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推广计划_第1页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推广计划_第2页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推广计划_第3页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推广计划_第4页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推广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推广计划TOC\o"1-2"\h\u13370第1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3297071.1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3308211.2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及发展趋势 3111081.3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对比 328658第2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分析 4288172.1电池技术 438492.2驱动电机技术 4289472.3电控系统技术 4305462.4充电设施及技术 429041第3章:新能源汽车研发战略规划 5262853.1研发目标与愿景 5321583.1.1研发目标 5124313.1.2愿景 5238973.2研发项目规划 5162133.2.1短期研发项目(13年) 5298913.2.2中长期研发项目(35年) 5176713.3研发资源配置 6149803.3.1人才资源 6162263.3.2资金投入 6307723.3.3设施设备 6207823.3.4政策支持 628382第4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 6171824.1锂离子电池技术 622714.1.1正极材料的研究与优化 7206844.1.2负极材料的研究与改进 7193054.1.3电解液及隔膜的选材与优化 7190944.1.4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开发与应用 734424.2固态电池技术 770144.2.1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与开发 7263354.2.2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 7311444.2.3固态电池界面技术研究 887354.3燃料电池技术 812734.3.1膜电极组件(MEA)的研究与开发 829694.3.2燃料电池堆的研究与开发 8241564.3.3燃料电池系统及氢能技术研究 855334.4电池安全性及寿命提升技术 8304474.4.1电池安全性提升技术 8155354.4.2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技术 929048第五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研发 9141915.1永磁同步电机技术 954515.1.1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原理 957295.1.2永磁同步电机关键技术研发 913585.2异步电机技术 9234005.2.1异步电机结构及原理 9174475.2.2异步电机关键技术研发 935105.3双电机耦合技术 1058495.3.1双电机耦合系统结构及原理 10139355.3.2双电机耦合关键技术研发 1085445.4电机控制器技术 10213465.4.1电机控制器结构及原理 10135765.4.2电机控制器关键技术研发 1030848第6章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技术研发 11180646.1整车控制系统技术 11240456.1.1整车控制策略优化 11292746.1.2整车控制算法创新 11184196.1.3整车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11264286.2能量管理系统技术 11243386.2.1动力电池管理技术 1152916.2.2能量回收利用技术 115136.2.3能量分配策略优化 1180156.3电控系统集成技术 11103426.3.1电控系统模块化设计 11305426.3.2电控系统通信技术 11257326.3.3电控系统兼容性设计 1214796.4电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 12172106.4.1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12213396.4.2环境适应性研究 1212786.4.3电控系统防护技术 1222447第7章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及技术发展 12163217.1充电站建设规划 12251627.2快速充电技术 12145577.3智能充电技术 13203017.4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技术 1332630第8章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 1337778.1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群体 13212458.2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 13316448.3政策推广与补贴政策 14324408.4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 1410155第9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14231519.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14112619.2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14250159.3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88269.4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57801第10章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151744910.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测 151858010.2技术发展趋势 152919810.3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51942110.4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6第1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1.1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分析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从2015年的33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12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新能源汽车种类日益丰富,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1.2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及发展趋势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购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研发支持等方面。这些政策旨在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提升产品功能、优化充电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创新。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升级,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整合优化,国际合作深化。1.3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对比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面,国内外企业均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对比:(1)电池技术:我国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目前我国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竞争力。(2)电机电控技术:国内外企业在电机电控技术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我国企业如上海电驱动、汇川技术等在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等方面具有自主研发能力,部分产品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整车集成技术:国外企业在整车集成技术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在控制系统、轻量化技术、安全功能等方面。但是我国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已逐步提升整车集成能力,部分产品如比亚迪“唐”、吉利“博越”等在市场表现良好。(4)智能网联技术:国内外企业均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展开竞争。我国企业如百度、巴巴等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与国际企业如谷歌、特斯拉等保持竞争态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仍有部分领域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第2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分析2.1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是其关键核心之一,直接关系到车辆的续航里程、安全功能及成本。当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长寿命等特点,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固态电池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也在逐步发展,有望解决现有电池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续航问题。2.2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项关键核心技术。驱动电机直接影响车辆的加速功能、爬坡能力、行驶平稳性等。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主要有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等类型。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低噪音等优点,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应用广泛。而异步电机则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2.3电控系统技术电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脑,对整车的功能和安全起着的作用。电控系统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等。其中,电机控制器负责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转矩等参数,以实现车辆的加减速、转向等功能;电池管理系统负责实时监控电池状态,保证电池安全、可靠运行;车辆控制系统则负责整个车辆的协调控制,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2.4充电设施及技术充电设施及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环节。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主要包括慢充、快充以及换电站等。慢充充电设施主要应用于家庭、单位等场所,充电时间较长,但对电网负荷较小;快充充电设施则可在短时间内为车辆补充大量电能,适用于公共场所;换电站则通过更换电池包,实现快速“加满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也在逐步发展,以解决充电便利性、充电时间等问题。