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孟子关于“规矩”的讨论,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孟子·离娄上》开篇所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董仲舒将这段话演绎为:“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员。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孟子认为,诸侯在表面上具备“仁心”与“仁闻”,主观上也具有平治天下的愿望,但是未能实质性地增进人民福祉,究其原因是未能像尧、舜一样广施仁政。一直视圣人为“百世之师”的孟子,正是通过将规矩与先王仁政之道进行类比,凸显圣人政教的典范意义。孟子不仅在政治领域,还重点在个人修身领域以“规矩”譬喻,主张对圣贤境界的追求。对“人”的定位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出发点。一方面,孟子通过“人禽之辨”强调人相较禽兽而言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绝对优越性。另一方面,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象征着一种极致。如果说规矩是方圆的极致,那么圣人就仿佛规矩一样,不仅是人伦之至者,更是仁、义、礼、智之德的最具足者,人应当向着这种极致努力。孟子素来主张“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我之辨”,说明每个人皆与圣人同类,从而彰显了人在追求成圣成德方面的普遍平等性。孟子的“主体定位观”,揭示了人存在于禽兽与圣人所构成的两极张力之间。因此,如何避免沦为禽兽,并朝向圣人境界不断努力,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在孟子看来,道德境界的养成,其根本动力是个体内心对仁义之道的孜孜以求与躬行践履。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如果说工匠的法度是规矩,那么学者的法度则是仁义之道。问题在于,下学的外在规矩准则可以通过传授而实现普及化,上达的仁义之道却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技巧来传授,而全在于个人体悟。正如东汉时期孟学大家赵岐所说:“规矩之法,喻若典礼,人不志仁,虽诵典宪,不能以善。”一个熟谙规矩法度却心怀叵测的人也会做出不善之举。孟子正是通过规矩之喻鼓励人们为学求道,行善为仁,培养理想道德人格。与依赖外力相比,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去找寻,付诸行动,永不懈怠,方能有所收获。孟子主张通过扩充四端、居仁由义、养浩然之气等修养工夫,使得个体所本具仁义之心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那样,渐次扩充开去。人与禽兽的差别逐渐扩大,人与圣人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最终使得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挺立起道德主体的圣人气象。(摘编自钮则圳《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材料二:孟子强调必须按照规矩的标准做人做事。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他以圆规和曲尺为方圆的最高标准,引申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他认为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而君道和臣道的标准就是圣人,即效法尧、舜。孟子主张规矩不能随意改废。他举例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㝅。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后羿教人射箭时,一定拉满弓,学的人也要努力拉满弓。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依循规矩,学的人也必须依循规矩。这里,孟子认识到只有坚持按规矩做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规矩,该用什么方法?《孟子·尽心下》中道:“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梓匠轮舆指古代制作器具、房屋、车轮、车厢的四种工匠,此处泛指工匠。这里,孟子告诫人们,能工巧匠只能教给人制作的规矩和法则,却不能够使人一定具有高超的技巧,技巧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寻求。强调学习规矩仅凭老师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遵循规矩努力去做,“人皆可以为尧舜”。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而仁政的实施依据是人内在固有的“不忍人之心”,实现方式是行先王之道,中间环节是人各修其身。因此,孟子尤其重视规矩对治国修身的规范作用。他基于“性善论”,创造性地提出“四心”“四端”和“四德”。