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DB41-T 2092-2021_第1页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DB41-T 2092-2021_第2页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DB41-T 2092-2021_第3页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DB41-T 2092-2021_第4页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DB41-T 2092-20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80

CCSB10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092—2021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

2021-01-26发布2021-04-25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092—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5前期准备...........................................................................2

6样点布设...........................................................................2

7样品采集...........................................................................4

8样品处理...........................................................................7

9样品分析与质量要求.................................................................7

10土壤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8

11土地质量评价......................................................................9

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10

附录A(资料性)土地质量各类样品采集记录卡样式......................................11

附录B(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16

I

DB41/T209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地球化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翔、付巧玲、李兵、谷志云、马振波、赵新雷、盛奇、赵珂、张妍、谢玉洁、

贺晓琨、邢永强、裴瑞亮、王恒旭、李敬、解庆锋、杨运召、程旭、杜珍玉、王学杰、李胜昌、蔡春楠、

李山坡、崔振、王永成。

II

DB41/T2092—2021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野外工作方法、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土地质

量评价等主要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1:50000及更大比例尺的农用地土地质量调查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72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DZ/T0289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DZ/T02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3术语和定义

DZ/T029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具体分类按GB/T21010-2017。

3.2

土地质量

土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优劣程度,是土地各种属性综合影响效应的总和,是衡量土地在一定用途

时土地好坏的标志。

4基本要求

4.1调查评价要求

4.1.1调查土壤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和生物有效性,评价

其对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划分土壤质量等级。

4.1.2调查评价区灌溉水的地球化学指标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划分灌溉水环境等级。

4.1.3综合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与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形成土地质量等级。

1

DB41/T2092—2021

4.1.4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的影响,进行土地

利用适宜性分区。

4.1.5依据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结果,提出土地质量与生态管护、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

产品安全生产、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地方病防控与污染土壤治理等建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

科学依据。

4.2调查评价工作流程

调查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

图1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流程示意图

5前期准备

5.1资料准备

5.1.1收集不同种类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a)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概况、发展规划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资料。

b)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生态地球化学等调查评价资料。

c)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

d)周边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地方病。

e)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f)地形图、卫星影像图等资料。

5.1.2准备工作手图、可导入GPS的设计点位坐标电子文件等技术资料;进行图件校正;野外踏勘路

线、照片等记录与总结。

5.2设计书编写

设计书的编写按DZ/T0295。

6样点布设

2

DB41/T2092—2021

6.1土壤样点布设

6.1.1布设原则

6.1.1.1样点应均匀分布,主要布设在耕地,同时在调查区范围内的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适当布

设采样点。

6.1.1.2土壤样点布设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a)全覆盖原则:保证布设样品对调查区范围内农用地的有效控制,以满足对全区农用地质量的

总体评价需要。

b)突出重点原则:加大重点区域土地的采样密度,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

现代农业园区、重要农业产业基地等重要规划区和特色资源土地等。

c)因地制宜原则:样点重点布设在集中连片土地,孤立分散且面积较小(耕地面积小于0.33公

顷)、不会对农用地质量整体评价造成影响的土地可适当降低布样密度。

d)精准性原则:土地整理或需特别保护的地块,无论地块大小,均需布设样品。

6.1.2布设密度

6.1.2.1土地质量调查基本采样密度见表1。

表1土地质量基本采样密度划分与样品控制

采样密度范围采样密度

工作性质比例尺测量网

点/km2点/km2

500m×500m4

500m×250m8

市县级1:500004~16

500m×200m10

250m×50m16

乡镇级1:10000200m×250m20

村组级1:500020~64125m×200m40

地块级1:2000125m×125m64

6.1.2.21:50000调查采样密度可根据地质背景、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等差异作出调整:

a)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及土壤类型单一、元素及污染物含量空间变异不大的平原连片耕地,

