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导学案(含答案)读名家随笔悟读书真谛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导学案

1.了解随笔的特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整合随笔的知识点,掌握随笔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感知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鉴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及表达的艺术性。

4.研究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理解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重点:掌握随笔的相关知识,品析文章的语言,从中领悟《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的写作风格。

难点:感知作者对读书、图书馆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赞美、崇敬观点。理解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

课前学习任务:

预习课文,自由诵读,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作者信息

①黑塞:

②王佐良:

写作背景

①《读书:目的和前提》:

②《上图书馆》

(3)搜集整理随笔的相关知识。

课中学习任务一:

1.学生自由浏览课文,概括两篇文章大意。

2.浏览《上图书馆》,完成下列表格。

王佐良的求学经历

时间主要求学经历求学体验

3.梳理两篇文章的脉络。

①《读书:目的和前提》

②《上图书馆》

第二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课中学习任务一:

1.分析文本。

《读书:目的和前提》

(1)怎样理解作者认为的“真正的教养"?

(2)黑塞认为“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倡导了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3)作者所谓“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有何意义?

(4)黑塞为何在文章最后提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上图书馆》:

(1)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作者写了哪些时代、图书馆、作者读书状态、心情及其影响?请概括这些图书馆环境的特点及其描写作用。

(3)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请从文中找出其描写并加以分析。

课中学习任务二:

1.《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描述了作者自己读书求学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属于作者自己的读书感悟。请将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加以对比,看看各有怎样的个人特色,又有哪些共同之处。

2.比较两篇随笔语言风格的差异。

3.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中学习任务三:

1.黑塞在文中特别强调读书的“兴趣”,他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我们对这样的读书前提怎么看?

2.《上图书馆》中写道,“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3.对于文学经典,有人认为应该精读,有人认为应该泛读。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试做简要阐述。

答案

课前学习任务:

2(1)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小市民日常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流露了同时代人的某些绝望情绪,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2)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文专著《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译著《彭斯选集》等;论文集《风格和风格的背后》;文化随笔集《心智的风景线》;中译英话剧《雷雨》(曹禺著)。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2).①《读书:目的和前提》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毫无疑问是破坏人类的。黑塞热爱自然,享受孤独,安于质朴的物质生活。战争使黑塞深深地进入到对人性的思索与研究之中,他力图同时从知识与修养两个角度来分析探讨人生,通过学习和修炼,启迪更多深受困境的心灵,实现灵魂与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他写出了许多研究人生的著作,本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节选自《黑塞说书》,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武能先生翻译,曾刊载于1990年第4期《读书》杂志,文章标题为编者加著。黑塞在文中指出,阅读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扬了读书的意义,劝告人们应该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从阅读中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素质。黑塞受我国老庄思想的影响较大,因此文章能够笔随心走,有着心理的深度反映、哲理的深刻探索。

②《上图书馆》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这段生活的读书经历。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王佐良先生受到她的启发,写下此文。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梳理自己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及收获,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阐明了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理性认知水平的道理。意在引导青年人充分利用图书馆,发现读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如特点: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1]随笔通过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甚至一字一词一句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想,随笔记叙出来。一日一记,多日一记,一日多记均可,记录在身边或案头的记事本或纸张上,具有明显的随意随时写的特质。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课中学习任务一:

1.《读书:目的和前提》该文,作者主要围绕读书的目的和前提,阐释了研读世界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家要从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上图书馆》一文是作者以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及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为引言,主要叙述了他求学时代,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在4个图书馆的阅读体验。

2.(1)《读书:目的和前提》

明确:本文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阶段层层深入的。

第一部分:引论:(1段)指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所谓“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第二部分:本论:(2-7段)明确获得修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书。

一要遍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各国人民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伟大作品,“获得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二要勤读经典,特别是中国古籍,以增加感受“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的和谐协调”;三必须读名著,尽管“名著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值得我们在读的时候花体力、下功夫"。

第三部分:结论:(8段)强调人们必须阅读杰作,并总结全文,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与前提。

(2)《上图书馆》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构思全文。

第一部分(第1-3段),引用名言,引出自己“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第4-5段),写在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了“我”阅读英文著作的新天地。

第三部分(第6-7段),写在大学时代,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第四部分(第8段),写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

第五部分(第9-10段),写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中的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

第二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略)

课中学习任务一:

1.(1)教师点拨:同学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关键文句。其实,真正的教养就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追求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

(2)教师点拨:作者主张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的教育”,他真正倡导的是获得“爱的阅读”,对于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并不要求读书数量,而只要求对他有心灵层面的阅读收获,这或许便是最有效的读书。作者同时也极力主张读书人一定要有那种对爱的强烈渴望,要有高远志向,也要有对圣贤学问的敬重。更通俗地说,便是读者本身应该是有接受教育的欲望,有健全的性格,也有个人要求。但如果人缺乏性格,也毫无个性,再多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效果。

(3)教师点拨::倘若我们学习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如同只掌握了一些僵死的书本内容,而始终不能达到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全面了解,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到实际的生活,甚至反而和学习生活的真正目的严重不符,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绝路,这样,学习反被其误,对整个人生都是很不利的。

(4)教师点拨:这句话主要说明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阅读经典杰作,尤其一定要认真读一些已经有很久远社会影响、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大师传世经典之作,要对经典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庄重之情。倘若缺乏一个崇敬的心情顺便翻阅,是无法感受杰作的深厚。

《上图书馆》:

(1)教师点拨:前三段是写作的“由头”,正是由于西蒙·德·波伏瓦的这句话触发了作者有关图书馆的回忆,打开话匣子,引出下文的“图书馆之乐"。这样写真实而自然。

(2)时代:①中学时代;②大学时代;③留学期间;④留学期间。

图书馆:①“公书林”;②清华大学图书馆;③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④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环境特点:①宽敞,舒服,环境优雅;②更神气,温情,宁静;③建筑华美,照明相当差;④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读书内容(读书状态):①斯蒂文生的小说、英文杂志;②柏拉图哲学,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③做论文、纵情自由阅读;④马克思常去的地方。

读书心情:①愉快、好奇;②由宁静到沉重;③由不平静到豁然开朗;④兴奋、畅快。

影响作者:①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②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③自由阅读,心境豁然开朗;④认识到图书馆的巨大作用,人类的伟大,理性的高贵。

描写作用:美丽的环境陶冶着阅读者的心情,“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都与图书馆密切相关。

(3)示例一:教师点拨:清华图书馆高台灯温情和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作者在书山文海中受到丰富的知识滋养,获得灵魂对话、情感共鸣。作者凭读书打开一扇通向世界哲学、历史、戏剧等的窗子,开拓了国际视野,满怀动力、愿景和喜悦。这表达了作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又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课前学习任务二:

1.教师点拨:①黑塞和王佐良经历的共同点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黑塞说,“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这样的“新"或“奇”能够激发作者天然的阅读乐趣。王佐良在“公书林"读书,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原著,所以仅仅“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还翻着美国杂志的图画看看,以满足他“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②两位作者都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在谈及他阅读《论语》的感受时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王佐良则说:阅读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2.教师点拨:《读书:目的和前提》本文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感性和理性二者融于一炉,形成了本文的整体风貌。

《上图书馆》:文章语言轻松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沛情感,无论是雀跃欢欣,还是沉郁黯然,或是后来“由阴转晴"、豁然开朗,均活泼自然,让人过目不忘。

3.《读书:目的和前提》: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上图书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课中学习任务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