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193_第1页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193_第2页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193_第3页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193_第4页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19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申论193申论给定资料给定资料材料1福建、江西、辽宁、浙江是我国典型的集体林区,80%以上的山林属于集体所有。2003年以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率先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明确了农民对山林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同时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使农民拥有林业生产资料,真正成为山的主人。国家林业局发布消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试点到现在的4年时间,已有5.25亿亩集体山林分到林农手中,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的21%。5年内全国将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肇始于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的改革,让已经开展林改的集体林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更绿,林更兴,民更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大创新,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又一次大的生产关系变革。”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5月份在云南农村考察时曾有过这样的概括。回良玉指出,要坚持在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依法享有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手牵着国家生态,一手牵着群众实惠。事实证明,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整林业产权关系,将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交给农民,农民经管林子和增加收入就进入良性循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有机统一。材料2山西省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点燃林兴民富的希望2009年11月19日,山西省委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要求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结合试点经验,在全省全面推进。山西省现有集体林业用地829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2.7%。林改涉及如此数量的林地及大量森林资产的公平分配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任务是很繁重的。而在山西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有一个难题:与南方一些兄弟省市相比,山西省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慢、经济效益低,部分农民对林地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2008年8月在山西省启动试点以来,积极稳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1市17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目前已完成145个乡镇3177个村1072万亩集体林地的确权任务,初步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目标。如何科学谋划,让改革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山西省在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紧紧围绕“明晰产权”这一核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稳妥推进。全省在林改试点工作中坚持“一分二均三稳”的原则,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林改政策,努力做到“按户承包、按人分地、人人有份”。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五种改革模式:一是人少林多的地方,以“分山均林到户”为主,按户承包,明晰产权;二是人多林少的地方,实行“联户承包”,同时明晰联户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户包小流域治理、“四荒”拍卖比较完善的地方,尊重历史,完善合同,协调利益,明晰产权;四是平原林网、路渠实行拍卖到户或树随地走,核发证书,落实“树权”;五是对少数不宜承包到户的林地,实行均股到户或均利到户。祁县根据山区和平川社情林情差异较大的实际,在山区采取“均山到户、家庭承包”为主的方式,将24.78万亩集体林地产权落实到户,在平川对宜林路渠和荒滩绿化使用权进行承包拍卖,拍卖2526条1763公里农田渠路林。让农民满意,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山西省在推进林改过程中,不搞行政命令,坚持依法办事,改不改,怎么改,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凸显了农民的主体地位。陵川县窄相村在确定参加分山人员、林地改革模式的过程中,先后召开16次会议进行大讨论,群众在会上吵了个够,辩了个明,最终全票通过林改方案。为妥善解决林权纠纷,保证林改试点顺利推进,省林业厅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林权争议调处方案》,明确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林权争议调处原则,对试点县林权争议调处工作进行了部署。试点县的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组。据统计,林改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共调处林权纠纷26万亩,调处率达到41%,群众满意率为98.71%。资金支持政策保障配套改革力助突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只是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真正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山西省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坚持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同步推进,使配套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取得了突破,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在加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的同时,山西省积极建立和完善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省政府今年对省直国有公益林进行了补偿,同时又拿出5200万元,对右玉、五台、安泽、壶关、陵川、沁水6个林业大县进行生态转移支付。