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姓名:分数: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材料二: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C.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是为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大多数读者愿意与他人交流感悟。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D.寒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罢盖新房安晓斯沁水湾人,管收完麦子叫“麦罢”。麦收前,许多人家都要打地基,准备麦罢盖新房。李玉梅家麦罢也准备盖新房,和张铁山的打夯队联系了,排到初六那天,才轮到给她家打夯。盖新房在沁水湾是大事,一大早,张铁山就用架子车推着一盘石夯过来了。玉梅今天也穿上了大红对襟外套,长长的头发用一根细绸带松松地系着。看着玉梅,铁山说,头天帮忙挖地基的人今天都会来,十八条汉子我都招呼到了,大家都愿意帮忙,你放心。打夯队挑人,挑的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每班9人,两班轮流着,至少得18人。起夯。只见九个壮汉子一齐弓腰,猛拉绳索,石夯起了二十公分,旋即“扑哧”一声落下。《夯歌》声起。嘿哟哟……铁山唱起《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再次弓腰,绷紧拉绳。嘿哟哟……嘿哟哟……一起拉紧绳哟……嘿哟朝着中间砸哟……嘿哟再往两边夯哟……嘿哟拐角砸三下哟……嘿哟瓷实又得劲哟……嘿哟……为给玉梅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王翠翠不同意张铁山带人去,主要是不想让铁山和玉梅见面。沁水湾人打夯,缺不了烙饼的妹。翠翠是烙饼妹的小头头,她不同意,打夯的汉子就吃不上那喷香酥脆的热油饼。阳光艳丽,和煦风吹。翠翠带着四个穿着红衣服的烙饼妹,用架子车推着烙饼用的小面板、铁鏊子、翻饼用的铁批子和三大包烧火用的麦秸,有说有笑地来到了玉梅家。一棵老枣树下,翠翠和四个小姐妹一溜儿排开,每人用三块碎砖支起个铁鏊,身边都放着烧火用的麦秸。沁水湾人烙饼讲究,用的铁鏊子得厚实,烧火得用麦秸,麦秸火烟熏火燎,烙出的热油饼才够味,再卷上自家种的大葱,那滋味,可得劲儿。说话间,烙饼妹开工了。烙饼的面是翠翠提前和好的,烙饼的油、盐、葱花也是翠翠带来的。玉梅家有困难,翠翠心里有数。就像耍魔术一般,五个烙饼妹劈里啪啦、咣咣当当一阵响,一张张喷香酥脆的油饼,就飞到了面前的大簸箩里。三年前,玉梅嫁给了大柱。翠翠和玉梅是同学,都喜欢铁山。两人都是犟脾气,怒气憋得脸通红。村东的打麦场上,“仇人”相见,话都没说,就撕扯对方的衣服,把张铁山急得头晕。他站在两人中间,光挡人不说话。大夏天,张铁山穿了个小背心,汗水出溜溜往下掉。玉梅和翠翠骂累了,伸出双手挖对方的脸。张铁山在中间来回阻挡,前胸后背被两人的长指甲挖出道道血痕。后来,迫于家庭压力,玉梅嫁给了东街的大柱,翠翠才放了心,就一直跟着张铁山的打夯队,成了烙饼妹。说起来也真是命苦,一年前,大柱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水灵滋润的玉梅愁得生出了白发,家里原本拮据的日子就更窘迫了。翠翠和铁山商量了,先不结婚,想尽情享受谈恋爱的滋味。现在,麦子熟了,玉梅家麦罢要盖房,收麦前要打夯,翠翠那小心思,一圈圈突噜噜急着转。半晌功夫,玉梅家五间新房的地基砸完了第一圈。两张热油饼吃过,一大碗茶水喝完,打夯队员们重整阵容,夯歌再起。张铁山再唱《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再次弓腰,绷紧拉绳。头天晚上,张铁山差点就给翠翠跪下了。和玉梅咱仨从小一起上学,就像亲姊妹一样一起长大,她家里困难,咱能不管?盖房打夯,咱能不去?打夯的汉子都去了,能少了烙饼妹?铁山啰哩啰嗦,絮絮叨叨,硬是说笑了翠翠。我动员打夯汉,你动员烙饼妹,街坊邻居的咱再多说说,大伙儿给玉梅家捐点钱咋样?翠翠抹了把泪说,俺不会拖后腿。翠翠和玉梅在打麦场吵过架后,再没说过话。想来想去,趁夜深人静,翠翠悄悄来到玉梅家。敲敲窗户,翠翠喊,姐,攒了一竹篮土鸡蛋,给俺哥营养身体。玉梅赶紧穿衣开门,翠翠一溜烟跑了。第二天早上,翠翠的屋门口又放了满满一竹篮带着露水的青菜。起夯。《夯歌》声起。铁山唱起《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弓着腰,绷紧拉绳。兄弟听清楚哟……嘿哟一起拉紧绳哟……嘿哟朝着中间砸哟……嘿哟………这边厢,场面依旧,好生热闹。打夯的汉子们看到,翠翠和四个小姐妹还是一溜儿排开,每人用三块碎砖支起个铁鏊,劈里啪啦、咣咣当当一阵响,一张张喷香酥脆的油饼就飞到了面前的大簸箩里。吃着喷香酥脆的油饼,张铁山拿眼瞟了瞟翠翠。翠翠就从身上摸出个红布包塞给玉梅。姐,这是大伙凑的钱,一点心意。玉梅的泪水就刷刷地往外流。瞅人不注意,翠翠紧紧挽住玉梅的胳膊。收罢麦,请你和俺哥喝喜酒。