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中国和日本作为东北亚地区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两个国家,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关系历史十分久远,从单纯的商品贸易扩大到资金技术等全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作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推动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于我国有利,同时也能极大的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基于中日之间的贸易发展现状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发展的当今,通过研究中国日本之间经贸的互补关系,推动矛盾的化解,以便能够更好地促进中日之间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保持中日关系的一个良好发展。积极的利用有利因素不断的去开拓中日双方合作的新领域,推动双方在不断扩大的经贸合作中受益。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通过研究中日贸易的互补性及其理论基础和衡量测度。运用产业间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互补性理论来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对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的方式层面,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日贸易的发展进程,目前中日贸易的规模在不断发展,发展方向存在差异,中国也在国际贸易中积极寻找转型点,从最初的依靠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逐渐发展到依靠科技人才等高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日本主要是在初级加工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部门有劣势,这也显现出了中日之间发展互补性贸易的必要性。第四章主要是结合历年的贸易互补性分析数据对中日之间的贸易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深入了解当前中日贸易产品的互补性成因,以及对中日贸易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尝试性地去寻找解决措施。第五章是通过在前面对中日贸易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建议。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避免中日在经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利用好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以期推动双方贸易的良好发展,通过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使双方在贸易合作中互利共赢。关键词:对策分析;贸易互补性;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目录摘要 2第一章绪论 5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51.1.1研究背景 51.1.2研究意义 51.2文献综述 51.3本文研究方法 61.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61.3.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61.3.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6第二章贸易互补性研究理论分析和计量测度 72.1理论分析 72.1.1产业间贸易理论 72.1.2产业内贸易理论 72.1.3贸易互补性理论 72.2贸易互补性的测度模型 82.2.1相对贸易优势指数 82.2.2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OverallBilateralComplementarity,OBC) 8第三章中日贸易发展进程 93.1中国进出口贸易 93.2日本进出口贸易 113.3中日双边贸易 13第四章中国和日本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134.1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134.2动态变化图 164.3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竞补性分析 184.4总结 20第五章对于促进中日贸易发展的建议 205.1促进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进一步发展 205.2推动实施双轮驱动、自贸区战略建设战略 215.3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为中日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215.4贯彻人才发展战略,积极培育经贸发展人才,为中日经贸发展注入新活力 225.5提高中国对外贸易中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挖掘差异化发展潜力 22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年初爆发并在全球蔓延,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将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历史悠久,中日作为世界五大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中日之间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推动当今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中日自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十分迅速,贸易总额由10.41亿元增长到2020年3175.38亿美元,增长305.03%。中日双边贸易总体保持稳定,展现出双方经贸合作的活力。1.1.2研究意义中日之间经贸关系在疫情影响下仍保持比较平稳发展,展现出双方经贸合作的活力,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关系并非是如此理想,当今对于推动中日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均需要有所作为,直面问题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经济层面上,先保持中日关系的良好,从整体上去推动两国的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互补性的产品,中日双方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双方合作局面。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推动中日贸易的互补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中日经贸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开拓双方合作的新领域。在两国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推动中日关系得到全面的,深入的发展。1.2文献综述随着中日之间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中日之间经贸关系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贸易,双方贸易的主体是产业间贸易。如,赵晓俊(2019)用贸易相似度指数(ESI)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衡量了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中日两国的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中国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优势比较明显,而日本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更具有优势。