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课件_第1页
第三章 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课件_第2页
第三章 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课件_第3页
第三章 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课件_第4页
第三章 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节食品安全法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一、我国的立法体制立法机关

立法形式

权力机关立法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法律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地方性法规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地方性法规

自治州人大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自治县人大

同上行政立法

1国务院

行政法规

2国务院各部委

部门规章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地方性规章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地方性规章

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规范和保障食品安全体系。总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安全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1995年正式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应是我国现阶段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做出规定的法律。存在的问题;1、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类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2、没有规定为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他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中的重大缺陷。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在我国,食品安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或社会的食物数量保障,以保障有足够的“量”来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二是食品中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广义的“食品安全”不仅包括食品无毒无害,符合人体的营养要求,既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而且也包括营养均衡问题。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的完整内涵与意义

食品安全的完整内涵现代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

①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②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③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食品安全是指食品质量安全,即要求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监测与控制手段,保证其原料无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以及对原料基地的疫情调查,无危险性的病、虫、草等有害生物,还包括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致病病菌和细菌总数,并有效地除去金属碎片、毛发、杂质等异物。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理念巨变:从到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法监管体制的理顺是食品安全立法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特别重视风险监测和评估,强调食品卫生方面的标准,监管链条推前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9确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防御体系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添加剂须安全可靠建立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建立问题食品的召回制度食品安全法的几大亮点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化经营者的社会责任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10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科学确定符合国情与发展阶段的食品安全目标切实贯彻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协调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完善监管体制强化监管责任制明确标准制定的责任主体1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11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加强国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安全支撑体系1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历时三年跨越两届全国人大,社会各界广泛建言2月28日食品安全法出台,共十章104条6月1日起施行,届时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草案广泛征集意见1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的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法调整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行为:1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政府食品监管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

食药监管承担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沟通综合监督管理卫生行政1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倡导健康饮食,增强消费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1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倡导健康饮食增强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1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宣传知识经验曝光违法行为新闻媒体发挥作用1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风险监测和评估监测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有害因素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1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其他行业标准一、重新整合统一公布1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二、国家标准公布前,企业按照现行标准生产经营食品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四、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内部适用五、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2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生产经营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仅指个人即个体2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不得患有: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2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预包装食品包装上的标签应当标明的事项六、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二、成分或者配料表三、生产者的相关信息四、保质期五、产品标准代号一、贮存条件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八、专供婴幼儿和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还应有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2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内容要求一、名实相符二、明确清晰三、合法上市不得含有虚假、夸大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2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自2005年7月之后,我国批准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类。二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

保健功能分为27项,包括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压、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排铅、清咽、促进泌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改善营养性贫血、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缓解视疲劳、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劳动、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增加骨密度、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2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2012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将现有27项功能取消4项(改善生长发育、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辅助降血压、改善皮肤油分),涉及胃肠道功能的4项合并为1项(通便、调解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合并为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涉及改善面部皮肤代谢功能的3项合并为1项(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合并为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最后确定为18项功能。2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交易市场、展销会举办者的责任一、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二、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三、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病报告监管部门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2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食品广告的规定虚假食品广告代言承担连带责任2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食品检验的规定一、取消食品企业免检制度二、购买抽取的样品三、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2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承担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通报、上报义务的单位一、事故发生单位二、治疗单位三、农业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四、卫生行政部门五、人民政府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以及毁灭证据3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一、开展事故调查处理二、采取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的应急措施卫生部门:应急救援、对污染食品和原料封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成立处置指挥机构,启动预案对食品用工具及用具进行消毒、发布信息失职、渎职,承担法律责任3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有关法律责任的新规定一、被吊销许可的单位,主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管理工作二、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吊销许可证三、消费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四、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优先民事赔偿3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五、食品安全法具体内容

3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

3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内容第五章食品检验

第六章食品进出口

第七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十章附则

3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质量安全Foodsafety: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故意食品数量安全Foodsecurity:食品供给不足引起的健康与疾病。食品恐怖(防御)Fooddefense:利用食品开展恐怖活动。人为故意3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卫生的概念是指食品应当具有的良好状态,包括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应当具有相应的营养,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应当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食品卫生法)3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WH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食品安全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解释为:“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3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卫生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与食品安全相比,食品卫生无法涵盖作为食品源头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等环节从过程安全、结果安全的角度来看,食品卫生侧重过程安全的概念3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立法目的—突出安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4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五)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4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调整范围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食品经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4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源于农业的初级农产品(食用农产品)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调整质量安全标准、公布有关信息及食品安全法调整4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4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对利益方(消费者、员工、社会、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注重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纳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食品作为特殊产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对质量安全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包括提供安全食品、如实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遵循良好的操作规范、依法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4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四条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4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分有合;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协调和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4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质监总局承担食品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健食品除外);工商总局承担食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国家食药监局承担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健食品全程监管。4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4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规定本级农业、质监、工商、食药监、卫生部门职责垂直管理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5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部门协调无缝衔接信息通报5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七条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行业协会职责—桥梁、纽带行业自律引导依法生产经营建设诚信宣传5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八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5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知识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自我保护舆论监督媒体曝光和监督增强威慑力、加大对政府监督公益性宣传5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食品安全的科技研究与应用生产经营、监督、抽检和管理的新技术5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