样点密度布设为4个点/km2~6个点/km2。

b)重要农业生产区、特色土地区布设为6个点/km2~12个点/km2。

c)重金属元素含量高背景区、已知污染区等布设为9个点/km2~16个点/km2。

d)丘陵山地土地利用现状以林为主的,采用1个点/km2~4个点/km2;坡度大于25°的林地或

山地,样点可放稀至1个点/km2~1个点/4km2;一般应保证每个林地图斑至少有一个样点控

制。

6.1.3布设方法

6.1.3.1采用网格布点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布设采样点:

a)采用更大一级比例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或经过坐标校准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

b)按照6.1.2.1的要求确定调查密度分区,将样点均匀预布设在每个密度分区内。

c)优化样点分布,样点布设在土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地块内,同时

又兼顾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6.1.3.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实际情况,对样点进行调整:

a)图斑小于基本密度网格,以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布点。

3

DB41/T2092—2021

b)图斑大于基本密度网格的,同一图斑在相邻网格无样点控制,样点位置靠近图斑中心位置;

当相邻网格同一图斑有样点控制,同一图斑内样点空间上应相对均匀。

6.1.3.3低山丘陵区,在充分考虑成土母质和地形地貌基础上,应考虑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壤类型等

的差异,将样点布设在地质背景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范围区:

a)枝状沟系发育地区,一般沿主干沟系部署,将样点布设在下方的沟口附近农用地中。

b)山坡梯田地区,部署在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最具代表性的梯田范围内。

c)园地、林地等样点布设在成土母质最具代表性的山坡坡中位置。

6.1.3.4平原、盆地及平原等平缓地区样点一般布设在格子中间部位,丘陵山区布设在土壤易于汇聚

的平缓坡地、山间平坝等部位,黄土沟壑区布设在沟谷部位;在500m以上的山区,采样点应布置在大

面积分布的母岩区冲沟中或坡地的下部汇集处。

6.1.4样点编号

土壤样点编号时按照如下方法:

a)应在底图上对采样单元从左向右、自上而下连续顺序编号,在编号图框下方注明重复样及标

准控制样样号。

b)在样品编号图上每50个号码为一批,其中随机取1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号,并在工作图上标

明,另随机取4个号码作为标准控制样的分析编号。样品编号时做到重复样和标准控制样在

同一批次内基本均匀分布。

6.2灌溉水样点布设

6.2.1调查区已有的灌溉水水质数据若能够满足评价工作需要,应以收集资料为主,可不进行样品采

集与分析工作。

6.2.2如收集的灌溉水水质数据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要,应系统采集灌溉水样品,并能代表评价区农

田灌溉水源和灌溉面积的80%。

6.2.3灌溉水采样密度为1:50000时1个点/16km2,1:10000时1个点/4km2,1:2000时1个点/km2;

山地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

6.2.4在优势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区、工矿企业密集分布区或污水灌溉地区,采样密度需适当加密。

6.3农作物样点布设

农作物样品的布设在覆盖主要耕作范围、兼顾样点分布均匀性的基础上,重点布设在重要的地球化

学异常区和农业产区,其布设原则、方法及控制密度按DZ/T0295。

7样品采集

7.1土壤样品采集

7.1.1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7.1.1.1采样物资准备

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准备相关物资:

a)工作布置图、交通图、地形图、土壤类型图等相关图件;

b)工具类:铁铲、铁镐、土铲、土刀、木(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c)器材类:GPS、卷尺、样品袋(布袋和塑料袋)、棕色密封样品瓶(广口磨口玻璃瓶或带聚四

氟乙烯衬垫的螺口玻璃瓶)、密封胶带、照相机、运输箱以及其他特殊仪器和化学试剂等;

4

DB41/T2092—2021

d)文具类:样品标签(手工填写)、采样现场记录表、铅笔、文具夹、透明胶带、记号笔等小

型用品;

e)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雨具、口罩、常用药品等;

f)运输工具:越野车、样品箱、车载冷藏箱等设备。

7.1.1.2采样时间

土壤样品采集在上茬作物成熟或收获以后,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和种植以前,同时避开雨季进行。