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实力也不断提升。而李清如(2021)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来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自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日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当今疫情背景下,在经济层面的平稳上涨也遇到了瓶颈,众多日本企业也采取了转变市场定位的举措,在依托中国产业链的基础上,探寻更好的发展方式。刘家磊(2017)认为中日经贸关系作为我国外贸关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中日贸易合作的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补性不断增强,这种互补关系在推动两国经济朝着更好方向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是实现中日经贸互补双赢的最好选择。傅郭鑫(2021)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相互之间经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重要经济体,当今三国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推动构建全面高质量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区建设,是三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综上所述,现有文献通过选取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日经贸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在当今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保证分析是动态的,并为推动中日经贸关系的平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1.3本文研究方法1.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注重逻辑,定量分析则注重于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通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中日经贸关系的互补性进行了逻辑推理和经验的判断,是问题研究能够更加客观准确。1.3.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基于目前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论证在当今背景下如何推动中日经贸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1.3.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来客观的评价中日贸易之间的互补性问题。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的数学论证,并以此来对互补性进行描述和预测。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为推动中日贸易的发展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第二章贸易互补性研究理论分析和计量测度2.1理论分析2.1.1产业间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理论是相关产业内的产品中,有关于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资源禀赋的差异就会导致产业间贸易。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阐明了资源禀赋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推动了产业间贸易。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原理,贸易双方之间的相对需求强度是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总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划分。2.1.2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中,对于同类产品存在进出口两种情况。得益于当今运输信息管理等手段的现代化,推动分工和协作跨越国界形成产业内国际分工和协作。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即标准化的生产规则、柔性制造系统使得设备和技术在国家间转移创造了条件。2.1.3贸易互补性理论中日经贸关系的互补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经济方面的互补关系。中日之间贸易互补性在当今疫情背景下也出现了变化,从两国贸易商品的结构以及相互进出口的物品可以看出中日经贸发展过程中依旧会存在互补性关系。贸易的互补关系不仅会推动中日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运用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给中日双方带来经济利益,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中日双方同行业的竞争成本。中日两国之间目前的贸易商品以垂直贸易为主,推动中日双方贸易互补性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是推动两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措施。2.2贸易互补性的测度模型2.2.1相对贸易优势指数通过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elativeTradeAdvantage,RTA),比较分析进出口两方面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对于了解大国间各个市场的比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RTA指数可以有效避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缺陷,同时又能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优势。运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水平进行有效测量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中日贸易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话,两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沿革又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其公式为:RTAai=Eai/其中,Eai代表的是a国i产品的总出口额,Ewi代表的是除a国外其他国家i产品的总出口额,Eae表示a国除i产品外其他产品的总出口额,Ewe表示的是除a国外其他国家其他产品的总出口额。I代表进口,与上类似。表2-1各行业国际竞争力基于RTA值的标准分类劣势产品RTA<-1弱优势产品0>RTA≥-1弱优势产品1>RTA≥0强优势产品RTA≥12.2.2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OverallBilateralComplementarity,OBC)通过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的差异来研究中日两国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在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互补关系来进一步研究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是基于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的一种更为侧重于时间的双边贸易衡量系数。