灵石、祁县、清徐县初步建立了县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和补偿办法,以每亩10元的标准,对县级公益林进行补偿,大大激发了农民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为了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支持林业发展,山西省制定了金融支持林改的政策措施,省银监局专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祁县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后,金融部门已为林农贷款721万元。全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兴林富民产业,省政府今年3月在吕梁市召开林业产业大会,提出重点扶持发展核桃、红枣、仁用杏、花椒、柿子等五大干果经济林基地,使林改后农民发展干果经济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关部门还在林改中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提出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可以奖励1人份的林地。这一政策在各试点县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晋城市南畔村村民大会决定,由村委会每年拿出集体林地承包费的70%,按当年年底在册农业人口平均分配,依照计划生育条例优惠政策,独生子女户、双女绝育户每户多享受1人份。系列配套政策就像捆绑在主体改革身上的推进器,强势推动林权制度改革腾空而起,越飞越高。还山于民,还林于民,让耕者有其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将带来山西省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成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强大动力。材料3浙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改出新天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浙江从一个林地资源小省变成木业、竹业、花木、森林旅游业大省,7月的浙江,处处山峦叠翠,满眼郁郁葱葱。毛竹之乡、雷竹之乡、花卉之乡……这里的一座座青山成了一张张“绿色名片”,一片片森林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最新统计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5%,2007年林业行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生态。如今浙江已从一个典型的林地资源小省,变成了木业、竹业、花木、森林旅游业大省。”浙江省林业厅厅长陈铁雄说。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可以说希望在山。实现了林农的小康,就抓住了浙江农民奔小康的大头。如何才能让山林活起来,让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浙江着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解放林业生产力。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全面展开“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拉开了林权改革的序幕。全省8680万亩山地、林地确定了山林权,300多万农户分到了自留山和植树地段,加上责任山,72%的集体山林实现了到户经营。分林到户后,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但林区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处处呈现出山活、民富的生机盎然景象。“林改让咱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安吉县山川乡村民陈宝根说,过去是统管山、大锅饭,拿斧头的多拿锄头的少,山越砍越光,村里人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现在分林到户,大伙儿积极性高了,都算计着怎么盘活这“绿色银行”呢!分林到户,实现了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临安市太湖源镇横路村张丙海除了13亩责任山外,前年还承包了7亩荒山,这20亩山林全部种上了雷竹。张丙海说:“现在咱是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林业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在科技人员指导下,他用竹叶、砻糠、稻草等对竹林地进行覆盖,让本该在春天长出的笋,在秋天就能长出来,而且笋期一直可以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天。就靠这项技术,他一年能收入15万多元。浙江林业厅副厅长祁宏说,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被束缚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林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与林改前的1979年相比,全省森林面积增长70.4%,达到8766万亩;森林蓄积增幅高达117.2%,达到1.72亿立方米。丰富的山林资源成了浙江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本钱。机制创新: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但省林业厅厅长陈铁雄坦言,林改并非一帆风顺。山林均包到户,由于过于零散,曾一度出现乱砍滥伐行为。当时有主张将林权收回集体的,有坚持继续承包的。面对困惑,浙江省坚持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促进林业的集约化经营。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竹林经营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采伐、统一销售,收益按股分配。股份合作的理念一经引入,使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既避免了林权纠纷,又提高了林业效益。高家堂村村支书陈水木说,以前竹林单一经营竹材,现在发展到笋竹并重,原先只挖竹退笋,现在已全面开发冬鞭笋,一系列综合手段使毛竹产值从每亩800元提升到6000元。机制一活天地宽。浙江省通过山地流转,出现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合作经营、有偿转让等多种林业经营形式,吸引了社会各界资本投资林业。万向集团与4000多户林农签订协议,投资5000万元在临安建设山核桃基地;东阳市森太林果公司新建1200亩香榧基地,使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据了解,目前浙江全省70%以上的新造林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发,90%以上的乡村林场以股份合作形式兴办。全省7000多个非公有制单位投资林业,累计投资80多亿元。山林延包靠山养山不吃山改革是为了兴林,兴林是为了富民。但十年树木,林业生产周期长,山林责任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林农的积极性。“过去的分林到户,有的林农对政策有顾虑。”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村支书夏玉云介绍说,全村有1万亩山林,以前渴望致富的白沙人寄希望于木材,年采伐量达到350立方米。