一个区域的土壤养分有效态分析样品的采集,应在1周~2周之内完成,以便进行对比。

7.1.1.3采样方法

野外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遵循以下方法:

a)以野外实际确定的采样点为中心,根据采样地块形状确定子样的位置。采样地块为长方形时,

采用“S”形布设子样点;采样地块近似正方形时,采用“X”形或“棋盘”形布设子样点。

子样点需在同一地块内布设。

b)当一个评价单元(图斑)中地块地貌部位有差异,不同地貌部位地块应有子样点控制,应保

持采样时主样点、子样点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土流汇集的洼

地等土层较厚地带沿行进路线采集子样。

c)将采集的各子样点的土壤掰碎,挑出根系、秸秆、石块、虫体等杂物,充分混合后用四分法

留取样品装入样品袋。

7.1.1.4采样要求

7.1.1.4.1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对采用深度及采样量有如下要求:

a)耕地采集耕作层土壤,采样深度为0cm~20cm,由4个~6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

b)林地的土壤样品采集深度为0cm~20cm,由2个~3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

c)果园地土壤采集部位为毛根区,采集深度为0cm~60cm,原则上由2个~3个子样等量混合

组成1件样品,采样困难的地区,混合子样数量适当减少。

d)装入样品袋的留取样品重量为1.0kg~1.5kg。样品袋一般为干净结实的纯棉透气布袋,如

为潮湿样品,供有机化合物测定时可置于干净的玻璃瓶内;特别湿时放弃采样。

7.1.1.4.2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a)用铁锹挖采样坑时,先挖好坑,然后用竹片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土壤,再采集样品。每

件样品采集后,应将采样工具上的泥土清除干净,再采集下一件样品。

b)每个子样点的采样部位、采样深度及样品质量要求一致。采集蔬菜地土壤混合样品时,一件

混合土壤样品应在同一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或设施类型里采集。

c)采样时应避开沟渠、林带、田埂、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高低不平无代表性地段。

d)土壤样品采集时,实地调查并记录影响土地质量的其他指标,如土壤厚度、排灌情况、土壤

颜色等,具体内容见附录A。

e)土壤样品采集时应现场拍照留存。

7.1.1.5重复样采集

重复样按样品总量的2%~3%布设。重复样应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完成,根据原采样点标记和GPS

坐标点选择采样位置。采样方法同土壤样品采样方法一致。

7.1.2土壤垂直剖面样品采集

5

DB41/T2092—2021

7.1.2.1开展重点区土壤环境调查、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面或特定目的调查,需设置土壤垂

直剖面时,应根据调查目的选取代表性地段或位置布置剖面,尽量避开公路、铁路、工程设施、住宅四

周、水渠、堆肥点等认为干扰较大地段;自然断面可作为参考,但不应作为正式的土壤剖面。

7.1.2.2平原区剖面位置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的平坦地块内,垂向深度宜不小于150cm或达到潜水面;

山地丘陵区剖面位置应选择在无明显堆积和侵蚀的坡中位置,深度以见到成土母岩为准。

7.1.2.3土壤垂向剖面挖掘及采样时,需要注意:

a)土壤剖面点选定后挖掘时,规格一般为长1.5m~2m、宽0.8m~1m,深度以调查目的确定,

也可直到母质(或潜水面)出露为止,一般可设置为2m。

b)土壤剖面一面作为观察面,应面向阳光并垂直于地面,另一面呈阶梯状,便于观察者上下使

用。

c)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于剖面两侧,不要放在观察面的上方;观察面上方不许踩踏,以免扰乱

破坏土壤剖面上土层性状。

d)采样顺序为从剖面由底向上逐层采集样品,一般采集各层最典型的中部位置的土壤,以避免

层次之间的过渡现象,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7.1.2.4按采样布设图进行样品编号,编号顺序为从左至右和自上而下,剖面号码前加标识剖面识别

