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优秀作文11篇—慎于小,勇
于梦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
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
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思路:
材料是常规的论点型。阅读材料后,我们就需要思考:
什么是“三思而后行”?什么是“思危”“思退”“思变”?
为什么做事需要三思而后行呢?三思而后行,一定是思危、
思退、思变的顺序?为什么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这对当下
的我们有何的启示……
漂亮标题
①审时度势,敢为人先②三思岂为稻粱谋?③“三
田"夕田7、
④将“三思”贯穿于行⑤三思,心灵的药方⑥多思
转多私
⑦成在深思笃行⑧慎思明辨
素材积累
1.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曹雪芹
2.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
长天,远山沧海。--余秋雨
3.在作决策时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
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
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一鲍威尔
范文
1.慎于小,勇于梦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
变。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过度的谨慎只是懦弱,更往往
使机遇失于眼前。
私以为,此二者的观点皆有可取之处,三思而后行可有
效地规避风险,而勇于击流正行更是立于潮头的必要品质。
换言之,即是慎于小,勇于梦的态度,面对世界、人生的无
尽变数。
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因为足够的深思熟虑方能使我们
规避危险,而这也是人性的闪光点。无论是实践前对于风险
的计算即思危;或是对于是否、何时可适时脱身的计划即思
退;抑或是对于可能产生的变局、自己应对方法之考量即思
变,都是成本考量的体现。而有效的成本考量与取舍是避免
风险投入过大的关键一步。正如帕斯卡尔闪烁真理光芒之语: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考作为人类的独特品质,在
我们处理日常事务之时,便应发挥着帮助我们减少负面灰机、
提升正面效益的作用。
但精细的成本考量并不适用于一切场景。若面对人生理
想、家国使命时仍因利弊计算而徘徊不前则只能困于自身,
无法取得质的进步。
故言,我们更应有勇于追梦、不计后言的坚定。正是因
为如此不拘一格造英雄的气概,金毅诚敢于在战火纷飞的年
代二度重撰几十万字的《知识论》;正是如此的无畏,梁林
夫妇走遍华北村落,为中国建筑史作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以
一己之力抗外敌与民国政府的不懈,坚守自我理想。因言,
成大事者更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为得不计失、偏向虎山行,
理想的强大和成就足以抵消风险的存在。
综上,这般的“慎”与“勇”的辩论,应是分类而论的
成果。勇于追梦方能突破自我,承担未知风险的勇气是必要
的条件;慎于小事更是成本考量的必要手段,只有借此,方
能促使我们在逐梦途中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与坎坷,做敢于挑
衅丛林的猛虎,更如猛虎细嗅蔷薇般的谨慎。
在此刻价值理性被压倒性取代,成本考量与工具理性占
据青少年的大脑之时,解决多度求安稳,迸发出青少年活力
的法宝,更在于此,如行使青少年如猛虎般拥有激情又使其
拥有细嗅蔷薇的细致,是留给我们的课题。
2.将“三思”贯穿于行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子此言强调了谨言慎行的重要
性。但是在创业创新盛行的当下,不少人批判此类过于保守
的行为,而肯定创新的勇气。我认为,“三思”不应该只注
于“行”前,而应贯穿于“行
基于经验主义,儒家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备受肯定。“思
危”,优先考虑后患;“思退”,保证安全的后备;“思变”,
尽可能地覆盖风险。这样的三部曲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降低试错的可能,降低失败的概率。这种做法的确可能使我
们后续的行动更为顺利,按部就班地按照预期前进。
但是,人无完人,我们无法预测所有的风险,更大程度
上,我们基于前人的经验进行预测。一旦在行动中遭遇预料
之外的事,三思者可能便束手无策。可怕的并不是这次的失
败,而是人们更加畏惧下一次的行动。从而由三思不断发展
为四思、五思。不断地极端化,沦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
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行动前尚未充分的准备。但是
此类的充分是无限度的,造成人们更加地畏惧行动、踌躇不
前。
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风险”,它不应等同于消极
的挫败。而应被认可为有价值的失败。诸如我国的航天事业,
纵然在专业指导下,各方面工作已做好充足准备,但是仍在
太空中遭遇意料之外的情况。专家视这类未知为动力,进而
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不断发展航天水平。
在此情形下,三部曲不免显得过于保守。平凡之辈在面
对挑战之时,唯能依靠的是不断的努力。故而,面对创新突
破的挑战,我们应将三思的精神不断贯彻于克服挑战的每一
个阶段。正如鸦片战争以来,有志之士一次次对西学的探索
与努力,正是不断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转变,才能攻克中
国为有之大变局。当然,肯定失败的价值,不等价与盲目的
试错。
综上所述,三思的价值本质上没有缺陷,错的事,人们
只把它运用于行动之前,而没有将三思的精神贯彻始终,以
三思的精神攻坚抗敌。
3.预与不预
《论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提醒着人们
做事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中,
这句话已经不能被当作唯一真理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同
样重要。
诚然,三思而后行具有其合理性。通过思危、思退、思
变,其根本目的是对于事情做到充分认识,尽可能地了解其
可能存在的变化以及其后果,并且为此制定好解决方法。正
如王阳明所说,知是行之始,建立了这样完善的认识,对于
行必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面对过程中的各类变化,一
份详尽的计划不仅减少人思考解决的时间与精力,也让人面
对突发状况能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总而言之,三思而后行