(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7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梅今天也穿上了大红对襟外套”“翠翠带着四个穿着红衣服的烙饼妹”,这些穿着打扮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沁水湾人对麦罢盖新房的重视。B.翠翠带着四个烙饼妹有说有笑地来到玉梅家,从“有说有笑”这处细节可以看出翠翠因替打夯汉子烙饼,要帮玉梅家盖房的那份高兴与热情。C.玉梅收到翠翠送来的鸡蛋,便在第二天早上还回去一篮青菜,这是为了表现玉梅虽遭遇不幸,生活困窘,但自尊心极强,不愿无故接受他人的帮忙。D.小说结尾处写道“玉梅的泪水刷刷地往外流”,这百感交集的泪水融入了与翠翠冰释前嫌的激动,更有得到大家帮助盖房和热心捐赠的感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借主人公的回忆展开情节,按照时间顺序交代前因后果,让读者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B.小说运用反差式描写塑造人物,如身强力壮的铁山“难为得差点掉眼泪”“差点就给翠翠跪下”,这些描写使人物丰满生动。C.小说通过记述姑娘们烙饼的工具、食材、方法,展示了沁水湾盖房打夯吃热油饼的习俗,使整篇小说洋溢着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D.小说语言朴素却不乏感染力,尤其善用拟声词,“劈里啪啦、咣咣当当”写出了烙饼妹们动作麻利,操作娴熟;“扑哧”写出了打夯汉子的强壮有力。8.小说略写盖房经过,却较为详细地记叙了两段《夯歌》序曲,可谓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9.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是如何将一个平常故事写得曲折有致、吸引读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材料二: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节选自《墨子·非儒①下》)【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14.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回溪道中杨公远①山束溪流窄径迂,眼前景物入诗无?田中蝌蚪古文字,柳下舂锄②新画图。巨室储茶供客贩,小旗夸酒诱人沽。行行不记几多里,回首林端日又晡。【注】①杨公远:宋末元初画家。②舂锄:指白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束”字平中见奇,不说溪流出山间,而说山峰“束”溪流,别具情趣。B.次句以问句的形式,肯定眼前的景物值得入诗,从而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C.尾联写诗人忘记所走路程,行走之间不觉日已偏西,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D.全诗围绕题目“回溪道中”铺展内容,从空间开始,用时间收束,首尾圆合。16.元人方回评价本诗“熟而不腐,新而不怪”,请据此赏析中间两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成语“沂水春风”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______,______”两句间接称赞公西华的同时又指出其过分谦虚。(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每一座城市都有其专属的个性,②保持住城市特色是打造城市名片和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立足点。③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发展报告》显示,④国内游客逐渐慢慢地从“看山看水”转向“人间烟火”。⑤这种深入市井的反向旅行方式,⑥意在寻找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城市特色为目的,⑦加深了旅行者对目的地文化内涵的理解。近年来,许多博主拍摄创意视频进行“种草”引流,使冷门旅行目的地的能见度不断提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沉思罗汉像”霸屏网络,不少网友将文物的严肃形象与网络语言的“无厘头”巧妙融合,制作创意短视频,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反差。这样不仅能够A,还使博物馆以一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出圈”。此外,B。新疆伊犁、四川甘孜的文旅局长上阵表演雪地骑马、创意变装,吸引大批游客涌入;江西省三清山文旅局长身穿汉服,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带网友们一览锦绣中国。在流量时代,旅游目的地需要靠创意引爆网友的注意力,利用短视频这一“种草机”,实现网友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拔草”的转变。