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4课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4课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4课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4课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14课故都的秋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课时激情导入—走近郁达夫继续学习《故都的秋》1任务活动探究2欣赏语言3拓展延伸4总结提升目录01任务活动探究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1.本文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突出了“清、静、悲凉”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3.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4.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5.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5.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6.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总结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7.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任务活动二阅读结尾,思考问题任务活动二阅读结尾,思考问题1.思考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任务活动二阅读结尾,思考问题2.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任务活动二阅读结尾,思考问题02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明确: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欣赏语言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丽具有诗意。小结03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郁达夫的“秋”

故都的“秋”,其实就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拓展延伸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拓展延伸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拓展延伸“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拓展延伸只要注意到郁达夫自我生命的情绪体验以及他曾览遍天下秋色却又独独钟情故都之秋,读者就会明白《故都的秋》并非在一般层面上的写景抒情,其“特别”之处在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与作者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正视这种“特别”之处,更能让读者抵达作家写作的意识底蕴和作品的真境。拓展延伸在《故都的秋》整篇文章之中,蕴含着一种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向往的是一种“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而“故都的秋”正是这种生命形态的象征,这种生命虽然形态悲凉,但富有内涵。04总结提升总结提升1.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总结提升2.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③分析思路结构。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结束语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课后作业郁达夫笔下抒写故都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秋境细腻的描写,充分展现了“清”“静”“悲凉”的秋味。①请你仿照“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个句子,在以下句子横线处填空。“家乡的_______(季节名称)特别地来得______,来得_______,来得______”。要求:请选取四季中的一个季节,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此季节在你心里留下的印象。②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充分表现第①小题所填写的家乡季节的三个特点。要求:语言流畅、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总结提升2.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③分析思路结构。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04总结提升6.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总结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任务活动一阅读鉴赏3-11段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秋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