对于行是存在其益处的,且益处并不小。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大爆炸,人们对于速度与效
率的追求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社会中每秒甚至每毫秒都发
生着数不清的变化,机会对于个体而言转瞬即逝。在这样的
时代背景下,思危、思退、思变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已经让
机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外,充分认识事物的难度要远比想象中大得多。正如
《乌合之众》中提到的那样,各类事件之间的联系无法探清,
由蝴蝶效应所连接,可能极小、可忽略的变化便引发翻天覆
地的变化。数学中的不完备定理于现实世界也同样适用,个
体抑或是人类总有无法证真或证伪的命题,更别提在受到时
间、空间、认识局限下的个体,其认识注定只能是冰山一角。
在这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的能力与随遇而安的心态就尤为重
要。人们应当学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事物,而不是在彻底认
识事物后实践。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中,必然存在着“向来
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样的时刻的发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思而后行应被彻底抛弃。只是应
当对其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思的间隙中加入实践的过程。不
论何种情况下,一个大致的认识与计划都是行动的必要推动
力,行是知之成,无知,又何来成?同时应当注意这一认识
与计划的花费不能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以至于耽误实践。
预时则按计划进行,不预时便顺风掌舵,唯有面对预与
不预都能顺利执行,事才能立。
4.成在深思笃行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有人认为,这“三思”,当先思
危,在思退,后思变。私以为,思变较于思退有着更优先、
更重要的地位。
思是行之端,这是毋庸置疑的。思能指导行,使行更具
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规避不当之行。“思危”的意义便在
于对行拥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权衡行的利弊,从而判断此行
的可行程度、执行价值、风险系数,为后续的更细致的思奠
定基础,提供评判价值标准。由此可见,思危有着不可低估
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关乎之后一切行与思的重要基石。因
此,思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思考因素。
在对行动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初步有了执行大纲之后,
“思变”则是让指导大纲更具灵活性,让人们面对变能从容
应对,让行动的成功执行更有可能实现的关键考量。事物总
是瞬息万变的,也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轴心而运转,因此面对
变的处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思变要求人们以长远的、发展
的目光看待事物,有时以不变方能应万变,但更多时候早已
规划好成型的备用计划才是足以力挽狂澜的重要策略。
相较于思变,思退往往是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所需的
使代价尽可能减小、后果尽可能减轻的计策。诚然在行为真
正发生并呈现最终结果之前,没有能预测它究竟会走向何处,
因而思退便是能尽可能减少更多的无谓的成本投入,不失为
一种保底手段与“体面”的败。但也正因为事物发展的不确
定性,成功也可能就在下一个路口,因此面对挫折时,思变
比思退更给行一线成功的可能,只要进一步的投入成本不会
带来显而易见或可预知的不良后果,“思变”都应优先于“思
退”。
三思而后行,是基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后
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没有思想指导的行无异于无头苍蝇,难
免于处处碰壁。而所谓的“三思”也未必局限于危、变、退,
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能力与行所需的能力的考量,亦可以是对
事件的轻重缓急的权衡……总而言之,思能在理论上指导行,
使行更易于趋向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行都有充足的事件让我们去
考量权衡,当情况十分紧急,关系十分重大,如拯救他人生
命于瞬息之间,我们的行往往是出于已有经验的快速反应与
内心中追逐真善美的爆发。但在如此情况下,思似乎是无的
放矢,但实际上“行”仍是长期之思在顷刻间演化呈现出的
具体表象。
以思考指导行为,用深刻的思考去权衡、规划、纠正、
改进行的表现。行是思的外在表现。败在疏思妄为,而成在
深思笃行。
5.敢教日月换新天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
变,揆诸当下,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的确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纵观古今,有多少惨痛的历史都在告诫着我们“三思”
的重要性,秦二世而亡,数代的努力付诸东流;南宋朝廷一
味忍让后退,只换得个灭亡的下场,清王朝闭关锁国,致使
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终遭列强侵略……这桩桩件件,无
一不强调做事前要先思危,思其后果,乃不可冲动,盲目自
大。
而即使考虑了危险因素,有时也不一定值得我们去做,
有些事往往要求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
比,为了效率最大化的考虑,有些事做了不如不做,退后一
步放弃也许是更佳答案。
最后说到“思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当中,没有哪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意味着事
物的局势态势随时在发生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物内在的联系性要示我们不得不从整体考量事物,把握全
局,将一变动因素放入考虑范围内,否则就会如同王安石变
法一样失去既得的支持,落入失败的境地。
究其本质,“三思”实际上是人们做事前成本与回报的
较量,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自会在重要思考后选择利益最
大化的答案。但若是瞻前顾后,以己利为本,那么这样的“三
思”是否有其价值?
