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与发展规划_第1页
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与发展规划_第2页
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与发展规划_第3页
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与发展规划_第4页
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与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与发展规划TOC\o"1-2"\h\u9854第1章媒体融合背景与现状分析 3127321.1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 3164191.2国内外媒体融合现状 358821.3媒体融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45380第2章新型传播渠道概述 4146282.1新型传播渠道的内涵与特点 4164432.2新型传播渠道的分类与功能 597302.3新型传播渠道的发展趋势 517209第3章新型传播渠道技术架构 62253.1技术架构设计原则 6177113.2核心技术模块 622723.3技术架构创新与发展 712975第4章内容生产与创意策划 788434.1内容生产流程优化 7264454.1.1采集与策划环节 719154.1.2创作与编辑环节 764694.1.3审核与发布环节 750794.2创意策划方法与策略 7162544.2.1用户需求分析 8104684.2.2创意思维激发 8113504.2.3跨界融合策略 853794.3内容创作与分发协同 8112934.3.1创作协同 8135314.3.2分发协同 8113124.3.3反馈与优化 824181第5章多元化传播渠道布局 8225375.1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8283095.1.1优化线播平台 8173525.1.2深化线下传播渠道 8208955.2社交媒体渠道拓展 9143295.2.1主流社交媒体布局 9278365.2.2创新传播形式 942685.3跨界合作与传播渠道创新 9125815.3.1跨界合作模式摸索 9292005.3.2传播渠道创新实践 912984第6章用户画像与精准传播 9264246.1用户画像构建方法 992826.1.1数据收集 10255226.1.2数据处理与分析 10284616.1.3用户画像构建 1099976.2精准传播策略与应用 1024086.2.1内容定制 10147416.2.2传播渠道优化 109646.2.3传播时间选择 10132476.2.4营销活动策划 10235906.3用户行为分析与优化 10199956.3.1用户行为数据收集 10148956.3.2用户行为分析 10260626.3.3传播策略优化 10128796.3.4用户画像更新 1016863第7章媒体融合产业链构建 11190477.1产业链要素分析 1120087.1.1内容生产 1152097.1.2传播渠道 116537.1.3用户接收 1156887.1.4技术支持 11133247.1.5资本运作 11135717.2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11133047.2.1纵向协同 11158727.2.2横向协同 1296987.2.3跨界协同 12195147.3产业链创新生态构建 12121347.3.1政策支持 12293647.3.2技术创新 12215137.3.3人才培养 1264627.3.4资本驱动 123374第8章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 12105318.1国内外监管政策分析 12262738.1.1国内监管政策 12204818.1.2国外监管政策 13277828.2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347358.2.1我国法律法规体系 13239798.2.2国际法律法规体系 13301608.3监管政策对媒体融合的影响 1428054第9章融合传播效果评估与优化 14322819.1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14316789.1.1内容传播效果指标 14289809.1.2用户互动效果指标 1445619.1.3社会影响力指标 1521569.2效果评估方法与应用 15186839.2.1定量评估方法 15207639.2.2定性评估方法 15303409.2.3评估结果应用 15151979.3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15169639.3.1内容优化策略 1538919.3.2渠道优化策略 1675999.3.3用户互动优化策略 16961第10章案例分析与未来发展展望 16221510.1媒体融合成功案例解析 162088710.1.1案例一:某省级融媒体平台 161461310.1.2案例二:某央媒转型发展 16822410.2新型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案例 16950310.2.1案例一:短视频平台助力媒体融合 172858910.2.2案例二:直播平台推动媒体融合 171115110.3媒体融合未来发展展望 172783210.3.1政策引导与支持 171343910.3.2技术驱动与创新发展 171595010.3.3跨界合作与产业链拓展 171347710.3.4国际化发展 17第1章媒体融合背景与现状分析1.1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的趋势。从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步摸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阶段,我国媒体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官方网站,发布新闻信息。(2)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Web2.0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新兴传播渠道崛起,媒体融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开始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等多方面的融合。(3)深度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以“厨房”为核心的媒体融合新模式,实现了新闻生产、传播、运营的全面融合。1.2国内外媒体融合现状(1)国内媒体融合现状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格局。②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厨房、融媒体中心等成为标配。③媒体融合产品不断创新,如短视频、直播、H5等新兴传播形式层出不穷。④媒体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国外媒体融合现状国外媒体融合的发展相对较早,形成了以下特点:①媒体融合程度较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②以大型媒体集团为主导,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③创新传播形式,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④强化用户参与,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1.3媒体融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挑战①传统媒体转型困难,面临人才流失、广告收入下降等问题。②媒体融合程度不够,部分媒体仍停留在表面融合,未能实现深度融合发展。③监管政策有待完善,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版权、隐私等问题亟待解决。(2)机遇①技术进步为媒体融合提供新动力,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②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用户对多元化、个性化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③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媒体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④媒体融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2章新型传播渠道概述2.1新型传播渠道的内涵与特点新型传播渠道是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而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路径。其主要内涵包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广泛、互动传播。