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人皆有不忍之心》原文、语法基础与翻译等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之心》原文、语法基础与翻译等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考点:
1.原文与拓展阅读
2.经典语句赏析
3.选择题
4.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成语正误判断
7.翻译
【考点解读】
一、原文与拓展阅读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拓展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如“君子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合称,是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称。“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并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絮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再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内在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内外兼修,“内"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外”则是遵循礼仪规范,形成良好品行。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二是下学上达。《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为“反己自修,循环渐进”。“下学"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为人生意义的显发提供条件。“上达”则是在这一条件基础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摘编自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6日)
二、经典语句赏析
问题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问题2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认礼智”的四种美德?如何才能达到“仁认礼智"的的境界?
答案不是。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
问题3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问题4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答案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问题5阅读《人皆有不忍之心》,思考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答案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不忍人’”,就是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人受害。“不忍人之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怜悯心,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运之掌上”,指转动于手掌之上,意思是非常容易。这一节,孟子则以性善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继而推导出以仁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举出了一个直接论证。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骇、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借此去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会有不仁的坏名声才这样的,而是出于自然。孟子以此为据,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他首先作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判断:“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辞让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也不能算是人。孟子在这里强调,四心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没有这四心,就不能称之为人。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样善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端,却自己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自己的本性;说他的君王不能为善的人,便是残害他的君王。孟子在这里强调,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四心、四端也是生而具有的。孟子的结论是:人贵在懂得扩充“四端"。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认识到自己有这四端的人,就懂得全都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充实它,就好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涌流一样。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就连父母也不能侍奉了。"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而不是这四种美德的完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培养扩充这些善端,才能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有这四端,却自己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自己的本性。可见,孟子是从人的主体性、人的道德心来论人性的,他肯定人天生就具有善性,因此,人人都具有为善的能力。他特别指出了扩充这四端的重要性:君王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普通民众如果不能扩充它们,连父母也不能侍奉。
【考题示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A【解析】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意思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
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意思是: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其斯之谓与"意思是:难道不就说的这件事吗?
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办法。
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2.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错误。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来指代中国。并不是指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故选D。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4.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5.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选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6.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C项,“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文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从这几句的翻译我们可以得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而不是“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故此项理解有误。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8.C【解析】“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二、填空题、判断题与翻译
(一)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义。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同“_______”,
②若火之始然___“______"同“_______”,
2.找出词类活用的词,指出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答案】
1.①内纳结交②然燃燃烧
2.①“贼"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②“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二)文言句式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③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⑦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标志词:_________;句式特点:___)
(二)文言句式【答案】
1.①标志词:“也"表示判断;句式特点:判断句。
【解析】句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②标志词:“于”;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标志词:省略主语“人";句式特点:省略句。
标志词:非……也;句式特点:判断句。
【解析】句意:(人)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③标志词:“之"之后省略介词“于”;句式特点:省略句。
【解析】句意: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④标志词:于;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
【解析】句意: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⑤标志词:于;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
⑥标志词:非……也;句式特点:判断句。
【解析】句意:没有怜悯心,不能算是人。
⑦标志词:“……者……也”;句式特点:判断句。标志词:自;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解析】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
(三)成语正误判断
1.成语积累:请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水果回来。()
(2)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
(三)成语正误判断【答案】
1.(1)×;(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句中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应该是深受感动,而非“同情”,故“恻隐之心”错误,语意不合语境。可以改为“关爱之心"。
(2)句中前语境为“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可见应该是扩大了应用范围,恰合了“扩而充之"这个成语的意思,使用正确。
(四)翻译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附期限动产无偿赠与合同
- 人员聘用合同
- 中医主治讲解课件
- 疫情防控大讲堂课件视频
- 农户采购种子合同标准文本
- 催收中介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安装电梯合同标准文本
- 2012广告安装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茶叶供货合同标准文本
- 借款抵押汽车合同标准文本
- 2024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课件-项目三 客舱应急设备
- 2024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全面
- 旅游学概论(郭胜 第五版) 课件 第11、12章 旅游组织、旅游新业态
- 通信光模块基础讲解
- 数字电子技术(山东工商学院)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DL-T 2563-2022 分布式能源自动发电控制与自动电压控制系统测试技术规范
- (高清版)TDT 1056-2019 县级国土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
- 顺丰社招人才在线测评题库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找规律》教案
- 业务跟单流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