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TXXXXX—XXXX
滩海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滩海油气田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测绘工作。其内容包括首级平面控制、国家四等及以
下的高程控制、1:500~1:5000滩岸地形测量、水深测量、工程测图与施工测量、线路测量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12319中国海图图式
GB12327海道测量规范
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
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39616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
GB/T50537油气田工程测量标准
GB/T50539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
CH/Z3002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
CH/Z3005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CH/T8024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
CH/T901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滩海tidalzone
平均海平面水深小于或等于5m的近海海域至海岸线之间的区域。
3.2
定位positioning
用仪器测定目标(船舶上)所在位置。
3.3
水深测量waterdepthsurvey
测定水面点至水底垂直距离的工作。
3.4
卫星定位测量satellitepositioning
利用卫星定位接收机接收卫星导航系统的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位置的技术和方法,简称为
卫星定位。
[来源:GB50026-2020,2.1.1]
3.5
卫星定位高程测量GNSS-leveling
采用卫星定位拟合高程测量或利用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获取点位正常高的方法。
[来源:GB50026-2020,2.1.9]
3.6
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控制测量realtimekinematiccontrolsurvey
2
XX/TXXXXX—XXXX
利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测量技术测设控制点的方法。
[来源:GB50026-2020,2.1.3]
3.7
无人机unmannedairvehicle(UAV)
一种由动力驱动、机上无人驾驶、可重复使用的航空器,具有遥控、半自主、自主三种飞行控制方式。
[来源:CH/Z3002-2010,3.2]
3.8
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LIDAR
在航空平台上,集成激光雷达、定位定姿系统、数码相机和控制系统所构成的综合系统。
[来源:CH/T8024-2011,3.4]
3.9
点云pointcloud
以离散、不规则方式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点的集合。
[来源:CH/T8024-2011,3.5]
3.10
线路带状地形图routestriptopographicmap
沿油气输送管道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反映地形地貌的专用地形图。
[来源:GB/T50539-2017,2.0.10]
3.11
线路平纵图pipelinetopographic-profilemap
集成数字线划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图、纵断面图于一体的测绘图件。
[来源:GB/T50537-2017,2.0.10]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滩海工程测量绘图图式宜采用GB/T20257.1和GB/T20257.2,海域不足部分宜采用GB12319。
4.1.2滩海油气田厂、库、站址地形图和线路工程测量的图纸资料格式,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业有关标准
的要求。
4.1.3滩海工程测量中使用的测绘仪器、设备的管理应满足国家相关要求。
4.1.4滩海油气田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2测量基准
4.2.1平面坐标系统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当油气田规划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可采
用独立坐标系统,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联测。
4.2.2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2.3深度基准面采用理论最低潮面,高度从当地多年平均海面起算,应给出所采用的深度基准面与1985
国家高程基准的换算关系。
4.3测量精度规定
4.3.1本文件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4.3.2验潮站的工作水准点、水准尺零点和海岸高程控制精度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5平面控制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
5.1.2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宜划分为四等、一级和二级。
5.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3
XX/TXXXXX—XXXX
a)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网的拓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
联测方案。
b)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确定。
c)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5.1.4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
a)可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b)可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
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5.2卫星定位测量
5.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固定误差A比例误差系数B约束点间的边长约束平差后最弱边
等级
kmmmmm/km相对中误差相对中误差
四等2.5~5≤10≤10≤1/100000≤1/40000
一级1~2.5≤10≤20≤1/40000≤1/20000
二级<1≤10≤40≤1/20000≤1/10000
注:最短边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3。
5.2.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
··················································(1)
式中:22
�=�+(�⋅�)
——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平均边长(km)。
5.2.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2)
���
式中:�=𝟑�
m——控制网测量中误差;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异步环的边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b)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且不大于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
5.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
设计。
b)若测区内没有足够数量的国家或地方高等级控制点,可与国家或省级区域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进行
联测,联测点数应满足首级控制网已知点的需要,联测解算应由国家测绘管理部门认可的省级及
以上大地测量数据处理部门完成。
c)首级控制网布设,宜联测已知点数不应少于3个,且宜均匀分布,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
d)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e)各等级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1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
数不宜多于6条。
f)与高程控制网相匹配。
g)各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
h)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文件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布网方式。
5.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4
XX/TXXXXX—XXXX
a)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b)便于安置仪器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应大于15°。
c)附近不能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d)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宜大于200m。
