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怀王)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说者无先大王,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于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怀王大悦,乃置相玺于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怀王曰:“何故?”陈轸对曰:“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且先出地而后绝齐,则秦计不为。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见欺于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听,因使一将军西受封地。秦齐交合,张仪乃起朝,谓楚将军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将军曰:“臣之所以见命者六百里,不闻六里。”即以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兴师将伐秦。陈轸又曰:“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取偿于齐也,吾国尚可全。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遂绝和于秦,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有删改)材料二: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陈轸之说疏》,有删改)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若A阴合B而阳C绝于齐D使人随E张仪F苟与吾G地H绝齐I未晚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与现在的敝国意思相同。B.责,本文中“先绝齐而后责地”的“责”与成语“求全责备”的“责”不同义。C.与,指依附、同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与”同义。D.疏,指疏忽,粗疏,与标题“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不同义。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以丢掉秦国相国为代价,面见楚怀王,又通过巧言令色使楚怀王相信以地换绝齐的好处,进一步达到自己立功的目的。B.陈轸预料楚怀王不仅得不到商於之地,而且还会导致齐秦联合,楚国大困,因此他多次劝谏楚怀王,但楚怀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C.在解决楚国之患的方法上,洪迈否定了陈轸在面对秦背弃盟约情况下提出的趁机奉送给秦国一个著名都市,借力秦国合并军队攻打齐国的观点。D.史实与史识的写法是不同的,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借叙述历史事件来表达褒贬之意,而洪迈通过议论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2)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5.楚王得张仪许商於之地的承诺后,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请概括其理由。【答案】1.DFH2.B3.A4.(1)这是我们把秦、齐两国的交情联合起来而让天下的军队前来进攻,国家一定会受到极大的伤害。(2)(楚国)应该割让土地送上礼物,用谦卑的言辞谢罪,再次请求他们援助。5.①与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无援。②先断交再索求土地,就会被欺骗。③被欺骗就会恨张仪,恨张仪西面就会有战事,齐秦联军就会打过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和齐国断绝关系,派人跟随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绝关系也不晚。“不若”是谓语,“阴合而阳绝”是宾语,“于齐”是后置状语,故在D处断开。“使人随张仪”结构完整,“苟”是句首虚词,故在F处断句。“与”是谓语,“吾地”是宾语,故在H处断句。故选DFH。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们秦王最喜欢的人没有能超过大王您的。B.“……不同义”错误,两者都是“要求、索求”的意思。句意:先和齐国绝交然后索求土地。/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C.正确。句意:齐国本来是同盟国。/失去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D.正确,疏忽,粗疏/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句意:陈轸的这个建议在这里就粗疏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概述的辨析能力。A.“张仪以丢掉秦国相国为代价”错误,文中只是说“宣言张仪免相”,即宣称张仪被免相,并非真的丢掉相国之位,是一个借口,张仪的目的是离衡。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是”,这;“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翻译为:……是……。(2)“宜”,应该;“致”,送、送达;“卑词”,名词活用为状语,用谦卑的言辞。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①原文中提到“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意思是秦国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和齐国关系亲密。现在楚国还没得到土地就先与齐国绝交,楚国就会孤立无援。
②原文中“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见欺于张仪,则王必怨之”,表明如果楚国先和齐国断绝关系然后去向秦国索要土地,一定会被张仪欺骗。
③原文中“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意思是楚王怨恨后,就会引发西边秦国的祸患,北边与齐国的绝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必然会攻打楚国。这清晰地说明了被张仪欺骗后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即两国军队的进攻。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怀王十六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而楚国跟齐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忧,就宣称张仪免掉相国职位,派张仪南去拜见楚王,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喜欢的人没有能超过大王您的,即使我张仪特别愿意做看门小厮的,也没有能超过大王您的。大王您替我闭关而和齐国断绝关系,现在派使者跟随我西去取回原来秦国分给楚国的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样齐国就削弱了。这是在北面削弱齐国,在西面施德于秦国,自己私下占有商於来使自己富裕,这一计可以收到三利的效果。”怀王十分高兴,于是把相印授予张仪,天天和他摆酒设宴,宣称“我又得到了我的商於土地”。大臣们都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悼。怀王说:“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您,是因为大王您有齐国作为盟友。现在土地还没有得到而齐国的邦交先断绝了,这样楚国就孤立了。那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呢,一定会轻视楚国的。况且先交出土地然后和齐国绝交,秦国的计谋不会这样做。先和齐国绝交然后索要土地,就一定会被张仪欺骗。被张仪欺骗,那么大王您一定会怨恨他。怨恨他,这是在西面引发秦国的祸患,在北面断绝和齐国的邦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一定会到来。我因此表示哀悼。”楚王不听,就派一位将军西去接受封地。
