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19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19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19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19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19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19)1.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留意依据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确定,解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解除。2.近代某不同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吵事务,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吵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也许意思是说,这个不同等条约里面规定,假如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当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吵,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解除。3.其次次鸦片斗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见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A【详解】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明显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晰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见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渐渐丢失关税自主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由中国政府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收回了这项主权。5.鸦片斗争后,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年须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这个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了。究其根本缘由在于()A.中国的通商口岸少,关税税率高B.中国不习惯用洋货C.中国人民过于贫困,购买力太低D.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抑制作用【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斗争。依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的缘由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对来自市场的洋货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并不是由于中国通商口岸少和不习惯用洋货,故解除A、B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下,中国人民的购买力的确不足,但这个不是根本缘由,故解除C项;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缘由还是在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抑制,故选D。6.“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日,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依据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化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实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解除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依据西方模式演化,故解除C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日,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沟通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解除D项,选择B。7.某学者说:“农夫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起先建立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缘由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确定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夫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得信息的实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夫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夫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缘由,但不是根本缘由,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冲突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成功冲昏头脑,进取心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缘由,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见确定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行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夫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8.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解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答案】A【详解】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改变,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看法,D项错误。9.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据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A.体现了农夫阶级反封建的愿望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B【详解】“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缘由,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错误;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中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10..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具体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减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歼灭地主阶级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出现了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斗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白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减弱,故可解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意农夫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歼灭地主阶级,故可解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解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确定平均主义思想,严峻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11..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盼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示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急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担当爱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示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急,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示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爱护弱国,解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解除D。故选A。12..鸦片斗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建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建有利条件【答案】B【详解】鸦片斗争英国提出的“协定关税”,是为了满意其工业革命后对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其次次工业革命后,进行资本输出,抢占世界资本市场的反映。两个不同的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协定关税”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建有利条件。“在华设厂”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建有利条件。故AD不是共同点,可解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解除C项。13..《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产阶级的同等观念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斗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斗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鸦片斗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同等观念,C错误。14..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权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因此不管是那个民族为君主,也是要革命推翻的。故选A。BD有反满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意思,与材料不符。C说的是平均地权。15..“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主动向西方学习,于是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南京条约》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醒悟过来,解除A;B项和C项是在其次次鸦片斗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旧很强大,很多人仍旧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故解除BC。16.《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马上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复原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显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复原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气,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看法,解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马上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解除D。17.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假如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依据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是依据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故A说法正确;中国革命后没有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故解除B;中国根本没有成为最民主化的国家,因为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C解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的袁世凯就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故解除D。18.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吩咐:“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别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一般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改变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A.强调信念一样B.强化公仆意识C.充溢人民语言D.彰显同等精神【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题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改变,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解除A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解除B项;称谓的改变是为了消退官职凹凸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溢语言,而是为了体现同等,故解除C项,故选D。19.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样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答案】D【解析】依据“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样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表明国会政治的政治实践失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解除A;BC选项不符合“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解除。20.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旧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化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分新旧学的标记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移风易俗。结合材料,“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剪去辫发从形式上表明其追求自由与民权,但在科举考试之时却又假装依旧留有辫发入场考试,这说明科举考试的规定使得学问分子不得不收敛新思想以求取功名,可见旧的科举制度制约了新观念的传播。其它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1.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须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C.标记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为以后列强扩大斗争埋下伏笔【答案】A【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确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主动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22.鸦片斗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缘由是()A.鸦片斗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答案】D【详解】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斗争的根本缘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缘由,故BC错误。23.鸦片斗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也许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答案】B【详解】鸦片斗争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明文确定税例,故选B。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鸦片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斗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解除A;鸦片斗争后,英国限制了中国海关,两国的贸易不是正常的贸易关系,解除C;材料并未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解除D。24.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见,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束之高阁。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具有朴实的独立自主思想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答案】B【详解】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相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解除A;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见,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B;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解除C;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解除D。25.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C.社会性质确定了史观改变D.时局改变影响着历史评价【答案】C【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正快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改变,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冲突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气,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改变的精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会读,故选C。26.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志向,至少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志向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试验的确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资本主义的奇妙设想C.农夫不切实际的空想D.公允公正的社会模式【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志向……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志向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夫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试验,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解除A;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匀称,无人不饱暖”的志向社会,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解除B;“乌托邦”是“无处不匀称,无人不饱暖”的志向社会,并非公允公正的社会模式,解除D。27.甲午斗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扬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扬左右了斗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斗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扬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麻木不仁,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扬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扬不行能会左右甲午斗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解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探讨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爱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开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抗拒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心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相识()A.探讨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看法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视察与分析C.随着探讨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后来学者探讨比从前观点可信【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中“传统观点”、后来的探讨者以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东南互保”的相识探讨角度不断扩大,相识也渐渐全面。故答案为C项。A项,后来的探讨者对“东南互保”的相识是确定的,解除;B项,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视察与分析的表述不符合后来的探讨者的观点,解除;D项,后来学者探讨仍旧带有主观性,不能说明其可信度的凹凸,解除。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爱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爱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爱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心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心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心集权面临危机。A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心集权体制,清廷留意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因,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当过巡托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当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须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快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见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心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心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心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限制力。在清廷中心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减弱,事实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心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