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山东申论112_第1页
地方公务员山东申论112_第2页
地方公务员山东申论112_第3页
地方公务员山东申论112_第4页
地方公务员山东申论1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申论112申论给定资料资料1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当前,各大区域在人均GDP、收入水平和经济质量、效益、结构等方面,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重道远。造成区域发展不平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人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资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资料2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五项指标,既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尺度,同时也是划分地区经济发展快或慢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中的城、乡居民收入以及职工工资,更是直接体现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现站在中部六省的角度比较以上五项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指标。中部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上升、比重下降、差距拉大。进入21世纪,差距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除湖北省外其余各省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中、东、西三个地区中,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部最低,与东部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与西部相比,差距越来越小。(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与东部相比,较大差距依旧,与西部相比,由落后到以较大优势超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东、西三个地区中,中部与东部相比,一直以较大差距低于东部。中部与西部相比,已大大高于西部。(4)职工平均工资指标。中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在各地区中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差距幅度越来越大。(5)财政收入指标。按中、东、西三个地区划分看,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中部地区,1978年高于西部低于东部,到2003年,中部则被西部反超,成为三个地区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最低的地区。从以上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看出,中部六省,纵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经济长足发展,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经济崛起之势和发展后劲日益增强。但是,横比与东部地区的高速增长及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势头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资料3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2010年工作任务时指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重点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料4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资料52010年8月19日至30日,全国政协组织“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重大成就”委员考察团赴宁夏、青海进行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情、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社会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0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倍,年均增长1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1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1.6亿元,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19.5%。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777元,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1999年至2009年,青海省生产总值由238.39亿元增加到1081.27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由4663元增加到19454元,翻了两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3.03亿元提高到166.46亿元,增加了近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5.15亿元提高到300.47亿元。进出口贸易由1.08亿美元提高到5.86亿美元。(2)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宁夏、青海坚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注重优势资源开发,促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宁夏大力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布局区域化、特色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同时,两省区立足各自实际,大力发展工业。宁夏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体系,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青海省四大支柱、四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循环经济、园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3)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宁夏基本建成了以公路、铁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了一大批通信、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大大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实现了乡乡通邮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的发展目标。青海“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和兰青铁路复线相继建成,青藏铁路西格复线、柴达木地方铁路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过去的10年,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对于“幸福”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宁夏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各族群众就业、社保、居住、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和解决。青海“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4%。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通过实施“西新”工程和“村村通”等建设项目,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1999年的59%和82%提高到2009年的88.9%和94.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大力推进。农牧区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加快实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启动。(5)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青海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人进沙退”的省区,宁夏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二,被评为“十大新天府”。青海省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顺利,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提高到2009年的5.28%。资料62010年11月4日,广东省政府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以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作为代价的,是一种要了金山银山而失去了绿水青山作换来的,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我们没有太大的本钱继续如此的交换。这种方式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低,急需解决温饱,饥不择食的时候,也许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当我们的GDP总量在2009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在2010年三季度又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的时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以促进社会和谐就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党中央早就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了战略决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外延式的增长方式,要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发展,要改变唯GDP马首是瞻的做法,要减少黑色的GDP、带血的GDP,要增加绿色健康的GDP,要让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不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代价。资料7专家指出,比较优势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谓比较优势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产生的:在区域分工中有甲乙两个地区,甲地区在生产任何产品的成本方面和劳动生产率方面都优于乙地区,具有绝对优势,由于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一样,因而处于绝对优势的甲地区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生产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乙地区也不必停止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停止生产本地区最具劣势的产品,两个地区可以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就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根据比较优势力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思路:落后地区不一定缺乏发展潜力,只要对发达地区和本地区的各种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与发达地区共同协作,找出在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在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行分工生产和自由交换,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实现双方共赢。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如矿产资源或旅游资源,二是人为努力。一些落后地区其自然禀赋相对较差,其比较优势主要来自后天努力,关键要在人才资本、研究开发、信息沟通、规模经济等方面做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制定详细的规划并切实实施。应用比较优势力理论时应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之一是要素不能在区域之间流动,其实,要素的流动,特别是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应用比较优势力理论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动态的变化。二是地区的相似性。在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的情况下,相邻地区出现了一些相似性,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时要充分考虑到相邻地区的竞争性和协同性。三是地区的保护主义。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时地区之间应是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实际上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实行保护主义。