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_第1页
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_第2页
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_第3页
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_第4页
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霞

E-mail:ganxia7359@163.com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局限: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神秘色彩。所以,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适应)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年),《天体运行论》(1543),日心说。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条,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的解放。6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原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都起过积极的作用。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随着科学进步,形而上学自然观陈腐了,将要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哲学基础(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主要内容(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1、近代的技术革命

(1)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第一次科学革命中的牛顿力学为基础,形成了以纺织技术为先导、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机器技术体系,并从纺织领域扩散到机械、冶金、运输等领域,它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传播、转移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导致第一次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1、近代的技术革命

(2)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电磁理论为基础,形成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体系。它发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和德国,之后发展到整个欧洲和美洲,出现了电气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并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2、自然科学的特点和成就(1)自然科学发展到了理论科学形态

19世纪自然科学由实验科学形态发展到了理论科学形态,由搜集材料发展到了整理材料的阶段,物理学替代了力学成为带头学科、基础学科和主导学科。(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宇宙“星云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元素周期律。(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哲学基础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康德:运动、变化与发展——宇宙的变化谢林: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黑格尔:自然界的演化无机——有机——生命2、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与批判继承:自然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集合体黑格尔的辩证法批判:唯心主义,绝对理念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时代背景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危害性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4、从星云到人类产生的辨证发展过程5、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6、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主要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2)运动不灭,时空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3)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4)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自然的发展产生了人类及其社会,出现了与一个“纯自然”不同的“人化自然”。1、基本思想:(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基本特征:

a、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b、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c、为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d、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重大意义:(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系统及其特点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是: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第二,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一)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基本思想

(一)系统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基本思想2、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948年,加拿大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1948年,美国,维纳创立“控制论”;1948年,美国,申农“信息论”;20世纪60年代,洛仑兹、梅、费根鲍姆“混沌理论”;1969年,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1977年,德国,哈肯“协同学”;20世纪70年代,托姆“突变论”;艾根“超循环论”、曼德尔布罗特“分形理论”……20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老三论、新三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方面。相对论:主张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扬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量子力学:作为特殊自然物的人,只有在和自然物(仪器)发生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认识自然物,人不能再是与自然物绝对分离的观察者和存在着,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分子生物学:改造人自身的结构,甚至改变人的自然本性。揭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人的“自然化”过程,“作用于它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界关系。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揭示了自然界不仅是物质的,还是以相互联系的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协同论、突变论、耗散论:揭示了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机制;超循环理论:揭示了生命系统形成了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揭示了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系统自己产生了随机性运动;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1)自然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2)自然系统不仅(静态)存在着,而且(动态)演化着;(3)自然界演化具有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特点;(4)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有不可预测的随机性;(5)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1、系统是自然界的普遍存在形式自然界大系统总星系系统超星系团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态系统群体个体器官……自然界是无穷嵌套的系统,形成立体网络结构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自然系统:银河——太阳——生态——原子等系统

农业系统生产子系统管理、服务子系统科学、教育子系统

农业生产系统产前子系统产后子系统产中子系统

农业产中系统种植业

林木业低等生物业畜牧业水产业(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点自然物质系统能量要素信息要素物质要素

(1)开放性:等结果性,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外部特征:交换;内部特征:新陈代谢(2)动态性:运动、发展、变化;进化与退化(3)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层次性:纵向层次、平行并列层次(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3、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

(1)自然系统的结构:要素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组织形式、秩序。主要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天体);电磁相互作用;(分子)

弱相互作用(原于内部);强相互作用(原于内部)

主要结构类型: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2)自然系统的功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关系。(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1、自然系统的演化与进化自然系统1自然系统2演化进化: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宇宙、地球、生命、人类退化: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时间之矢——不可逆性有序化不对称性(对称性破缺)宇宙演化——生命进化——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时间之矢(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2、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系统1自然系统2演化(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环境影响)(2)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各要素的相干作用)(3)涨落: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内部因素微小的涨落会导致新系统的产生,即“生序原理”。

自组织是开放性的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其机制在三方面:(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自然系统进化中的不断分化,产生多种可能性和分支的演化形式自然系统1自然系统2(1)演化自然系统2(2)……稳定不稳定稳定分叉进化树的分叉(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2)突现自然系统中新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自然系统1