秦国和齐国联合了,张仪才上朝,对楚国将军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楚国将军说:“我接受使命时是六百里,没听说六里。”立即回国报告怀王。怀王大怒,起兵将要攻打秦国。陈轸又说:“攻打秦国不是好计策。不如趁机用一座名都贿赂秦国,和它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丧失的土地,可以从齐国取得补偿,我国还可以保全。现在大王您已经和齐国绝交而又指责被秦国欺骗,这是我们把秦、齐两国的交情联合起来而让天下的军队前来进攻,国家一定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楚王不听,于是和秦国断绝了邦交,发兵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也发兵迎击楚军。
材料二:
战国时代那些搞合纵连横的权谋之士,进行游说,都趋向于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义理是非所在。张仪欺骗楚怀王,让他和齐国绝交而献上商於的土地。陈轸进谏说:“张仪一定会辜负大王,商於不可能得到而齐国、秦国联合,这是在北面断绝和齐国的邦交,在西面引发秦国的祸患。”他的话可以说是很好了。然而到了说“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和齐国断绝关系,派人跟随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绝关系也不晚”。这是陈轸没有深入考虑齐国是否可以断绝关系,只是把得到土地作为心意罢了。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要攻打秦国,陈轸又劝说道:“不如趁机用一座名都贿赂秦国,和它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丧失的土地,可以从齐国取得补偿。”这个策略尤其荒谬不义。况且秦国对我们施加无道的行为,却想要用土地贿赂它;齐国本来是同盟国,楚国无缘无故地和它断绝关系!(楚国)应该割让土地送上礼物,用谦卑的言辞谢罪,再次请求他们援助。反而想要攻打它,陈轸的这个建议在这里就粗疏了。于是知道鲁仲连、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这类人能够比得上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此岂惟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但有A疑似B苦加拷掠C枉承D贼者E二千余人F并令G同日H斩决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文中指“承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情不胜其欲”的“胜”意思相同。B.惟,文中指“只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惟士为能”的“惟”意思相同。C.与,文中指“帮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意思不同。D.弊,文中指“弊病、弊端”,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的“弊”意思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如果君主善于接受忠告,臣子能够直言进谏,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下不尽心办事,他表示依靠臣子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虚。C.魏征认为守成比创业更难,因为人君在取得天下之后,容易骄傲放纵。他辅助太宗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D.在两篇选文中,魏征都强调善待百姓的重要性,人君在取得天下之后,千万不能骄傲放纵,要让百姓休养生息。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0.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唐太宗和魏征“君臣合契”的具体表现。【答案】6.BCF7.D8.B9.(1)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2)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10.①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志趣骄逸”;②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③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但有疑似”为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枉承贼者”是下句主语,其前C处断开;“二千余人”的主语是“枉承贼者”,“并令同日斩决”的主语是“隋炀帝”,两句中间F处断开。故选BCF。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受不了痛苦。/性情不能控制欲望。B.正确。句意: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暴虐无道。/只有士人能做到。C.正确。帮助/结交,亲附。句意:这是上天授予,百姓也乐于帮助。/失去自己的同盟者。D.错误。衰败/弊病、弊端。二者意思不同。句意:国家的衰败。/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下不尽心办事”错误,由原文“此岂惟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可知,还有隋炀帝的原因。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钳”,闭住;“遂”,最后;“寻”,不久。(2)“殷”,深重;“竭诚”,竭尽诚心;“物”,人,别人。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从“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知,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志趣骄逸”。②从“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可知,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从“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可知,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③从“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魏征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些人都杀掉。”太宗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不那么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魏征辅助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会使国家陷入危亡,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材料二: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云曰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节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删改)材料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招贤》,有删改)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乃厉气A循城B立于矢C石之所D乃援桴E鼓之F狄人G乃下。