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_第1页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_第2页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_第3页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_第4页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句><整合迁移12D.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颜色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1)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或曰此鹳鹤也C.故乡人号之“驼”令人长号不自禁B.其莳也若子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与向之噌吰者相应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项均为“像”。A项有时/有人。C项称呼/哭泣。D项应和/响应。(2)D.A.不抑耗其实而已自以为得其实C.余固笑而不信也名我固当B.信可乐也余固笑而不信也郭橐驼,不知始何名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C项均为“本来”。A项果实/事情的真相。B项实在/相信。D项当初,原来/才。2.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加颜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1)A.于是怅然慷慨

B.空中而多窍C.郦元之所见闻

D.尝从人事√C项古今义都是“见到和听到的事”。A项古义:感叹。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B项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D项古义:指做官。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A.悦亲戚之情话

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C.吾方心动欲还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D项古今义都是“认为”。A项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B项古义:这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C项古义:内心惊恐。今义: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3.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1)A.遂见用于小邑

B.乐夫天命复奚疑C.故不我若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A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2)A.或曰此鹳鹤也

B.农人告余以春及C.理,非吾业也

D.此世所以不传也√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二、连点成线,微点突破重点句式——定语后置句(1)注意调整语序,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标志词。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之+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者。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两个“之”。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带来一对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斗,打算献给亚父。两个“一双”。点拨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者”字表示,如上面的②。(2)用“之”字表示,如上面的③。(3)用“之(而)+者”表示,如上面的①。(4)数(量)词后置,如上面的④。定语后置句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句式之一,翻译句子时如不能准确翻译出句式特点则会失分。所以,在翻译定语后置句时,一定要把定语提至中心语之前,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如“马之千里者”,应译作“日行千里的马”,而不能译作“马能跑一千里的”。(2)迁移运用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①(2022·全国乙)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说苑·贵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老弱”“鳏寡”,形容词作名词,指老弱的人、没有成家的人;“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定语后置句;“秩”,俸禄。参考译文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没有成家的人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②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阴屠宰场里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还是胆怯的。”“有侮信者”是“少年”的定语,该分句的正常语序是“淮阴屠中有侮信者少年”。参考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就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三、迁移拓展,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游石钟山记[清]章潢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注]。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记,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注

舣:船只靠岸。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乃上A阁B之小轩C聆之D诚E噌吰如洪钟F然G余石H无此声。√√√“乃上阁之小轩”,“阁之小轩”作“上”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聆之”,“之”作“聆”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即在D处断开;“余石无此声”,“余石”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指话、言语,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

兮焉求”的“言”意思相同。B.一,指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

意思不同。C.履,指登上、踏上,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

思相同。D.疏,指疏漏、浅陋,与《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

思不同。√A项“复驾言兮焉求”的“言”是助词,无实义。B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D项“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指疏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陈述四位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考察,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

起因。B.南北石钟山皆有观音阁,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上,南钟山的观音阁在

山下。C.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D.关于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与苏轼都认同郦道元的观点,反对李渤的

看法。√C项说法有误。作者考察南北山石,得出“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但“其音浊”不是钟声,只有钟山“其音如洪钟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可以”,可以凭借;“得”,获得;“状”,陈述或描摹。(2)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突然”,突兀的样子;“虚”,空;“故”,所以。5.作者对于苏轼实地探访考察石钟山得名一事持有怎样的态度?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

(1)态度:作者认为苏轼的观点的确可以解释石钟山得名的缘由。(2)理由:因为苏轼在文章中没有写到南钟山的景色,故作者认为苏轼可能没有到达南钟山。由“郦元之记,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可知,作者认为苏轼的观点的确可以解释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由“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可知,因为苏轼在文章中没有写到南钟山的景色,故作者认为苏轼可能没有到达南钟山。参考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探寻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在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舟到达峭壁下,听到有洪大的声音发自水面上,声音洪亮得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央,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的原因)说法不一致。今年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两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