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0-2021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0-2021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0-2021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0-2021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十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朗诵的还原,就是把写作语言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2)“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一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跳跃”起来,变成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3)“还原”,就是还原到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里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文字更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和文字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思想(包括感情),无非是一堆声音和符号,有什么价值呢?可见,掌握住文本作者融注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感情,是“还原”的前提,是朗诵活动的第一步。(4)文本作者之所以要写出作品,总是因为他有观点、看法要阐明,有感情、胸怀要抒发而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文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剖析与领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5)要知人论世,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为此,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的具体动机,是不能不掌握的。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不少年轻人都喜欢朗诵这首诗,可是往往没弄明白诗是谁写给谁的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是“木棉”写给“橡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双方必须平等、自尊,还应有共同的追求,并能甘苦共尝。而诗中涉及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尽管都是些美丽可爱的形象,却是与木棉相对比而存在的“畸形爱情”的象征。倘若这根本的好恶褒贬都搞错了,怎么能“还原”到作者的内心去呢?因此,还原要体会、共鸣,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6)那么,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顺利完成“还原”的过程吗?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朗诵,也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同任何事物一样,朗诵也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情”和“意”是它的内容,如何“表达”出来却要借助恰当的形式,这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朗诵的技巧”。(7)口语表达的技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涉及文本的字、词、句、篇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朗诵是一种“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是前提和基础,运用适当的口语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则是关键和保证。不学习并掌握技巧,固然无法再现文本的神韵;以为有一定技巧的武装了,便不再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底蕴,想当然地随意凭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本的精神。(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朗诵”时只要补上书面语言的语气、语调等,就能使语言充满活力和生命。B.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剖析与领悟,才能“还原”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C.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些年轻人无法“还原”《致橡树》的唯一原因。D.既然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就意味着人们可根据朗诵需要来改编文本内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朗诵还原”,文章主要从“何为还原”和“如何还原”两方面进行论述。B.文章第(1)(2)段为总起段,第(3)-(6)段为分述段,其中第(6)段则有承上启下作用。C.文章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口语的表达技巧”两方面来论证“如何还原”。D.文章以《致橡树》为例,是为了证明情感和技巧在“朗诵还原”中的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朗诵“还原”要注意补上语气、语调、语势、语感等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B.要做到朗诵的“还原”,必须掌握文本思想感情和掌握口语技巧,两者缺一不可。C.