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有无数一线工作者以生命赴使命,
以热爱护苍生,用血肉身躯构筑疫情的紧固防线,试问,如
果他们以成本与回报为标准,那么又有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
为国家提供自己的力量呢?如果不是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魄力,又怎能弃自身利益而为了民族大义奋斗呢?如果瞻
前顾后,思前想后,纠结于选择之中,“三思”变得过犹不
及了。
诚然,我们无法否认“三思”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但有
些时候,摒弃个体利益的追求而达成集体利益的最优化,需
要我们拿出敢为人先的精神,结合具体实践,审时度势。
综上所述,我们在坚持“三思”的同时,也要结合具体
情况,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虽思危、思退、思变,
便不能畏缩退后,要敢为人先!
6.慎思明辨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考,再思退,后思
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而我以为,无论是思虑周全或是
行事果决都有合理性。
首先,思考的重要性无可厚非。思考为我们权衡利弊,
度量得失,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差错的最小
化。做事前的思考使我们避免在事情刚开始时就踏入误区,
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步一摇。除了帮助我们辨别是非以外,
思虑危险,退路,变数,都能完善人们对该事物的认知,使
人们在行动时更加稳妥,游刃有余。思考可能发生的危险,
首先使人们再一次坚定行动意愿,然后再思考万不得以之策
——退路,最后再思考变数,实现充分准备。三思而后行全
面地展现人们谨慎周密的风格,使人们从容应对挑战。
然而,尽管三思而后行的谨慎周密值得推崇,我们也不
免看到社会中无数人行事前的决绝与果断。他们中,有党员
干部“我是党员,我上!”的挺身而出,有不顾自己的性命
跳入江河中救人的路人,难道他们的行为方式是错误的吗?
应知,当我们面对大是大非,需要担当与责任时,果断
与坚决是我们手中的利刃。因为在彼时退路、危险及变数已
不足虑,有厚重的责任等待我们去承担,而思虑太多反而会
拖慢我们前行的脚步。
事实上,究其根本,无论是三思而后行,还是果断行事,
都出自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当我们不确定事物发展的
可能性且事物很有可能偏向错误的方向时,思虑周全是我们
减少错误的可能性的最佳方式。当我们面对完全符合心中道
德律的事情时,退路已然不必再考虑,因为这即是我们所追
求的方向,航向没有错误,此行便有意义。
揆诸当下,多少人将“三思而行”异化为“顾虑太多”
而做事畏手畏脚?多少人将思危思退思变异化为王熙凤般
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却不知其可能的后果?正如余秋雨
所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
长天,远山沧海”。我们思虑周全的旨归,应是实现更丰满
的生命意义。
《中国青年报》上曾说,“一切发展的旨归,不是物也
不是事,而是大写的人明辨事物,找寻个体价值,才能
于果断时果断,应三思时三思。
7.“三思”之过
自古以来,“三思而后行”一直被人们奉为一种为人处
世的哲学,仿佛“三思”便是全面思考,便是智慧的体现,
更是一种“应当”的行为,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不可置否,“三思”即思危,思退,思变,是未雨绸缪,
高瞻远瞩的智慧。通过“三思”我们演绎未来,思考对策,
这比起其反义词“直接”,来得更为谨慎保险,也更有成事
的可能。
但当下,我们却越来越觉得“三思”仿佛变味了。人们
“三思”着计较自己利益的得失,计算着做这件事的“性价
比“。我们看到人们在倒地老人面前犹豫,在职场上勾心斗
角。“三思”渐渐沦为人们权衡自身利益的天平。
所以在这个时代,单纯真诚的思考就显得尤为可贵。
当然,所谓“单纯”的思考并非是盲目,莽撞,而是听
从自己内心的良知与善意,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对于自身
利益的斤斤计较。同时,它也不意味着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用
这样的思考方式,而完全放弃了对利益的权衡。实际上,正