e)距离220kV以上送电线路或微波信号传输通道宜大于50m。
f)交通方便,作业安全,便于设站。
g)利用符合要求的原有控制点。
h)绘制控制点点之记,并拍摄远、近景数码照片各一张。
5.2.6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a)作业前,获取新的星历文件,根据卫星状况选择最佳观测时段,编制观测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可依照实际作业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b)观测前,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c)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精确至1mm。
d)每时段测前、测后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测量之差不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e)作业时,在现场填写观测记录,内容宜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
相关测站信息。
f)观测中,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
g)遇雷雨等恶劣天气时,立即停止作业。
h)作业过程中不得进行接收机关闭或启动、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和改变天线位
置等操作。
i)每日观测结束后,将外业数据文件及时下载并备份。
5.2.7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观测宜采用静态作业模式,按表2的技术要求执行。
表2静态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四等一级二级
接收机类型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5mm+2ppm10mm+5ppm10mm+5ppm
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角≥15°≥15°≥15°
有效观测卫星数≥4≥4≥4
静态
有效观测时段长度≥15min≥10min≥10min
数据采样间隔10~30s5~15s5~15s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8≤8
5.2.8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数据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检查其是否符合标准或技术设计的要求。
b)不同定位系统或不同品牌接收机联合作业时的观测数据,应转换成统一的标准格式。
c)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商业软件。
d)基线解算可根据观测等级和实际情况选择单基线解算模式、多基线解算模式或整体解算模式。
e)基线解算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f)宜选取网中有已有CGCS2000坐标,且观测效果好,位于网中部的点作起算点。
g)基线解算后应注意检核重复基线、同步环、异步环或符合路线闭合差及相对误差。
h)当同步环、异步环或符合路线、重复基线中的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
分析,并应舍去不合格基线后重新构成异步环。在舍弃基线后,所构成的异步环的边数不宜超过
6条,超限时,应对不合格基线进行补测或重测。
i)网平差完成后应输出CGCS2000坐标、七参数模型、精度情况统计等。
j)计算结束后,应对所处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并编写技术说明。
5.3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控制测量
5.3.1当一、二级卫星定位网的观测采用动态作业模式时,宜采用单基站RTK测量技术或后处理动态测量
技术,也可采用网络RTK测量技术。
5.3.2一、二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动态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动态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5
XX/TXXXXX—XXXX
相邻点间距离平面点位中误差
等级边长相对中误差测回数
mmm
一级≥500≤1/30000≥4
≤50
二级≥250≤1/14000≥3
注:1网络RTK测量应在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的有效服务范围内。
注:2对天通视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可缩短至表中的2/3,但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20mm。
5.3.3一、二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动态测量作业模式,按表4的技术要求执行。
表4卫星定位动态控制网测量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一级二级
接收机类型双频或多频双频或多频
仪器标称精度水平10mm+2ppm,垂直20mm+4ppm水平10mm+2ppm,垂直20mm+4ppm
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角≥15°≥15°
动态测量
有效观测卫星数≥5≥5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6
5.3.4单基站RTK测量的基准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基准站可设置在已知点位上,也可任意点设站;当在已知点位设站时,应整平对中,天线高量取
应精确至1mm。
b)应检查电台和接收机的链接,并应核对电台频率,在手簿中应输入基准站坐标、高程并设置仪器
高类型及量取位置、天线类型、仪器类型、电台播发格式、作业模式、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设
备参数。
c)对测区已有的转换参数应进行现场检查,精度满足要求后,应直接利用。
d)对无转换参数的测区,应在周边及中部选取不少于4个已知点进行点校正获取转换参数,转换参
数的平面精度不应大于20mm,高程精度不应大于30mm。
5.3.5单基站RTK测量的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流动站观测应符合本文件第5.3.9条的规定。
5.3.6单基站RTK测量中,不同基准站定位差分解算结果的平面位置互差不应大于50mm,符合要求后,
取各基准站的定位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5.3.7网络RTK控制测量的测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使用三脚架对中整平,天线高度量取应精确至1mm,并应记录天线高类型和量取位置。
b)应分别进行流动站与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的数据通信检查和数据采集器(电子手簿)与接收机(天
线)的数据通信检查。
c)应分别进行流动站接收机天线与主机、电源等的连接可靠性检查,以及电子手簿和主机的电源电
量、内存或储存卡容量检查。
d)接收机的平面精度限值宜设置为20mm,高程精度限值宜设置为30mm。
5.3.8RTK控制测量作业应采用多测向法观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作业前和测回间应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当初始化时间超过5分钟仍无法获得固定解时,宜重新启
动接收机进行初始化;重启后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应选择其他位置进行测量。
b)应在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观测值,观测值不应少于10个,应取平均值作为本测
回的观测结果;经纬度记录应精确至0.00001″,坐标与高程记录应精确至0.001m。
c)测回数应符合本文件表3的规定,测回间的时间中断间隔应大于60s。
d)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5mm,高程较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50mm;应取各
测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
5.3.9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控制测量成果检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a)检核点应均匀分布于测区的中部及周边,检核点数量不应低于控制点总数的5%,并不应少于3点。
b)当采用全站仪固定边、固定角及导线法联测检核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全站仪固定边、固定角及导线法联测检核的主要技术要求
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
等级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角度闭合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边长相对闭合差
mm″″″
一级15110000
�6
XX/TXXXXX—XXXX
等级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
二级151/7000820241/5000
注:n为导线测站数。
�
c)当采用RTK法复测检核时,可用同一基准站两次独立测量或不同基准站各一次独立测量方法进行,
并应按下式统计检核点的精度。检核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50mm。
··················································(3)
△�i△�i
式中:�△=2�
M△——检核点的点位中误差(mm);
△Si——检核点与原点位的平面位置偏差(mm);
n——检核点个数。
5.4导线测量
5.4.1各等级导线(网)测量宜采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度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全长相对闭