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才能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D.如果脱离文本精神,往往会导致朗诵者想当然随意地去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答案】1.B2.D3.D【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补上书面语言的语气、语调等”错误。根据原文“‘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一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可知,“补上书面语言的语气、语调等”只是“朗诵”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唯一原因”错误。根据材料“怎么能‘还原’到作者的内心去呢?因此,还原要体会、共鸣,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可知,这种说法过于绝对。D.“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就意味着人们可根据朗诵需要来改编文本内容”错误。从最后两段内容可知,“再创作”只是针对口语的表达技巧而言,并不包括文本内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D.“文章以《致橡树》为例,是为了证明情感和技巧在“朗诵还原”中的重要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这是‘木棉’写给‘橡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因此,还原要体会、共鸣,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等,可知以《致橡树》为例,只是为了证明‘情感’在‘朗诵还原’中的重要作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D.“如果脱离文本精神,往往会导致朗诵者想当然随意地去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想当然地随意凭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本的精神”,选项表述因果倒置。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摘编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材料二: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摘编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认为,每一个人求学的目的各不相同,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入大学,进北大,要把目标统一到求学上来。B.蔡元培强调大学时期要“植其基”,这里“基”既包括学问的根基,也包括求学目的纯正、道德品行端正等内容。C.在林建华看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包括平等的学术争论,也包括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和失败也是学生成长之路。D.蔡元培和林建华都认为,北大师生不应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必须追求真理,守护真理,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演讲的对象是学生,他对北大当时的腐败现象深为不满,因此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主张。B.蔡元培希望学生专心学问,珍惜光阴。虚度光阴,不但学问无成,耽误自己;投身社会,还可能贻害他人和国家。C.林建华演讲的对象是教师干部,因此他演讲的内容显得概括,重在摆出观点,明确方向,提出要求,亮明态度。D.林建华提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6.蔡元培和林建华都强调了大学在研究学问方面的重要作用,虽时代不同,各有侧重,但仍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其共同之处。【答案】4.D5.A6.(1)都强调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林建华认为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2)都强调道德体系、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做学问的作用。蔡元培提出要“植其基”’,林建华认为“德行为要”;(3)面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二人都强调抱定宗旨,孜孜以求,不急功近利。【解析】【4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D项,“蔡元培和林建华都认为……必须追求真理,守护真理,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错误,这是林建华的观点,材料二第二段,“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故选D。【5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他对北大当时的腐败现象深为不满”错误,原文材料一“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可知是外人认为北大腐败,不是蔡元培的观点。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即都强调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林建华认为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即都强调道德体系、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做学问的作用。蔡元培提出要“植其基”’,林建华认为“德行为要”;“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即面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二人都强调抱定宗旨,孜孜以求,不急功近利。