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司马迁(约前145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握宫廷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自幼受父亲薰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开始漫游,游踪几乎遍及全国,此时他借此到处考察历史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二十多岁入朝任郎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典籍。太初元年(前104年),参预修订历法,成“太初历”,并开始写作《史记》。后五年,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著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历十年艰幸,终于在征和初(前92年)撰成《史记》。作者简介: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简介屈原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
(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解析重点句子:分析并翻译第三段。第一部分学习提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②,明于治乱③,娴于辞令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⑤,应对诸侯。王甚任⑥之。
注:①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
②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闻,动词,见识,知识。志,记。
③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④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练、熟悉。辞令,应酬的语言。
⑤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
⑥任:信任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②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③,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注:①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②属(zhǔ):写作。③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话中的“夺”和“与”,通常解作“夺取”和“给与”;然细揣之,似不合事理。杨公骥认为:“‘改易’和‘强迫改易’皆可谓之‘夺’。因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意为:上官大夫欲夺其志或欲改其稿。”“‘允许’或‘赞同’皆可谓之‘与’。因此,‘屈原不与’,意为:屈原不答应、不同意”。伐:夸耀,炫耀。疏:疏远。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①也,谗谄之蔽明②也,邪曲之害公③也,方正之不容④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⑤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⑥,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⑦,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⑧,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⑨。明道德之广崇⑩,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⑾,举类迩而见义远⑿。其志絜,故其称物芳⒀;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⒁,蝉蜕于浊秽⒂,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⒃,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⒄。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①疾王听之不聪: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痛心。听,名词。聪,明。②谗谄之蔽明: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③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与“曲”作邪恶、不正讲。④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⑤离忧:遭遇忧愁。离,通“罹”,遭遇。⑥人穷则反本:人处境困难,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反,通“返”。⑦惨怛:内心悲痛。⑧信而见疑:诚信却被怀疑。见,被。⑨以刺世事:(引古代帝王)讽刺当世没有贤君。⑩广崇:广大崇高。⑾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指,通“旨”。⑿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远。类,事物。⒀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⒁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泥浆。⒂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蝉蜕,脱壳。蝉脱壳。浊秽,指黑暗社会。⒃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滋,污浊。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意思说,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洁白。滓,污黑。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重点句子:“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并列复句,两部分以分号隔开。从修辞上讲又是对偶句,“入”对“出”,“图议国事”对“接遇宾客”,“以出号令”对“应对诸侯”。把屈原对内对外职责,简洁明确表达出来了。
巩固强化第一部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因果复句,前一个分句动词谓语为“疾”,宾主部分为四个排比句。四句排比,从内容上讲则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忠臣贤者不被容纳。下一分句,“故”当所以讲是结果部分。“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因果复句,前一分句,是“人穷则反本”,后面分句又是一并列复句,从修辞上讲又是一对偶句,前后两句形式基本一致。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并列复句。后一分句为“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前边分句又是一转折复句,“以”表示转折。从修辞上讲是“借喻”,隐去了本体只有喻体。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语句阐释:分析第三段并翻译。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分析这部分并重点翻译第八、第九自然段。第二部分学习提示
屈平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②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③。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④。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①绌:通“黜”,指罢免官职。②二水名。位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正义丹阳,今枝江故城。
③索隐徐广曰:“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十七年,秦败屈匄。”正义梁州。
④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①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②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③,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注:
①索隐按:张仪传无此语也。②设诡辩:说骗人的假话。
③顾反:回来。顾,还。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二十八年败唐眛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②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③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注:①按:楚世家昭睢有此言,盖二人同谏王,故彼此各随录之也。
②集解徐广曰:“三十年入秦。”
③名横。稚子:小儿子。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
4.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①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②。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③,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④,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注:①嫉:恨。②三致志焉:再三表达(这种)意愿。③自为(wèi):为自己。④相随属(zhǔ):一件连着一件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①
注①集解《离骚序》曰:“迁于江南。”
短:诋毁。迁:放逐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分析这部分并重点翻译第八、第九自然段。巩固强化第二部分这部分中,注意以下各句的翻译。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即为自,佐自,均为宾语前置句式。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翻译并分析
第十一自然段重点句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第三部分学习提示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①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②。”渔父曰:“夫圣人③者,不凝滞于物④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⑤?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⑦,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⑧,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⑨,受物之汶汶⑩者乎?宁赴常流⑾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⑿,而蒙世俗之温蠖⒀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注:①行吟:边行走边吟唱。②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③圣人:聪明通达的人。④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⑤扬其波:推波助澜。⑥啜(chuò)其醨(lí):喝那薄酒。啜,喝,醨,薄酒。⑦怀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⑧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⑨察察:洁净的样子。⑩汶汶:(ménmén):浑浊的样子。⑾常流:即长流,指江水。⑿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⒀温蠖(huò):尘垢。
