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两种不同文化的选择——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我们在考察了中西文化不同的自然与经济背景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之后,把探讨中西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两种文化各自的核心价值及其在所追寻的珍视的终归有所成就方面表现出的个性作为比较的重点。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什么是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便是文化学者用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性的一般模式和发展取向的重要范畴,它将每一文化内部复杂的价值体系减少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个基本模式,并说明诸如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历来学者对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差异的探讨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维新思想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其中严复认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即盛不可复衰,即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总结了三条(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李大钊说:东西文明之根本不同点在于东主静,西主动。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宗教,而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教为人们行动的规范。第二章中西方文化那么既然有那么多不同的观点,本书就其研究方向,对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做了如下比较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追溯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知识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的先秦时代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到公元前140年西汉年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诸子百家长期冲突的分割局面得到了整合,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即中华各民族成员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儒家思想成为传统社会的代表思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是为全社会所尊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伦理学。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统一的认同性是在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这也是西欧农牧,手工业社会历史变革在文化创新上的反映。新兴文化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形式下,宣扬“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摆脱了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提倡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这与中国文化之父——儒学(世事人生)是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中存在有“人情物理”的不同:中国儒家探求“社会和人生的具体性情”,西方文化重视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理性。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以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也引起家庭和对子女教育的不同为例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也引起家庭和对子女教育的不同的主要原因:儒教文化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人的姓名表示家族姓氏、辈分、名字、地位等。而西方首先是个人的名字,再是父名、姓氏。明显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文化思想。西方中“uncle”和“aunt”两个词语代表中国十余种称谓。这说明了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而中国人更注重血缘、亲情,社会关系复杂,伦理道德维系着社会。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国社会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道德,父母与子女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子女说话稍不注意就训斥,甚至动用家法。而西方家庭父母与子女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更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国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望子成龙”,从小灌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应试教育向来是中国的专利,用层层考试来选拔人才,培养精英。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力和财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和业余辅导班应运而生,接踵而至。从选择小学到长大就业、交友、结婚、抚育孙儿等,家长无所不问。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行为规范上,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精神的根本不同,中国文化继承了传统的人文传统,而西方文化则体现出科学精神。下面分别就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作简单概述。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中国的人文传统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它的道德价值上作为中国人文传统代表的儒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个人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群体的问题,群体就是能从家庭到国家所展开的各种公共领域;第三个就是自然的问题;第四个是天,天道的问题。第二章中西方文化首先,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这是当今一般学者的共识,而宗教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读超自然的神灵的顶礼膜拜与狂热信仰助人们解脱现实的痛苦和对世界的迷惑。但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语》“未知生,焉知死”等等,儒家的鬼神观对于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致连中国原始文化中的神话也因此大量散失或演绎成了历史。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同样,作为中国文化另一大支脉的道家也把人而不是神鬼天帝作为自己关注的中心,道家从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现实的超越与人性的自由,但它所指示的超越之路,并非向神的皈依,而是返璞归真向自然回归,因此,它将人与道、天、地并列为宇宙间的“四大‘,至于得道之真人的最高境界亦非靠着神灵的提携,而是通过”心斋”“坐忘”而至“乘天地之正,驽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的自由天地。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不仅如此,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道教也具有明显的世俗化、人伦化色彩。如其养生延年,肉体成仙的道规。甚至,连从印度引进的佛教,为了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获得生存发展,也不得不改变其完全“出世”的面目,与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结合。可见正是对神的淡漠滋长了中国文化对人的关怀,并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君重神轻,民重神轻的传统。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摆脱了神的威慑与统治之后,靠什么来支撑人们的精神信念、维系社会的统一与稳定呢?
这便是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根本的体现。作为一种泛伦理性的文化,中国文化的道德色彩是无所不在的。从家族中尊卑长幼的礼节到社会秩序、国家管理的维系,从一般人的内省修身到对统治者的人格要求,无不把人的道德自觉——“堂堂做一个人”作为首要前提,并将立德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这当中最能体现人本精神的便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仁学思想。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仁”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孔子说:“仁者,人也。”其意显然是把仁作为人立身之本。这一思想到孟子时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即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又确定了一整套处理人伦关系的原则。这些思想由于后世儒派学人的维护发挥及历代统治集团中有识之士的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儒家仁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将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作为行仁义的先决条件,所谓“修己以安人”是也。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的认识,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这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重要表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文传统又一表征。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人道主义的区别
西方的人道主义是在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思潮,他的要义是把长期处于“神权”统治之下的人的地位提升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强调人性,人得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个人价值。西方人道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肯定人为万物的尺度,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而鼓励人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这就为西方以认识和利用自然为宗旨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动力。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启蒙心态在20世纪收到了质疑和挑战,因为他的后果是被破坏的自然秩序对人无情的报复。而我们说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则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这种倾向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已显露端倪,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时即开始将关注的中心由神转向人类社会,致力于讨论人格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人文学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套迥异于西方科学文化的独特的伦理文化。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化
海洋的惊涛骇浪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代希腊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一方面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而要驾驭自然的先决条件便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的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探求真理的执着。理性精神是核心。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在民族精神上的第二个基本差异中西文化在民族精神上的第二个基本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尽管中西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做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它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这两种不同角度的人论辩带来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人格理想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两种文化产生出两种处世原则群体原则与个人本位原则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它在这一切初始亲属团中享有某种在集团之外无法得到的安全、连续和持久的地位,于是他被固定在这个关系网上,在这里满足自己的一切社会性需要,也履行各种必不可少的义务,并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集团之内与外的不同事物。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
西方世界的商品经济促进了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西方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中国人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与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在两大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也充分表现在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中,从而为人类文明画廊创造出异彩纷呈的景观。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产生如此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原因bothfromorientalandwesternculture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国精神的“中”与“和”
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目标出发,必然吧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何谓“中庸”?中庸的核心思想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一达到处世通达圆融。道家的柔弱、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儒家道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性格:汉族性好和平,不尚征伐,不喜穷兵黩武的扩张侵略。处理民族关系使用怀柔政策。渗透到文艺创造中便是中和之美。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西方价值的“利”与“力”西方文化始终把“利”和“力看做是健康的价值,它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中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急需要有实力做后盾,还应当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它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第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第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第三是对力量的崇拜。内向与开放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道统与涵纳中国文化有延续发展的数千年历史,始终有着明确的统一性和承继感,迄今未发生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图纸产品供应链分析
- 电源控制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蓄电瓶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电子测量设备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穿孔乐谱纸卷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办公机器和设备租用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药用次硝酸铋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仿裘皮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头发造型器具出租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实验室用滴定管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2024年中国船级社认证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子宫脱垂教育查房课件
- 成都至云南旅游自驾攻略
- 有限空间监护人员安全职责
- 新版pep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解读
- 人教版(新插图)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3课时 锐角、钝角的认识 教学课件
-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实验中学2024届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GB/T 16935.1-2023低压供电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 工厂仓库管理方法范本
- GB/T 43005-2023给水用连续玻纤带缠绕增强聚乙烯复合管
- 医院公共卫生科制度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