【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头认罪。(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姆姆和金钏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但面对金钏跳井的悲剧,老姆姆不但没有同情;反而视同笑谈,这与二百多年后鲁迅先生笔下麻木冷漠的看客相似。B.王夫人是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虽然宝玉挨打令她心痛不已,但她关心的首先是贾政和贾母的安好,体现了她顾全大局、端庄贤淑的特点。C.贾珠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子,他早早进学,娶妻生子,是大家族的希望,可惜英年早逝。王夫人在哭求中提起贾珠,贾政也悲从中来,心痛不已。D.贾母的到来彻底平息了宝玉挨打的风波。贾母不仅以身份来痛斥贾政,也用犀利的口才来击垮贾政,更用扬言回南京来要挟贾政。8.“宝玉挨打”上演了《红楼梦》中最激烈的一场矛盾冲突,充分反映了冲突各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请依据文本内容,或勾连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概括宝玉挨打事件中主要体现的几组矛盾冲突。9.有人认为,贾政要将宝玉打死或勒死的行径,揭露出封建父权的极端专横、残忍的实质;也有人认为,贾政嘴上说要打死或勒死宝玉,实际上是在教育他,体现了严父之爱。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答案】7.B8.(1)贾政与贾宝玉之间关于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2)贾政和贾母及王夫人在教育宝玉方面的冲突;(3)作为庶子的贾环与作为嫡子的贾宝玉之间的利益冲突。9.我赞同第一种观点。(1)贾政打宝玉之前没有深入了解,不容辩白,就命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可以看出他的专横和武断。(2)他嫌小厮打得轻,自己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王夫人来了后板子下得又快又急,可以看出父权的专横和残忍。

我赞同第二种观点。(1)贾政打宝玉是盛怒之下的反应。贾政打宝玉内心也是痛苦的,在王夫人哭诉后,贾政几次泪流满面,可见贾政并非无情。(2)贾政打宝玉为的是宝玉能够走正道,他含泪向贾母解释是为了光宗耀祖,所以打死、勒死是气话,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她关心的首先是贾政和贾母的安好,体现了她顾全大局、端庄贤淑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王夫人没有先为宝玉求情,而是从贾政和贾母的角度去劝说,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搬出贾母来阻止贾政打宝玉。不能体现其顾全大局、端庄贤淑的特点。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梳理概括情节的能力。结合“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可知,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这是贾政与贾宝玉之间关于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结合“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可知,贾母、王夫人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王夫人与丈夫的矛盾,是贾政往往听信赵姨娘的谗言而不利于嫡党。所以,她劝阻丈夫主要以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庶之争在嫡方的表现。结合“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可知,还有宝玉与贾环所代表的嫡庶之争。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占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答题时首先亮明观点,再结合文本分析。如果赞同第一种观点,应着重分析贾政在宝玉挨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专横、残暴的一面,结合“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来分析即可。如果赞同第二种观点,应着重分析贾政因爱生恨,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结合“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小字寄奴。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帝少有大志,及长,雄杰有大度,风骨奇伟。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皇考墓在丹徒之侯山,其地秦史所谓有天子气者也。孔恭妙善占墓,帝尝与经墓,欺之曰:“此墓何如?”孔恭曰:“非常地也。”帝由是益自负。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文,射之,伤。明日复至洲,见童子数人于榛中捣药。童子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可杀。”帝叱之,仍收药而反。又经客下邳逆旅,会一沙门曰:“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晋隆安三年十一月,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时东伐诸将,士卒暴掠,百娃皆苦之,惟帝独无所犯。五年二月,伪燕主慕容超大掠淮北。三月,帝抗表北讨。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超不从。初谋是役,议者以为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反?帝曰:“不然。鲜卑性贪,略不及远,必将引我,且亦轻战。师一入岘,吾何患焉。”及入岘,帝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众问其故,帝曰:“师既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军无匮乏之忧,胜可必矣。”