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之外,更笼上一层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凄凉凄清凄迷凄迷凄楚B.凄清凄凉凄迷凄迷凄楚C凄凉凄清凄楚凄楚凄迷D.凄清凄凉凄楚凄楚凄迷21.下列选项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B.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D.女士们,先生们: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分别指出他们停顿的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中的“知”有“知道”“理解”“赏识”等意思,还通“智”,有“智慧”“理智”等含意。因此,这句话除了有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自己不恼怒,不生气;怀才不遇,依然温润如玉,始终恪守君子之风等意思外,还有面对别人的愚昧或不理智时,仍宽容大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含意。可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经典,对我们的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人生境界……都有极大的启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姓名:分数: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材料二: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的。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C.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是为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大多数读者愿意与他人交流感悟。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D.寒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答案】1.D2.C3.A4.C5.①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无效阅读”错,属于无中生有。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但不等于无效阅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为满足”错误,原文是“符合”心理需求,“是为满足”只强调目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带着问题去重读经典。A.也是强调带着问题去读书;B.强调的是好书内容丰富,读时要注意细节;C.强调的是读书对于传播思想的价值;D.强调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让人收获很多。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B.是参观活动,不是“阅读”。D.是个人阅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可知,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结合“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结合“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可知,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结合“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结合“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可知,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罢盖新房安晓斯沁水湾人,管收完麦子叫“麦罢”。麦收前,许多人家都要打地基,准备麦罢盖新房。李玉梅家麦罢也准备盖新房,和张铁山的打夯队联系了,排到初六那天,才轮到给她家打夯。盖新房在沁水湾是大事,一大早,张铁山就用架子车推着一盘石夯过来了。玉梅今天也穿上了大红对襟外套,长长的头发用一根细绸带松松地系着。看着玉梅,铁山说,头天帮忙挖地基的人今天都会来,十八条汉子我都招呼到了,大家都愿意帮忙,你放心。打夯队挑人,挑的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每班9人,两班轮流着,至少得18人。起夯。只见九个壮汉子一齐弓腰,猛拉绳索,石夯起了二十公分,旋即“扑哧”一声落下。《夯歌》声起。