新型传播渠道具有以下特点:(1)实时性:新型传播渠道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2)互动性:新型传播渠道使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双方可以实时互动,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3)个性化:新型传播渠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4)广泛性:新型传播渠道覆盖范围广泛,传播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场景和受众的需求。(5)低成本:新型传播渠道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使更多个体和机构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2.2新型传播渠道的分类与功能新型传播渠道可分为以下几类:(1)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等,具有强大的社交属性和用户基础,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2)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通过算法推荐,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新闻资讯。(3)直播平台:如斗鱼、虎牙等,可以实现实时视频传播,增强用户体验。(4)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等,以短视频形式传播信息,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5)博客、论坛等:为用户提供发表观点、交流讨论的平台,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新型传播渠道的功能主要包括:(1)信息传播:实现信息的快速、广泛、互动传播。(2)舆论引导:通过观点交流和讨论,引导社会舆论走向。(3)社交互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促进人际交往。(4)娱乐休闲:提供丰富多样的娱乐内容,满足用户休闲需求。2.3新型传播渠道的发展趋势(1)融合化:新型传播渠道不断融合,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传播体系。(2)智能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传播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3)场景化:根据用户场景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传播服务。(4)国际化:新型传播渠道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5)规范化: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传播渠道的法律法规,保障信息传播的秩序和安全。第3章新型传播渠道技术架构3.1技术架构设计原则新型传播渠道的技术架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技术架构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兼容多种传播渠道和业务场景,支持各类应用的快速接入与部署。(2)模块化原则:技术架构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各模块的独立升级和维护,提高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3)高可用性原则:技术架构应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通过冗余设计、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降低系统故障风险。(4)安全性原则:技术架构应充分考虑信息安全,采取加密、认证、审计等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5)智能化原则:技术架构应具备智能化特性,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自动调整资源分配,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3.2核心技术模块新型传播渠道技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核心技术模块:(1)内容管理模块:负责内容的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等全流程管理,支持多渠道、多终端的内容分发。(2)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包括用户信息、行为数据等,为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持。(3)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块: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内容传播效果等进行分析,为优化传播策略提供依据。(4)推荐算法模块:基于用户画像和内容特征,实现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5)传播渠道管理模块:负责渠道的配置、监控、优化等,保证传播效果的最优化。(6)安全与合规模块:保障系统安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3.3技术架构创新与发展新型传播渠道技术架构的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传播渠道的弹性扩展,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2)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提高内容审核、推荐的智能化程度。(3)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计算任务迁移至边缘节点,降低延迟,提高用户体验。(4)5G技术:利用5G高速、低时延特性,为新型传播渠道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5)区块链技术:摸索区块链技术在内容版权保护、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信度。(6)跨平台传播技术:研究多平台、多终端的传播策略,实现内容的一次创作、多次传播,提升传播效果。第4章内容生产与创意策划4.1内容生产流程优化4.1.1采集与策划环节在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建设中,内容生产流程的优化。强化采集与策划环节,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保证内容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同时建立高效的信息筛选机制,提高内容质量。4.1.2创作与编辑环节优化创作与编辑环节,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加强编辑团队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另,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内容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4.1.3审核与发布环节加强内容审核与发布环节的管理,保证内容合规、准确、及时。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对内容质量、价值观导向、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同时提高内容发布效率,实现快速响应。4.2创意策划方法与策略4.2.1用户需求分析深入了解用户需求,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手段,挖掘用户兴趣点和关注焦点,为创意策划提供有力支持。4.2.2创意思维激发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创意思维方法,激发策划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创意借鉴与创新。4.2.3跨界融合策略推动媒体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如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实现内容创新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4.3内容创作与分发协同4.3.1创作协同建立内容创作协同机制,实现策划、采编、技术等团队的紧密协作,提高内容创作的质量和效率。