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4讲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4讲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4讲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4讲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考点概述】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做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而这些都要以内容的准确理解为前提,所以理解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诗歌的文本。一般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的考察分为: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具体的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意义,也包括它们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包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情感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考情诊断】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分析式。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3.评价式。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知识建构词句情感设问诗的X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审题题干中有“×联”“思想感情”等字样。模式1.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通读诗歌,首先关注表头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致的情感意图。2.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诗句的生动翻译;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诗句表达的情感。

典故情感设问诗中运用XXX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审题题干中有“典故”“思想感情”等字样。模式1.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主要看注解,调动文化积累。2.体会诗人用典意图。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人、事与诗人的现状进行多角度对比,准备把握诗人在典故中寄寓的情感态度。3.分析综合,规范作答。明确诗人引用典故的方式(明用或暗用、侧用或反用、正引或化用);概括典故的原本内涵;揭示诗人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引用意图、表达情感等)。整体情感设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审题题干中有“本诗”“全诗”“思想感情”等字样。模式1.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2.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鉴赏知识归类古代诗歌阅读课程标准阅读古代诗歌作品,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诗歌题材类别。2.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3.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关键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科素养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文化自信。核心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健康情感。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是有限的,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酬和诗几类。相同题材的诗歌在“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时,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将其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具体内涵、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二、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四、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五、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六、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七、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八、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九、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十、酬和诗——同声相应一唱,同气相求一和1.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归类【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2.诗歌中常见思想情感解读

【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6)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诗歌常见思想情感术语愉悦

欢乐

激动

激愤

愤慨

愤懑

哀伤

悲愤

凄苦

悲苦

凄楚辛酸

沉痛

思念

惜别

依恋

迷恋

歌颂

赞美

赞赏

赞许

仰慕热爱

挚爱

执着

豪迈

忧愁

迷惘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抑郁烦闷

恬淡

闲适

同情

怜悯

怜惜

惋惜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怡乐

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

贬官谪居之悲恨

韶光易逝之感慨忧国忧民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忆友怀旧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