第3章:新能源汽车研发战略规划3.1研发目标与愿景3.1.1研发目标新能源汽车研发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安全、智能等关键领域,具体设定以下目标:(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驱动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2)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功能,提高续航里程、降低能耗、缩短充电时间、提升安全功能;(3)推动产业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3.1.2愿景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研发将助力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以下愿景:(1)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导者,引领行业发展趋势;(2)推动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实现交通出行绿色、环保、高效;(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3.2研发项目规划3.2.1短期研发项目(13年)(1)动力电池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功能的动力电池技术;(2)驱动系统技术研发:提升电机、电控系统效率,降低能耗,实现轻量化;(3)能源管理系统研发:优化能源管理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4)充电设施技术研发:研究大功率充电技术,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便利性。3.2.2中长期研发项目(35年)(1)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新型轻量化材料、结构设计,降低车身重量;(2)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实现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先进功能,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3)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突破燃料电池堆、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4)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提升:研究碰撞安全、电池安全、电气安全等技术,提高车辆安全功能。3.3研发资源配置3.3.1人才资源(1)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科研团队建设;(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人才资源。3.3.2资金投入(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资金需求;(2)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形成企业、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格局;(3)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保证研发资金投向关键核心技术。3.3.3设施设备(1)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实验室、试验场等基础设施;(2)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提高研发效率;(3)搭建研发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研发。3.3.4政策支持(1)制定新能源汽车研发政策,引导产业创新发展;(2)落实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活动;(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研发创新活力。第4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4.1锂离子电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技术由于其高能量密度、轻便、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选择。针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正极材料的研究与优化、负极材料的研究与改进、电解液及隔膜的选材与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开发与应用。4.1.1正极材料的研究与优化正极材料的研究与优化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功能的关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开发高容量、高稳定性的正极材料;优化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其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研究新型复合正极材料,实现高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兼顾。4.1.2负极材料的研究与改进负极材料的研究与改进主要关注提高其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方向包括:开发硅基、锡基等新型负极材料,提高其容量;优化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研究新型负极材料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4.1.3电解液及隔膜的选材与优化电解液及隔膜的选材与优化对提高锂离子电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包括:开发新型电解液,提高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优化隔膜材料,提高其孔隙率、孔隙尺寸和机械强度;研究电解液与隔膜的匹配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4.1.4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开发与应用电池管理系统是保障锂离子电池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研究方向包括:开发具有实时监控、故障诊断、智能管理等功能的高功能BMS;优化BMS的能量管理策略,提高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和循环寿命;研究BMS的可靠性设计,降低故障率。4.2固态电池技术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其研发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2.1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与开发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与开发是固态电池技术的核心。研究方向包括:寻找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提高其离子导电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优化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电解质膜的机械功能。4.2.2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关注提高其与固态电解质的兼容性、稳定性和导电性。研究内容包括:开发新型正负极材料,提高其固态电池的功能;优化正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其与固态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和离子传输速率。4.2.3固态电池界面技术研究固态电池界面技术对电池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固态电池界面特性,优化界面结构,提高界面稳定性;开发新型界面修饰材料,降低界面电阻,提高电池功能。4.3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另一重要技术路线,具有高效、清洁、零排放等优点。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重点主要包括:4.3.1膜电极组件(MEA)的研究与开发膜电极组件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研究方向包括:开发高功能、低成本的MEA材料;优化MEA的结构设计,提高其功率密度和稳定性;研究MEA的制备工艺,降低制造成本。4.3.2燃料电池堆的研究与开发燃料电池堆的研究与开发关注提高其功率密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研究内容包括:优化燃料电池堆的设计,提高其结构紧凑度和集成度;研究新型燃料电池堆材料,提高其抗腐蚀性和耐磨损性;开发高效的热管理和水管理策略,提高燃料电池堆的稳定性和寿命。4.3.3燃料电池系统及氢能技术研究燃料电池系统及氢能技术的研究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关键。研究内容包括:开发高效、低成本的燃料电池系统;研究氢能储存、输运技术,解决氢能基础设施问题;摸索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多元化应用。4.4电池安全性及寿命提升技术电池安全性及寿命提升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4.1电池安全性提升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安全材料,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优化电池结构设计,降低电池内短路风险;研究电池热失控机理,开发热管理系统,防止电池过热和爆炸。4.4.2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技术研究方向包括:优化电池材料,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研究电池老化机理,开发延缓电池老化的新技术;改进电池制造工艺,降低电池内部缺陷,提高电池循环寿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技术研发,有望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功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五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研发5.1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中,永磁同步电机因具有高效、高功率密度、宽调速范围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节主要介绍永磁同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及其技术研发。5.1.1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原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主要包括永磁体、转子、定子、端盖等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永磁体与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5.1.2永磁同步电机关键技术研发(1)高功能永磁材料:研究高功能、高稳定性、低成本的永磁材料,提高电机的输出功能。(2)电机设计优化:采用有限元分析、多目标优化等手段,对电机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电机效率、功率密度等功能指标。(3)高精度控制策略:研究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实现电机的精确控制,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功能。5.2异步电机技术异步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驱动电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本节主要介绍异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及其技术研发。5.2.1异步电机结构及原理异步电机的结构主要包括转子、定子、端盖等部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使转子在定子旋转磁场的作用下旋转。5.2.2异步电机关键技术研发(1)高效率电机设计:优化电机结构,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2)电机调速技术:研究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等调速技术,提高电机的调速功能。