4.3.2分发协同构建多渠道分发网络,实现内容在不同传播渠道的精准投放。同时加强渠道间的协同运营,提高内容传播效果。4.3.3反馈与优化建立内容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反馈,针对问题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持续迭代,提升内容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第5章多元化传播渠道布局5.1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已成为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布局策略:5.1.1优化线播平台(1)加强官方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建设,提升用户体验;(2)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3)拓展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传播形式,提高用户粘性。5.1.2深化线下传播渠道(1)加强与各类线下活动、展览、论坛等的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2)利用户外广告、公共交通等载体,拓宽线下传播渠道;(3)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5.2社交媒体渠道拓展社交媒体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对于新型传播渠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社交媒体渠道的拓展策略:5.2.1主流社交媒体布局(1)在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设立官方账号,构建品牌形象;(2)通过策划有趣、有价值的内容,提高用户关注度和互动性;(3)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话题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5.2.2创新传播形式(1)摸索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社交媒体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2)结合社交媒体特点,推出创意互动活动,提高用户参与度;(3)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用户,实现精细化运营。5.3跨界合作与传播渠道创新跨界合作已成为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的重要趋势,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跨界合作与传播渠道创新的策略:5.3.1跨界合作模式摸索(1)与产业上下游企业、部门、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2)通过联合举办活动、共同开发产品等形式,实现互利共赢;(3)摸索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拓宽传播渠道。5.3.2传播渠道创新实践(1)结合5G、VR、AR等前沿技术,创新传播形式;(2)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传播效果;(3)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与线下、跨界合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传播渠道的创新。第6章用户画像与精准传播6.1用户画像构建方法用户画像是媒体融合新型传播渠道中的一环。通过对用户的基本属性、兴趣偏好、行为特征等多维度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构建出全面、立体的用户画像,为精准传播提供有力支持。6.1.1数据收集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同时获取用户的兴趣偏好,如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社交媒体互动等。6.1.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类,运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提取用户特征,形成用户标签。6.1.3用户画像构建结合用户的基本属性、兴趣偏好和行为特征,构建出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画像,为后续的精准传播提供依据。6.2精准传播策略与应用基于用户画像,制定精准传播策略,以提高传播效果和用户满意度。6.2.1内容定制针对用户画像中的兴趣偏好,定制个性化内容,满足用户需求。6.2.2传播渠道优化根据用户画像,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提高内容到达率和影响力。6.2.3传播时间选择结合用户行为特征,选择最佳的传播时间,提高用户触达效果。6.2.4营销活动策划围绕用户画像,策划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6.3用户行为分析与优化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持续跟踪和分析,优化用户画像,提升精准传播效果。6.3.1用户行为数据收集收集用户在传播过程中的、浏览、分享、评论等行为数据。6.3.2用户行为分析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挖掘用户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动机。6.3.3传播策略优化根据用户行为分析结果,调整传播策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传播效果。6.3.4用户画像更新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定期更新用户画像,保证精准传播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第7章媒体融合产业链构建7.1产业链要素分析媒体融合产业链的构建,首先要对其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媒体融合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用户接收、技术支持、资本运作五个关键要素。以下是各要素的具体分析:7.1.1内容生产内容生产是媒体融合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内容创作、编辑、制作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内容生产要注重创新,提高品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7.1.2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媒体融合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途径。传播渠道的融合与发展,有助于提高内容覆盖面,提升用户体验。7.1.3用户接收用户接收是媒体融合产业链的终端环节,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是产业链构建的核心目标。7.1.4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媒体融合产业链发展的驱动力,包括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呈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7.1.5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媒体融合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通过投资、融资、并购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7.2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媒体融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7.2.1纵向协同纵向协同是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具体包括内容提供商与传播渠道、用户接收环节的合作,以及技术支持与资本运作的协同。7.2.2横向协同横向协同是指产业链内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产业竞争力。例如,媒体企业间的内容互换、传播渠道共享等。