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是用于分析中日两国在双边贸易中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的一个时段指数。其公式为:OBCabi=-COV(RTAai,RTAbi)在计算OBC的数值时,先使用截面数据,若OBCabi为正,则说明两国i产品存在贸易互补。有一国处于贸易优势,另一国则为贸易劣势。若使用时序数据,当OBCabi值为正值时,则a、b两国i产业贸易互补;当OBCabi值为负值时,则需要结合RTA值的变化情况才能确定贸易双方的竞补性关系。OBC值的正负性不是根据RTA值的大小来确定,而是根据RTA值的变化情况来确定。第三章中日贸易发展进程3.1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在这20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经营主体逐渐多元化,产业间贸易互补性也是在不断增强,从制造大国进一步发展为制造强国,科技创新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尽管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缺乏发展活力,但是,我国逆势增长,成为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这也充分展现出当今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表3-1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序号统计时间进出口总额(亿元)出口总额(亿元)进口总额(亿元)差额(亿元)1202046462.6025906.5020556.105350.302201945761.3024990.3020771.004215.103201846230.4024874.0021356.403517.604201741045.0022635.2018409.804225.105201636855.7020981.5015874.205099.606201539569.0022749.5016819.505930.007201443030.4023427.5019602.903824.608201341603.1022100.2019502.902597.309201238667.6020489.3018178.302311.1010201136420.6018986.0017434.601551.4011201029727.6015779.3013948.301831.0012200922072.2012016.6010055.601961.0013200825616.3014285.5011330.902954.6014200721738.3012180.109558.202621.7015200617606.909690.707916.101774.6016200514221.207620.006601.201018.8017200411545.505933.305612.30321.001820038509.904382.304127.60255.301920026207.703256.002951.70304.302020015096.502661.002435.50表3-2由上图可以看出,近20年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出口总额略高于进口总额,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2015-201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得以快速发展,从2001年至2008年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了近五倍,虽然由于20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货物进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经过2009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2020年,尽管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依旧呈现出增长趋势,这也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3.2日本进出口贸易日本在近10几年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虽然增速没有很大提升,但是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贸易发展的质量水平也不断的提升。一方面,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本身就处于一种高位,近年来,日本也一直在努力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试图在全球贸易中增加其权重,补足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的方面。在目前疫情的影响下,日本对外贸易也依旧保持这种平稳的增长,这与日本一直注重科技实力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发展模式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表3-32018年全球对外贸易国家排名TOP15(单位:十亿美元,%)出口排名国家/地区对外出口额全球出口贸易额比重进口排名国家/地区对外进口额全球进口贸易额占比1中国248712.81美国261413.22美国16648.52中国213610.83德国156183德国12866.54日本7383.84日本7493.85荷兰7233.75英国6743.46韩国6053.16法国6733.47法国58237荷兰6463.38中国香港5692.98中国香港6283.29意大利5472.89韩国5352.710英国4862.510印度5112.611比利时4672.411意大利5012.512墨西哥4512.312墨西哥4772.413加拿大4502.313加拿大4692.414俄罗斯4442.314比利时4502.315新加坡4132.115西班牙3882表3-42019年日本货物贸易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分布国家/地区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速%中国14408.4美国14013.9韩国525-1.5中国台湾4244.3中国香港347-2.1泰国3239.6新加坡2343.4德国20910.3澳大利亚1716.8越南1649印度尼西亚15817.8马来西亚1399.3英国1391.2荷兰1272.3墨西哥1163在上图中,可看出中国作为日本最大出口额国家,其出口额已达1440亿美元。再看其同比增速,可看出泰国、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成为日本出口额中同比增速最大的四个国家,占比均接近10%。泰国和印尼作为承接劳动力转移国,近年来经济增速也十分迅猛。然而,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在2019年中同比增速则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经济以及政治层面,香港由于政治因素影响,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3.3中日双边贸易表3-5中日双边贸易额及增长情况年度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速(%)20133098.9020143074.80.820152698.6-12.2201627050.220172972.89.920183175.36.820193150.8-7在中日双边贸易中,中日双边贸易额自2013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发展,2015和2016年由于政治因素影响,双边贸易额出现一定程序的下滑,但是在2017年之后又得以恢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得益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由最初的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过渡到产业内贸易,中日双边贸易额也在不断扩大,中日都在积极调整贸易方向,以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到最大经济利益。