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名言警句。2.通过归纳分析,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文章思路。3.通过朗读、品析语言,感受孟子语言雄辩的特点。4.感受孟子的品格和志趣,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名言警句。2.通过归纳分析,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文章思路。【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品析语言,感受孟子语言雄辩的特点。2.感受孟子的品格和志趣,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小时候就知道。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用心养育,在孔子之后,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一代大儒。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三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二、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其它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2.《孟子》介绍《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3.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几句名言出自《论语》一书,该书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5.背景介绍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初读感知,明文意(一)听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和读不准的断句。1.读准字音:郭(guō)粟(sù)夫(fú)
亲戚(qīnqi)寡(ɡuǎ)助2.把握节奏: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准确流利。(男生和女生各一组)3.学生自读课文,对照PPT,看看文章节奏是否划分正确。(二)课文翻译对抗赛1.再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完成活动。规则:①本次比赛分两组进行,每组派出代表轮流翻译句子。(参照课文注释和积累的知识,查阅工具书,翻译全文)②教师维持秩序,主持比赛;学生相互质疑、解疑、扣分。③赢得比赛获得奖励,输掉比赛接受惩罚。课堂小结:PPT展示文章重点字词及翻译,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课文翻译。朗读全文再读翻译。第2课时一、回顾导入齐读课文,再抽查个别学生的句子翻译。二、文言知识大比拼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归类,交换对照,讨论分析,要求扣分。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城墙。今义:城市。)②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多指人工挖的。)④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⑥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⑦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3.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作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作动,使动用法,使……巩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作动,使动用法,使……震慑,也可译为震摄。)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四、深入探究,理思路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学生回顾文体知识,教师补充——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言论、名言警句、公理等。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件、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以证明,使自己观点有一个证实的方法。比喻论证:用比喻的修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文章用了哪些事例?论据一:攻城————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论据二:守城————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4.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指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论是: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得道”是实现“人和”的重要途径。)5.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作者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6.“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排比;运用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是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教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五、拓展延伸,当堂练习1.你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2.你能举个借助“地利”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吗?提示: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崤之战3.你能举个借助“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吗?项羽的巨鹿之战,韩信的背水一战,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3.你认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从国家、家庭、个人等方面谈)教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六、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名言警句。2.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名言警句。2.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教学难点】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个先生在家是“妻管严”,有次被老婆逼进床底下,老婆威胁说:我数一二三了哈,出来不?这位先生在床下充好汉:我是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人们还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大丈夫究竟指什么人,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板书标题)二、走进文本(一)自主感知1——熟读【自学内容】读准字音,熟读成诵。公孙衍(yǎn)天下熄(xī)焉(yān)丈夫之冠(guàn)往之女家(rǔ)淫(yín)【方法指导】一读节奏:结合注释标注读音,根据文意注意停顿;二读情感:设想情节,体会人物说话语气。景春的话,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孟子的话,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自学时间】5分钟【划分节奏】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二)自主感知2——疏通文意,翻译课文【自学内容】自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方法指导】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自主翻译全文,注意一字一译,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词、句。2.小组交流,解决刚才不懂的文言词、句。【自学时间】自主学习6分钟+小组交流4分钟(三)自主感知3——文言知识积累【自学内容】熟读课文,自主整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方法指导】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自主积累文言知识。2.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文言知识积累【自学时间】5分钟通假字:往之女家同“汝”,你。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丈夫之冠也(古义:加冠,指男子成年。今义:冠军)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等)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缘由)父命之(古义:告诫今义:命令)威武不能屈(古义:威胁暴力今义:力量强大;有气势)一词多义之:往送之门(动词,到)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独)戒: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词,能够)得志(动词,实现)道:妾妇之道也(道理)行天下之大道(道路)独行其道(原则,行为准则)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名词,住宅)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完成了课文翻译,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第2课时一、温故知新抽查个别学生的句子翻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希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于我们的先贤孟子,看他怎样解读如何做一个大丈夫。二、合作探究1.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点拨】本文探讨了什么的人是大丈夫的问题。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景春公孙衍、张仪是羡慕甚至崇拜;从反问句式、加重肯定语气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点拨】分三个层次,首先孟子用两个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理乎?”表明了自己对景春所持观点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其次孟子用“妾妇之道“做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只不过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出嫁的女子顺从丈夫那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是为了迎合君王喜好,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这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分)。最后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这是“立”,即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3.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点拨】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4.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三者位置不能颠倒,“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拓展延伸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在你心中哪些人符合大丈夫的标准呢?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举例: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四、课堂小结文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杰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五、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翻译课文,了解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翻译课文,了解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故事二: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师: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学习。(板书标题作者)二、自由诵读,疏通文意(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明确诵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2.指名读,学生评价。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预习时,我们已经读了文章,现在谁能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过一会儿要给予评价。生评,师指导: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教师引导。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请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自读课文,读出积累师:要想读好文言文,还要完成第二步的学习——读出积累。读出积累就是要疏通大意,积累,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请同学们在预习时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三角号标出重点的词语,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在小组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就提出来,一起解决。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借助书下注释解释积累重点词文言现象,并练习翻译。(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检查自读效果:(译文PPT)(三)文言现象梳理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以及翻译归纳出文中的文言现象,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成果,PPT展示教师归纳,相互补充内容。1.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词类活用①苦其心志(使痛苦)②劳其筋骨(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使饥饿)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⑤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强)⑥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⑦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⑧入、出(动词活用为状语,在国内、在国外)3.古今异义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③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④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4.一词多义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③征于色(在)④生于忧患(由于)发:①舜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②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而:①而后作(表承接)②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5.特殊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傅说于版筑之间举”)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了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读课文,背诵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第2课时一、课堂导入安逸的环境最能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使人享受安乐和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正如一句话说: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贫贱,但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第一部分论证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论证的?第一层: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第二层: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道理论证)4.第二段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除了上面讲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什么主观条件?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让你想起了哪个成语,哪个名句?①这句话是警策语,在文中起揭示中心论点的作用。②居安思危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