7.2.3跨界协同跨界协同是指媒体产业链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如媒体与教育、旅游、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7.3产业链创新生态构建为了推动媒体融合产业链的持续发展,需构建创新生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3.1政策支持应制定有利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为产业链构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7.3.2技术创新加强媒体融合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升级,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7.3.3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跨媒体、跨领域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产业链构建提供人才保障。7.3.4资本驱动发挥资本在产业链构建中的推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媒体融合领域,支持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融合产业链构建需要从产业链要素、协同发展模式和创新生态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第8章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8.1国内外监管政策分析8.1.1国内监管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媒体融合的监管进行了明确。主要政策包括:(1)加强媒体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2)强化媒体内容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保证网络空间清朗。(3)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推动媒体产业结构优化。(4)加强版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障媒体融合发展的合法权益。8.1.2国外监管政策国外监管政策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发展较早,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媒体环境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政策。以下为几个典型国家的监管政策分析:(1)美国:美国采用分权制衡的监管模式,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负责监管媒体行业。其主要政策包括:促进市场竞争,防止垄断;保障言论自由;推动技术创新和融合。(2)英国:英国通信办公室(Of)负责媒体监管,主要政策有:维护媒体多元化和竞争;保障公共利益;监管广播内容,打击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3)日本:日本总务省和文部科学省负责媒体监管,主要政策包括: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8.2法律法规体系建设8.2.1我国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在媒体融合方面不断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和法律层面:明保证护公民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基本权利。(2)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问题,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4)行业自律规范:媒体行业自发形成一系列自律规范,如《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等。8.2.2国际法律法规体系在国际层面,有关媒体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1)联合国相关决议和宣言: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涉及媒体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2)国际组织制定的规范:如欧洲理事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媒体监管、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规范。(3)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各国在媒体融合发展领域签订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推动媒体融合的全球合作。8.3监管政策对媒体融合的影响监管政策对媒体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和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监管政策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规范市场秩序:监管政策有助于规范媒体市场秩序,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保障合法权益。(3)保障公共利益:监管政策保证媒体内容健康向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4)推动技术创新:监管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新兴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5)维护国家安全:监管政策有助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外部势力干扰,维护国家安全。第9章融合传播效果评估与优化9.1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融合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媒体融合传播效果的重要工具,包括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估指标。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9.1.1内容传播效果指标传播覆盖面:以量、观看次数等衡量传播范围的指标;传播速度:以信息传播速度、病毒式传播速度等衡量传播效率的指标;内容质量:以内容深度、准确性、创新性等衡量内容价值的指标。9.1.2用户互动效果指标用户参与度:以评论数、分享数、点赞数等衡量用户参与情况的指标;用户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传播内容满意度数据的指标;用户忠诚度:以回访次数、关注程度等衡量用户忠诚度的指标。9.1.3社会影响力指标媒体影响力:以媒体报道量、媒体报道角度等衡量媒体影响力的指标;社会舆论引导力:以舆论导向、话题讨论热度等衡量传播内容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的指标;公众认知度:以公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程度、认同度等衡量公众认知度的指标。9.2效果评估方法与应用9.2.1定量评估方法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播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获取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数据;指标权重赋值:运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传播效果量化评估: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对传播效果进行量化评估。9.2.2定性评估方法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效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深度访谈:与媒体从业者、专家学者、受众等进行访谈,获取对传播效果的深度见解。9.2.3评估结果应用优化传播策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用户互动等方面的策略;提高传播效果:针对评估结果,改进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技巧、增强用户参与度等,以提高整体传播效果。9.3传播效果优化策略9.3.1内容优化策略创新内容形式:结合新型传播渠道特点,创新内容表达方式,提高内容吸引力;提升内容质量:注重内容深度与广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