然而,树倒了,山秃了,人却没有富,1998、1999年两次山洪冲毁了他们十多年的收益。靠山吃山,却让白沙人吃到了苦头。为了打消林农对政策的顾虑,浙江提出,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承包期再延长50年。新一轮的山林延包,在坚持山林承包权长期稳定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2002年,作为山林延包政策的试点,白沙村每户村民领到了一本“林权证”,承包期一下延长了50年。政策稳了,人心更踏实了,白沙人从过去只顾短期利益变为着眼长远利益。这几年,村里建起了3900亩笋干竹、山核桃基地,对山林实施封育保护。山又绿了,水又清了,家家农户依托青山绿水、森林景观兴办起了“农家乐”。村民吕建中说,足不出山,像他这样的普通户年收入能有8万元,多的人家能达到25万到30万元。白沙人从“砍树”变成了“看树”,从靠山吃山变成了靠山养山。白沙村的经历是浙江林业的一个缩影。稳定的林权制度推动了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浙江示范推广了13项可食林产品标准,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68.8万亩;通过森林食品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产品认定,新增产值11亿元;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从今年初开始,山林延包在浙江省全面推开。陈铁雄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探索完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浙江林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正走上山绿民富的科学发展之路。材料4贵阳市白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后续产业发展:一是花卉苗木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该区利用林场空地积极发展花卉产业,共引进花卉苗木企业80余家,带动农户2000余户。目前,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0485亩,玫瑰、马蹄莲、百合等鲜切花年产量达400万枝,蝴蝶兰、大花蕙兰等盆花年产量达200余万盆,苗木1000余万株,全区花卉苗木产业年产值1.1亿元,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地。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分流林场职工、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林业后续产业。二是林业生态旅游取得成效。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的改革思路,该区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的放活经营,加强与全区生态旅游规划的衔接,截至目前该区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17户,户年收人均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20余万元。牛场乡大林村被定为贵阳市生态旅游村,5户农户因地制宜建起林业生态旅游的“农家乐”,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经果林积极性增强。通过明晰产权,实现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统一,既解决了造林者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林木管护难的问题,广大农户种植经果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如该区沙文镇远盛苗圃场推广种植“白云大仙桃”4200余亩,带动农户1200余户,桃树已进入挂果期,亩产值超过5000余元。都拉乡都拉村林改以后,把“二环林带”杏花园的700余亩经果林承包给洪家渡移民经营,解决了森林资源的管护问题和移民的生计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沙文镇对门山村民利用荒山种植杨梅、花红等经果林250余亩,同时利用凹地筑鱼塘发展渔业,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四是林下养殖业规模壮大。林改以来,广大村民积极从事林下养殖,经济效益显著。该区麦架镇高坡村养殖大户秦兴海,从事林下养鸡,年出栏优质林下鸡10万余只,年均增收30万元以上。目前,麦架镇高坡村、小桥村14户从事林下养鸡,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颇具特色的家禽养殖专业村。材料5温家宝:高度重视林业改革和发展2009年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为关于林业的改革和关于林业的发展两个部分。文章指出,我国林业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改革是农民的创造,是基层的经验,它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这场改革在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在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中,都将会产生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毫不动摇。一要明晰产权,切实给予农民平等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二要放活经营,切实让农民在林地经营中得到实惠;三要加强扶持,切实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四要搞好服务,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服务。文章强调,我国林业的发展,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发展的方针,一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二要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三要全面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四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把兴林和富民紧密结合起来。材料6江西省铜鼓县平息林权纠纷2008年10月23日至24日,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双红村村民与绿海木业有限公司的林权纠纷迅速演变成一场暴力冲突,在先后两天的冲突中,10多位村民、3名警察、1位镇长受伤。目前事态已基本平息,有关维稳、调查等工作同步展开。江西省要求地方政府认真梳理群众诉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绿海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细木工板的企业,2004年,它与当时正在江西开展试点的新集体林权改革,几乎同时来到铜鼓。几年内,绿海公司收购了7.8万亩的山林林权,建立了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林区涉及铜鼓各个乡镇。事件的导火索,是绿海“护林队”在双红村没收林木。作为拥有近万亩杉木林的木业公司,绿海雇用当地人组成“护林队”,职责是防范公司的财产损失。冲突由来已久,“绿海”,这个颇富诗意的名字,被一些当地人称为“铜鼓的火药桶”。2004年,老板许伟林被引到铜鼓,展现在他面前的,是郁郁葱葱的大片优质山林。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铜鼓县的人工造林轰轰烈烈地展开。20年过去了,优质的杉木正在进入最佳砍伐期。