嘿哟哟……铁山唱起《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再次弓腰,绷紧拉绳。嘿哟哟……嘿哟哟……一起拉紧绳哟……嘿哟朝着中间砸哟……嘿哟再往两边夯哟……嘿哟拐角砸三下哟……嘿哟瓷实又得劲哟……嘿哟……为给玉梅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王翠翠不同意张铁山带人去,主要是不想让铁山和玉梅见面。沁水湾人打夯,缺不了烙饼的妹。翠翠是烙饼妹的小头头,她不同意,打夯的汉子就吃不上那喷香酥脆的热油饼。阳光艳丽,和煦风吹。翠翠带着四个穿着红衣服的烙饼妹,用架子车推着烙饼用的小面板、铁鏊子、翻饼用的铁批子和三大包烧火用的麦秸,有说有笑地来到了玉梅家。一棵老枣树下,翠翠和四个小姐妹一溜儿排开,每人用三块碎砖支起个铁鏊,身边都放着烧火用的麦秸。沁水湾人烙饼讲究,用的铁鏊子得厚实,烧火得用麦秸,麦秸火烟熏火燎,烙出的热油饼才够味,再卷上自家种的大葱,那滋味,可得劲儿。说话间,烙饼妹开工了。烙饼的面是翠翠提前和好的,烙饼的油、盐、葱花也是翠翠带来的。玉梅家有困难,翠翠心里有数。就像耍魔术一般,五个烙饼妹劈里啪啦、咣咣当当一阵响,一张张喷香酥脆的油饼,就飞到了面前的大簸箩里。三年前,玉梅嫁给了大柱。翠翠和玉梅是同学,都喜欢铁山。两人都是犟脾气,怒气憋得脸通红。村东的打麦场上,“仇人”相见,话都没说,就撕扯对方的衣服,把张铁山急得头晕。他站在两人中间,光挡人不说话。大夏天,张铁山穿了个小背心,汗水出溜溜往下掉。玉梅和翠翠骂累了,伸出双手挖对方的脸。张铁山在中间来回阻挡,前胸后背被两人的长指甲挖出道道血痕。后来,迫于家庭压力,玉梅嫁给了东街的大柱,翠翠才放了心,就一直跟着张铁山的打夯队,成了烙饼妹。说起来也真是命苦,一年前,大柱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水灵滋润的玉梅愁得生出了白发,家里原本拮据的日子就更窘迫了。翠翠和铁山商量了,先不结婚,想尽情享受谈恋爱的滋味。现在,麦子熟了,玉梅家麦罢要盖房,收麦前要打夯,翠翠那小心思,一圈圈突噜噜急着转。半晌功夫,玉梅家五间新房的地基砸完了第一圈。两张热油饼吃过,一大碗茶水喝完,打夯队员们重整阵容,夯歌再起。张铁山再唱《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再次弓腰,绷紧拉绳。头天晚上,张铁山差点就给翠翠跪下了。和玉梅咱仨从小一起上学,就像亲姊妹一样一起长大,她家里困难,咱能不管?盖房打夯,咱能不去?打夯的汉子都去了,能少了烙饼妹?铁山啰哩啰嗦,絮絮叨叨,硬是说笑了翠翠。我动员打夯汉,你动员烙饼妹,街坊邻居的咱再多说说,大伙儿给玉梅家捐点钱咋样?翠翠抹了把泪说,俺不会拖后腿。翠翠和玉梅在打麦场吵过架后,再没说过话。想来想去,趁夜深人静,翠翠悄悄来到玉梅家。敲敲窗户,翠翠喊,姐,攒了一竹篮土鸡蛋,给俺哥营养身体。玉梅赶紧穿衣开门,翠翠一溜烟跑了。第二天早上,翠翠的屋门口又放了满满一竹篮带着露水的青菜。起夯。《夯歌》声起。铁山唱起《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弓着腰,绷紧拉绳。兄弟听清楚哟……嘿哟一起拉紧绳哟……嘿哟朝着中间砸哟……嘿哟………这边厢,场面依旧,好生热闹。打夯的汉子们看到,翠翠和四个小姐妹还是一溜儿排开,每人用三块碎砖支起个铁鏊,劈里啪啦、咣咣当当一阵响,一张张喷香酥脆的油饼就飞到了面前的大簸箩里。吃着喷香酥脆的油饼,张铁山拿眼瞟了瞟翠翠。翠翠就从身上摸出个红布包塞给玉梅。姐,这是大伙凑的钱,一点心意。玉梅的泪水就刷刷地往外流。瞅人不注意,翠翠紧紧挽住玉梅的胳膊。收罢麦,请你和俺哥喝喜酒。(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7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梅今天也穿上了大红对襟外套”“翠翠带着四个穿着红衣服的烙饼妹”,这些穿着打扮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沁水湾人对麦罢盖新房的重视。B.翠翠带着四个烙饼妹有说有笑地来到玉梅家,从“有说有笑”这处细节可以看出翠翠因替打夯汉子烙饼,要帮玉梅家盖房的那份高兴与热情。C.玉梅收到翠翠送来的鸡蛋,便在第二天早上还回去一篮青菜,这是为了表现玉梅虽遭遇不幸,生活困窘,但自尊心极强,不愿无故接受他人的帮忙。D.小说结尾处写道“玉梅的泪水刷刷地往外流”,这百感交集的泪水融入了与翠翠冰释前嫌的激动,更有得到大家帮助盖房和热心捐赠的感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借主人公的回忆展开情节,按照时间顺序交代前因后果,让读者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B.小说运用反差式描写塑造人物,如身强力壮的铁山“难为得差点掉眼泪”“差点就给翠翠跪下”,这些描写使人物丰满生动。C.小说通过记述姑娘们烙饼的工具、食材、方法,展示了沁水湾盖房打夯吃热油饼的习俗,使整篇小说洋溢着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D.小说语言朴素却不乏感染力,尤其善用拟声词,“劈里啪啦、咣咣当当”写出了烙饼妹们动作麻利,操作娴熟;“扑哧”写出了打夯汉子的强壮有力。8.小说略写盖房经过,却较为详细地记叙了两段《夯歌》序曲,可谓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9.