码“P”。

7.2灌溉水样品采集

7.2.1采样物资准备

进行灌溉水样品采集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物资的准备:

a)工作布置图、交通图等相关图件;

b)器材类:GPS、取样桶、聚乙烯塑料瓶或细口聚乙烯或硬质玻璃瓶(须先用10%硝酸或盐酸浸

泡三天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移液管、洗耳球、软隔板、量杯、照相机、运输箱以及

其他特殊仪器(pH计等)和样品保护剂(盐酸、硝酸、氢氧化钠)等;

c)文具类:样品标签(手工填写)、采样现场记录表、铅笔、文具夹、透明胶带、记号笔等小

型用品;

d)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防腐手套、雨具、口罩、常用药品等;

e)运输工具:越野车、样品箱、车载冷藏箱等设备。

7.2.2采样时间

于农作物灌溉高峰期采集水样。

7.2.3采样方法

7.2.3.1对不同的灌溉水源采用不同的采样方式:

a)地下水:先开机放水几分钟,待杂质和陈旧水排出后进行采样;

b)渠水:在渠边向中心采集,水浅时可涉水采集,采样者应站在下游向上游采集;

c)河流、湖泊、水库水:可在桥上或船上采集,采样船应在采样点下游。

d)污水排放沟渠:首先在排放口处用聚乙烯水桶取水,然后在水桶中采样。

7.2.3.2样品采集按DZ/T0295。

7.2.4采样要求

样品采集时应现场拍照留存。

6

DB41/T2092—2021

7.3农作物样品采集

农作物样品采集按DZ/T0295。

8样品处理

8.1土壤样品处理

8.1.1野外采集样品应及时清理登记、加工处理,并长期保存。

8.1.2样袋破损、样号标注字迹不清的样品应重新采集。

8.1.3新鲜样品保存条件按DZ/T0295。

8.1.4清理登记无误的样品原则上应在工作驻地进行晾干和加工处理,加工场地和加工处理应按以下

要求进行:

a)样品风干场地要求宽敞、清洁,样品加工场地应保持整洁、通风、无污染,样品碎样垫板应

易于清扫无污染,碎样与过筛应位于不同平面防止交互污染。

b)将样品平摊或悬挂在样品架上自然风干,不得暴晒和烘烤,并注意防止雨淋及酸、碱等气体

和灰尘污染。在风干过程中,适时翻动,及时揉搓,避免样品结块霉变,干燥后的样品在加

工(过筛)前用木棒敲碎,同时剔除土壤以外的杂物。

c)干燥后的土样应全部通过2mm(10目)的孔径筛。未过筛的土粒应重新碾压过筛,直至全部

样品通过2mm孔径筛为止。

d)过筛后土壤样品应充分混匀、缩分、称重,分为正、副两个样品。正样送实验室分析,可用

塑料瓶或纸袋盛装(重量根据分析指标定,200g~500g)。副样(重量不低于500g)装入

干净塑料瓶,送样品库长期保存。

8.1.5不同土壤样品测试指标的加工粒径要求按DZ/T0295。

8.2灌溉水样品处理

灌溉水样品按DZ/T0295。

8.3农作物样品处理

农作物样品处理按DZ/T0295。

9样品分析与质量要求

9.1样品分析指标

9.1.1土壤样品

1:50000比例尺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指标选取见表2,土壤剖面样品依据其研究内容和目的增删。不

同比例尺分析指标可依据其评价的具体目的和内容进行调整。

9.1.2灌溉水和农作物样品

灌溉水和农作物样品评价指标选取分别见表3、表4,可依据其评价的具体目的和内容进行调整。

9.2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7

DB41/T2092—2021

土壤全量、有益元素有效态、元素形态、土壤有机污染物以及灌溉水、农产品等样品的分析方法选

择、方法检出限及准确度、精密度控制要求,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等执行DZ/T0130、DZ/T0295、