从造林时的国乡联营模式,到林业“三定”政策的实施,再到2004年在铜鼓开始试点的新集体林权改革,林农逐渐获得了对山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一年,启动林改前两个月,绿海公司进入,在铜鼓提出了收购10万亩杉木林、建立原材料基地的计划。县里的文件精神一层层向下传达,要鼓励“流转”。很多林农至今记不清,是“流转”在先,还是林改在先。好一些的林子,“绿海”开出的价格是每亩80元,略差一点的70元。后来每年每亩补偿5元,补到2014年,到时每亩的价格就会达到125元。当时林权改革刚刚启动,木材价格尚低。2005年4月,大圾镇新木材交易中心收购木材的保护价是260元每立方。据当地有关人士评估,当时的山林市场价格,约在每亩400元上下。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涨了三四倍。进入2007年,几乎所有林农都为巨大的价格反差而不安:“当年卖一亩山的钱,现在连一棵树的价钱都赶不上啊!”随着山林价格日渐走高,“绿海”公司对林地曾经无可争辩的所有权在林农心中已悄然发生了偏移。盗伐一度泛滥。铜鼓县委宣传部对此的概括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规费大幅减免,木材价格大幅上涨,林农觉得当初与‘绿海’公司签订的山林转让合同吃亏了,时有偷盗‘绿海’公司林木现象。”村民却指出“绿海”在指责盗伐的同时,一直过度砍伐。铜鼓县人大和政协联合调查的报告显示,公开在册的“绿海”木材放行量,在2006和2007年都远超其4.5万方的砍伐指标。铜鼓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务员说:“‘绿海’,就是铜鼓的‘南霸天’。他们几乎拥有执法权,对于其林地的盗伐者,‘绿海’的护林员可以扣押车辆、罚款,甚至没收林木。”此次双红村爆发的冲突,也正是这样的起因。铜鼓县委宣传部在此次突发事件后起草的消息稿称:“由于行政命令,林农的山卖价很低,加上该公司(绿海)不少护林人员素质低下,方法简单粗暴,与当地群众关系十分紧张。”在江西铜鼓县林权冲突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贺东航赴当地调研。(贺东航,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转型与农村治理、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变迁,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对闽赣鄂黔四省的实证调查”。)围绕林地流转、林权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南方周末》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南方周末】在对铜鼓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进行了解调研之后,结合近年来在南方各省的林改调研,您认为导致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贺东航】我特别要强调外来资本的作用。林农因为林地价格的巨大反差而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山林流转中的行政介入更是加剧了林农的不满。为什么林地价值上升这么快?这与非农资本的介入和炒作有很大关系,是市场化竞争、外来资本进入的结果,而它们同时引起了村庄秩序的变动和冲突。【南方周末】很多人会发问——林地价值上升得快,对林农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贺东航】既然升值,那我们就一起来竞标。林农的资本量很小,而且非常分散,湖北曾有几个村组联合起来凑钱竞标,想把山夺回来。但因农业税时代留下一些欠款,竞标准入时遭到排斥。现实中,农民的微小资本很难和外来资本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很多村委会为了降低谈判成本,对山林采取捆绑集中的方式,村民也知道价格会上涨,但根本无力竞标。外来投资者在各地大肆购买林权。和这些老练的商场老手比起来,村民对招投标、商业经营的熟悉程度实在是望尘莫及。这次在铜鼓,我们就听一些村民讲,他们在林权流转时明确反对招投标。这不是很奇怪的吗?但村民一解释你就明白了:只要招投标,肯定是乡镇干部们,或者他们引来的外来大户中标。村民意识到:要想办法把林权留在知根知底的乡亲手中,于是集体抵制招投标。还有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农民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有限,当年的“林业三定”搞得艰难,就是因为当时下游市场需求不旺,林农积极性不高。这几年林改,是在宏观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林业需求旺盛,价格变化明显。在广大乡村,政策排斥、信息排斥和资本排斥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在铜鼓了解到:当年动员村民低价卖山时,曾有这样的说法:不卖山就要收回其砍伐指标,封成生态公益林,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是完全没有政策依据的,后来没有卖山的农民,也没有被收回指标、封山等等。但农民在这些信息面前,无法有效地辨别、决策。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干扰林农的判断,使农民对林地和林权的价格变化没有很快的认识,即使能够成功竞标到少部分林权,但他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其准确的价值变化趋势,经不住诱惑,或在强迫下将林地卖掉的情况,在各地都不少见。较之那些长期从事木材承包、直接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商业农民来说,普通农民甚至大部分村干部,对价格的变化很不敏感,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到了近两年,才深感愤怒和遗憾,发现原本属于大家集体所有的山场一夜之间成了属于别人的东西。即便是现在,还有不少林农没有意识到山场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南方周末】在此类现象中,政府自身失范和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很突出。【贺东航】没错,政策执行不到位,政府监管职能不到位。2003年开始林改在福建等省酝酿启动试点的时候,外来资本已经非常兴奋。2004年至2005年,大量合同频繁在这个时候签出去。那个时候,对市场化的崇拜甚至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东西,连反思的声音都没有。就铜鼓县的现实来看,很多村民对我们说:普通的弱小的林农去偷伐,马上就会被制止。但“绿海”却在过量砍伐。它和地方政府之间,是明显的利益结合体。从林改的村级实践层面来看,任何现实,都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最终取决于外来资本、村民、村干部相互博弈的一个合力,村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在综合发挥作用,不是政府、法规可以单一说了算的。资本的介入、市场的巨大变化,势必对封闭的乡村形成强大的冲击,它可能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开始,带来新的命题、新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关系重组。以铜鼓此次事件为例,我们看到:在山林流转、价格落差的背后,有对村民千百年习俗传统的挑战。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肆盗伐,令人痛心。这正是斯科特所说的“弱者的武器”。【南方周末】此次铜鼓事件所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否普遍?【贺东航】普遍。整个集体林权改革的设计初衷,就是引入外来资本、规模化经营。但当很多公司大规模介入后,完全可能导致大量农民失山失地。在福建和江西普遍出现集体山林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方式向山林大户集中,失山林农心理上很不平衡,矛盾越积越深。