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_第1页
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_第2页
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_第3页
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_第4页
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

简要:教材评价观是人们对于教材价值评价的总体看法和认识。进入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的教材工作呼唤新的理论指导,呼唤新的教材评价观。以新时代教材工作的实践为基础,提出以多维度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多类型评价方法为科学内涵的大教材评价观,并以落实国家事权、强化引领作用、克服以“本”为本三方面为其功能定位。基于此,本文进而提出牢固树立并践行大教材评价观的实践路径,即夯实观念基础、建立制度保障、强化数字赋能、研制实施工具和深化实证研究。

教材评价观决定了教材评价在教材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教材评价需要利用何种工具、通过哪些主体、针对哪些对象、采取何种方式来实施,是指导开展教材评价开展的思想根源。可以说,以什么样的评价观指导教材评价,就可以引导编写什么样的教材,引导打造什么样的教材格局,教材评价观直接关乎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贯彻落实成效。

一、大教材评价观的科学内涵

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的内容、属性、结构、功能等的基本看法,主要反映在教材内容观、教材组织观、教材功能观以及教材教学观[1]。持有何种教材评价观,源于持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大教材评价观立足贯彻落实国家事权,强调运用系统思维,注重多维度评价指标的大引领、汇聚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大智慧、立足对多样化场景开展评价的大格局、采取综合运用多类型评价方法的大视野,整合实现对教材完整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立体式评价,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助推教材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1.多维度评价指标的大引领

教材评价指标解决的是“用什么评”的问题,是教材评价观的重要载体。与之前的教材评价观主要从教材文本知识属性的角度研制评价指标不同,大教材评价观充分彰显了“尺寸教材,国之大者”的价值追求,注重“三个转变”。

首先,从注重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向深刻把握教材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如今,许多国家尤其是不少发达国家都把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突破口。大教材评价观提倡不仅要注重发挥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还要注重教材在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注重教材知识体系呈现向更好发挥育人功能转变。大教材评价观不再简单地就教材论教材、就知识论知识,而是将价值引领、育人育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材评价指标因子、指标结构、指标权重及其体系深刻反映评价的价值取向,反映价值引领的方向和重心。大教材评价观旨在通过教材铸魂育人,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从注重教材单一文本评价向关注教材体系整体评价转变。大教材评价观强调立足全局,不再是简单对单本或几本教材进行评价,而是要破除评价壁垒,搭建起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材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评价网络,设计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推动教材体系获得整体质量提升。

2.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大智慧

教材评价主体直接关系到“谁来评”,是落实教材评价观的执行者。教材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主体的密切协同。结合教材审核、教材排查等工作的亲身体验,笔者发现不同的教材评价主体具有鲜明的倾向性[2]。

例如,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教材管理人员、审核专家往往最了解教材政策,在把握教材建设政治方向、价值导向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如何使用教材教与学方

面,教师作为主要的教材实际使用者和权威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直接感知教材,因而所做的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靠性与真实性[3];学生无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其经验同样具有说服力。相比之下,教材研究专家则主要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更加关心教材设计的科学性。而对于教材编写专家、编辑人员,既要关注管理部门、审核专家的意见,还要关注师生需求。此外,家长、社会人员对教材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其关注点常常表现各异。大教材评价观意在整合不同评价主体的优势,在教材评价的不同场景中,做到不同主体合理搭配、协作攻关。判断教材到底好不好,不应简单由主编、编辑或某一类专家说了算,而是要协调平衡更多主体诉求,尤其是要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着力提升一线教师、学生的教材评价话语权,为大教材评价观众筹多元主体智慧提供创新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教材领域走群众路线,落实教材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人民群众在教材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3.多样化评价对象的大格局

教材评价的对象决定着“评什么”,是教材评价观的应用目标。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是系统工程,如果评价的对象范围过窄,很多事项就会被过滤遗漏。大教材评价观评价对象的格局之大主要表现在强调“四个一体评价”。

首先,教材采用编审用管研一体评价。教材建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对教材质量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形成相向而行、同频共振的教材建设合力。其次,课程、教材、教学、考试一体评价。课程特别是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考试是落实教材理念与功能的重要抓手。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必须统筹考虑,坚决避免教材评价与课程评价、教学评价、考试评价之间的脱节,应当将三者彼此关联,实现良性互动。再次,教材、专题读本、教辅参考书、课外读物一体评价。在课堂中,教材、专题