是对于客观利益进行权衡的“三思”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
到目标。我所反对的,只是在善良与自我利益的“三思”中
选择了后者。
近代中国有有识之士为中国的崛起,前赴后继忘我付出,
甚至献出生命。现代中国更有无数警察们,消防员们,不畏
艰险,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卫人们的幸福生活。你说,
当他们冒着子弹冲向战场时他们有“思危”吗?当他们,奋
不顾身冲进火场时他们有“思退”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
的受伤,牺牲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痛苦吗?他们身上所体现的
听从良知的单纯的思考,所展现的是一种大爱,更是一种远
大的智慧。
同时,“单纯”的思考可以避免由过度“三思”带来的
自我消耗,给人生做减法。实际上“三思”并不一定能给人
带来成功,只是增加了成功的几率。“单纯”的思考可以减
轻人思想上的负担,当你不再为利益的多少绞尽脑汁,不再
为成功失败战战兢兢,或许,你就更有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好,让功名浮华成为身后的流水,让轻盈与快乐成为我们前
进的风。
实际上,我们对于“三思而后行”常常有一种误解。所
谓“三思”不仅可以思自己,亦可以为他人而思。为了他人
的利益,为了集体的成败,乃至为了民族的复兴而“三思”,
是一种更为高尚人格的体现。能够做的为他人三思的,就算
不是伟人,也足以在芸芸众生中散发自己耀眼的人性的光辉。
对自己的利益得失单纯思考,对他人,对集体,三思而
后行,可谓大智。
8.比三思更重要的
三思而后行,思危、思退、思变,常被人奉为行为准则。
思危,既考虑事物会带来的危害或行事过程中的危险;
思退,即考虑退让所带来的结果;思变,即融合考虑的前两
项寻求一条最合适的路径,经历了这样的“三思”,才对后
面的“行”有更大的把握,但三思而后行一定是事物的最优
解吗?不完全是。
人们往往在三思而后行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一
一时间。生活中时常出现思考了太久而错过了做事的最佳时
机。此时,时间这一要素在决定做事是否成功这件事情上显
得尤为重要。思危、思退、思变这样程序化的流程未免耗费
太长的时间。三思当中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思变,过长时间的
思危与思退令人犹疑不决,而削减思危与思退的时间,专注
于思考协调改变的方法成为明智之选,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节
约时间成本。
但并非所有人都会真正放弃思危与思退。若说思变是三
思中的关键核心,那么思危与思退就是底线策略。思危与思
退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心中为自己预设了一个底线,丈量自己
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这也是人为了保护自己本质的利益所
本能的思考,但同时,也反映出的是人心底的怯懦与自卑。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往往对自我的能力和上限有着较为客观
的估量,或是说他们愿意去冒险,这样的险并非是完全没有
胜算,而是进行风险对冲,以自我可能会出现的部分牺牲来
换取更大的利益以及最终的成功。
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的不思危与不思退全然
是鲁莽的象征。马云的思变之路从无人看好到现在铸就的阿
里辉煌是青年创业者的模范标杆。可在这条路上又有多少个
前赴后继的身影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他们或是一心莽撞,
毫无思考,或是想的太多鲜少付诸行动。
当历史的浪潮打来,懂得顺水推舟,乘势而上的人才能
永立潮头,那些空有思想却又犹豫不决的人最后只能沉溺。
在做事时拥有一定的思考是基础,但把握时机,找准重
点才更重要。
9.三思之思
人因为思想而与众不同一一人类没有锐利的爪牙,庞大
的身躯,出色的力量,却仍能成为“万物之灵长”,不为别
的,只因出色的思考能力。为了生存,人类不断地积累经验
和教训,在行动之前我们学会了思危,思退,思变,也是思
维理性给与的馈赠。“三思而后行”,更是中华古老智慧的结
晶。
但做任何事都来得及三思吗?所有的事情面前都能做
如此全面的思考再行动吗?一开始的“思退”会不会直接带
来行为上的“退避”?
我想到,2020武汉新冠疫情爆发,第一时间从各地赴鄂
支援的医疗工作者们,他们思危了吗?2021河南郑州城市暴
雨成灾,前去灾区紧急救援的最美逆行者们,他们思退了吗?