2006年至今,在福建、江西、湖北、贵州、云南,频繁引发了一些纠纷,有的演变成大规模群体事件。不少林权纠纷直接涉及地方政府利益,在此次事件中,“绿海”公司的后面,我们也看到了地方政府的影子。就我的调研组成员朱冬亮教授在福建调研所见,不乏整个村集体、乡镇、县政府都在参与调处因林权引发的纠纷,行政成本大幅度提高,比如福建某县,动用了一百多人的工作组,投入的人力、物力、其他社会成本非常惊人,整个进展也难如人意。政府所支付的各种成本,恐怕是远远超过了最初的预计。【南方周末】就您所见,什么样的林业政策比较能促进生态的维护、山林的保育?【贺东航】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观点一直有争论。有种观点认为:产权明晰有利于保护生态,实际上林地的经营过程很复杂。外来公司以营利性为主,近年来就我调研所见,很多山林资源被破坏掉了。以湖北永红村为例,外来资本掌握了600亩山林以后,将其中500亩的树全部砍光,卖掉后在山上种玉米,从而获得国家补贴,造成山下水土严重流失,一个组村民的水稻全部被淹。这次我们又看到:绿海公司的毁灭性砍伐,正在影响当地水土和生态环境。【南方周末】哪些现象特别值得警惕?【贺东航】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一直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我认为只有公平,才会有效率。很多地方,在已经有纠纷的情况下,强行推动林业权属流转和变更,一定要先考虑到公平原则。新集体林权的政策设计者以为,明晰产权主体,就可以提高林业绩效。实际上如果没有外部的激励机制,即使分散到户,同样无法激励林农的积极性。另外就是警惕林木过度流转。建议适度流转,防止因过度流转出现失地失山农民,并因缺少生计来源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多年的农村社会调研中,我深有感触:适合于甲地的不一定适用于乙地,千万不要强行普及。另外,任何一个地方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等,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无论资本还是什么进入当地,还是要小心地和山民相处,尊重其原有的社会结构。林权问题是耕地问题的镜鉴。林权制度改革是仿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突破。原来的林业“三定”政策停滞之处,新集体林改一步到位,有相当大尺度的突破,其市场化倾向非常明晰,明确鼓励租赁、抵押、入股、拍卖等多样化的流转形式,引入各种非农资本进入开发。山民和绿海公司之间的冲突,至少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作答要求第1题、请用25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中反映的内容。____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我国是林业资源丰富的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受林权归集体所有、农民从中受益不多的体制所限,丰富的森林资源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2003年以前的林权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业发展,但由于林权或处于虚置状态,或持有期限太短,或没有法律保障,农民心无所属,管砍不管种,结果是既未能实现发展林业与富裕群众,又未能实现促进生态维护、山林保育的预期目标。当前,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的集体林权改革,创新山林经营体制机制,实现山定权、树定根,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正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答案解析:第2题、请用450字左右综合给定材料的内容,评价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成效。要求:条理清晰、语言凝练。____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七年来,各地坚持“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林权改革内容与方向,产生了以下多重成效:(1)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将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交给农民,使农民因此拥有了林业生产资料,真正成了山的主人,为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减免税费、政策性让利,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林农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林农收入,山林产出率明显提高,农村集体财力也得到明显改善。(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后,以往乱砍滥伐等毁林事件不再发生,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形成了跨村屯、跨乡镇的森林保护网络,森林生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统一。(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敢于投向林业,林业产品的市场交易也应需而生,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经济动力。(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业产品得到深度加工和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增加了社会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善了农村面貌。答案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6,请你谈谈江西省铜鼓县林权纠纷的启示。要求“条理清晰、语言凝练,字数在350字以内。____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江西省铜鼓县发生的林权纠纷事件,反映了以市场化取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急需解决的困难,为各地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一些启示。一、集体林权改革,要切实给予农民平等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切实让农民在林地经营中得到实惠。杜绝村干部主导或者地方政府主导的色彩。二、给定资料必须解决好引进资本与流转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利益谈判机制。盲目引进资本,不仅掠夺性采伐林木,破坏林区生态,而且与林农建立不起相应的产权协作机制,而仅仅是一次性买卖,将会造成严重的利益冲突。三、林改工作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林改涉及外来资本、村民、村干部等多种行为主体,同时又与地方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息息相关,只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利益权衡达成的交易,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答案解析:第4题、以《深化林业改革的若干设想》为标题,写一篇与材料内容有关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可操作性强,不少于1000字。____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参考例文]深化林业改革的若干设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