第十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5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总则社会监督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监督权间接法律监督—增加直接法律监督资源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违法行为举报:提供有待证实的信息,不需要提供诉讼意义的证据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权了解食品安全信息《信息公开条例》举报政府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意见5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一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5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定义定时、定点、定项目、完整和系统地收集与食品安全相关危害因素的样品采集和检验,进行客观、真实地整理和分析的活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5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特定食品类别,或特定食品有害因素(污染物)的污染水平,掌握有害因素(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效果;向政府、社会、消费者等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6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二条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信息通报与监测计划调整6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十三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当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进行。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6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定义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是风险分析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意义(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依据)是当前国际公认的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处置食品安全事件确定食品召回限制食品上市或进出口6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卫生部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组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组成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性评估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参加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6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第十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6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风险评估启动的主要依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动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中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6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六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6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风险评估结果(不安全结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卫生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6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七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6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风险信息交流定义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交流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信息和管理的观点和意见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风险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预防为主,以便采取相应对策(风险管理)7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八条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7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标准的定义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原则: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7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十九条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7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按照标准的约束性分类强制性标准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属于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是唯一强制性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7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7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需要制定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7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7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部门职责由卫生部负责制定、公布,国标委提供标准编号农残、兽残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卫生部和农业部制定。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商务部会同卫生部制定。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7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7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整合现有国家、行业有关食品卫生、质量、农产品等标准整合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进出口食品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并公布现有标准在没有整合前继续有效8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三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8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审查标准制定程序正常程序预阶段、立项、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颁布。快速程序在正常程序的基础上省略起草阶段或省略起草阶段和征求意见阶段。8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标准的审查标准技术委员会专家: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标委会审查、卫生部批准、公布制定标准的依据法律法规依据科学技术依据风险评估、技术水平国际惯例WTO的有关规定国际标准8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四条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8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的原则按照标准效力范围分类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颁布后,地方标准废止省级卫生部门(综合协调部门)组织制定地方标准报卫生部备案。制标程序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8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五条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8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必须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作为本企业内部适用8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六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食品安全标准的公开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消费者、社会以及需要了解食品安全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公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主动公开向需要查询标准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方便文字和电子版本,免费查阅和下载8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三)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8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9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9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中的卫生要求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符合十一项要求前四项又是行政许可的基本要求第三项是新增的,体现第一责任人意识9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二十八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9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9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食品的规定: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回收食品是指已出厂或提供服务,进入流通或者餐饮环节再收回的食品不论回收食品质量如何、是否超过保质期均不能作为食品原料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营养成分不符合标准其他特定人群是指患有特殊疾病,且对营养有特殊需要的,如糖尿病9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掺假掺杂的食品掺假掺杂是指在食品中掺入非该食品应有的物质或者杂质的现象不论是否影响营养与卫生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9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食品标签是指在食品包装容器上或者附于食品包装容器上的一切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说明物。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食品卫生法)9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二十九条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9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施许可制度行政许可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二是,经依法审查的行为;三是,准予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行为,即授益行政行为。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分为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食品许可是营业执照的前置审批9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一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领取一张许可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由省级人大制定管理办法。10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小作坊和摊贩的要求改进条件、集中管理