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是如何将一个平常故事写得曲折有致、吸引读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夯歌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呈现汉子们打夯盖房热火朝天的场景,比常规式的描写盖房经过更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②夯歌的内容使铁山这些汉子们用尽全力、热心帮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③使打夯前的故事能够自然地穿插进来,伴随歌声响起,打夯前发生的故事便可娓娓道来,当夯歌最后一次响起,故事又被拉回到现实。9.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关注。铁山明明爽快地答应了玉梅,却又“难为得差点掉泪”,铁山为何如此为难,以悬念引发读者找寻原委。②制造人物冲突,增强戏剧性。铁山答应打夯,翠翠却不同意去烙饼;玉梅翠翠一起长大,却因为都喜欢铁山大打出手;玉梅嫁人,翠翠终于放了心,可是麦罢盖房请铁山打夯,翠翠又悬着心。人物冲突不断,情节曲折起伏。③巧用插叙,将过去与现在穿插嵌合。在记叙汉子们打夯、姑娘们烙饼时,巧妙地插叙多年前三人的情感纠葛,使故事的发展不在一个平面上,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自尊心极强,不愿无故接受他人的帮忙”错误。小说结尾处提到翠翠把一个红布包塞给玉梅是时候,“玉梅的泪水就刷刷地往外流”,说明玉梅愿意接受大家的帮忙,并深受感动,她送青菜给翠翠是表示感谢,并非不愿接受帮忙。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按照时间顺序交代前因后果”错误。文章以玉梅家现在准备盖新房,和张铁山的打夯队联系开头,中间回忆三年前翠翠、玉梅和铁山之间的情感纠葛,运用了插叙法,交代了他们之间的产生冲突的原因,并没有按时间顺序交代前因后果。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两段《夯歌》序曲通过动作描写,写了汉子们打夯盖房热火朝天的过程及场景,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也极富地域特色,比常规写盖房子更生动,独特;《夯歌》序曲内容中,每行均是5个字,“一起”“朝中间”“再两边”“拐角三下”,同时连续使用“嘿呦”,极富韵律感,节奏感,衬托出这些汉子们齐心协力、用尽全力热心帮忙的形象;描写《夯歌》序曲后,接着写“为给玉梅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引出后文叙述玉梅、翠翠和铁山打夯前的情感纠葛,衔接自然;在歌声中叙述故事,富有感染力;结尾部分又衔接第一次写《夯歌》内容,故事又被拉回到现实,结构严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设置悬念,开头写“看着玉梅,铁山说,头天帮忙挖地基的人今天都会来,十八条汉子我都招呼到了,大家都愿意帮忙,你放心”,说明铁山爽快地答应了玉梅,但后文却又写到“为给玉梅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前后矛盾,引发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有强烈的人物冲突。铁山与王翠翠:铁山答应打夯,然而“王翠翠不同意张铁山带人去”;玉梅与翠翠:从小一起长大,却因为都喜欢铁山,两人三年前在“村东的打麦场上”大打出手,三年来再没说过话;“迫于家庭压力,玉梅嫁给了东街的大柱”,“翠翠终于放了心”,可是“玉梅家麦罢要盖房,收麦前要打夯,翠翠那小心思,一圈圈突噜噜急着转”。巧用插叙。在记叙汉子们打夯、姑娘们烙饼时,巧妙地插叙三年前玉梅、翠翠、铁山三人的情感纠葛,运用时空交叉,将过去与现在穿插嵌合,使小说故事的发展不在一个平面上,呈现多层次性,复杂性,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曲折起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材料二: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节选自《墨子·非儒①下》)【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14.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答案】10.ACE11.B12.C13.(1)了解我的人,大概是只凭《春秋》啊,怪罪我的人,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2)在饥饿困窘时,就不惜胡乱掠取(东西)来维持生命;在非常饱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14.