读本、教辅参考书、课外读物等学习资源共存,其分工不同,都影响着师生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教材评价观强调以教材评价为核心,其他学习资料评价为补充,形成良好的评价生态。最后,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体评价。要在教材体系评价中深入评价相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通过教材体系评价建设推进后三者建设,打造互促互进、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4.多类型评价方法的大视野

教材评价方法是教材评价观付诸实践的程序与方式,影响着“怎么评”。大教材评价观以宏阔的方法论视野,着力开辟教材评价新赛道,塑造教材评价新优势,在教材评价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实现优势互补,生动映现出评价对象的“全息画像”。

首先,突出以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大教材评价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运动发展、矛盾统一、质量互变的视角看待教材建设和管理。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大教材评价观的鲜明底色,强调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4]。其次,突破原有方法的限制。

大教材评价观指导下的教材评价不再满足于使用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而是积极引入并运用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包括自然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最后,重视数字技术的应用。大教材评价观不排斥访谈法、问卷法、数据模型法等收集分析数据的传统方法,还勇于直面数字世界发展,紧跟数字时代浪潮,注重发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等的强大处理功能,为教材评价的开展安装上“数字大脑”。

二、大教材评价观的功能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材工作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教材建设和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教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作为教材工作的“风向标”,现有的教材评价指导思想和体制机制等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缺乏宏观筹谋,亟需推出立

足于更大格局、时代需要、长远发展的大教材评价观,厘清开展新时代教材评价的逻辑理路。基于涵盖以上科学内涵的大教材评价观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重要功能。

1.落实国家事权:大教材评价观是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

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5]教材建设之所以属于国家事权,其缘由可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尺寸教材却是“国之大者”,非由国家统一来办不可;其二是教材建设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立场,旨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界对教材体系建设是国家事权的内涵作过研究阐释。其中,郑富芝提出,教材建设的核心要求是体现国家意志,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重要使命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基本手段是强化政府统筹管理[6]。靳玉乐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使用不只是学术事务,政府要更多地参与到教材的管理之中,把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由政府成立行政机构加强管理[7]。杨柳和罗生全提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在坚定国家意志、坚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中

心论”立场等前提下,通过建立权责清晰的教材建设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及二者之

间的互动机制来构建人民满意且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教材体系[8]。郝志军也认为,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是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需求和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构筑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9]。这些论述都在强化一个声音,教材建设必须落实国家事权,评价教材也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看待教材的价值体现。

之所以提出大教材评价观,就是要跳出从教材看教材的狭隘视角,认真思考和回答“强国建设、教材何为”的时代课题,以先进的教材评价观保障国家事权的全面落实,评价教材的核心价值与育人功能是否全面支撑起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

略。以大教材评价观为指引,将有力支撑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材领域的贯彻落实,守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教材阵地,更好发挥教材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固本培元作用。

2.强化引领作用:大教材评价观是指明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101教材体系既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也是其呈现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为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内容;教材体系建设可以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个体系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

进入新时代以来,教材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很多新突破。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还不够系统,教材编写、审核、使用、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前的教材体系在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助力还比较弱。如顾明远提出,以往学科碎片化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教材不能只着眼于自己一个学科,而要从人的整体发展来考虑内容组织问题[11]。顾海良提出,总体上看教材体系的“短板”尚未得到改变,特别是教材建设还不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还不能与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12]。王攀峰等提出,学科教材话语对话语对象的需求关注不够,在表达方式上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3]。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大教材评价观,就是要强调立足全局看教材,不仅仅是推出高质量的教材体系,还要将推动学科发展、学术进步、话语构建、知识创新等教

育高水平发展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目标,更好地发挥教材评价观在教材建设中的举旗定向、指导引领效用,以科学的大教材评价观推进精品教材体系建设,以精品教材体系建设带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全面提升。

3.克服以“本”为本:大教材评价观是多面手

以目前的教材工作实践来看,教材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成效相对显著,而教材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评价机制以文本质量评价为主,针对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评价指标、标准和评价机制、流程、方法等均有待健全完善,尤其是在评价理念方面,需进一步综合考虑不同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的价值体现。