70年前,长津湖畔,志愿军战士们在被冻成冰雕之前他们思
变了吗?我曾听说这样一句话:英雄往往都是在大脑思考前
身体先行动起来的人,话虽有夸张,但自有其理。三思之谨
慎是为了把事做成,但事实上,详尽三思的结果却是行动上
的“思退”,为了规避风险,“多思转多私”,成了精于算计
者的道德底色。当利己成为唯一的标准时,“多思”就变成
了不堪行动或行为怠惰的遮羞布了。
当然,我无意于否定三思的意义,也无法否定。人之为
人,理性的思考毋庸置疑是居功至伟的。人类的一切大小创
新行为都离不开“思”的保驾护航。无论是迪士尼可爱的米
老鼠设计,还是神舟飞船上的GNC系统,都是人类在“思危”
“思变”的基础上创造而来,有了危险意识,才能在行为上
更加稳妥;有了思变的习惯,就能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改良。
连80岁的齐白石老先生都还在自己的画风上做出极大的改
变和尝试,曾五易画风,一辈子都在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
如此“思变”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所以,我认为,“思危”“思变”不存在先后,都应该共
存于干成大事之前、之中和之后,并思之不辍。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三思”在古人那里并非确指,
是在思己之成败得失之时,尚需思他人、思众生。而所谓“思
危,思退,思变”更像是针对不同的人开出的心灵药方:心
生贪欲者要“思危”方能悬崖勒马;欲成大事者要“思退”
方能薪火相传;已获成功者更要“思变”方能再创辉煌。
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无处不在的竞争和由此带来的生
存焦虑让人们更倾向于“做了再说”而非“想好再做工在
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倡导“三思”并非是贩卖成功学而是提
醒我们永远不要丢掉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武器一一思考永不
缺席!
10.三思而后行
做事都需三思而后行,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
先思危,考虎这件事会有什么危害,这是比较低的思考
水平,却能保证安全。
再思退,是考点完成这件事是否有退路可走。项羽写江
自刎带给后人的是惋惜是不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没有思考退路,不懂考士重来。他一腔孤勇,四面楚歌,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一把剑抹了脖子,别了虞姬。倘使他
多思退,历史说不定会被改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
人而复哀后人矣。万事皆有退路,不要把自己逼上绝境。
后思变,变,可以是变数可以是改变,归结到最后乃是
变化。危险性考思到了,退路也有了,面对前路无穷尽的挑
战,我们要考虑变化。历史的经验放在当下就一定合适吗?
答案是否定的。行事之前考虑好变化方能不慌不忙,以冷静
之坚应对挑战。
陶渊明退出官场,隐居山林,是其思危思退思变以后才
遵守本心做出的决择。不仅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如此,在现代
社会中同样如此。有人认为做事情也不必都三思而后行,认
为这太麻烦。其实思考是一个很迅速的过程,你所看到的陶
渊明随心意辞官是结果,不知其思考的过程。这其实是快餐
时代的弊端之一,人们认为思考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于是,
新闻上一些令人瞪目结舌的新闻层出不穷。他们没有思危思
退思变,没有自主思考而先当会模仿。行为在不受到思考再
三下不受控制。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三思再后行都是没有错误的。人们
在一个个错误中成长。仅思之前自己的思考有何问题,实践
中有何问题,在不断思考中进步。
鲁迅说过,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那我们思考的次
数多了,三思的频率高了,事物被证为真的概率就高了。
三思而后行,行动也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行动是
证明我们的思考是否正确的唯一办法。
让我们三思而后行吧,让理性与感性的光辉交织,终会
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一天。那时候再来谈海阔凭鱼跃,天
高任鸟飞。
11.思行并重
古语云:三思而后行。思危,意在做决断前思考做此事
的危险与危害,思退,即做事前思考如果不做的后果,及做
了这事的退路;思变,则为思考别的行事方法,或行此事的
变数。如此一套下来,可谓是万全之策的制订了。
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详细而又缜密的计划必定是要
漫长的时间去制定的。而在有些时候,机遇就从指间漏走了,
往往是庞大的计划还没制订完,功亏一簧的结局就早已注定。
好比官渡之战的袁绍坐拥几倍于曹操的军力,却因为优柔寡
断而葬送全局。
然而也并非当机立断便一定是正确的了。当今时代,
““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社会主流,机会与机遇从高速发展
的时代浪潮上如泡沫般涌现又迅速消逝,人们为抓住这机遇,
往往便不假思索地出手了。而这种缺乏思考的行动迅速却也
盲目,很多都只是在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无长远的发展导向与