第四章中国和日本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4.1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方面的优劣势分析下表是基于货物贸易对国际贸易中贸易商品的分类,基本是按照进出口商品的社会生产,商品的属性及功能进行划分的。通过商品归类能够更加便于对国际货物贸易中贸易商品分析,从而更好地分析中日两国贸易商品的优劣势,趋利避害以推动中日双方贸易互补性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中日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国际货物贸易数据分类表4-1 商品类别商品名称A1活动物;动物产品A2植物产品A3动植物油及分解产品A4食品;饮料;酒;醋A5矿产品A6化工及其相关工业产品A7塑料;橡胶及其制品A8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A9木及其木制品A10木材A11纺织原料及其制品A12鞋帽及其他制品A13石料;石膏;云母及其制品A14贵金属及其制品A15贱金属及其制品A16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A17车辆;航空器;船舶A18光学;照相;电影等仪器及设备A19弹药;武器A20杂类事务A21艺术品;古董A22特殊交易品在表4-2中的数据,是根据中日两国国际货物贸易中六位数商品代码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的。(因为A22数据没有获取到,故只讨论A1-A21)中日两国在贸易互补性方面极具优势,通过计算出中日两国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可以分析出中日两国各个产业部门间的优劣势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对外贸易优势产品为A8、A11、A12、A13、A16和A20,A16的上涨趋势十分明显。日本的强优势产品为A16、A17和A18,A18也呈现出急剧上升趋势。通过对比分析两国弱优势产业部门,中国的弱优势产品部门为A4、A19和A21;日本的弱优势产品部门为A7、A13、A14和A15。表4-2 2002~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各产业RTA值贸易商品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优/劣势A10.040.04-0.08-0.16-0.44A2-0.21-0.35-0.73-0.96-1.28劣势A3-1.8-1.38-1.66-1.35-1.11劣势A40.230.170.080.05-0.3优势A5-0.73-1.02-1.3-1.47-1.86劣势A6-0.51-0.54-0.39-0.33-0.36劣势A7-0.79-0.8-0.75-0.44-0.41劣势A82.682.62.252.341.46优势A90.090.44-0.19-0.36-0.85A10-0.51-0.36-0.39-0.33-0.47劣势A112.542.943.663.472.68优势A128.026.996.566.714.66优势A130.851.191.341.591.42优势A140.190.12-0.04-0.8-1.76A15-0.86-0.2-0.560.010.22A16-0.010.821.532.672.21优势A17-0.23-0.19-0.31-0.31-0.38劣势A18-0.63-1.08-0.75-0.89-0.93劣势A190.250.270.280.360.19优势A205.915.575.475.434.58强优势A210.270.170.130.210.06弱优势表4-3 2002~2015年日本对外贸易中各产业RTA值贸易商品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优/劣势A1-2.61-1.92-1.8-1.62-1.66劣势A2-1.48-1.28-1.18-1.06-1.03劣势A3-0.38-0.39-0.35-0.32-0.43劣势A4-1.14-1.06-0.9-0.9-0.92劣势A5-2.71-2.57-2.37-2.41-2.07劣势A6-0.010.10.040.06-0.09A70.470.530.810.780.69优势A8-1.06-1.05-1.12-0.83-0.93劣势A9-2.84-2.01-2.11-1.96-1.98劣势A10-0.25-0.15-0.15-0.110.01劣势A11-0.88-0.87-1.06-1-0.92A12-1.09-1.08-1.25-1.09-1.11劣势A130.020.10.330.670.54弱优势A14-0.42-0.540.040.130.04优势A150.330.320.820.870.81弱优势A161.361.281.291.321.28强优势A172.172.552.312.612.11强优势A180.820.630.71.591.03强优势A19-0.6-0.39-0.02-0.090.05弱劣势A20-0.58-0.43-0.57-0.61-0.43弱劣势A21-0.2-0.2-0.210.070.14注:以上原始数据来源于CEPIIBACI数据库4.2动态变化图图4-32002-2015年中国国际货物贸易优劣势变化动态图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对外贸易变化比较大的部门主要有A1、A2、A4、A5、A8、A9、A13、A14和A7。具体来看,A1和A2在2006年由弱优势产品进一步转变为弱劣势产品。并且A3虽然波动幅度很大,但是A3依旧为劣势产业部门。A8在2014年从强优势产品变为弱优势产品;A9转为弱劣势产品;A13从弱优势产品转为强优势产品;A14呈整体下降趋势。仅有A11的RTA值波动幅度不大,依旧保持强优势属性。A12呈现出大幅下降趋势,但依旧保持为强优势产业部门。图4-42002~2015年日本国际货物贸易优劣势变化态势从上图可知,日本的国际货物贸易优劣势产业部门变化情况,A7、A13、A14、A15、A16、A17、A18为日本的相对贸易优势部门。A9以及A5为相对贸易劣势部门。足以看出,日本在这十几年时间里面,产业部门的优劣势变化较为平稳,日本产业变化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发展途径,以求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4.3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竞补性分析4.1-4.3基于RTA计算结果对中日间产业贸易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基于优劣势分析的前提下,结合历年数据,进一步计算出OBC值。表4-5贸易商品2002-20092009-20152002-2015A10.510.50.67A20.60.620.81A30.320.03-0.34A40.810.020.77A5-0.250.180.5A6-0.02-0.5-0.11A7-0.250.13-0.68A8-0.43-0.10.51A90.110.560.49A10-0.41-0.13-0.54A11-0.690.480.45A120.540.03-0.02A13-0.75-0.45-0.81A140.75-0.190.62A15-0.1-0.41-0.54A16-0.29-0.15-0.13A17-0.6-0.6-0.39A18-0.230.470.03A19-0.540.08-0.15A200.180.440.11A210.350.410.72注:以上原始数据来源于CEPIIBACI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2002~2009年与2009~2015年中日两国各产品部门OBC值可知当前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日两国应该关注其差异点,找出中日贸易中互补性发展的方向所在。避免同质化竞争,求同存异以推动中日贸易能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基于时间维度,对比分析中日两国2002年-2009年和2009年-2015年贸易商品种类,可以看出2002-2009年,双边贸易产品主要集中于基础的初级劳动力或者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部门,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2009年-2015年之间以及之后,中日双边贸易呈现出较大的转变趋势,双边贸易产品互补性不断增强,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双方也充分认识到贸易竞争中,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中日双方也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以求最大程度的发挥双方的互补性优势,在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中赢得主动权,特别是在当今疫情的大背景下,只有合作才能解决冲突,各国唯有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在扩大化的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利益。