10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10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行政机关许可审核要求受理、审核、审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许可审核的基本要求27条1-4项符合要求的,发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发证,说明理由许可证有效期为4年10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10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索证索票、生产经营、人员、工具、用具、环境管理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增强保证食品安全的自觉性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生产企业大型批发、连锁经营企业10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及时向有关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实施跟踪调查不收取任何费用。10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鼓励采用先进管理方式采用GMP、HACCP管理体系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一种特别注重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HACCP(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对食品加工、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各种危害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保证食品达到安全水平。10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机构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撤销认证及时向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不收取任何费用10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10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管理要求企业组织从业人员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患者,并将其调离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岗位从业人员每年体检,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11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五条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11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农业投入品的管理要求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使用记录农业部门加强管理,做好指导11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六条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11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生产企业进货查验记录的规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11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七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11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出厂检验记录的规定食品出厂检验是食品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出厂检验制度是食品生产企业应尽的义务,体现其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实施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可以及时发现没有食品检验合格证的不合格食品;是食品召回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一旦发现食品出现问题,及时找到该批食品的流向;是查清食品质量安全纠纷的重要证据。11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八条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11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出厂检验义务实施出厂检验的范围: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检验依据的标准:企业所依据的、标签标注的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是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检验合格以后出厂;保质期短于检验周期的,可以边检验,边出厂;出厂检验可以企业自行承担,也就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承担。11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三十九条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11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记录的义务食品进货查验制度,是指食品经营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与食品生产者或者其他供货者之间合同的约定,对所购食品的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规定和约定的予以验收的制度。食品经营者(包括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应当查验食品供货者的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或者经营许可证)以及食品合格证明(化验单、合格印章等)。12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记录的内容包括: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记录应当真实,保存二年以上。不得经营没有供货者许可证、或者合格证明的食品。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统一记录食品进货查验。12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条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经营者储存食品的要求12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一条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12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经营者储存、经营散装食品的要求散装食品是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要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储存散装食品时,应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销售散装食品时,应容器和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12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二条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二)成分或者配料表;(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四)保质期;(五)产品标准代号;(六)贮存条件;(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八)生产许可证编号;(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12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预包装食品标签规定标签的作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生产经营者的需要,宣传本产品和本企业国际贸易的需要标注内容要符合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符合《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以及卫生部《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要求12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三条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12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四条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12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五条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12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13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七条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13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八条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13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的要求(43-48条)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要求:一是,技术上确有必要;二是,安全可靠。13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防止食物的生物污染、预防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改善食品外观性状;改善食品的风味;满足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连续化;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13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管理新品种包括:未列入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者卫生部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虽然列入,但需要扩大使用最大量,或者扩大使用范围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报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申报,说明理由;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卫生部对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发布卫生部公告。13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和卫生部公告规定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本身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不得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13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时加入的剂量(配方中的加入量),但要考虑生产加工食品的原料中已有的残留量。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是指,残留在食品中的含量,包括残留量(加入到食品中的,并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残留的添加剂)和带入量带入量是指,根据GB2760,食品配料允许使用该添加剂,通过配料带入的添加剂。配料中带入的添加剂不应超过该食品最大允许使用量13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食品添加剂标签是指粘贴、印刷、标记在食品添加剂或者其包装上,用以表示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成分、使用方法、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等相关信息的文字、符号、数字、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的总称。标签应当直接标注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添加剂或者其包装上。13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的规定(续)食品添加剂说明书是指,置于食品添加剂的包装以内或者以外,用以说明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成分、使用方法、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等相关信息,通常含有比标签更多的信息。13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内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必须使用国家标准名称;日期标示不得另外加贴、补印或者篡改)成分或者配料表(复合食品添加剂必须标示出各单一品种的名称,并含量大小排列)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保质期(保证食品添加剂质量的最终日期,在保质期内所有质量指标均应符合相关标准);14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内容(续)产品标准代号(企业执行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者经备案的企业标准)贮存条件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企业的许可证编号)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法律、法规或者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14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14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四条新品种的要求适用于新资源食品,包括: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14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适用于新的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尚未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原材料以及成型品;未列入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添加剂;未列入卫生部公告的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原材料以及成型品;已列入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的,需要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14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八条也适用于食品标签和说明书14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四十九条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按照标签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没有按照标签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导致消费者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4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十条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14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禁止食品加药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除外,名单由卫生部公布14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十一条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14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关于保健食品特殊规定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制定具体规定保健食品界于食品与药品之间,但仍属于食品的范畴保健食品的特殊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审批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15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十二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15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开办、柜台出租和展销会举办者的责任审查许可资质的责任: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是否具有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对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允许其入场经营。取得许可证的,应当与其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15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定期检查责任制定食品安全检查制度,配备食品安全检查人员,集中交易市场应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15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未履行义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债权人有权请求数个债务人中的任何一人履行全部债务的一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15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155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者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活动。食品召回与“三保”区别食品召回针对某一批次或者类别的食品,只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就要实施召回。不排除其中某些食品是安全的。三保是针对个别产品,只要存在问题就可以调换或退货。156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157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召回制度的意义:防患于未来,充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变被动为主动。158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召回的分类一级召回:已经或者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二级召回:已经或者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者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三级召回:已经或者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轻微,或者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分未在食品标签上标注、或者标注不全、不明确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159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主动召回程序: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主动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督机构报告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停止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通知经营者停止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情况;通知消费者停止食用不安全食品的情况;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可能受影响的人群、严重和紧急程度;召回措施(实施组织、联系方式、召回的范围和时限)、召回的预期效果、召回的食品处置等。160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责令召回程序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接到责令召回的通知后,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并按照规定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161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十四条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第五十五条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162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十四条和第五十五条关于食品广告管理制度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广告是指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得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保证食品广告真实性、合法性,维护广告的信誉是广告主应负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163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广告经营者对广告主要求刊播的食品广告,要按有关规定认真审查,严格保管。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164第三章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验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