《孟子·公孙丑上》中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四端”就像人的肢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用“四心”规范人的行为,把根植于心的仁、义、礼、智外化到日常行为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守规矩。(摘编自满新英《〈孟子〉中的规矩之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人相比禽兽的绝对优越性在于人具备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每个人都应向圣人境界不断努力。B.孟子认为道德境界的养成需要对仁义之道的孜孜以求与躬行践履,孟子通过规矩之喻鼓励人们行善为仁,最终拉近与圣人的差距。C.孟子从学艺中教与学都要依循规矩这件事得到启示:要遵循主观意愿和事物规律,坚持按规矩做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D.“四心”“四端”和“四德”是基于“性善论”提出的,“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而“四端”是与生俱来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把孟子的“规矩”发扬光大,进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B.赵岐认为有人非常熟悉规矩法度,但心怀叵测,不会去遵守规矩法度,反而会做出不善之举。C.孟子认为规矩不是靠老师传授的,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和寻求,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因为孟子重视规矩对治国修身的规范作用,所以把“不忍人之心”当成仁政的实施依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孟子·离娄上》: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B.《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D.《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两则材料都涉及孟子对“规矩”的论说,但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今天,很多人认可孟子“守规矩”的思想,可在现实中又常说要“打破规矩”,这是否矛盾呢?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匹克威克外传[注]狄更斯终于,群众中间传出的许多声音组成一种低吼声,这种声音通常是宣布他们所等待着的什么东西来临了。所有的眼睛都向着暗门那边看。望眼欲穿地等了一会儿之后,看见旗帜在空中得意地飞扬,武器在阳光之下闪闪发亮:于是一队接一队的兵涌到平地上了。军队停下来排好了队;命令传遍了所有军队,全体“克拉”一声,都举起枪;总司令由布尔德尔上校和许多军官陪着,骑马缓步而来,到了队伍前面。军乐队全体吹奏起来:所有的马都举足啸叫起来,慢慢向后退着,把尾巴四处地拂着;狗吠着,群众尖叫着,军队举枪完毕,恢复了原样;这时,只有一片由红衣服和白裤子构成的由近而远的景色,一动也不动地固定在那里。“真是高贵而光辉的景象,”史拿格拉斯先生说,一股诗意在他的胸中急速地爆发了,“请看这些英勇的、保卫自己祖国的人们,在和平的市民面前摆出了堂堂的阵容:他们的脸辉耀着——不是杀气腾腾的凶猛,而是文明的温雅;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不是劫掠或复仇的粗鲁的火,而是人道和智慧的温柔的光。”匹克威克先生是完全同意这一番颂词的,但是他不能很好地响应它的字句了。因为“向前看”的命令发出之后,那智慧的柔光却在战士们的眼睛里变微弱了;所有的观众都只看见面前成千对笔直地凝视着前方的眼睛,完全丧失了任何种类的表情。“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匹克威克先生整了一整眼镜问。“我——我——我看他们好像,”文克尔先生说,脸渐渐地变了色——“我看他们好像是要开火了。”“胡说。”匹克威克先生冒冒失失地说。“我——我——我看当真是的。”史拿格拉斯先生迫切地说,有点惊慌。“不可能的。”匹克威克先生回答,当他还没有说完时,一半联队就都举平了枪,好像他们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目标就是匹克威克派。当然,一种最可怕、最猛烈的射击开始了,它使得大地的心在颤抖,更使得年老绅士的心快要抖掉了。这是一种多么艰难的处境,空枪的火力不断地威胁着我们,部队行动的侵扰,更加困苦,一支新的队伍早已整装待发,匹克威克先生却表现出一种冷静,那是一个伟人所不可缺少的冷静。他抓住文克尔先生的手臂,使自己在他和史拿格拉斯先生之间,并热切地请求他们记住,除了有可能被声音震聋耳朵,不用担心即将临头的危险。“但是——但是——如果有的士兵错用了实弹呢?”文克尔先生流露出一丝不安,迟疑地说道,这是他自己想到的这种假设使他失色了。“刚才听到一些东西在空中嘘嘘地响——声音清清楚楚,紧贴着我的耳朵。”“我们还是伏在地下吧,好吗?”史拿格拉斯先生说。“不要害怕——这就没有事了。”匹克威克先生说。其实他的嘴唇、他的脸也会像常人一样发抖、发白,但这位不朽的伟人再一次证实了,恐惧和忧虑是永远也无法从他的口中吐出来的。匹克威克先生是对的:枪不放了。可是他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队伍里就已经发生了变动。沙哑的命令声沿着队列传了过去,还在这三位之中谁都没有来得及猜到这种新变动的意义的时候,全体六个联队就都端着上好了的刺刀,快步地向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站着的地点冲了过来。