4.4总结分析对比中日相对贸易优劣势产业部门可知,在相同时间维度下,显现出了中国目前产业转移的趋势,由资源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日之间的产业贸易由最初的产业间贸易也逐渐过渡到产业内贸易,由于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外贸易总额的不断扩大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日贸易发展过程中产业内贸易的优势也不断显现出来。而对比相同时间下的日本,其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部门劣势比较明显,但是其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部门依旧为其产业竞争优势部门,总体来说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再从其产业内互补性方面来看,中日两国自2008年之后,依托于跨国企业以及其他两国间贸易产业部门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趋势不断增强,从最初的初级加工品进一步扩大到包括资本及技术产品在内的更为全面的贸易合作,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之后,中日贸易产品不仅仅是局限于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产业内贸易日趋活跃,特别是在如今疫情背景下,中日双边贸易额还是呈现出平稳的增长态势,这与两国间积极开展产业内贸易是密不可分的,未来中日之间仍需进一步加强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第五章对于促进中日贸易发展的建议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全球的对外贸易都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当前,面临这种现状,我们需要直面问题,找出解决之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交流,当今中日合作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双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以上研究和分析已经证明了加强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于推动中日两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存在问题。因此,需要给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中日贸易的良好发展。5.1促进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需要有产业间的竞争,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双方贸易过程中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优势,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推动中日双边贸易长久的发展。在当今疫情背景下,加强中日两国产业间的经贸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发展,对于中日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加强中日两国在供应链和价值链层面的深度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促繁荣。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出现双方贸易斗争的局面是中日两国发展对外贸易中所不愿意见到的场景,为此,需要加强中日双边贸易互信,积极寻求两国贸易间的新增长点。5.2推动实施双轮驱动、自贸区战略建设战略推动建设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战略,对于促进中日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十分重要。中日韩三国都是近邻,在当今经济大循环背景下建立中日韩小循环,开辟推动经济发展的快捷通道,让贸易、人才各个层面的交流活跃起来是很有必要的。中日韩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日韩各国在经济合作中应当要充分了解自身经济优势,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合作来促进各国经贸关系,唯有合作才能共赢,积极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交流,同时各国也应当要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创新力度,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方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在疫情期间,中日韩三国积极探索出促进各国人员交流更为便利的方式,促进经济层面的交流更加顺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国经贸间的发展。在当今疫情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要加强政策层面的协调,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最终立足于促进中日韩之间经贸关系的平稳快速发展。5.3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为中日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当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趋势十分迅猛,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名片。“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日两国需要加强有关的战略和规划的对接,提高对外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日经贸关系的共商共建共享,促进相关项目融资问题的可持续性,避免中日两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中日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发挥各自在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力,通过这两个国际性重要融资平台,突破中日两国在经贸合作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冀教新版选修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鲁科五四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科新版九年级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湘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度门卫值班人员交通秩序管理聘用合同4篇
- 南京二手房2025年度电子合同签订流程规范4篇
- 技能再教育培训合同(2篇)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2024版个人私有房屋购买合同
- 2024爆炸物运输安全保障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军人军事秘密保护保密协议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合同3篇
- 《食品与食品》课件
- 读书分享会《白夜行》
- 光伏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DB4101-T 121-2024 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 化学纤维的鉴别与测试方法考核试卷
- 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安全性探讨研究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