DZ/T0258有关要求。

表2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评价指标

养分肥力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

必测指标选测指标必测指标选测指标

有机质、氮、磷、钾、硼、锰、容重、钙、镁、硫、氯、铁、酸碱度、砷、镉、钴、钒、锑、铊、锡、砷形态、镉形态、铬

锌a、铜a、硒、钼及碱解氮、碘、氟、硅、锗、全盐量等、铬、铜、锌、铅、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形态、汞形态、铅形

速效磷、速效钾、质地、阳离有效锌、有效硒和有效钼等镍、汞量、多环芳烃、多氯联态、镍形态、铜形态、

子交换量苯、硝酸盐等锌形态等

a铜、锌作为土壤养分评价指标和环境评价指标,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测试即可。

表3灌溉水评价指标

必测指标选测指标

酸碱度、总磷、总砷、总汞、总镉、六价铬、总铅、CODCr、全盐量、氯化物、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石油类、

总铜、总锌、总硒、总硼、总氮、铵态氮、硝酸盐挥发酚、苯、三氯乙醛、丙烯醛等

表4农作物评价指标

必测指标选测指标

砷、镍、铜、铅、镉、汞、锌、铬、硒·苯并[a]芘、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

10土壤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

10.1评价单元赋值

10.1.1评价单元是土壤养分等级、土壤环境等级与土壤质量综合等级划分的最小空间单位,为土地利

用现状图斑。

10.1.2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质量评价单元划分方法按以下要求进行:

a)1:50000评价单元同1:50000或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

b)1:10000~1:2000评价单元同相应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也可采用调查区实际地

块作为评价单元。

c)当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面积大于调查比例尺所规定的采样网格面积,且图斑内成土母质类

型、土壤类型较多,应进行评价单元细分,分别评价。

10.1.3评价单元数据规定如下:

a)当评价单元中有1个数据时,采用实测数据;当不小于2个数据时,采用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b)当单元中没有评价数据时,可用插值法或属性赋值法获得每个评价单元相应的评价数据,具

体方法按DZ/T0295。

10.2土壤养分等级

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按DZ/T0295。

10.3土壤环境等级

10.3.1土壤环境等级划分按DZ/T0295。

8

DB41/T2092—2021

10.3.2单指标评价时,土壤中砷、镉、铬、铅、汞、镍、铜、锌和六六六、滴滴涕的评价标准为GB15618

中的风险筛选值,其他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指标评价可参考区域背景值或相关研究成果。

10.4土壤质量综合等级

土壤质量综合等级划分按DZ/T0295。

11土地质量评价

11.1土地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

11.1.1灌溉水环境等级

灌溉水环境等级划分按DZ/T0295。

11.1.2土地质量等级

11.1.2.1在土壤质量综合等级基础上,叠加灌溉水环境综合等级,形成土地质量等级。

11.1.2.2土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成果表达方式按DZ/T0295。

11.2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

11.2.1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评价

包括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质地等内容。

土壤pH分级按DZ/T0295,阳离子交换量反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其划分见表5。

表5阳离子交换量划分标准(cmol/kg)

阳离子交换量保肥能力

CEC>20一级

15.4≤CEC≤20.0二级

10.5≤CEC<15.4三级

6.2≤CEC<10.5四级

CEC<6.2五级

11.2.2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11.2.2.1开展农产品安全评价应采集代表性大宗农产品,兼顾特色农产品,同时采集对应的根系土。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按DZ/T0295。

11.2.2.2农产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主要涵盖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或多氯联苯等有机物污染指标,

必要时可增加特殊性指标。

11.2.2.3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1)为:

퐶푖푗

퐸푖푗=··············································································(1)

퐿푖푗

式中:

퐸푖푗——为农产品i中污染物j的超标指数;