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与后文“郭”的词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城”指内城,“郭”指外城。B.致,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在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C.宗庙,是古代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D.虞,与“尔虞我诈”中的“虞”词义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在攻打狄前后对鲁仲子的态度迥然不同,由对鲁仲子的回答极为不悦、扬长而去到虚心求教、躬身反省,最终打败敌人。B.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痛击齐军,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得以报仇雪恨。C.燕国虽然地处遥远偏僻,但因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士人争相趋燕,经过长期休养生息,最终燕国殷富,士卒舍命报效。D.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得出田单“攻狄,不能下”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将士心态和处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15.从材料二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1.BDF12.D13.A14.(1)(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克它。(2)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15.①礼贤下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乃厉气循城”是省略句,“(田单)乃厉气循城”,也是主谓句,其后B处要断开;“立于矢石之所”,是动补短语,其后D处要断开;“(田单)乃援桴鼓之”,也是省略句,“狄人乃下”,是被动句,揭示战争的结果,要与前文断开,即F处要断开;故选BDF。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指招纳、招揽。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句意:招纳天下的人才。C.正确。D.“词义相同”错误。通“娱”,名词,表示快乐、欢娱/欺诈。句意: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句意: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错误,“追北”意为追击败兵。C.“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错误,原文“得贤士与共国”是说“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D.“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错误,鲁仲子只分析了己方情况。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弗”,没有;“谢”,告辞;“去”,离开;“克”,攻克。(2)“壮”,意动,认为……豪壮,钦佩;“候问”,问候;“收系”,逮捕监禁。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可知,燕昭王能礼贤下士;结合“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可知,燕昭王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参考译文:材料一田单将要攻打狄,(出征之前)去拜访鲁仲子。鲁仲子说:“您攻打狄,是不能攻克的。”田单说:“我凭借五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极言城小),凭借被打败的兵卒,打败了强大的燕国,恢复齐国疆土。(我)攻打狄却攻不下,为什么啊?”(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克狄。齐国的小孩都唱道:“帽子像簸箕那么大,长长的剑把儿拄下巴,攻狄攻不下,白骨成山没办法!”田单才担忧,问鲁仲子说:“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听您的说法。”鲁仲子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筐,站着就耕种,为士卒鼓气说:‘前进啊!国家要灭亡啦,我们的生命要丧失啦,我们将到何处安生呢?’在这个时候,您有为国战死的雄心,士卒们也舍生忘死。听到您的话,(士卒)没有不挥泪举臂积极求战的。这是您破燕的原因啊。如今您东面有夜邑丰厚的供养,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腰间横着黄金宝带,乘车骑马驱驰于淄、渑二水之间,(您现在)沉溺于生活的玩乐,却无为国战死的雄心,这是您不胜的原因啊。”田单说:“我有为国战死的雄心,您知道的啊。”第二天(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材料二燕昭王在被齐国打败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他特地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您帮我吧。”郭隗先生回答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的宫殿和宗庙。(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答案标号。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成语“横行霸道”中的“横”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5.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答案】1.BEG2.B3.B4.(1)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2)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5.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最佳行为方式为准则。“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句式相同,且句意完整,应在B、E处断开;“勇力之立也”与“以行其礼义也”构成条件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且“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G处断开。故选BEG。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指旅客”“词义不同”错误,均为“军队”。句意: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C.正确,均为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D.正确。均为“指恶人胡作非为”。句意:(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不讲道理而欺压他人,为非作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错误。从下文“任之以力,凌铄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可推断晏子对这四人的评判,是崇尚勇力、不顾礼仪道德的不义之徒,非贤士,因此导致桀、纣被灭掉,夏、商也衰亡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徒”,只;“立于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世立”;“立”,立身;“匹夫”,平民百姓。(2)“大哉言矣”,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言矣大哉”;“大”,高深;“疾”,毛病。