(3)电机保护技术:研究电机过载、过热、短路等故障保护技术,提高电机的可靠性。5.3双电机耦合技术双电机耦合技术是将两个驱动电机通过一定的传动装置连接,共同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本节主要介绍双电机耦合技术的研发和应用。5.3.1双电机耦合系统结构及原理双电机耦合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驱动电机、传动装置、控制器等部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合理分配两个电机的扭矩,实现高效、灵活的动力输出。5.3.2双电机耦合关键技术研发(1)电机协同控制:研究双电机之间的协同控制策略,提高动力系统的功能。(2)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双电机耦合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能量管理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3)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双电机耦合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5.4电机控制器技术电机控制器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电机的启动、运行、制动等过程。本节主要介绍电机控制器技术的研发。5.4.1电机控制器结构及原理电机控制器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功率模块、驱动模块、保护模块等;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控制算法、监控程序等。5.4.2电机控制器关键技术研发(1)高功能功率模块:研究高效、高可靠性的功率模块,提高电机控制器的功能。(2)先进控制算法:研究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控制算法,实现电机的精确控制。(3)故障诊断与保护:研究电机控制器的故障诊断与保护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6章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技术研发6.1整车控制系统技术6.1.1整车控制策略优化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车辆的动力功能、经济功能及安全功能。重点优化驱动电机、发动机、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控制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排放的最优化。6.1.2整车控制算法创新开发先进的整车控制算法,包括但不限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行驶工况,提高整车的智能化水平。6.1.3整车控制系统硬件开发研究并设计具有高功能、高可靠性的整车控制系统硬件,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为整车控制策略的实施提供硬件支持。6.2能量管理系统技术6.2.1动力电池管理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开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电池状态估计、均衡管理、故障诊断等功能,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利用率。6.2.2能量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在制动、下坡等工况下的能量回收技术,提高能量回收效率,降低能源消耗。6.2.3能量分配策略优化针对不同驱动模式、不同行驶工况,研究并优化能量分配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6.3电控系统集成技术6.3.1电控系统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实现电控系统中各功能模块的独立设计和集成,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6.3.2电控系统通信技术研究并开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系统通信技术,实现各功能模块间的高效、可靠通信。6.3.3电控系统兼容性设计针对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零部件,进行电控系统兼容性设计,提高整车的互换性和通用性。6.4电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6.4.1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并开发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提高系统在故障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4.2环境适应性研究针对高温、高寒、高湿等恶劣环境,研究电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提高整车的可靠性。6.4.3电控系统防护技术研究并应用电磁兼容、防腐蚀、防水防尘等防护技术,提高电控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第7章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及技术发展7.1充电站建设规划为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充电站建设规划。本节主要从充电站选址、规模、布局以及充电站与电网的互动等方面进行探讨。在选址方面,应充分考虑区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交通流量、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保证充电站的便利性与实用性。在规模和布局方面,应根据不同地区需求,合理规划充电站规模,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效率。充电站与电网的互动也是规划重点,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充电设施与电网的有序互动,提高电网运行效率。7.2快速充电技术快速充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提高用户充电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目前主流的快速充电技术,包括直流快充、交流快充等。重点分析快速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针对快速充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电池损伤、热失控等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7.3智能充电技术智能充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降低充电成本。本节主要阐述智能充电技术的原理、架构及关键技术。介绍智能充电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如充电桩、充电站、云平台等;分析智能充电技术在充电策略、充电过程管理、充电设施调度等方面的优势;探讨智能充电技术在应对充电高峰、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等方面的应用前景。7.4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技术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便捷性的关键,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充电设施互联互通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互联互通技术在充电设施之间、充电设施与用户之间、充电设施与电网之间的应用;探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技术在提高充电便利性、降低充电成本、促进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第8章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8.1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群体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定位需明确,主要针对环保意识较强、追求绿色出行的消费者群体。针对这一市场定位,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目标客户群体:一线城市及部分发达的二线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共交通领域,作为政策引导的先行者;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关注科技、环保的80后、90后群体;环保组织、公益人士等,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8.2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为有效推广新能源汽车,我们将采取以下营销策略:借助线上线下多元化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与部门、行业协会等合作,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相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注重用户体验,开展试驾、品鉴等活动,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实施个性化营销。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以下核心价值:绿色环保:强调新能源汽车对环境友好的特点,树立行业绿色标杆;技术创新:突出产品在技术、功能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高品质:以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8.3政策推广与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们将积极争取以下政策:国家及地方的补贴政策,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限行、限购政策,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路权;采购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优惠电价、充电设施建设等政策,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8.4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我们将打造以下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便捷的售后服务;配备高素质的售后服务团队,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推行全国联保政策,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解决消费者在购车、用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售后服务,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体验。通过以上策略,我们有信心将新能源汽车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高效的出行选择。第9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9.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首先依赖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上游企业,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应与下游的整车制造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产业技术的升级。通过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可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9.2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应深化合作,形成技术创新链。同时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培育一批掌握新能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