퐶푖푗——为农产品i中污染物j的含量测定值;

퐿푖푗——为农产品i中污染物j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值,GB2762中规定值。

9

DB41/T2092—2021

根据值的大小,将农产品i超标程度分为3级,见表6。每件农产品综合评价等级等同于单指标划分

出的超标等级最差的等级。

表6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与等级划分

超标等级Eij值

Ⅰ(未超标)Eij≤1.0

Ⅱ(轻度超标)1.0<Eij≤2.0

Ⅲ(重度超标)Eij>2.0

11.2.3生态效应评价

生态效应评价应结合评价区土壤、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和农产品安全性评价及局部污染源分布等情

况,以农作物调查及测产资料为基础,通过有效态及形态分析、概率统计、生物元素含量与环境要素及

土壤理化性质、元素赋存状态相关性研究,确定区内生态效应评价标准,进行生态安全分区区划。

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2.1图件

12.1.1参数设置

成图比例尺与工作比例尺相同,编图范围为工作区范围,坐标系全部采用CGCS2000坐标系,高程系

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1:50000可采用6°分带,更大比例尺使

用3°分带。

12.1.2实际材料图

包括各类介质采样点位图、航迹图及其他实际材料图。采样点位、样品编号、样品种类等信息应准

确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坐标校准后的影像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12.1.3评价结果图

12.1.3.1评价性图件包括元素地球化学图、单指标土壤质量评价图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三类。

12.1.3.2元素地球化学图包括土壤中氮、磷、钾等有益元素全量及有效量地球化学图,土壤中镉、汞、

铅、砷、铬等有害元素地球化学图,土壤pH、有机质及其它理化指标的地球化学图。

12.1.3.3单指标土壤质量评价图包括土壤中氮、磷、钾等有益元素丰缺评价图,土壤中镉、汞、铅、

砷、铬等有害元素污染评价图等。

12.1.3.4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包含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图、土壤污染综合评价图、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

土地质量等级图等。

12.1.4应用成果图

该类型图包括名优特农产品种植建议图、配方施肥建议图、土地规划利用建议图、基本农田和高标

准农田规划建议图及富硒农产品开发建议图等。

12.2报告编写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实物工作完成后,需进行报告编写。报告编写大纲见附录B。

10

DB41/T2092—2021

A

A

附录A

(资料性)

土地质量各类样品采集记录卡样式

A.1土壤样品记录卡

A.1.1表格样式

土壤样品记录卡表格样式见表A.1。

表A.1土壤样品采集记录卡

地市名称县名称乡(镇)名称

理样品号原始样号样袋号

置X(公里网)Y(公里网)海拔(米)

自然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地面坡度(度)

条件农作物地块坡度(度)坡向

生产农田基础设施排水能力灌溉能力

条件水源条件输水方式灌溉方式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颜色土壤质地

状况土壤成因土壤组分侵蚀程度

与土地利用盐渍情况土壤母质

地质

耕层厚度(cm)采样深度(cm)污染情况

背景

照片编号:

子样点坐标

子样点1:子样点2:子样点3:

子样点4:子样点5:子样点6:

周边

环境

描述

有机肥种类数量

(kg/亩/年)

有机肥

施肥(kg/亩/年)

情况化肥种类其他

(kg/亩/年)

化肥

(kg/亩/年)

备注

采样人记录人审核人

日期日期

A.1.2记录卡填写说明

A.1.2.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信息按如下填写(见表A.1):

a)市、县名称:可在印制表格时印制。

b)乡镇名称:按照样点位置所属乡镇填写。

c)样品号:按照设计点位图及采样顺序填写。

d)原始样号:为重复采样号对应的原始样品号。

e)样袋号:填写装样品的布袋编号。

11

DB41/T2092—2021

f)坐标:采用CGCS2000坐标系,按平面直角坐标记录,坐标加带号记录到米。

g)海拔高程:按照GPS高程填写到米。

A.1.2.2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信息按如下填写:

a)地貌类型:按照设计划分的地貌区类型填写代码。分为:平原1;丘陵2;盆地3;山地4;