六月,超使广宁王贺刺卢及五楼悉力据临朐。去城四十里有巨蔑水,超告五楼急据之。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五楼乃退。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卵,帝即位于南郊。(节选自《南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商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B.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C.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D.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考,指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尊称,意谓美好的父君,文中指刘裕的父亲。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大体包括江南、江东等地区。C.冠军,谓列于诸军之首,或指古将军名号,和今义不同。今义是指比赛中的第一名。D.南郊,指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也指帝王祭天的大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裕少有大志,雄杰大度。僧人看见刘裕上空出现五色龙形花纹并告之,刘裕十分高兴;孔恭认为刘裕父亲的墓地不是普通的墓地,刘裕听后更为自负。B.刘裕风骨奇伟,常有奇遇。他到新洲采荻草,射伤一条大蛇而得到神药;后在下邳的旅店里,遇僧人又得到一味黄色的药,手疾因此痊愈。C.刘裕作战勇猛,治军整肃。孙恩作乱时,刘裕带领的侦察兵大多战死,刘裕奋勇杀敌;东伐将领手下士卒到处掠夺,只有刘裕的士卒不侵犯百姓。D.刘裕深谋远虑,才能超群。皇帝下旨让刘裕带兵北伐慕容超,他坚持率军进入大岘关,并断定士卒此时有必死的意志,且军队没有缺粮的担忧,一定会取得胜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超不从。(2)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五楼乃退。【答案】10.C11.A12.D13.(1)慕容超手下的大将公孙五楼请求阻断大岘的通道,加固防御工事,清理野外的粮食和物资来防备敌人,慕容超不接受。(2)等公孙五楼赶到,巨蔑水已经被龙骧将军孟龙符占据把守,公孙五楼于是撤退。【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承前省略主语“刘裕”,构成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应在“也”后断开,中间不可断,排除AD。“东迁”的主语是“晋氏”,“移居”的主语是“刘氏”,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刘氏”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皇考,指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尊称”错误,古代是对已故曾祖、亡父的尊称。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皇帝下旨让刘裕带兵北伐慕容超”错误,文中说“帝抗表北讨”,结合上文可知,这里的“帝”是指刘裕,“抗表”意思为向皇帝上奏章,所以应是刘裕向皇帝上奏章北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断”,阻断;“坚”,使动用法,使……坚固,即“加固”;“壁”,营垒;“以”,目的连词,来;“从”,听从,接受。(2)“比”,等到;“至”,到;“为……所”,被动句,被;“保”,占据把守;“乃”,于是;“退”,撤退。参考译文:宋高祖武皇帝名裕,小字寄奴。他姓刘,是汉朝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彭城是楚国的都城,所以楚元王的后代以彭城为家。晋朝东迁,刘氏移居到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刘裕从小有大的志向,等到长大后,才智出众有大气度,风度气质杰出。刘裕曾经到京口的竹林寺游玩,一个人卧在讲经堂前,上空出现五彩龙纹,众僧人(看见后)惊讶地告诉他,刘裕独自欢喜地说:“长老不要乱说。”他父亲的坟墓在丹徒的候山,这就是秦史所说有天子气象的地方。当时有个叫孔恭的人,特别擅长察看墓地的风水。刘裕曾经和孔恭一起经过父亲的墓地,假装不知道问孔恭:“这墓地怎么样?”孔恭说:“这不是普通的墓地。”刘裕从此更加觉得自己不同寻常。后来他到新洲采荻草,看见一条大蛇长几丈,射了一箭,蛇受了伤。第二天又到新洲去,看见几个童子在丛林中捣药。(刘裕问缘由)童子回答说:“我们大王被刘寄奴射中,我们在配制药散给他敷伤。”刘裕问:“你们大王是神,为什么不杀了刘寄奴?”童子回答说:“刘寄奴是要称王的人,不能杀。”刘裕大声责骂他们,(童子都散去了)于是刘裕把药收起来带了回去。又曾经客居下邳的旅店里,遇到一个僧人对他说:“江南要乱了,能使江南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了吧”。刘裕之前患有手疾,多年没有痊愈。僧人有一味黄色的药。刘裕把黄色的药粉敷在手上,他的伤一下就好了。当初担任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隆安三年十一月,孙恩在会稽作乱,朝廷派前将军刘牢之向东去征讨孙恩。刘牢之请刘裕参与将军府军事谋划。命他和数十人前去察看敌情,遇到数千敌军,所带领的人大多战死,刘裕举起长刀,杀伤很多敌人。当时东伐的各位将领,(手下)的士卒都到处掠夺,百姓都为此苦恼,只有刘裕部下的士卒不掠夺百姓。五年二月,假的燕国皇帝慕容超大肆掠夺淮北。三月,刘裕向皇帝上奏章北伐。慕容超手下的大将公孙五楼请求阻断大岘的通道,加固防御工事,清理野外的粮食和物资来防备敌人,慕容超不接受。当初谋划这次战役时,议论的人们认为,敌人如果严守大岘关,军队缺少所需物资,如何能够全身而退?刘裕说:“不对。鲜卑人生性贪婪,谋划不到那么长远。必定会引诱我们进入,而且也会轻敌。我军一旦进入大岘关,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等到进入大岘关,刘裕抬手指天说:“我们的大事要成了!”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军队已经到了险要之处,士卒有必死的意志。余粮满地,军队没有缺粮的担忧,一定会胜利的。”六月,慕容超让广宁王贺刺卢和公孙五楼全力据守临朐。距离临朐城四十里有巨蔑水,慕容超告诉五楼赶紧抢占。等五楼赶到,巨蔑水已经被龙骧将军孟龙符所占据把守,五楼于是撤退。