自然系统2

渐变演化自然系统1突变演化

突发性间断性不可预测性新情况新物种(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3)内在随机性

对于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即使没有外部的随机作用,系统内部也会产生内在随机性,如量子力学。自然系统1

自然系统2

线性演化自然系统1非线性演化

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没有比例不确定性偶然性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有比例确定性必然性(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4、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临界密度(约5×10-30g/cm-3)

≤——宇宙是开放的、继续膨胀>——宇宙是闭合的、进入引力收缩阶段(1)恩格斯提出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运动循环物质循环(2)演化表现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转化和共生(3)宇宙的未来:(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更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诸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矛盾是运动的源泉、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绝对性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3)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廷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更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空间、时间与物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4)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什么是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第二,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

(2)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

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

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千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一、

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系统、演化、自组织、随机性、非线形)

(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

(嵌套立体网络、特点、结构和功能)(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演化:进化与退化;分叉、突现、随机;循环无限)(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二、

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人工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第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学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人类首先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基本的自然属性的要求来创造人工自然的。这种自然属性和规律一直在人类创造并发展人工自然的历程中存在着并自发地起作用,它要求人工自然的发展要遵循天然自然规律。第二、天然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人类创造人工自然必须使用天然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些物质本身的运动(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各自又遵循其相应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并发挥其作用。例如,热力学定律在人类研制蒸汽机和内燃机等人工物中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氧化与还原反应规律在人类的冶炼过程中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DNA的转录和复制在人类实施基因重组创造新的生物品种的过程中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等等。因此,人类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天然自然规律,“任何迫切的社会要求和无比强大的社会力量,如果与自然规律不符,都不会成为现实。制造永动机的失败,大炼钢铁运动中的失败,根本上不是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是因为没有‘自然支持’”,1没有遵循天然自然规律。第三、人类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是有选择地应用天然自然规律。人类不仅具有与其它动物相同的自然属性,他们更具有超出其它动物的社会属性和创造力。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具有超出动物个体记忆的社会记忆能力,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能够从事社会性的劳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和预知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2人类正是依靠这些社会属性和创造力,有选择地应用天然自然的规律,“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实际上,现代人工自然的创造大都是在应用天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完成的。第四、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不仅应用天然自然规律,而且还要应用社会规律。人类的社会属性及其从事的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具有客观现实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并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等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其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社会关系,使得人工自然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不能把人工自然当做天然自然来评价,而必须用经济的、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和衡量人工自然的意义”,

必须应用社会的规范和节约、坚固耐用等评价标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人工自然。由此看来,创造和发展人工自然“不仅需要利用社会规律(如生产关系要适合于生产力的规律、经济核算的规律、劳动心理的规律等),还必须要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如适宜的社会经济体制、资金和法律保证。”

第五、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还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人工自然也有自己特殊的规律。①人工自然中的各个领域都有自身的规律。例如,“在水坝的高度和宽度之间、内燃机的四冲程之间、电磁波接收机的灵敏度与选择性之间、转炉的吹氧气量与钢的质量数量之间、选矿的回收率和品位之间、特种合金的各种化学元素之间、人工育种的‘三系’之间······都有人工自然的客观规律,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外科学等则反映着人工自然的规律。”

②人工自然还存在着一般规律。为此,我们需要研究技术的原理及其对创造人工自然的作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技术的结构和体系、技术设计和研制的方法、技术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等。有的学者已经把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概括为:技术设计方案的建构有折中兼容的特点,技术的发展有自我增长和渐进跃迁的特点,技术的演化有周期性的兴衰和螺旋式回复的特点。三、生态自然观(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循环经济4、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生态文明(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恶化是农业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玛雅文明、楼兰王国——周代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的森林大面积砍伐。黄河泥沙含量宋代50%,明代60%,清代70%。

一、生态环境问题(2)工业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比利时,1970年,上千人发病,60人死亡;——多诺拉事件:美国,1948年,四天内约6000人患病,17人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英国,1952年,五天内死亡4000人

——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19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400人;