谷地5;岗地6

b)地形部位:是指采样点所在地貌区具体位置,分为:平畈田1;滨河洼地2;(山脊)岗地3;

坡(塝地)地4;冲地5。

c)地面坡度:平原1(<6°);缓坡地2(6°~15°);斜坡地3(15°~25°);陡坡地4

(>25°)。

d)农作物:小麦01;玉米02;水稻03;油菜04;蔬菜05;大豆06;花生07;棉花08;瓜果

类09;果树10;茶11;其他12;或者直接填写农作物名称。

e)地块坡度:指采样图斑中各地块的田面坡度,填写具体估测的度数。林地图斑较大,坡度以

采样的小格地面坡度为准。

f)坡向:主要是指丘陵山地、岗地图斑朝向,采用360°方位,记录度数。平原记为0°。

A.1.2.3生产条件

生产条件按如下填写:

a)农田基础设施:配套1;基本配套2;无设施3。田间排灌沟渠、土地平整、田园化、机耕路、

行树等均为农田设施。①土地平整,地块成方;②三沟(撇洪沟、排水沟、灌溉沟)配套;

③三网(沟网、路网、林网)配套。以上三项全有的为配套1,缺第③项的(路网、林网)

为基本配套2;缺第②③项为无设施3。

b)排水能力(选填):排水能力强,可保排1,指平原河谷圩区排涝设施齐全;能排或不需要排

水(坡地)2;排水能力差(不具备条件或不具备排涝设施)3。

c)灌溉能力(选填):分为不满足0;基本满足1;满足2;充分满足3。

d)水源条件:自然水系1;水库2;湖水3;塘堰4;井水5;集水窑坑(池)6;无7。

e)输水方式(选填):指灌溉水水源输水方式+灌溉水源到地块提水方式+输水方式,采用三位数。

灌溉水源输水方式:无0;自然水系1;土渠2;衬渠3;固定管道4;移动管道5。

灌溉水源提水方式:提水1;自流2。

灌溉水源到地块输水方式:土渠1;衬渠2;固定管道3;移动设施4;直灌5;无6。

示例:本图斑水源为山谷自然水系,灌溉时用手扶拖拉机提水,用软管直接输送到地块,输

水方式记为:1(自然水系)+1(提水)+4(移动设施),记为114;自然水系土渠直接导入

农田:1(自然水系)+2(自流)+1(土渠),记为121。

f)灌溉方式(选填):分为畦灌、漫灌1;浇灌2;沟灌3;喷灌4;滴灌5;无6。

A.1.2.4土壤状况与地质背景

土壤状况与地质背景信息按如下填写:

a)土壤类型:黄棕壤B11、黄褐土B12、棕壤B21、褐土C21、红粘土G12、新积土G13、紫色土

G23、粗骨土G25、石质土G26、潮土H21、砂姜黑土H22、山地草甸土H24、沼泽土J11、草

甸盐土K11、碱土K20、水稻土L11。

b)土壤颜色:土黄色1,灰色2,(棕)褐色3,灰黑色4,红色5,棕黄色6,其它颜色7。

c)土壤质地:砂土1(砂粒含量超过85%);壤土2;粘土3(粘粒含量超过25%)。

12

DB41/T2092—2021

d)土壤成因:人工堆积(仅限城区)00,残积物01,坡积物02,残坡积物03,冲积物04,冰

积物05,江湖堆积06,岩溶堆积物07,风积物08,洪积物09,沼泽沉积物10,湖积物11,

坡—冲积物12,冲积—积洪积物13。

e)土壤组分:记录3位数,从左至右分别代表样品中粗砂(第1位)、细粉砂(第2位)和粘

1

土及有机物(第3位)成分;其含量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分为:无0;少1(<);中2