(1)言行前后不一;(2)言行与“礼义”相悖;(3)虚伪巧诈,粉饰自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来”是动词,“吾语女”中主语、谓语和宾语齐全,句意整齐,所以在AC两处断开;“曩与女为苟生”与“今与女为苟义”句式一致,单独成句,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敢”,均为自言冒昧之谦辞。句意: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哪敢用这件事来劳烦您?B.错误。“远”,使动用法,使……远离/意动用法,认为……远。句意: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不以相距万里的地方为远。C.正确。“闲”,通“娴”,熟习,捍卫/无拘无束。句意: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指的是那些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人,比喻那些无忧无虑、来去自如的生活状态。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错。从文中可知,公明仪认为,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这句话与“无君无父”的人的做法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知”,了解;“其”,大概;“罪”,怪罪。(2)“饥约”,饥饿困窘;“赢饱”,满饱,非常饱;“自饰”,宾语前置,应为“饰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从“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可知,孔子在饥饿困逼时不问食物来源就吃和喝;从“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可知,孔子在饱食有余时就用“义”来要求自己。孔子言行前后不一。(2)从孔子在饥饿困逼时不问食物来源就吃和喝可知,孔子的言行与“礼义”不符。(3)墨子认为孔子做法截然不同的原因是,孔子为人虚伪巧诈,擅长粉饰自己。参考译文:材料一: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材料二: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进来请示说:“(您)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孔某说:“来!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诈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回溪道中杨公远①山束溪流窄径迂,眼前景物入诗无?田中蝌蚪古文字,柳下舂锄②新画图。巨室储茶供客贩,小旗夸酒诱人沽。行行不记几多里,回首林端日又晡。【注】①杨公远:宋末元初画家。②舂锄:指白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束”字平中见奇,不说溪流出山间,而说山峰“束”溪流,别具情趣。B.次句以问句的形式,肯定眼前的景物值得入诗,从而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C.尾联写诗人忘记所走路程,行走之间不觉日已偏西,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D.全诗围绕题目“回溪道中”铺展内容,从空间开始,用时间收束,首尾圆合。16.元人方回评价本诗“熟而不腐,新而不怪”,请据此赏析中间两联。【答案】15.C16.①这两联虽描写了蝌蚪、白鹭、茶行、酒肆等乡间熟见风物,却视角独特,不落熟套。②诗人将蝌蚪比喻为古文字,以拟人手法写小旗夸酒,新颖别致,清新自然。③两联所写景物“熟而不腐”,表现手法“新而不怪”,描绘了一幅充满野趣的乡村风情画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错误,应该是诗人因心情愉悦而忘记了行程和时间。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中间两联意思是:在田间,有一群蝌蚪在游动,它们仿佛是古代文字的活化石;在柳树下,有人正在用锄头努力耕作,犹如一幅新的图画。大户人家将茶叶存放起来,供应给客商贩卖;小贩则挂着小旗,夸耀着自己的酒,吸引顾客前来购买。“熟而不腐”可从诗句的内容赏析,“新而不怪”可从诗句的表现手法赏析。①从内容上看,在田间的蝌蚪成为古代文字的象征,唤起了对文字起源和历史的思考;而柳下辛勤劳作的农人,则给人以新的视觉享受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诗人刻画了商业交易的场景,展现了大户人家储存茶叶供客商贩卖的情景,以及小贩通过夸口吸引顾客购买酒的策略。这一描写既展示了商业繁荣的一面,也呈现出一种市井生活的喧嚣和活力。这两联描写了蝌蚪、白鹭、茶行、酒肆等乡间熟见风物,却视角独特,不落俗套。②从表现手法看,诗人将“蝌蚪”比喻为“古文字”,以拟人手法写“小旗夸酒”,新颖别致,清新自然。