孤独惆怅

寂寞伤感

闲适愉悦遭贬激愤

坚守节操

表现哲理

感奋振作

激励友人

坚守节操感叹时世

眷恋故国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羁旅愁思

同情民生疾苦儿女情长

坚贞爱情

借古讽今

抚今追昔

热爱自然

漠视功名利禄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怀才吊亡

求贤若渴

厌恶官场

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

超脱凡俗

恋情闺怨

自伤身世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情感思想指向;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知人论世,细读注释,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基本题材备考攻略基本题材备考攻略一、怀人思乡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一)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二)情感类型: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苏幕遮》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1.月——思乡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C.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鸿雁: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4.鹧鸪——羁旅乡愁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5、柳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四)常见技巧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3.修辞传情(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4.因梦寄情(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二、赠友送别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送别诗,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一)情感类型1.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2.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3.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4.前途艰险的担忧。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5.以别为名的感慨。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三)常见意象1.夕阳、日暮、月夜。——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①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②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③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④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劳劳亭。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3.杨柳,草,酒——物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草。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5.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四)常用技巧1.直接抒情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4.托物寄情,多用比喻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借冰心、玉壶比拟自己的操守和品格,以此告慰亲友。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也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送别诗里,甲事物就是送别之情,诗人用乙事物来比喻送别之情,更添思念之切。如严维在《丹阳送韦参军》中写道:“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就用“水悠悠”来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三、咏史怀古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一)咏史怀古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4.结构特征: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二)思想感情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主要情感有: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扬州慢》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三)常见意象咏史怀常见意象:古人,古事,古迹。咏史诗常见题材:勾践灭吴,乌江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爱情等。咏史诗中较多的历史地点有:秦苑、汉宫、隋宫、赤壁,金陵等(四)常用技巧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五)鉴赏要点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四、边塞征战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⑦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与赞美。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具体内容涉及:边塞的战争、戍边军旅生活、异域风光和习俗等。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悠悠千载。中唐、晚唐边塞诗——悲壮,惋伤,思念故里中、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这段时期的边塞诗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多写思念故里之情。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宋代边塞诗——愤懑,哀痛,凄厉,惆怅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二)情感类型: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5.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1、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2、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黑河、楼兰、安西、天山、阴山、关山、受降城、阳关、玉门关、凉州、楼兰3、民族:胡、羌、羯、夷、安西、单于4、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5、音乐:羌管、羌笛、芦笛、芦管、胡笳、胡琴、琵琶、角、鼓、《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四)常见技巧常用的技巧: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渲染、衬托、烘托、对比、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五、田园山水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①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③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一)情感类型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二)常见意象1.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2.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常用技巧1.描写:(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角度变化上下、俯仰、高低、远近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3)细致程度:①工笔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②白描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2.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乐情: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哀景乐情: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3)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四)鉴赏方法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六、托物言志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亦称咏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一)特点: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二)思想感情1、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2、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当然,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三)常用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1.拟人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2.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四)鉴赏要点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鉴赏托物言志诗,要把握以下三点:1.归纳“物”的形象特征。诗人总要借助对特定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志,因此,鉴赏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抓住诗中的物象,并概括归纳出物象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如盛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概括出梅花的特征:风韵素艳,不媚于俗,孤傲自芳。2.理解“物”寄托的情感。概括出物象特征,还仅仅停留在对托物言志诗表面的理解上,要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还应该把握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或喜悦,或悲哀,或愤慨„„表现在诗歌里,诗人往往通过诗眼、典故、抒情议论等暗示出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信息,理解诗歌情感。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寄寓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3.弄清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怎样理解诗人是怎样让“物”与“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要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借“物”言“志”的。如《早梅》的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两句,作者将万木在严寒中枝干摧折与梅树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而恢复生机作对比,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格。总之,抓住物象特征,理解物象寄托的情感,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托物言志诗的鉴赏,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七、忧国伤时诗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一)思想感情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二)常见意象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三)常见技巧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八、酬答唱和诗与投赠干谒诗酬答唱和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②比喻。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心志。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以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黄庭坚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B.“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C.“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2.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投赠干谒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海潮》(柳永)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按照干谒的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干谒诗歌的风格类型(1)温婉含蓄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2)真诚恳切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从题目上来看,有“投”“赠”“谒”“上”等字眼。②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③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要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①求取科举登第:为取得进士出身,一批批应试举子纷纷加入以诗干谒的洪流之中;或由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不得不对权贵干谒。②围绕铨选、调迁: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自然要干谒。③请求入幕:历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需要事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④代人干谒:明确的代人干谒,尤其是中唐以后,这种干谒往往和送别紧密相连。(3)自负豪迈如:李白《上李邕》(4)不卑不亢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即时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阙下裴舍人[唐]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①柳色雨中深。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③。[注]①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②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③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描写皇宫苑囿殿阁春天的景色,色彩秾丽,气氛活跃,令人神往。B.“穷途恨”,点出诗人的处境,尾联“十年犹未遇”进一步补足这一内容。C.“长怀捧日心”,是说诗人长久怀抱炽热之心,表达对光明前程无限向往。D.献赋,借用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的典故,此指参加科举考试。2.这首诗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投赠求援之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题画诗和劳作诗题画赏画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王维)、《墨梅》(王冕)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画家生平际遇的描叙,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析。①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①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画家为别人的画所题的诗。①题画诗除了体现在其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外,还在于多方面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仅以山水、田园类题画诗为例,特别是题写于画内的山水诗,或描绘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的湖面,于心旷神怡之中观赏静态美;或描绘风起云涌、白波若山的海水,于雄奇之中给人以壮观美;或描绘云遮雾绕、层峦叠嶂的山景,于时隐时现之中领略朦胧美;或描绘平畴无际、风光旖旎的田园,于闲适之中充溢着恬淡美;或描绘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林泉,于静谧之中带有飘逸美;等等。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题某画等为题目形式。②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眼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③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题画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②二首(其一)张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议论,借题画以寓志,用王维的山水画寄托自己的志趣。B.颔联写画中主要元素“日月”“江湖”,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便可感受自然之美。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D.尾联“昔人意”指王维的心境,“诗思残”意为虽懂画家心境,却难以用诗句表达。2.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生劳作诗【考点精讲】对接教材:《观刈麦》(白居易)、《悯农》(李绅)、《芣苢》(《诗经》)、《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古代诗词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劳动的乐趣、劳动的艰辛、社会的不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①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②对比。通过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③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①从题目上来看,有“农”“田”“村”等字眼。②内容涉及田间劳作、树间采桑、水上采莲、工人劳动等。①关于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了劳动伟大、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对世人不尊重劳动、浪费粮食的愤慨。③虽然劳作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农家叹①陆游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②。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③。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②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③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B.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C.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D.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经典题,5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2)(2018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提炼信息,分析作者情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3)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3)(经典题,4分)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4)(2019天津,4分)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5)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①虞渊:指禺谷,神话中日落之处。②余迹:此处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逐日道中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5)(2019山东潍坊一模,6分)《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逐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4.多角度探究内容与情感a.对比分析内容与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6)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①耿:微明的样子。(6)(2023改编,8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b.依据他人评价解读内容与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7)题。禁林春直李昉①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②深严半掩扉。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注】①李昉:北宋文学家。宋太宗时,擢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为宰相之职。②直阁:大臣值班的馆阁。直,同“值”,值班。(7)(2020山东济南二模,6分)前人评价本诗颔联所写内容“气象广大”,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8)(2018全国Ⅲ,6分)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词句情感类(2023·上海卷,节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酬李少府见赠[唐]孟浩然养疾衡檐下,由来浩气真。五行将禁火①,十步任寻春。致敬惟桑梓,邀欢即主人。回看后凋色,青翠有松筠。【注】①禁火:寒食节停炊称“禁火”。请联系首联、尾联内容,分析诗人寄寓的情感。概括词句情感题“两步骤”第一步,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通读诗歌,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的情感意图。第二步,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答案要素一般含有:(1)诗句的生动翻译;(2)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无技巧则可不答);(3)诗句表达的情感。考查角度2整体情感类(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