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河北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河北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河北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河北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该文化遗址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距今约

5000

年的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琮一般指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D项正确;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排除A项;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遗址的代表文物,排除B项;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指出,《殷周金文集成》所录战国时期“十一年蔺令矛”上刻有“蔺令肖狈、下库工师臤石、冶人参所铸钴户者”的铭文,记录了令(主持者)工师(监造者)冶人(制作者)的名字。这说明,当时()A.生产管理制度严格 B.战争日益频繁 C.工商食官制度发展 D.劳动作用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手工业者在生产的工具过程中都要刻上自己名字,反映了对生产的严格管理,A项正确;材料只是设计在生产的工具上刻上名字,没有涉及战争是否频繁,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和私商兴起,排除C项;在生产的工具和兵器上刻上名字是为了加强管理,并非凸显劳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连坐制度影响深远C.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开启礼法结合先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的大意是父亲甲控告儿子丙不孝,请求将丙处以死刑,官府受理后礼记把甲的儿子丙抓了起来,这体现了“孝”的伦理观念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丙的处罚结果,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连坐,只涉及甲和甲的儿子,且材料没有涉及判决结果,排除B项;先秦时期的荀子就主张礼法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4.下表为汉初诸侯国发展状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诸侯国()吴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齐国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梁国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保证了政治的平稳运行C.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D.促使地方豪强势力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国用富饶。”,可以看出吴国在采矿、煮盐、铸钱等方面取得了发展;依据材料“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可以看出齐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依据材料“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可以看出梁国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汉初诸侯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汉在采矿、煮盐、铸钱、人口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汉初诸侯国实力的增强,不利于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表述与汉初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地方豪强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是历代对岭南(两广地区)行政管理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按照历史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中国古代政区演变的知识,图1中的郡、长沙国可知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所以为汉代;元代开始在地方推行行省制,但是元代在两湖两广地区设立的是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图2中的广东、广西、湖南等不属于统一行省,可知为元代以后,图3中的南海郡、桂林郡可知推行郡县制,所以为秦代;图4中的广南东路、江南西路等信息可知地方推行路、州、县三级制,所以为宋代,所以按照历史时序排列为③①④②,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6.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点睛】7.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佣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A.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C.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两税法后南方制茶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据此可知,两税法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对比,无从体现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或手工业布局变化,排除C、D项。故选B项。8.宋代某项措施实施后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江、湖有米,可籴于真,两浙有米,可籴于扬,宿、亳有麦,可籴于泗。坐视六路之丰歉,有不登处,则以钱折斛,发运司得以斡旋之”。由此判断该项措施为()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均输法就是各路上缴物产改为上缴现钱,仍然按规定的数目上缴,发运司用现钱购买物品,同样的物品到便宜的地方购买,比如两浙路丰收,粮价低,而荆湖北路歉收,粮价高,就买两浙路的,不买荆湖北路的,符合材料“江、湖有米,可籴于真,两浙有米,可籴于扬,宿、亳有麦,可籴于泗”和“发运司得以斡旋之”的描述,A项正确;市易法是政府直接插手商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以地划等,依土地数量和等级重新定税,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指的是政府提供低息贷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元杂剧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普通人被写入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元杂剧剧本创作者。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这说明元杂剧()A.以揭露社会黑暗现实为主 B.剧中角色的塑造具有多元性C.蕴含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 D.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从材料反映的元杂剧的作者,有“书会才人”、“职业演员”和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来看,说明角色塑造的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角色的多样,没有涉及社会的黑暗,排除A项;“普通人被写人作品”不能反映主权在民,不能体现民主政治,排除C项;“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与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资料来源内容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某学者观点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律令儒家化 D.户籍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乡间‘老人’一职”“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上,“老人”、里甲制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优抚政策针对的是老弱贫苦的优抚,如尊敬和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等,材料没有涉及优抚,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户籍的编审,排除D项。故选B项。1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在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不仅带来了被侵略被奴役,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近代的文明,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尤其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睁眼看世界”的人物和近代思想,C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排除。12.下图为1844~1856年广州、上海与英国贸易变化情况对比。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进出口总值A.清朝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英国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特别是19世纪50年代后,广州对外贸易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英国扩大了对华经济侵略,并将侵略的重心由华南向华东推移,特别是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中下游推移,因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龙头,其在经济发达程度、资源条件以及地理区位优势上都比广州要好,因此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贸易大港是必然的结果,故选D项;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在鸦片战争后就被打破了,且此时清政府对外政策未发生大的调整,排除A项;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不能说明广州、上海贸易地位互换的原因,排除B、C两项。【点睛】13.1908年,清廷须布《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规定:“外国人控告中国人之刑事民事案件,公堂之承审员须遵中国现行法律并本法办理,不得徇私及偏倚畏累。”而中国人控告外国人,则由被告人国家的领事审讯,中国官员在堂陪审。这一规定()A.意欲规范涉外诉讼程序 B.旨在取消列强治外法权C.