人总不过是血肉之躯;也会有人类的勇气所不能超越的界限。匹克威克先生透过眼镜向前进中的大批军队凝视了一会儿;然后老老实实地转过身来,于是就——我们不说是逃;因为,第一,那是一个卑劣的字眼;而第二呢,匹克威克先生的身材是一点儿也不适合于那种方式的撤退的——于是就尽他的腿载着他的身体用最高的速率,踩着碎步跑开了。确实跑得很快,以至于他竟没有发现自己处境的尴尬。等到发觉,已经太迟了。对方的军队,就是在几秒钟之前曾经列阵使匹克威克先生觉得惶惑的,已经摆开阵势准备击退装作攻城的军队了;结果呢,匹克威克先生和两位同伴发现自己突然被两条长长的行列包围了,一条是在急速地向前推进,另外一条是保持着敌对的阵势坚决地等待着冲击。“嗬!”前进着的行列中的军官喊——“让开!”静止不动的一边的军官们叫。“我们向哪里跑呢?”发了急的匹克威克派们尖声叫喊。“嗬——嗬——嗬——”是唯一的回答。瞬间的狼狈,夹杂着沉重脚步的践踏和猛烈的冲击;一声忍住的笑——六个联队已经过去五百码远了;匹克威克先生的靴子底朝了天。史拿格拉斯先生和文克尔先生各人都很矫捷地被迫上演了一场翻跟头的闹剧;当后者坐在地上,用一条黄色丝手绢来阻挡从鼻子里淌出来的生命之流的时候,映入眼中的第一件东西却是他的可敬的领袖在不远的地方追自己的帽子,那帽子随风飞扬,像故意捉弄对方似的跳着,由近而远。人的一生中是难得经历像追逐自己的帽子的时候这样可笑的窘境的,也是难得像这样不容易博得慈善的怜恤的。特别的镇定,和一种特别的判断力,是捉帽子的时候所必需的。你要镇定,不能跑得太快而踩中帽子,你要有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力,否则会走另一个极端,那是会根本找不到它的。最好的办法是文雅地紧跟着你所追的东西,小心而谨慎,看准机会,轻轻地走到它的前面,迅速地向它一扑,一把抓住帽顶,把它结结实实地掀在头上;并且始终高高兴兴地微笑着,似乎你像任何人一样,觉得这是怪有趣的事情。那时微风轻轻吹过,匹克威克先生的帽子就在风前面嬉戏地滚着。空中吹着风,匹克威克嘴里也吹着风,帽子滚了又滚,像追逐嬉戏大浪潮的海豚一样快活;它简直要径自向前滚去,叫匹克威克先生望尘莫及了,幸而它的行程终于被阻,这时那位绅士正打算放弃它而让它随风飘。原来,匹克威克先生完全精疲力竭了,正打算放弃这场追逐,这时帽子却偏撞在前面排列着的车子的车轮上。匹克威克先生看到这是一个有利的机会,就急忙地冲上去保全了他的财产,气喘吁吁地把它戴在头上。(有删改)[注]小说讲述一位独身的老绅士匹克威克先生的故事,他创办“匹克威克社”,1827年5月12日,匹克威克通讯社召开了一次正式会议,会议决定: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匹克威克和三个同事——特普曼先生、文克尔先生和史拿格拉斯先生,到远离伦敦的地方去游历。这部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当时英国党派争斗厉害,上层社会虚伪。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队开始开火时,匹克威克先生表现出“冷静”,抓住同伴的胳膊,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即将临头的危险”,表现出绅士风度。B.作者对匹克威克先生有嘲笑,在嘲笑中也有赞美,如称呼他为“年老绅士”“一个伟人”“不朽的伟人”“可敬的领袖”。C.军队向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朋友喊“嗬”和“让开”,却没有停下演习,史拿格拉斯先生和文克尔先生被迫翻了跟头。D.面对随风滚动的帽子,匹克威克先生想保持“镇定”和“文雅”,但他还是精疲力竭,最终追到了帽子,保全了他的财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示了军队的出场,从视觉上正面写旗帜、武器和士兵,从听觉上正面写命令和举枪,还从侧面描写了观众的反应。B.史拿格拉斯先生、文克尔先生在面对危险时的表现与匹克威克先生在面对危险时的表现形成反差,凸显了匹克威克先生的形象。C.追帽子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常常可能遇到的情境,作者却将它专门拿出来,煞有其事地进行一番分析和总结,让读者忍俊不禁。D.小说虽有喜剧效果,却无荒诞之感。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细节,使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显得非常真实。8.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9.小说是如何取得幽默的艺术效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①,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选自《老子》,有删改)材料二: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櫡,炮烙生乎热升②。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樀齿,筐③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④。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夫玉璞不厌厚,角䚩⑤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则均,其用一也。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此代为常者也。