呈现将数据分析及挖掘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便于决策者了解数据背后的价值。第6章智能用电管理模块设计6.1能耗监测与统计6.1.1设计目标能耗监测与统计模块旨在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能耗情况,为用户提供准确、实时的能耗数据,以便于分析能源消耗规律,为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6.1.2功能设计(1)实时能耗监测:通过安装智能电表等设备,实时采集电力系统的能耗数据,实现能耗的在线监测。(2)历史能耗查询:对历史能耗数据进行存储,提供多维度、多条件的查询功能。(3)能耗统计分析: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类报表,包括日、月、年能耗报表,能耗趋势图等。6.2用电设备管理6.2.1设计目标用电设备管理模块旨在实现对电力系统内各类用电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设备能耗。6.2.2功能设计(1)设备信息管理:对用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投运时间等。(2)设备运行监测: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3)设备维护管理:根据设备运行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制定维护计划。(4)设备能耗分析:分析设备能耗,为设备升级、优化提供依据。6.3预测与优化建议6.3.1设计目标预测与优化建议模块旨在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预测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6.3.2功能设计(1)能耗预测:基于历史能耗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能耗情况。(2)用电负荷预测:结合天气预报、历史负荷数据等,预测电力系统的用电负荷,为调度提供依据。(3)优化建议:根据能耗预测和用电负荷预测结果,为用户提出节能减排、设备升级等优化建议。(4)效果评估:对优化建议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优化提供参考。第7章用户服务与交互设计7.1用户界面设计7.1.1界面布局用户界面应遵循简洁、直观、易用的原则,采用模块化布局。界面主要包括导航栏、功能区域、信息展示区以及操作反馈区。色彩搭配以柔和、舒适为主,保证长时间使用不会造成视觉疲劳。7.1.2界面元素设计界面元素包括按钮、图表、文字、图标等,需统一风格,便于用户快速识别。按钮及图标采用扁平化设计,文字清晰,图表以折线、柱状、饼状等常见形式展示数据。7.1.3动效与交互反馈适当运用动效,如页面切换、按钮等,提升用户体验。对于用户的操作,系统需给予及时、明确的反馈,如操作成功提示、错误提示等。7.2用户操作流程7.2.1登录与注册用户可通过手机、邮箱等方式注册并登录系统。登录后,系统自动跳转至首页。7.2.2首页功能导航首页展示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用电监测、设备管理、能效分析等。用户可自由切换模块,查看相关信息。7.2.3用电监测用户可实时查看电流、电压、功率等用电数据,并通过图表展示,便于分析用电情况。7.2.4设备管理用户可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如开关、定时等。同时系统提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便于用户及时了解设备健康状况。7.2.5能效分析系统根据用户用电数据,提供能效分析报告,帮助用户发觉节能潜力,并提出改善建议。7.3个性化服务与推荐7.3.1用户画像系统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用电行为等,构建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7.3.2智能推荐基于用户画像,系统向用户推荐节能方案、用电策略等,帮助用户降低用电成本。7.3.3互动交流系统提供在线咨询、意见反馈等功能,方便用户与平台运营团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用户可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类活动,共同探讨节能降耗的方法。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方案8.1.1系统集成概述在电力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系统集成是保证各模块协调工作、实现预期功能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阐述系统集成的总体方案,包括集成内容、集成方式及集成步骤。8.1.2集成内容(1)硬件设备集成: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设备、通信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集成。(2)软件模块集成: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处理和业务流程的协同。(3)数据集成:实现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整合,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4)应用系统集成:将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如财务、运维等)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8.1.3集成方式(1)顺序集成:按照系统开发顺序,逐步将各模块、设备进行集成。(2)并行集成:将多个模块、设备同时进行集成,提高集成效率。(3)模块化集成:按照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便于管理和维护。8.1.4集成步骤(1)制定集成计划:明确集成目标、时间表、责任分工等。(2)集成环境搭建:搭建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保证环境一致性。(3)集成测试: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功能、功能、稳定性等测试。(4)问题排查与优化:针对集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优化。(5)集成文档编写:记录集成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为后期维护和升级提供参考。8.2系统测试策略8.2.1测试目的(1)验证系统功能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2)检查系统功能、稳定性、可靠性等指标是否符合预期。(3)发觉并解决系统潜在的问题,提高系统质量。8.2.2测试范围(1)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正确、完整。(2)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在高负载、大数据量等场景下的功能表现。(3)安全测试:检查系统在各种攻击手段下的安全性。(4)兼容性测试:验证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硬件配置等环境下的兼容性。(5)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测试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异常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8.2.3测试方法(1)黑盒测试:从外部对系统进行测试,不考虑内部实现。(2)白盒测试:从内部对系统进行测试,检查代码、逻辑等。(3)灰盒测试:结合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对系统进行测试。8.3测试用例与结果分析8.3.1测试用例设计(1)根据需求规格说明,设计系统功能测试用例。(2)结合系统功能指标,设计功能测试用例。(3)针对安全、兼容性、稳定性等测试需求,设计相应测试用例。8.3.2测试执行(1)按照测试计划,分阶段执行测试用例。(2)记录测试结果,包括测试通过、失败、缺陷等。(3)针对失败的测试用例,进行问题定位和排查。8.3.3结果分析(1)分析测试结果,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2)对问题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制定解决方案。(3)根据测试结果,评估系统质量,为系统上线提供依据。第9章系统部署与运维9.1部署方案设计9.1.1部署目标与原则本章节主要阐述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部署目标与原则。部署目标旨在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易于扩展、安全可靠及经济合理。部署原则遵循以下方面:(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投资成本;(3)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4)便于维护与管理,提高运维效率。9.1.2部署架构系统部署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展示层。具体部署如下:(1)数据采集层:部署在各用电设备上,负责实时采集设备数据;(2)数据传输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3)数据处理层:部署在云平台,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4)应用展示层:部署在用户端,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展示和操作界面。9.1.3部署流程部署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环境准备:包括硬件设备、网络环境、操作系统等;(2)软件安装:按照部署架构,逐层安装所需软件;(3)配置与调试:对系统进行配置和调试,保证各组件正常运行;(4)数据迁移:将现有数据迁移至新系统;(5)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保证满足业务需求;(6)上线运行:正式启用系统,进行实际业务操作。9.2系统维护与升级9.2.1系统维护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定期检查系统运行状况,发觉并解决问题;(2)对硬件设备进行保养和更换,保证设备功能;(3)对软件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系统功能;(4)及时备份关键数据,防止数据丢失。9.2.2系统升级系统升级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定期升级:根据系统发展需求,定期进行功能优化和功能提升;(2)紧急升级:针对系统漏洞或重大问题,进行紧急修复。升级流程如下:(1)评估升级需求,制定升级方案;(2)对升级方案进行评审,保证不影响现有业务;(3)实施升级,包括软件更新、硬件更换等;(4)验收升级效果,保证系统稳定运行。9.3安全与稳定性保障9.3.1安全保障为保证系统安全,采取以下措施:(1)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防止外部攻击;(2)数据安全:实施权限管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策略,保障数据安全;(3)应用安全: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安全问题;(4)物理安全:加强硬件设备管理,防止物理损坏。9.3.2稳定性保障为提高系统稳定性,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成熟的技术和框架;(2)优化系统架构,提高系统负载能力;(3)实施系统监控,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况;(4)定期进行系统功能评估,发觉瓶颈并进行优化。第10章项目实施与推广10.1项目实施计划10.1.1实施目标与原则10.1.2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