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刘裕在南郊即位称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①刘禹锡风云变化饶年少②,光景蹉跎属老夫③。秋隼得时凌汗漫④,寒龟饮气受泥涂。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⑤。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⑥。【注】①乐天,即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此诗作于在苏州任上,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②饶:让。年少:指当时任宰相的李宗闵、牛僧孺等人。③老夫:刘禹锡自谓。④汗漫:指没有边际的天空。⑤北叟之言:指《淮南子·人间》载“塞翁失马”故事。诬:虚假。⑥卢:《演繁露》卷六:“凡投子者,五皆现黑,则其名卢。”成卢:指掷散子获胜。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云变化”比喻朝堂政治斗争,用“光景蹉跎”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B.颔联用“秋隼”“寒龟”两个意象,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得志和失势时的不同状态。C.颈联借用东隅等典故,反映出在人生的过程中“得”与“失”的朴素辩证关系。D.尾联把人生比作掷骰子的游戏,别具匠心,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精神面貌。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4.A15.①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②表达了诗人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精神;③表达了诗人能辩证地看待事物、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A.“用‘光景蹉跎’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错误,“光景蹉跎”指时光白白过去,暗指虚度光阴,在这里没有生活困顿之意。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由首联“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可知,朝堂政治斗争激烈,而自己正贬官至苏州白白的虚度光阴,在这里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由颈联“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可知,作者并没有陷入被贬的痛苦中,而是辩证的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这也看出作者并没有向不公正的待遇低头;由尾联“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可知,作者此时的生活状态是积极向上的,这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豁达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中国文人不管是生于盛世还是乱世,也不管是高居朝堂还是远处乡野,总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士大夫“耻学于师”作对比,赞誉百姓朴实智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更抒发词人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伤!【答案】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不耻相师③.廉颇老矣④.尚能饭否⑤.多情应笑我⑥.早生华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巫”“廉”“华”。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诗词中,不乏扁舟意象,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①扁舟中蕴涵着诗人的期冀和希望,蕴涵着他们失意的痛楚和灵魂的呼唤。扁舟也总在中国画中出现,画家们随着这扁舟作精神的远足,那风中一叶泛夕阳,不知带走多少中国画家的意绪②清代画家垢道人题画诗云:“独坐扁舟别有意。”这别样的意绪太纷繁,似乎小小的扁舟难以载动③扁舟一叶游五湖,来到江心湖面,心随流水,从容东西,获得精神的自由;这扁舟一叶五湖游,乃因“要觅巢居新阁处”,渡向精神的彼岸,安顿寂寞的灵魂。一片宁静、、精澄、孤迥的山水境界,就是画家心灵之舟的之所。细读中国画,揣摩其中精神,感到画家们是将自己精微的用思寄托于此,他们的性灵史太需要这样的“扁舟”,他们在这“扁舟”中独鸟盘空的快意、一丸冷月的澄明、空山萧寺的淡远、云雾缥缈的超越④也是在扁舟中,借此抒发性灵中微妙的衷曲,从而获得精神的安顿。17.文中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组是()A.难以言表幽远停泊领悟 B.难以言表悠远止泊领略C无以言表悠远止泊领悟 D.无以言表幽远停泊领略19.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禄山叛乱,唐朝国内狼烟四起,《三吏》和《三别》就反映了当时的历史。B.在海边,他总是将门锁了,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C.阴云吞噬的晴空中,几个星星在发抖,细眉般的新月,也好像在打着哆嗦。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答案】17.C18.B19.D【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的引用是作“如”的宾语,是句子成分,故而点号应在引号外,排除AD。第二处作为句段末尾,从句子语气“不知带走多少……”可见是感叹语气,故应用感叹号,排除AD。第三处,后两句中“获得精神的自由”“渡向精神的彼岸,安顿寂寞的灵魂”是对“这别样的意绪太纷繁,似乎小小的扁舟难以载动”的解释说明,说明其纷繁而难以载动的原因,故要用冒号,排除B。第四处,根据“也是在扁舟中”可知,这一句与前一句之间并未完全断绝联系,不应用句号,要用分号,排除B。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难以言表:语言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无以言表:无法用语言表达。