③诗中融入了这些生活细节,所写景物“熟而不腐”,表现手法“新而不怪”,描绘了一幅充满野趣的乡村风情画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成语“沂水春风”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______,______”两句间接称赞公西华的同时又指出其过分谦虚。(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赤也为之小④.孰能为之大⑤.家齐而后国治⑥.国治而后天下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浴、沂、雩、孰。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每一座城市都有其专属的个性,②保持住城市特色是打造城市名片和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立足点。③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发展报告》显示,④国内游客逐渐慢慢地从“看山看水”转向“人间烟火”。⑤这种深入市井的反向旅行方式,⑥意在寻找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城市特色为目的,⑦加深了旅行者对目的地文化内涵的理解。近年来,许多博主拍摄创意视频进行“种草”引流,使冷门旅行目的地的能见度不断提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沉思罗汉像”霸屏网络,不少网友将文物的严肃形象与网络语言的“无厘头”巧妙融合,制作创意短视频,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反差。这样不仅能够A,还使博物馆以一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出圈”。此外,B。新疆伊犁、四川甘孜的文旅局长上阵表演雪地骑马、创意变装,吸引大批游客涌入;江西省三清山文旅局长身穿汉服,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带网友们一览锦绣中国。在流量时代,旅游目的地需要靠创意引爆网友的注意力,利用短视频这一“种草机”,实现网友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拔草”的转变。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引导年轻人感受文物背后历史B.各地文旅局长也加入进来19.②在“城市竞争力”前加“提高”。“打造”与“城市竞争力”搭配不当。④删去“慢慢地”。“逐渐”与“慢慢地”意思相符,语义重复。⑥删去“为目的”或将“意在”改为“以”。“意在”与“以……为目的”句式杂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通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沉思罗汉像’霸屏网络”的例子,说明创意短视频向年轻人宣传历史文化的作用,所以此处可填“引导年轻人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B处,此处所填写的句子是对后文“新疆伊犁、四川甘孜的文旅局长上阵表演雪地骑马、创意变装,吸引大批游客涌入;江西省三清山文旅局长身穿汉服,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带网友们一览锦绣中国”的概括,所以此处可填“各地文旅局长也加入进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搭配不当。“打造”只能和“城市名片”搭配,与“城市竞争力”搭配不当,所以在“城市竞争力”前加“提高”。④成分赘余。“逐渐”与“慢慢地”意思相符,语义重复。所以删去“慢慢地”。⑥结构混乱。“意在”与“以……为目的”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所以删去“为目的”或将“意在”改为“以”。(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之外,更笼上一层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凄凉凄清凄迷凄迷凄楚B.凄清凄凉凄迷凄迷凄楚C.凄凉凄清凄楚凄楚凄迷D.凄清凄凉凄楚凄楚凄迷21.下列选项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B.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D.女士们,先生们: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分别指出他们停顿的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答案】20.C21.B22.(1)多用停顿。将动词“听、看、嗅闻、舔”与其对象“冷雨”独立分隔开来,更富有节奏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能表达作者渴望对冷雨进行深入的品味。(2)长句不停顿。这种不用停顿标点的方法让句子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