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全套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全套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全套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全套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第一课《窦娥冤》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窦娥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要求学生学会概括戏剧情节,把握剧本基本结构布局,学会抓住戏剧情节的主要矛盾,进而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是分析鉴赏窦娥形象的重要依据,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十分重要。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曲词体味人物内心情感,欣赏剧本“本色”的语言,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情感,正确理解剧本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进而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2)、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难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理解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作为高中学生,此前已经接触过戏剧文学,但对于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不甚熟悉,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五、【说教法】安排二课时,采用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具准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现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二、整体感知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告别婆婆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发下三大誓愿三、研读全文:①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1)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2)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②第二层:(3)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③第三层:(5)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7)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8)“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四、总结全文:1、窦娥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2、概括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其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3、分析语言特点:《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五、作业布置:资料搜集: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A、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B、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C、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第二课《雷雨》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它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二、【说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作者、剧本主题以及以“雷雨”为题目的深刻含义2、根据剧中人物对白分析人物性格,弄清剧中矛盾冲突,进而体会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3、感悟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丰富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周朴园的性格特点、“雷雨”的含义和话剧的特点。2.难点: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1、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初步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2、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说教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表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多媒体展示,安排二课时。1、“表演法”,即通过角色朗读,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2、“讨论法”“问题探究”,即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3、利用多媒体,播放戏剧《雷雨》电影片段。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2、《雷雨》简介:《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3、《雷雨》人物关系表:4、节选部分结构: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现在的矛盾)第二层:通过周态度变化,暴露其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通过周和鲁的激烈冲突,揭露周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分段依据: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四)、研读全文:1、人物分析:A.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周朴园与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对话,分别从私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他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B.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C.鲁大海: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2、《雷雨》标题的意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五)、总结全文:回顾全文,重申课文结构、人物形象特点、“雷雨”的象征意义(六)、作业布置:1、全班分为两组,分别推举同学扮演各个角色,熟悉课文,抓住人物语言特点,下节课朗读表演。2、从结构、三一律、语言、舞台说明等方面分析课文。第二课时分角色朗读:两个部分,由两批不同的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戏剧特点小结:(一)、结构紧凑集中: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四)、舞台说明的作用: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2.人物的服装: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3.人物动作:(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4.表情:(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5.人物的上下场: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大海,我们走吧!”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三、总结全文:四、作业布置:第三课《哈姆莱特》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课文选自《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结尾部分。二、【说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莎士比亚的有关资料及其悲剧的艺术特点,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2、把握课文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3、理解剧作主题,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2、难点: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个性化和动作化的语言)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五、【说教法】安排一课时,采用赏析法和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国内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2、课文介绍: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4、节选剧情结构:课文选自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结尾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三)、研读全文: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4、个性化的语言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四)、总结全文:1、【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学生讨论)【明确】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2、【提问】莎翁悲剧的特点:【明确】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五)、作业布置: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以《说不尽的哈姆莱特》为题写作。第四课《柳永词2首》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了解柳永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和意境美;通过意象,分析文句,体会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这两首词的不同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学习铺陈手法)3、领会作者对繁华杭州及西湖的热爱之情,领会《雨霖铃》中的离愁别绪。【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以学生为主,通过诵读、讨论、分析、感悟等步骤来学习。(1)、反复诵读,感悟体会(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②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③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五、【说教法】安排二课时,采用诵读法和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在疏通词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2、合作探究赏析: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自主赏析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感情3、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过程】《望海潮》(一)、导入新课:1、问题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作者(展示课件):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创制了许多词调。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3、复习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二)、整体感知,反复诵读: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如巘:yǎn,山峰),扫清字词障碍并感知大意。2、初读课文,自由朗读(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3、再读课文,全班齐读。(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三)、合作探究赏析:1、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2、逐句分析:都会——烟柳、风帘、人家上片形胜——云树、怒涛-----------山水美丽,都市富庶繁华——珠玑、罗绮西湖美景——桂子、荷花(景美—惊叹)下片人民游赏——羌管、菱歌(民乐—赞美)--------人民生活,和平安宁盛赞孙何——声势、高雅(官愉—羡慕)(四)、问题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五)、方法探究:1、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2、点染手法: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六)、总结全词:全班再读全文,进行总结: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七)、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全词。