3

122

(~);多3(>)。三者之和不得大于100%。

333

f)侵蚀程度:无0;轻度l;中度2;强烈3。

g)土地利用:填写二级分类;耕地:水田0101,旱地0103;园地:果园0201,茶园0202;其

它园地0204;林地: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它林地0307;草地:

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它草地0404;其它土地:空闲地1201,盐碱地1204,

裸土地1206;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按照GB/T21010-2017执行。

h)盐渍情况:无0,轻度1,中等2,严重3。

i)土壤母质:根据1:50000地质图岩石组合编制土壤母质图填写。一般包括:河流冲积物、黄

土、红土、红色碎屑岩、浅色碎屑岩、碳酸盐、(变质)碱性侵入岩、(变质)火山岩母质等。

j)耕层厚度(cm):填写具体厚度数字。耕地、园地注意如下几个界线判别:厚层1(>18cm);

中厚层2(15cm~18cm);中层3(10cm~15cm);薄层4(<10cm);林地填写腐殖

层厚度,表层土腐殖质含量高、颜色黑色、深灰色部分厚度。

k)采样深度(cm):记录实际采样深度

l)污染情况:污染采用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双数位填写。

污染类型:无污染为0;矿山采冶1;工业生产2;居民生活3;交通4。

污染程度:无污染为0;可能1;轻度2;明显污染3。

如矿山污染轻微,记为12;居民可能污染记为:31。

A.1.2.5照片编号

填写照片编号(与样号一致,如一个样点多张,编以-1,-2等后缀)。

A.1.2.6周边环境描述

周边环境按如下描述:

a)局域生态系统:如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记录局域生态系统名称。

b)生态环境现状,厂矿企业分布及可能的污染情况:采矿场及类型,厂矿企业类型及名称、企

业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及污染物种类(废水、废气、废渣),与样点相对方位、距离等。

A.1.2.7施肥情况

选填,现场问讯或后期收集资料及补充调查。

A.1.2.8备注

填写采样过程中遇到的状况,如点位变更情况及原因等。

A.2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记录卡

13

DB41/T2092—2021

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记录卡表格样式见表A.2。

表A.2农作物及根系土采样记录卡

县(市、区)镇(乡、街道)天气

农作物样品编号根系土样品编号

作物品种居民姓名

横坐标X纵坐标Y高程Z(m)

植物样品类型()1.籽实;2.根;3.茎;4.叶;5.果实;6.蔬菜

植物样品鲜重

籽实();根();茎();叶();果实()

(g)

土壤类型:

土壤颜色()1.紫色;2.红色;3.黄色;4.褐色;5.灰色;6.其它

根系土样品描述土壤粒度()1.粗;2中;3细

土壤粘度()1.强;2中等;3弱

质地()1.砂土;2.砂壤土;3.轻壤土;4.中壤土;5.重壤土;6.粘土;7.其他

样方面积a=50cm×nbcm:

样方内有效穗数:

每亩穗数=有效穗数/样方面积×666.7:

农作物测产

20穗实粒数/粒:

平均每穗实粒数粒/粒:

千粒重/kg:

理论产量c=(每亩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1000:

年产量自测

(kg·亩-1)访问

主要用肥类型

及年施肥量

kg·亩-1

采样点周围

土壤特性描述

采样点周围

环境描述

备注

(附近采集其他作

物情况记录)

注:“农作物测产”为选填内容。

a样方面积单位为m2。

bn=播幅+播距。

c理论产量单位为kg/亩,实际产量可在理论产量的基础上乘以土地利用率(%),再乘以95%(损失率5%)。

采样人:记录人:核对人:时间:年月日

14

DB41/T2092—2021

A.3灌溉水采样记录卡

灌溉水采集记录卡表格样式见表A.3。

表A.3灌溉水采集记录卡

县(市、区)镇(乡、街道)天气

样点编号X: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