体现了民刑不分的特点 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08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廷的法律对“外国人控告中国人之刑事民事案件”“中国人控告外国人”的案件,进行了明确的程序规定,清政府的法律对涉外人员的诉讼程序进行了规范,A项正确;中国人控告外国人,则由被告人国家的领事审讯,这属于治外法权,排除B项;材料是涉及刑事和民事的讼诉程序,与民刑不分无关,排除C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895年洋务运动失败,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4年6月袁世凯命令:“方今大难削平,主权统一、各省都督皆深明大义,恪守准绳。若复因仍方镇之名词,无以移易军民之耳目,即欲实行省制,而窒碍殊多。应将各省都督一律裁撤,于京师建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这一做法意在()A攫取革命果实 B.恢复封建帝制 C.加强专制集权 D.结束军阀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应将各省都督一律裁撤,于京师建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可知,袁世凯想要将地方拥有较强实力的督抚集中到京城,进而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1914年袁世凯早已攫取革命果实,排除A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没有涉及恢复封建帝制,排除B项;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北洋军阀割据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5.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因为缺少这样一场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其云:“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陈独秀意在强调A.政治制度近代化具有局限性 B.以民主科学救治当时政治上的黑暗C.伦理觉悟是思想解放的关键 D.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思想武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等,可以看出,在陈独秀看来,伦理觉悟是比政治觉悟更深的层次,只有伦理觉悟才是思想解放的关键,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伦理觉悟,而不是政治制度近代化和救治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排除A、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点睛】16.下表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主题,其中1924—1927年处应该填写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4—1927:1927—1937:国共对峙,走向抗战1945—1949:争取民主,全面内战A.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B.国民革命,分道扬镳C抗日烽火,救亡图存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4—1927年是大革命时期,这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结果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分道扬镳,故选B;A是1927—1937年国共对峙时期,C是1937-1945年的抗战时期,D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ACD不符合题意,排除。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四道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答案】(1)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底;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底;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表现:根据材料“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商品化;根据材料“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可知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根据材料“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可知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一”可知纸币的出现与使用。18.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答案】(1)规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受历代统治者重视;选拔标准由家世、品德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规范,逐步趋向公平、客观。(2)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化;组织机构化。【解析】【详解】(1)本题是规律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以德治国……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可归纳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受历代统治者重视;选拔标准由家世、品德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规范,逐步趋向公平、客观。(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中央设置御史大夫……其主要职责是监察。”、“监察与行政相分离”和“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归纳出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化;组织机构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派和立宪派是清朝末年的两大重要政治力量。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处清末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集中分布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明确写出一处集中分布的区域范围;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作图。分布区域:集中分布在京师。理由:京师是清政府政治中心,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此处便于与清政府进行交涉。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京师集结众人公车上书,此后戊戌变法也主要是以京师为核心展开变法活动,这一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对后来立宪派的形成影响巨大。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以京师为核心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在京师设立的资政院为立宪团体的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在京师设立"使馆界",大量外国官员、记者等长期驻扎北京。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北京,有利于争取国际支持。(3个理由)示例二:作图。分布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京。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富强,并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了中国和俄国,极大地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局势。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其中日本因与我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又距离较近。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掀起了"日本留学热",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聚集在东京,为革命、立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3个理由)(若答其他集中分布区域,如江浙沪一带、粤港澳一带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和日本。根据题干设问是在地图中标出两处清末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集中分布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示例一:由材料“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可得出分布区域1:集中分布在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布京师是因为处于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可以从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外国在京师设立“使馆界”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京师是清政府的政治中心,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此处便于与清政府进行交涉;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京师集结众人公车上书,此后戊戌变法也主要是以京师为核心展开变法活动,这一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君生立宪主张对后来立宪派的形成影响巨大,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以京师为核心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在京师设立的资政院为立宪团体的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在京师设立“使馆界”,大量外国官员、记者等长期驻扎北京,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北京,有利于争取国际支持。示例二:由材料“革命派和立宪派是清朝术年的两大重要政治力量。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信息可得出分布区域2:集中分布在东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甲午战败的影响、近代留学日本的信息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富强,并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了中国和俄国,极大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局势。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其中日本因与我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又距离较近,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掀起了“日本留学热”,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聚集在东京,为革命、立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材料二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