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雨霖铃》(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1、前不久的青海玉树地震,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生离死别的痛苦,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离别的体验?(与父母、与同学等)2、我们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写离别的?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赠汪伦》、刘邦《大风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悲壮)…,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整体感知:1、复习柳永的相关知识和词的基本特征2、反复诵读:①播放配乐朗读磁带,指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②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③指名诵读,再全班齐声朗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三)、研读全词:①寒蝉长亭骤雨(凄凉基调)----实景----别前环境②无绪留恋(难分难舍)----情/白描----别时情态上片③泪眼凝噎(无限悲伤)----④烟波暮霭楚天(迷惘)----虚景/融情于景(念)----别后前途①词眼:伤离别下片②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之景)----虚景----别后的想象③千种风情,无人与共(相思之情)----情(四)、探究赏析: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2、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五)、总结全词: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明确:1、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2、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3、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2、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第五课《苏轼词2首》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初步了解豪放派艺术特点,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品味词作意境美和情韵美3、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胸怀,在鉴赏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树立爱国、报国的伟大志向。【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2、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3、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人生如梦”。五、【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新课: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二)、泛读,了解背景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2、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3、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三)、朗读,整体感知1、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2、正音,集体朗读。3、全词结构:(板书)上片:所见:咏赤壁大江淘浪风流人物乱石惊涛多少豪杰下片:所思:慕周郎(雄姿英发)讽自己(早生华发)对比(四)、研读,探究情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1、【提问】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A、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B、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2、【提问】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明确】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3、【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4、【提问】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生如梦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明确】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五)、熟读,总结全文1、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全文线索: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总揽全篇)(描绘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六)、作业布置:根据所学、积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苏轼形象。(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定风波》一、【说教材】《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二、【说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五、【说教法】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第三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今天注重就第二课时进行说明。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古典诗词大家已经接触了许多,往往说到古诗,古文。我们就经常说到一个词——贬谪,大家想一想,我们读过学过见过的诗中有那些与这个字有关呢?(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之初就让学生活动起来,注重创设品味词的情境,并对的知识有一个横向的联系。对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为何诗人在倒霉的时候往往能写出经典的诗篇?通过这一设问将诗词的欣赏引向文化心理的层面,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学生回答正确,作为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引起学生思考。)那么,我们就从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中寻找答案吧。(二)、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正音,然后全班齐声朗读。2、逐句分析:上片:(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闲适、坦然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下片:(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3、全词结构:(板书)莫听上片何妨不怕风雨(旷达豪放)谁怕酒醒下片回首无风雨念(超然洒脱)无雨无晴(三)、合作探索:1、提问:大家从我们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这是苏东坡贬到黄州后的作品,大凡做一件事,写一首诗,作者都会有一个心理动机,大家能不能结合这首词的文本与上节课的讲解,用两个字说明苏轼创作时的心态?经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一般学生可能出现几种答案:悲伤/快乐/平静……教师可让同学相互评判,教师总结。最后教师提供自己的理解:淡定。由此,诗歌的情感特征突显而出,需要解读的标本出现,教学难点呼之欲出。《定风波》中苏轼的情感态度全在“淡定”二字,苏轼面对贬谪生活能够淡定处之。哪些句子可以表达他这种“淡定”的情感?以及形成这种“淡定”的心理缘由。提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原因:苏轼生性旷达;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作为文人的一种习惯,使得苏轼在深处人生低谷的时候,把自己的心灵向文字敞开,向自然田园敞开。作为文人的苏轼,在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为文人,他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内心的精神便根源于他对道教与佛教的认同。于是在他看来,一切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一个生命过程,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发生,不必探究其意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寄托,苏轼走出了抑郁,淡化了生命的悲剧意识。只要生命个体走向内心,何必考虑尘世琐碎之事,因为心中已经有了一切。通过这一段的讨论与点拨,就回答了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苏轼的创作心理进行揣摩,就体会到了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的由来。3、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四)、平面拓展。苏轼只是一个个案,要让学生由苏轼的人生态度,扩展到普遍文人的人生态度,需要一个平面的拓展。所以,在归纳了苏轼的“淡定”态度的内心原因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谈一谈他们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或自觉选择。根据对苏轼的分析,学生一般能再举例李白、杜甫、陶渊明等熟悉的文人。以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内心精神寄托。由此,教师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不论文人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有什么样的处世思想,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与自觉的付诸文字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千年以来,我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心理因素。(通过具体诗人的普遍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绝非凭空而作。而是作者人生经历、文化传承、心境情感的集成。通过这一探究,明确文人这一群体的共同心理指向,从而解决教学难点。)(五)、总结全词: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2、周记一篇,以“风雨”为主题,写自己对待生活中顺境逆境的看法,字数不限。第六课《辛弃疾词2首》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2、分析词作者借景抒情、善于用典的特点,深入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这首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运用各种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词,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五、【说教法】安排二课时,采用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对比鉴赏,拓展延伸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的游戏,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因身为“归正人”,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三)、体会情感,感受形象:(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学生讨论)江水、山景: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下片):1、与上片相比,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四)、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境:空旷辽远。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语言:大气豪放。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五)、总结全词:全词结构:(板书)上片:景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借景抒情(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张翰——乐于归隐下片: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直接言志桓温——叹时光流逝(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六)、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词,预习、熟读下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二、【说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四、【说学法】1、学情分析2、学法及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五、【说教法】安排一课时。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整体感知:(三)、研读全词:A、词的上片:第一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第二层:"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孙权和刘裕: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