推动力。
短期的一飞冲天缺乏后继力,只有拥有计划和行动力的
行动才具有长期发展的可能。
思行并重。做出行动前的计划要详细列出这么做的危害
与通利益,这样就拥有了做出行动的推动力与后惫隐患的设
想,然后就该思考:做这件事的隐患如果无法解决那必须提
定好退路,给予自己重头再来,保有实力的空间。最后的思
变,在做了这件事且解决了隐患问题后,就该考用虑在此之
后的变数了。在这之后会有什么变化?我又该怎么应对这变
化?但与此同时,行动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当今社会机会稍
纵即逝,那么就先把握住机会,在实施先期计划的同时制定
后期长远发展计划。“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一类自我安慰的
想法固然能运用于生活中的自我安慰上,但在严肃又正式的
工作学习中可能就并不适用了。
当然,尽管社会主流充斥着“快节奏”与“快文化”,
但总有人愿在闹市沏茶品人生,不忧不急,宁静淡泊不为时
代所裹挟,这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亦不乏有十
年磨一剑,厚积薄发者在湍急的时代潮流中亦能散发自己的
夺目光辉,他们的成功原因大概不失抓住了际遇,而是沉淀
出了精华与自身的底蕴吧。
佳作点评
1.审时度势,敢为人先(63分)
①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
思变,揆诸当下,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的确需要我们居安思
危,既要审时度势,又要敢为人先。(引材料。明观点。)
②纵观古今,有多少惨痛的历史都在告诫着我们“三思”
的重要性。秦二世而亡,数代的努力付诸东流;南宋朝廷一
味忍让后退,只换得个灭亡的下场,清王朝闭关锁国,致使
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终遭列强侵略……这桩桩件件,无
不强调做事前要先思危,思其后果,乃不可冲动,盲目自大。
(阐述历史告诫着我们“三思”的重要性。)
③而即使考虑了危险因素,有时也不一定值得我们去做,
有些事往往要求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
比,为了效率最大化的考虑,有些事做了不如不做,退后一
步放弃也许是更佳答案。(阐述为了效率最大化,有时思退
也许是更佳答案。)
④最后说到“思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
动,相对静止当中,没有哪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意味
着事物的局势态势随时在发生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物内在的联系要求我们不得不从整体考量事物,把握全局,
将每一变动因素都放入考虑范围内,否则就会如同王安石变
法一样失去既得的支持,落入失败的境地。(阐述事物内在
的联系要求我们从整体考量,思变也要放入考虑范围。)
⑤究其本质,“三思”实际上是人们做事前成本与回报
的较量,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自会在重要思考后选择利益
最大化的答案。但若是瞻前顾后,以己利为本,那么这样的
“三思”是否有其价值?(小结三思的本质是人们做事前成
本与回报的思考,提出三思价值问题的探讨。)
⑥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有无数一线工作者以生命赴使
命,以热爱护苍生,用血肉身躯构筑疫情的紧固防线,试问,
如果他们以成本与回报为标准,那么又有谁愿意冒着生命危
险为国家提供自己的力量呢?如果不是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魄力,又怎能弃自身利益而为了民族大义奋斗呢?有时,
如果瞻前顾后,思前想后,纠结于选择之中,“三思”变得
过犹不及了。(阐述有时行事要有魄力,如果瞻前顾后,“三
思”变得过犹不及了。)
⑦诚然,我们无法否认“三思”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但
有些时候,我们要结合具体实践,审时度势;要摒弃对个体
利益的过多思考以达成集体利益的最优化,这需要我们拿出
敢为人先的精神。(明确我们的做法:有时我们要审时度势,
敢为人先。)
⑧综上所述,我们在坚持“三思”的同时,也要结合具
体情况,审时度势。虽思危、思退、思变,便不能畏缩退后,
要敢为人先。(总结全文,再次点题。)
2.“三思”之思(63分)
①自古以来,“三思而后行”一直被人们奉为一种为人
处世的哲学,仿佛“三思”便是全面思考,便是智慧的体现,
更是一种“应当”的行为,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对三
思而后行的简析,提出疑问。)
②不可置否,“三思”即思危,思退,思变,是未雨绸
缪,高瞻远瞩的智慧。通过“三思”我们演绎未来,思考对
策,这比起其反义词“直接”,来得更为谨慎保险,也更有
成事的可能。(简析三思的意义。)
③但当下,我们却越来越觉得“三思”仿佛变味了。人
们“三思”着计较自己利益的得失,计算着做这件事的“性
价比"。我们看到人们在倒地老人面前犹豫,在职场上勾心
斗角。“三思”渐沦为人们权衡自身利益的天平。(阐述当下
三思沦为人们权衡自身利益的天平。)
④所以在这个时代,单纯真诚的思考就显得尤为可贵。
当然,所谓“单纯”的思考并非是盲目,莽撞,而是听从自
己内心的良知与善意,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对于自身利益
的斤斤计较。同时,它也不意味着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用这样
的思考方式,而完全放弃了对利益的权衡。实际上,正是对