此处主要指“难以表达”,选“难以言表”。幽远:深远,幽深。悠远:空间距离的辽远。幽远:幽深。悠远:离现在时间长。侧重点不同幽远:侧重于体现环境安静。悠远:侧重于体现距离远。此处对象是扁舟、湖面,其空间是辽远的,而不是幽深的,故选“悠远”。停泊:指船舶靠于码头、泊于锚地或系于浮筒。止泊:停息。此处对象是“心灵之舟”而不是真实的船只,故而选“止泊”更合适。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体会,解悟。根据语意来看,此处要表达的是感受这些风景的滋味,故选“领略”。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把山水境界比喻成画家心灵的“扁舟”。A.“狼烟”代指战争,是借代手法。B.“焊”字本来是把钢铁连接在一起的工艺,此处用来形容人,是用了比拟手法。C.说星星发抖,新月哆嗦,赋予景物人的情态,用了拟人手法。D.“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是借喻手法,把两人之间因身份、见识等形成的隔阂比喻成“障壁”。故选D。20.请结合课文内容拟写另一联。(1)上联:感英雄已逝;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迁客动情湿青衫。(白居易《琵琶行》)【答案】①.叹岁月难留②.商妇弹弦诉心事【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其次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称。本题首先要分析上联的结构“感/英雄/已逝”,结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找出词性内容两两相对的词语,感—叹,英雄—岁月,已逝—难留。分析下联的结构“迁客/动情/湿青衫”,结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找出词性内容两两相对的词语,商妇—迁客,弹弦—动情,诉心事—湿青衫。21.李华是一名记者,想去妹妹所在的城郊著名的温泉村小李庄游玩。原定1月15日(周五)去,还没成行,周四早上刚上班就看见妹妹发来一条短信:“姐,今早一游客叔叔核酸检测阳性,将隔离。”李华出于职业敏感,认为应该马上把这条短信扩写成新闻稿送审。假如你是李华,请你将李华妹妹的短信扩写成一则新闻稿,要求75字左右。【答案】本月14日早晨,城郊小李庄一男性游客身体不适,经核酸检测发现呈阳性,现有关部门即将采取隔离措施,温泉有可能关闭。该游客的行程及密切接触者有待进一步查明。【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句子的能力。对于新闻事件需要包括:人物、时间、内容,并且注意语言准确、真实。本事件的人物——温泉村小李庄的男性游客,时间——周四也就是1月14早晨,新闻的内容——男性游客身体不适,核酸检测为阳性。再结合新冠疫情相关知识,可推测温泉村可能关闭,而密切接触者还要进一步追踪查明。最后整理概括出新闻内容即可,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得体,字数75左右。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君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年过去了,他又对君王说:“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君王应允。十年过去了,庄子拿起笔一会儿就画了一只完美无缺、前所未见的螃蟹。材料二: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候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迎接到祖庙里供养起来。每天演奏音乐给它听,给它吃丰美的食物。鲁侯的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近日,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中学生教育论坛”并发言。大会设立了学生、教师、校长三个分会场,请你任选一个分会场,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量变促进质变,厚积方能薄发各位同学:大家好!很荣幸能参见“中学生教育论坛”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量变促进质变,厚积方能薄发”。庄子花费十年画成完美无缺、前所未见的螃蟹,这其间,他定是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挥毫之间展现风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需要量的积累,因为厚积方能薄发。一颗种子想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必须在黑暗阴冷的土壤中拼命吸取养分,才能冲破坚硬的地表;一只雏鹰想要飞至那湛蓝的天空,就必须先低飞且努力蓄力,才能直上云霄;一块木头想要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必须承受千刀万剐,精雕细琢,才能大放异彩。厚积而薄发,才能一鸣惊人。蝉的幼虫,在黑暗潮湿的土壤里,漫长的无光的生活,,但它们却在黑暗中默默的积蓄力量,并且苦苦坚持达17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它们的不放弃,时机一到,它们便能破土而出,爬上高树,迎着太阳,把积累了多年的力量,尽情的释放,叫醒了整个夏天。观历史,看勾践。勾践发兵攻吴。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差,因向夫差请求称臣纳贡。并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入质吴,被囚于石室。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但是勾践却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白天他认真干活,晚上他躺在柴堆上,慢慢的品尝着一颗苦胆和为质为奴的耻辱。十年屈辱,回国之后的勾践奋起,卧薪尝胆,厚积薄发,终成一代霸主,称霸中原。《聊斋志异》曾被郭沫若赞“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而这本惊世名作也是由蒲松龄厚积薄发写出来的。满腹才华的蒲松龄多次赴考,可惜他却没有那考中的命,一怒之下,本才子不考了!于是开始著书,四处采风,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