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尚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选自《淮南子·齐俗训》,有删改)[注]①难得之货:珠玉宝器。②热升:熨斗。③筐:小簪。④黑蜧:神蛇,能兴风雨。⑤角䚩:覆盖刀剑外表的角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之裘A与蓑孰急B见雨则C裘不用D升堂E则蓑不御F此G代为H常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尚贤”与“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贤”词义相同。B.“强其骨”与“自胜者强”(《〈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强”词义不同。C.“圣人之见”与“今人乍见孺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D.《老子》,即《道德经》,一般认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传世作品。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要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还常常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B.太公望认为鲁国尊敬尊者而亲敬亲者会使鲁国削弱。后来鲁国一天天削弱,终于灭亡。可见圣人可由开始的微小变化而知道结局。C.愚笨的人有他擅长的地方,聪明的人有他不足的地方。世间万物都可用在适合自己特性和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只是功用有大有小。D.尧治理天下时,任命舜、禹等各自担任适合自己的官职;人民能用他们所拥有的交换所没有的,离叛的人少,听从王命的人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4分)(2)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4分)14.两则材料都谈到“不尚贤”,统治者为什么应“不尚贤”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②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③,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④,垂柳下,矮槐前。[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苏轼在密州听说自己又将调任的消息,登上超然台,写下了这首词。②马耳九仙:山名,这两座山都在密州诸城西南。③联拳:身体蜷曲的样子,这里形容鸥鹭并在一起的样子。④这是词人对密州的僚友所说,“使君”指词人自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登高望远,看到马耳、九仙两座山峰之间的翠色一直延伸到天边夕阳西下时的层云之中。B.“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体现了词人超然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他对将要调任表现得淡然。C.“莫使匆匆”直抒胸臆,抒发了留恋之情,离愁别绪的表达让读者更能领略词人的真情实感。D.词人看到鸥鹭飞舞离去的景象,客观地诉说一生遭遇凄凉,好像回首间一下就过去了好多年。16.结尾句“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意蕴丰富且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矛和戟而准备一起投身到征战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蒋老师在讲述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指着自己的头发,感慨:时光易逝,转眼间满头“青丝”变“白发”。(3)《论语》中,孔子经常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举来阐述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红楼梦》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18.下列对《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描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多情,善良B.鄙弃功名利禄C.歧视女性D.叛逆,向往自由19.下列有关《红楼梦》中的情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木石前盟与林黛玉、贾宝玉有关,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下凡,贾宝玉衔玉而生。B.在贾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探贾宝玉将来的志向,便摆了很多物件,让他抓取,贾宝玉抓了些脂粉钗环。C.贾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身为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