四是落后地区的区域分工和贸易程度不如发达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力理论,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当今的贸易应该在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展开,但事实上当今的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地区之间展开。资料8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①地理区位。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②自然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③海陆空交通。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④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4。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⑤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资料9“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安徽淮南市、河南、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中部6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1/3,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是: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资料基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于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思想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了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资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中部地区定位为“六个基地”,即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资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核心的中华历史文化文明传承区和海内外旅游目的地、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美好家园。资料10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人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当前长江三角洲加快发展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人口密集、面积狭小,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正在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日益开放的对外环境又使得这一地区已有的优势面临冲击。从国内需求来说,今后一段时期,对应于小康经济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急需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具有竞争性的要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会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短期内受到冲击。因此,长江三角洲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度产业,实现经济结构升级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二是产品出口受到双重夹击。发展中地区要同时面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素比较优势的双重夹击。这种夹击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与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长江三角洲地区出口市场多集中于中国香港、澳门,日本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东欧、南美、中东和非洲市场份额比重较小。由于出口产品的主导产业仍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内地和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有力挑战。这一地区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也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竞争力不够强。三是环境保护与工业化进程矛盾突出。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随着该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不仅仅成为高层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四是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已经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正日趋激烈。目前,港澳台已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经济格局,这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但是,近来台商科技电子业赴大陆投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以前偏重在南方的珠三角区域向长江经济带集结,这一点与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的调查十分吻合。台商最满意的大陆投资区域为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投资环境佳、投资风险低,其中苏州、余姚、萧山、杭州、奉化、扬州和嘉定7个城市更被高度推荐为适合投资的城市。因此,珠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的严峻挑战。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将使得经济圈内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技术合作日益重要。五是区域内耗依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是中国体制转轨时期辖区竞争中的普遍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市场分割、地方封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地区之间分工不明、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情况也较为严重。首先表现为主导产业趋同。沪江浙三省市今后又多以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子通信设备等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其次表现为基础设施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诸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重复建设等问题。三、申论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第1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5,概括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不断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三是切实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答案解析:给定资料3~5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认真阅读和思考即可得到答案。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辨析能力,给定资料3中的三个“重在”很有启发性。第2题、解释给定资料6中“黑色的GDP”和“带血的GDP”的含义。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所谓“黑色GDP”,就是指那种只顾增长数字不顾环境代价的增长方式,它导致土地河流被严重污染。而“带血GDP”是指以付出同胞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增长。与它们相对应的是“绿色健康的GDP”,这才是正确的增长模式。答案解析:这道题要求解释给定资料6中“黑色的GDP”和“带血的GDP”的含义。这两个关键词多见于媒体议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文章之中,对这类文章接触不多的考生一开始会感到困惑,但是只要认真阅读资料,就可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要改变唯GDP马首是瞻的做法”可以知道它们代表某种GDP模式,而相对于比较熟知的褒义的“绿色健康的GDP”可知这两个关键词都是贬义词,“黑色”使人联想到污染,“带血的”使人联想到人身伤亡,这时问题已经破解,只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了。第3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点是重化工业比重大,大型国有企业多,装备制造业和国防军事工业发达,也是我国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通过认真阅读给定资料7~10,试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要做到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自主创新与国际化发展并重。要将东北老工业基地雄厚的科技实力和重大的科研成果转变为产业优势,为老工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带动作用。要大力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升级,要大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答案解析:本题要求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由于对东北地区了解不多,有可能感到难度较大。但是给定资料7~10中既有专家的建议,又有中部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情况介绍,这就给考生提供了总体思想和参照资料,再加上题干精练地给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所具有的特点,这样考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这道题作出较好的回答。第4题、请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一名文秘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给定资料7~10,针对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求:内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表达明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现针对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如下:①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的问题,要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有计划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度产业;②针对产品出口受到双重夹击的问题,要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素质提高,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③针对环境保护与工业化进程矛盾突出的问题,要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坚决关停高污染企业,坚持健康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④针对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的问题,要与相关地区和经济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调配合,要征得国务院的支持,从宏观上加以协调。⑤针对区域内耗依然存在的问题,相关省市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顾大局,识大体,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杜绝重复投资和建设。答案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一名文秘工作人员的身份,针对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为给定资料10中已经具体地指出了五个主要问题,再加上中部、西部等地区的实践经验,这就给考生顺利解答问题创造了条件。第5题、请参考给定资料,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个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通顺,表述明白,800~120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参考范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各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二五”是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广东省政府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以资源被破坏,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