于客观利益进行权衡的“三思”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目
标。我所反对的,只是在善良与自我利益的“三思”中选择
了后者。(阐述这个时代单纯真诚的思考就显得尤为可贵。)
⑤近代中国有有识之士为中国的崛起,前赴后继忘我付
出,甚至献出生命。现代中国更有无数警察们,消防员们,
不畏艰险,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卫人们的幸福生活。
你说,当他们冒着子弹冲向战场时他们有“思危”吗?当他
们,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时他们有“思退”吗?难道他们不知
道自己的受伤,牺牲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痛苦吗?他们身上所
体现的听从良知的单纯的思考,所展现的是一种大爱,更是
一种远大的智慧。(例证近现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听从良知
的单纯的思考,展现一种大爱,一种大智慧。)
⑥同时,“单纯”的思考可以避免由过度“三思”带来
的自我消耗,给人生做减法。实际上“三思”并不一定能给
人带来成功,只是增加了成功的几率。“单纯”的思考可以
减轻人思想上的负担,当你不再为利益的多少绞尽脑汁,不
再为成功失败战战兢兢,或许,你就更有可能发现生活中的
美好,让功名浮华成为身后的流水,让轻盈与快乐成为我们
前进的风。(阐述单纯的思考可以避免由过度三思带来的自
我消耗,给人生做减法。)
⑦实际上,我们对于“三思而后行”常常有一种误解。
所谓“三思”不仅可以思自己,亦可以为他人而思。为了他
人的利益,为了集体的成败,乃至为了民族的复兴而“三思”,
是一种更为高尚人格的体现。能够做的为他人三思的,就算
不是伟人,也足以在芸芸众生中散发自己耀眼的人性的光辉。
(进一步阐述三思不仅可以思自己,亦可以为他人而思。)
⑧从三思之思中,我们明白了:对自己的利益得失单纯
思考,对他人,对集体,三思而后行,可谓大智。(总结全
文,点明标题。)
3.成在深思笃行(63分)
①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有人认为,这“三思”,当先
思危,在思退,后思变。而我以为,思变较于思退有着更优
先、更重要的地位。(概述材料,提出自己看法。)
②思是行之端,这是毋庸置疑的。思能指导行,使行更
具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规避不当之行。“思危”的意义便
在于对行拥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权衡行的利弊,从而判断此
行的可行程度、执行价值、风险系数,为后续的更细致的思
奠定基础,提供评判价值标准。由此可见,思危有着不可低
估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关乎之后一切行与思的重要基石。
因此,思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思考因素。(阐述思危的重要
性。)
③在对行动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初步有了执行大纲之后,
“思变”则是让指导大纲更具灵活性,让人们面对变能从容
应对,让行动的成功执行更有可能实现的关键考量。事物总
是瞬息万变的,也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轴心而运转,因此面对
变的处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思变要求人们以长远的、发展
的目光看待事物,有时以不变方能应万变,但更多时候早已
规划好成型的备用计划才是足以力挽狂澜的重要策略。(阐
述在思危后,“思变”就更重要。)
④相较于思变,思退往往是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所需
的使代价尽可能减小、后果尽可能减轻的计策。诚然在行为
真正发生并呈现最终结果之前,没有能预测它究竟会走向何
处,因而思退便是能尽可能减少更多的无谓的成本投入,不
失为一种保底手段与“体面”的败。但也正因为事物发展的
不确定性,成功也可能就在下一个路口,因此面对挫折时,
思变比思退更给行一线成功的可能,只要进一步的投入成本
不会带来显而易见或可预知的不良后果,“思变”都应优先
于“思退二(通过对思退的分析,明确“思变”都应优先于
“思退”。)
⑤三思而后行,是基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后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没有思想指导的行无异于无头苍蝇,
难免于处处碰壁。而所谓的“三思”也未必局限于危、变、
退,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能力与行所需的能力的考量,亦可以
是对事件的轻重缓急的权衡……总而言之,思能在理论上指
导行,使行更易于趋向成功。(阐述“三思”也未必局限于
危、变、退,但思能在理论上指导行,使行更易于趋向成功。)
⑥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行都有充足的时间让我们
去考量权衡,当情况十分紧急,关系十分重大,如拯救他人
生命于瞬息之间,我们的行往往是出于已有经验的快速反应
与内心中追逐真善美的爆发。但在如此情况下,思似乎是无
的放矢,但实际上“行”仍是长期之思在顷刻间演化呈现出
的具体表象。(进一步阐述危急时的快速反应,是长期之思
在顷刻间演化的具体表象。)
⑦以思考指导行为,用深刻的思考去权衡、规划、纠正、
改进行的表现。行是思的外在表现。败在疏思妄为,而成在
深思笃行。(总结两者关系,点明标题.)