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词语提示: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②“颜色”:脸色。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①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①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②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重点句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巩固强化第三部分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被动句,“见”是被的意思。“怀瑾握瑜”比喻志向高洁,坚持真理。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反诘句。定语后置,“身之察察”,是察察之身,“物之汶汶”,为汶汶之物。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的身份、才识,受谗被疏以及“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第二部分。记述了屈原被绌,楚国三次被秦所骗的历史事实,以结语式议论指了人君不辨忠奸,不识贤愚是产生楚国祸患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写屈原对渔父的对话及投江而死的壮举,表现他热爱祖国,憎恨谗佞,至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主题思想:屈原的遭遇:任——疏——黜——迁——沉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
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①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②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五篇。王逸作《楚辞章句》,提出具体的篇目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和《渔父》。《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以雄伟瑰丽的想象,神彩飞扬的语言,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以及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决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可称千古绝唱。《九歌》是祀神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多数篇章流露出深切的思念和所求未遂的哀伤。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阵亡战士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情绪。《天问》则是对天的质问。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有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方面,体现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探索精神。《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诸篇,非一时一地之作,主旨大致近于《离骚》。其它三篇,多数人都认为不是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1、重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神情与苏、黄不属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吾属今为之虏也若属皆且为所虏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动词,zhǔ,连接通“嘱”,嘱托,动词动词,隶属,属于动词,掌管动词,类似名词,类,这些人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此五霸之伐也动词,耀,自夸动词,讨伐,进攻动词,声讨动词,砍伐动词,战胜,打败名词,功业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动词,嫉妒使动用法,使…损害名词,祸害
疏王怒而疏屈平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十三经注疏动词,疏远形容词,稀疏动词,陈述,旧读shù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弹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动词,弹奏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动词,离散,分离动词,背离动词,分离,离别迁顷襄王怒而迁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战、守、迁皆不及施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放逐,流放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动词,迁移,迁都动词,变迁,变更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己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根本名词,本义:草木的根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形容词,本来的副词,本来名词,稿本,版本名词,稿本、底本量词,册副词,本来(是),原来(是)动词,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
项脊轩志名词,志向,心意名词,意愿名词,记忆力名词,志趣动词,记述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名词,手指。动词,指出动词,指向动词,直立,竖起
闻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以勇气闻于诸侯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取。动词,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动词,闻名,出名2、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其后楚日以削时秦昭天与楚婚动作名,听觉,听力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恶小人形作名,方正之人形作动,阐明。蝉:名作状,像蝉那样。浊秽:形作名,污浊环境。名作状,用厚币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名作状,一天天地名作动,结为婚姻亡国破家相随属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客死于秦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名作状,象客那样。形作动,说短处,诋毁。使动用法,使……存,使……兴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名作动,效法,模仿3、古今异义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奈何绝秦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颜色憔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无可奈何”。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形容枯稿而能与世推移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变化。今义:移动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4、特殊句式
A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1、遂绝齐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以出号令判断句(省略介词(于))(省谓语(赂))
(省介词宾语(之))C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被动句D倒装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状后状后状后状后状后状后定后E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5、成语典故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弹冠振衣:整洁衣冠。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表反问,怎么……呢?)
(表疑问,怎么。)练习:实词
(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8、厚币委质事楚。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2、人穷则反本。(
)3、今背本而趋末()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本在冀州之南()
6、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A、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5、因造玉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讲述一种材料课件
- 咯血并发症的护理
- 安全五确认培训知识
- 产科围手术护理
- 三位数乘两位数过关自测训练题带答案
- 《汽车业外语》课件
-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化学试卷
- 医疗行业数据分析
- 大学生恋爱班会活动
- 微课马尔可夫分析法财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 【教学课件】少年正是读书时示范课件
- 我是节电小能手课件
- Module 5 Unit 1教案 初中英语 外研版 八年级上册 (2022学年)
- 2022年泰安技师学院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建筑工程勘察项目-技术标
- 道路运输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台帐(全版通用)参考模板范本
- 大马大马告诉我
- TSG 81-2022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规程
-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课件:牙源性肿瘤
- 通用模板-封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