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根据题干,围绕两则文本关于“勇”的主张,分条作答。材料一,晏子针对齐庄公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理有据的谏言,指出“真正的勇力”的内涵:奋不顾身实行礼叫做勇,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力。反对欺凌天下诸侯,杀戮无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顾礼义。材料二,孟子认为,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请大王把小勇扩大开去,像周文王、周武王的勇武那样,去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因而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参考译文:材料一:庄公极力崇尚有勇猛之力的人,却不顾及推行礼仪的最佳行为方式。那些依靠勇力得势的人,从不顾忌国家法令,为所欲为,因此贵胄族亲不去推行忠言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朝纲混乱,所以晏子决定去拜见庄公。庄公问道:“从前有只凭勇力在世上久立的国家吗?”晏子回答:“我听说,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最佳行为方式为准则。商汤王、周武王用兵伐罪不是忤逆,兼并其他国家也不是贪婪,这都是在遵行仁义的行为。诛杀凶恶残暴从不畏惧其强悍,消灭罪恶从不害怕人多势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能称得上是有勇力的人,都是遵行礼仪的勇猛之人;如今君上没有推行仁义的美德,臣下没有消灭罪恶、诛杀凶暴的行为,而仅仅依靠单纯的勇力而去立于世间,那么诸侯这样做以后就会导致国家面临危险,平民这样做就会导致家庭残破。以前夏朝的衰亡,因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因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虽然能脚走千里,用手能撕裂猛兽,但任用他们的勇力后,他们却侵犯欺凌天下苍生,乱施淫威杀戮无辜百姓,像这样崇尚勇力,却不顾及推行仁义道德,这就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殷商夏朝也是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主张一味崇尚勇力,而不顾及推行仁义的最佳行为方式,任由有勇有力之人,毫不顾忌国家法令,以威强立身,以淫乱暴力行事,导致贵族皇亲不上陈推行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像这样背离圣王德政天下的原则而仿效亡国之君的行为,用这种行为来求得国家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国,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侍大国,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国。以大国身份服侍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服侍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上所说:‘畏惧天帝的威严,所以能得到安定。’”宣王说:“您说的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好勇武。”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请您不要喜好小勇。按着剑瞋目怒视地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战胜一个人。希望您能够喜好大勇。《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超越他的本分来胡作妄为?’(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还惟恐您不喜好勇武呢。”(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鄙①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材料二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意思相同。B.释,解除、取消,与《庖丁解牛》中“庖丁释刀对曰”的“释”意思不同。C.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10.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答案】6.ADG7.C8.D9.(1)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2)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多次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玦来暗示项羽,但项羽沉默着没有回应。10.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说”通“悦”,解释为“高兴”,所以“公悦”是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乃拘宛春于卫”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卫”后D处断开;“第一个“曹卫”是前句宾语,第二个“曹卫”是后句主语,中间G处断开。综上应在ADG三处断开。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楚国吝惜曹国、卫国。/百姓认为我很吝啬也是应该的啊。B.正确。解除、取消;放下。句意: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庖丁放下刀回答说。C.错误。强盛、雄壮;壮年。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我壮年时,尚且比不上别人。D.正确。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季之言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赐。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辟”,通“避”,躲避;“所以”,用来……的。(2)“数”,多次、屡次;“目”,用眼示意;“三”,多次;“应”,回应。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都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吕氏春秋》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意思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参考译文:材料一: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吝惜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先轸说:“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抵抗他们的敌人,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楚军背靠着险要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楚军大败。材料二: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琐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⑤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助词,无义。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退默:引退隐居。⑤冯夷:河伯。⑥九关:九重天门。⑦中浦:水滨。(选自苏轼《屈原庙赋》)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文本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选自屈原《离骚》)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1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茕茕乎中浦