4.慎思明辨(63分)
①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
思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而我以为,无论是思虑周全或
是行事果决都有合理性,关键在于是否做到慎思明辨。(引
材料,明观点。)
②首先,思考的重要性无可厚非。思考为我们权衡利弊,
度量得失,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差错的最小
化。做事前的思考使我们避免在事情刚开始时就踏入误区,
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步一摇。除了帮助我们辨别是非以外,
思虑危险,退路,变数,都能完善人们对该事物的认知,使
人们在行动时更加稳妥,游刃有余。思考可能发生的危险,
首先使人们再一次坚定行动意愿,然后再思考万不得以之策
——退路,最后再思考变数,实现充分准备。三思而后行全
面地展现人们谨慎周密的风格,使人们从容应对挑战。(分
析三思的重要性。)
③然而,尽管三思而后行的谨慎周密值得推崇,我们也
不免看到社会中无数人行事前的决绝与果断。他们中,有党
员干部“我是党员,我上!”的挺身而出,有不顾自己的性
命跳入江河中救人的路人,难道他们的行为方式是错误的吗?
应知,当我们面对大是大非,需要担当与责任时,果断与坚
决是我们手中的利刃。因为在彼时退路、危险及变数已不足
虑,有厚重的责任等待我们去承担,而思虑太多反而会拖慢
我们前行的脚步。(阐述当我们面对大是大非,需要担当与
责任时,思虑太多反而会拖慢我们前行的脚步。)
④究其根本,无论是三思而后行,还是果断行事,都出
自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当我们不确定事物发展的可能
性且事物很有可能偏向错误的方向时,思虑周全是我们减少
错误的可能性的最佳方式。当我们面对完全符合心中道德律
的事情时,退路已然不必再考虑,因为这即是我们所追求的
方向。航向没有错误,此行便有意义。(阐述无论是三思而
后行,还是果断行事,都出自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⑤揆诸当下,多少人将“三思而行”异化为“顾虑太多”
而做事畏手畏脚?多少人将思危、思退、思变异化为王熙凤
般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却不知其可能的后果?正如余秋
雨所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
地长天,远山沧海”。我们思虑周全的旨归,应是实现更丰
满的生命意义。(联系现实,明确我们思虑周全的旨归,应
是实现更丰满的生命意义。)
⑥《中国青年报》上曾说,“一切发展的旨归,不是物
也不是事,而是大写的人。”慎思明辨,找寻个体价值,才
能于果断时果断,应三思时三思。(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5.将“三思”贯穿于行(66分)
①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子此言强调了谨言慎行的重
要性。但是在创业创新盛行的当下,不少人批判此类过于保
守的行为,而肯定创新的勇气。我认为,“三思”不应该只
注于“行”前,而应贯穿于“行(概述材料,简析材料,
明确论点。)
②基于经验主义,儒家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备受肯定。“思
危”,优先考虑后患;“思退”,保证安全的后备;“思变”,
尽可能地覆盖风险。这样的三部曲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降低试错的可能,降低失败的概率。这种做法的确可能使我
们后续的行动更为顺利,按部就班地按照预期前进。(分析
三思的作用意义。)
③但是,人无完人,我们无法预测所有的风险,更大程
度上,我们基于前人的经验进行预测。一旦在行动中遭遇预
料之外的事,三思者可能便束手无策。可怕的并不是这次的
失败,而是人们更加畏惧下一次的行动。从而由三思不断发
展为四思、五思。不断地极端化,沦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
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行动前尚未充分的准备。但
是此类的充分是无限度的,造成人们更加地畏惧行动、踌躇
不前。(阐述三思而后行的后遗症。)
④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风险”,它不应等同于消
极的挫败,而应被认可为有价值的失败。诸如我国的航天事
业,纵然在专业指导下,各方面工作已做好充足准备,但是
仍在太空中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世界读书日颁奖活动
- 阴式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分析
- 无人船自主靠泊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
- 小学高铁安全左手宣传
- 2025版物联网项目担保回购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购房贷款贷款期限延长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履约担保流程规范3篇
- 2025版砼烟囱新建施工规范编制与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债务催收代理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房产买卖环保评估协议3篇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5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重症患者家属沟通管理制度
- 法规解读丨2024新版《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
- IF钢物理冶金原理与关键工艺技术1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销售提成对赌协议书范本 3篇
- 劳务派遣招标文件范本
- EPC项目阶段划分及工作结构分解方案
- 《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