为了让大教材评价观更好发挥效能,应先梳理清楚当前教材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引领性不强。现有教材评价观主要是评价教材文本质量及其功能价值,缺乏对价值维度评价的系统考虑,缺乏对建设精品教材体系的统筹设计,推动教材向实践性、创新性等更高水平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对不同评价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考虑不充分。教材评价的主体非常多元,而实际工作中有些评价主体参与度低、话语权小,难以平衡多元主体的诉求。三是评价视野没有立足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大格局。以“本”为本的教材评价观念根深蒂固,往往集中在教材文本本身,忽略了对教材建设和管理的一体评价视角。评价视野的狭窄限制了对教材的全面认知,难以形成对教材事业的充分把握,缺乏综合性、前瞻性。四是评价方法没有拓宽拓深评价思路。过去的教材评价往往依赖于问卷调查、分级打分等方式,收集信息的手段比较有限,造成评价方式操作的机械化、评价资料获取的单一化和评价结论生成的同质化,直接影响到教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用性。

教材工作涉及的链条长、主体多、范围广,不是“独角戏”,需要“大合唱”,亟待以大教材评价观为指导,将教材相关不同场景都纳入评价之中,形成强大合力。要认真把握教材事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面向长远

看教材,挥舞好教材评价这个“指挥棒”,突破已有教材评价观的窠臼,构建基于全要素、多维度、更切合中国教育需要的大教材评价观。

三、大教材评价观的实践路径

大教材评价观的提出是对原有教材评价观念的一次迭代更新,其落实过程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要通过革新认知、完善规范、数字赋能、研制工具、深化研究等方式促成其落地生根。

1.夯实大教材评价观的观念基础

当前,党和国家将教材建设和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材工作体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大教材评价观具体指导教材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前提。同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破除教材评价不同要素的“孤岛化”,将其“打包”作为一个整体是大教材评价观入脑入心的重要契机。要推动大教材评价观落地实施,首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转变旧有的教材评价理念,更新人们心中的旧有认知。第一,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面向省级教育部门、学校教材管理人员、教材专家、一线教师等组织召开教材评价培训会议,编制印发宣传手册,将大教材评价观的基本意涵、操作路径等讲清楚,帮助多元主体树立大教材评价观意识。第二,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以大教材评价观为主题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在不断深化的学术探讨中奠定大教材评价观的学理基础及影响力。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贯通运用大教材评价观。在教材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介绍大教材评价观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也在多种实践场景的检验下不断优化调整大教材评价观的可操作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人们心中烙下大教材评价观的印迹,成为指引教材实践的无形“磁针”。

2.建立大教材评价观的制度保障

制度只有确立,才具有长期稳定性。要加大对大教材评价观制度体系建设的科学论证,分批分段搭建起大教材评价观的制度网络,全方位扎牢制度笼子,努力实

现大教材评价观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第一,进一步明确大教材评价观落实的体制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将大教材评价观涉及的“用什么评”“谁来评”“评什

么”“怎么评”固化下来、规定清楚。明确谁来组织实施教材评价、评价周期等关键问题,切实厘清和落实各方面责任。第二,研制大教材评价观的实施指南。推动教材评价工作流程标准化,从教材评价工作启动,到评价过程中数据的基础收集与分析,再到评估结果的形成、发布与运用,均形成一目了然、清晰易懂的细化操作规程,真正让大教材评价观进入操作层面有章可循。第三,推动大教材评价观进入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在系统总结大教材评价观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推进大教材评价观纳入政策法规,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保驾护航。

3.强化大教材评价观的数字赋能

乘着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东风,要将大力推进教材评价数字化作为新时代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先手棋”,优化数字方案、激发数字力量、深化数字赋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与大教材评价观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化转型助推大教材评价观落实落细。第一,打造一批基础数据库。要一体设计大教材评价观事关的指标、主体、对象、方法基础数据库,建好数字底座,进行教材评价业务流程再造,显著提升大教材评价观推广应用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树立大教材评价观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搭建起教材评价数字“立交桥”,破除以往教材评价中的堵点和难点,推进各方面数据集成管理,将教材评价营建为一个数据循环流动的有机体。第三,建立大教材评价观操作经验交流机制。设立专门模块,开设互动专区,为大教材评价观研究成果的发布创设一个足够大的网络空间,为不同人群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场,积极营造教材工作共商、共建、共评、共享的良好生态。

4.研制大教材评价观的实施工具

针对教材建设和管理各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