——水俣事件:日本,1950年,水俣镇病者180多人,死亡50多人

——富山事件:日本,1963年,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

——四日事件:日本,1967年,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

——米糠油事件:日本爱知县,1968年,病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

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问题

70年代以后,世界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1976化工厂爆炸——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1979年3月——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1984年11月——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1984年12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

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2)工业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一、生态环境问题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问题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近1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3℃到0.6℃,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

臭氧层破坏:空洞面积已经超过2700万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减少:5%至20%的动植物种群受到灭绝的威胁

森林覆盖下降:全球平均每年损失森林995万公顷,约等于韩国的面积。1960-1990年,全球丧失了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亚洲损失了大约1/3的热带森林,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损失了大约18%的热带森林。

淡水资源危机:300年来人类提取的淡水资源量增加了35倍,淡水污染。

酸雨;

土地荒漠化;

海洋资源破坏一、生态环境问题(2)中国的问题

水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0%的污染,一半人饮水不够标准;

酸雨面积达到30%;

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7%

空气污染是78年的4.7——8.8倍

城市垃圾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3、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Gaia假说: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3)恩格斯: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后—环境问题1962年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发表1968年成立罗马俱乐部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零增长197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1983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1987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发会议《21世纪议程》—共识《寂静的春天》

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蕾切尔·卡逊

罗马俱乐部与《增长的极限》出版

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黄金时代”时,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罗马,共同探讨了关系全人类发展前途的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并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这批人士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被称为“无形的学院”。其宗旨是要促进人们对全球系统各部分——经济的、自然的、政治的、社会的组成部分的认识,促进制定新政策和行动。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Meadows)教授等撰写的,是他们集体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书中以各种数据和图表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天”——“天神”——指有人格意志的主宰意义的天;“自然”——指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天道”——指自然的运行规律。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道要效法天道,社会秩序要效法自然秩序,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人性来源于天道,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义务,人性与天德(天理)相通,“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圣贤人格的最高境界。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和文化主线。“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念,也是最高的人生理想。

“天人合一”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1)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

“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2)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以人为本”。

“人为天下贵”,“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承认各种不同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实生物”、“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和——和谐。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基本思想:人是宇宙中心,要一切以人为中心和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按照人类的价值观考察宇宙的所有事物。许多人批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它是环境危机的根源,它的主要缺陷在于:

第一,它将人与自然分离,在哲学上是不深刻的;第二,生物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在价值观上是不全面的;第三,生命和自然界没有道德,在道德观上是不完善性;第四,它在实践上表现为利己主义、经济主义等。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1)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走社会主义,打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把大规模的和高度集中的生产形式,改造成小型的和分散化的生产经营形式;用降低工业生产来克服生产过剩。(2)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对环境的关心,是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的关心。要以人类利益和需要为基础,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利益和需要都是合理的,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自然中所有事物都具有价值。(3)生物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人类生存依赖于其他生物,这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特点;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所有的有机体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权利,应当得到道德承认、关心和保护。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4)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不仅生物,而且非生物的自然存在物,即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5)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压迫和人对自然的掠夺有密切联系,要把消除性别压迫和消除人对自然掠夺结合起来。(6)生态神学——针对有人提出“宗教是环境危机的根源”,提出建立一种新的信仰与科学的关系,将生态学规则与伦理纳入基督教的教义中。实现基督教教谕的现代化,承认创造的统一性,即自然、人与上帝的统一性。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性: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多样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循环性: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性: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理念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生态规律(北大——陈昌笃)

“时空有宜”规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会因为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要因时因地制宜。“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任何生物物种都存在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规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联成一个协调稳定的整体。“负载定额”规律,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3)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涵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活”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整体”:无机界与有机界;物种的生态位和食物链.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开放、自组织”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物质能量动态平衡”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不能消极保持,而要积极保护,在发展中求平衡”。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3)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涵

总之:人不能成为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

①可持续发展不是停止;②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是一个全面发展③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可持续性原则:世世代代发展(3)共同性原则:地球村决定了人类危机、安全、未来具有共同性(4)公平性原则①

代际公平,第一,对后代负责,第二,至少提供和前辈人那里继承下来一样多的财富。②代内公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3、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2)循环经济的核心(3)循环经济的特征2005年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