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B.《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男女关系不正当C.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通“涅”,染黑D.驰椒丘且焉止息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B.帝喾,姬姓,高辛氏,名俊,五帝之一。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C.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D.《离骚》中使用了大量香草的意象,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制芰荷”、“集芙蓉”表明自己要保持高洁和美好的品质。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5.《史记·屈原列传》中说《离骚》“其辞微”,“其辞微”是什么意思?结合《离骚》来谈谈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1.D12.B13.C14.(1)活着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仍期望死后君王受到感动从而改变他的(错误)行为。(2)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追求正道吗)?15.“其辞微”是指用语含蓄隐晦,比如《离骚》中作者借采撷香草表达自己对高洁美好品质的坚守。借香草表明自己品行美好,借美人表明自己才华出众,品质美好,借众女嫉妒我的美貌来说自己遭受小人的诋毁,借美人不受君王宠爱来说自己不被君王信用,借赞颂古代的明君来表达对当今君王昏聩糊涂的批评,借鸷鸟不与凡鸟同列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放逐”是省略主语的谓语,“兮”是句末语气词,其后要断开,排除C;“千里”补充“去家”的距离之遥远,要连在一起,排除A;“悲夫”是发表的感慨,要单独成句,“固有一死”的主语是“人”而不是“夫人”,在“人”前断句,排除B。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独自在水边孤独忧伤。B.“淫”,过度、无节制。句意:《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C.句意: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D.句意:驱马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错,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可知,苏轼并没有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而是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屈原精神的认同。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生”,活着;“强”,竭力;“冀”,希望;“改行”,改变行为。
(2)“虽”,即使;“体解”,身体被肢解;“岂”,难道;”惩”,受创而停止。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评价探究的能力。“其辞微”指的是《离骚》的文辞含蓄、隐晦、微妙。在《离骚》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其表达委婉含蓄。例如,以“芰荷”“芙蓉”等香草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质和操守,这并非直白地陈述自己品德高尚,而是通过香草这一具体而美好的形象来暗示,此为辞微。
又如,以“美人”自喻才华出众和品质美好,以众女嫉妒我的美貌来隐喻自己遭受小人的诋毁,这种借“众女”与“美人”的关系来反映现实中自己与小人的矛盾,没有直接点名指责,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和隐喻,让读者自行领会,体现了辞微。
再如,借美人不受君王宠爱来象征自己不被君王信用,将复杂的君臣关系用这样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还有,通过赞颂古代的明君,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通过赞美尧舜多么光明正大,隐晦地批评当今君王的昏聩糊涂,不直接抨击,而是通过对比古代明君的贤能来暗示当下的不足,这也是辞微的表现。
最后,鸷鸟不与凡鸟同列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没有平铺直叙地宣称,而是借助鸷鸟这一独特的形象来传达,言辞微妙而深刻。总之,《离骚》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比喻和隐喻等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志向和对现实的批判都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其辞微”的特点。参考译文:
文本一:
乘一叶扁舟前往楚国故地,经过屈原的遗宫。看到江上重重山峦,这里便是你的故乡。从前你被放逐,渡过江涛而南迁。离家千里,活着无处可归,死后也没有坟墓。可悲啊,人本来就会有一死,只是处理死亡的方式让人犯难。在江上徘徊想要离去却又犹豫不决,俯视千仞高的汹涌急流。作《怀沙》来自我感伤,可叹你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思呢?忽然读到《怀沙》的惨烈结尾,(我)将要离开这里却又沉吟起来。
我难道不能高飞远走吗?又难道不能引退隐居深居简出?只是独自哀怨思慕,担心君臣关系更加疏远。活着的时候既然不能奋力直言进谏,死后还希望能感动君主使他改变行为。如果国家灭亡,我又何必独爱长久地活着呢?托付江神来诉说冤屈,河伯教我向上天申诉。经过九重天门去见天帝,天帝也悲伤却不能救助。怀揣美玉、佩戴兰花却无处可归,独自在水边孤独忧伤。
峡山高高耸立啊山势险峻,屈原的故居荒废了行人哀伤。他的子孙都散居在哪里呢?何况如今又能看到那高高的祭台。自从你去世到现在已过了千年,世道越来越狭隘难以生存。贤能的人害怕被讥讽而改变自己的态度,随着世俗变化,把方的削成圆的。在乱世中勤勉却不能离去,又有人去做了别人的臣子辅佐他人。把纯洁的品质变得如美玉般光润,他们却说你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难怪人们不赞同你。背离国家、远离世俗,死也不顾,难道还不足以避免后人的指责吗?唉!君子的处世之道,难道一定要十全十美吗?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也或许是正确的做法。可叹你(屈原)孤孤单单,独自做着那艰难的事。虽然你的行为未必完全恰当,但总归是个贤人。我有什么可悲的呢?你能心安理得就好。
文本二: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文本三:
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想要返回。掉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吧,趁着迷路还不算远。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驱马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到朝廷去做官不被接纳而获罪,我将退隐回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裁剪菱叶做成上衣,缀合莲花做成下裙。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确实是芬芳的。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长的。芳香与污垢混杂在一起,但只有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减损。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将去观望荒远的四方。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浓郁的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乐趣,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身体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节选自《论衡·语增篇》)1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文中读“pí”与《琵琶行并序》中“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罢”的读音不同。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的用法相同。C.其实,指它的实际情况、真相,与《石钟山记》中“自以为得其实”中“其实”的意思不同。D.当,指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当”的意思不同。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性质,那些“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行为,“皆盗也”,是非正义的战争。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需要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与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20.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2)相比武王,;(3)即便如此,。推断:。【答案】16.BEF17.C18.D19.(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20.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中,“武王”是主语,“德虽盛”表条件,“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表示转折的结果,可于两者之间断开,即B处;“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和“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是并举成分,结构相似,故可于EF处断开。故应选BEF。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罢”,文中读“pí”,同“疲”,累;/读“bà”,结束。句意: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每曲弹完曾让琵琶师们佩服。B.“幸”,被动用法,指受到君王宠信。/“诛”,被动用法,被诛杀。句意:都受到宠幸。/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C.“意思不同”错。“其实”,均指它的实际情况、真相。句意: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D.“当”,抵挡;/主持、掌管。句意:以拧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否定了这一观点”错。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用兵;“所以”,是用来……的;“……者……也”,表判断。(2)“称”,称赞;“贬”,被贬低;“少”,被小看。20.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第①处,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这里对应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这两者的比较,则是对两者所拥有军事实力的比较,由此可得出条件二: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第②处,接下来,原文进一步给出已知的高祖的现状“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充分说明了战事的艰巨。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即便如此,高祖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打败了秦国。故此处可填“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第③处,由高祖拥有更优越的前提条件尚不能避免惨烈的过程,我们可由此推出,武王条件不如高祖,按理说应该付出比高祖更惨烈的牺牲,才有可能同样取得胜利。而前文给出的假设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败了纣王,这显然与我们推出的结论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都是强盗行径。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蜚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这是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商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拧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拧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拧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节选自《论衡·语增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材料二: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方贤士A多B归之C使D乐羊E伐中山F克之G以封H其子击。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却设备和装置产品供应链分析
- 动物辅助疗法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宠物推车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刺激益生菌生长的膳食补充剂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剃胡膏产品供应链分析
-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许洛平)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含解析
- 厚纸板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电动锯产品供应链分析
- 数据处理设备用印刷电路接口卡产品供应链分析
- 创意雕塑艺术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麦当劳的企业发展战略
- 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班会
-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技术规程DBJ-T 15-226-2021
- MOOC 信息安全导论-青岛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解读
- 单孔胸腔镜手术肺结节
- 2024年返聘退休人员合同
- 中频炉停水停电应急专项预案
-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
- MOOC 电气测量与信号处理-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孝感安陆市浩源自来水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