等级
kmkm″mm中误差2″级仪器6″级仪器″合差
四等91.52.5181/800006—5≤1/35000
一级40.55151/300002410≤1/15000
二级2.40.258151/140001316�≤1/10000
注:1表中n为测站数。�
注: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
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注: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
长度小于表中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5.4.2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b)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c)节点间或节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
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d)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节点网;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
大于表6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70%。
5.4.3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点位应选在稳固地段,视野应开阔,便于安置仪器,且方便加密、扩展和寻找。
b)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应以不受旁折
光的影响为原则。
c)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d)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e)充分利用原有控制点。
f)导线点应埋石,个别点位可采用刻石、钢钉的方法设置。
5.4.4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时,当一个测站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可不归零。当测站上方
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应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
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5.4.5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半测回归零差限差一测回内2C互差限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限差
等级仪器型号
″″″
1″级仪器≤6≤9≤6
四等
2″级仪器≤8≤13≤9
一级及以下2″级仪器≤12≤18≤12
7
XX/TXXXXX—XXXX
半测回归零差限差一测回内2C互差限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限差
等级仪器型号
″″″
6″级仪器≤18—≤24
5.4.6各测回间宜按180°除以测回数配置度盘。当采用伺服马达全站仪进行多测回自动观测时,可不
配置度盘。
5.4.7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a)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b)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
c)若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
止观测。
5.4.8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b)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查超限时,应重测本测回。
c)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本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
1/3时,应重测本测站。
5.4.9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5.4.10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应打印
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5.4.11控制网的边长宜采用全站仪测距,全站仪标称的测距精度,按下式表示:
=+·····················································(4)
式中:mDab×D
——测距中误差(mm);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5.4.12各等级导线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单程各测回较差往返较差
控制网等级仪器精度等级
往返mmmmmm
≤5mm级仪器22≤5≤7
四等≤〔+〕
≤10mm级仪器33≤10≤15
一级≤10mm级仪器2─≤10≤15
2�─�×�
二、三级≤10mm级仪器1─≤10≤15
注: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1次的过程。
注:2困难情况下,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
5.4.13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距应在成像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
b)仪器和反光镜对中偏差不应大于2mm。
c)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d)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若观测数据出现系统性误差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
措施重新观测。
5.4.14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根据需要打
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6高程控制测量
6.1一般规定
6.1.1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
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6.1.2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测量时,可沿用原有的高
8
XX/TXXXXX—XXXX
程系统;小测区不具备联测条件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6.1.3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宜按四等、等外划分。
6.1.4各等级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等外还可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
6.1.5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与平面控制网同时布网和测量,且应充分考虑已知水准点在网中的分布情况。
6.2水准测量
6.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往返较差、附合或
观测次数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路线长度环线闭合差
等级水准仪型号水准尺
mmkm平地山地
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
mmmm
条码式玻璃
四等10≤16DS3、DSZ3往返各一次往一次
钢、双面
注: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70%。20�6�
注:2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注:3数字水准测量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相同,作业方法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均称为水准测量。
注:4条码式因瓦水准尺和线条式因瓦水准尺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均称为因瓦水准尺。
6.2.2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3、DSZ3型不应超过20″。
b)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线条式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条形码尺不应超
过0.10mm;对于木质双(单)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6.2.3水准观测宜采用数字水准仪和条形码水准尺作业,也可采用光学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尺或黑红面水
准尺作业。
6.2.4高程控制网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时,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
6.2.5数字水准仪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限差要求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线离地面基、辅分划或黑红基、辅分划或黑、红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
等级水准仪级别视距差累积最低高度面读数较差面所测高差较差
mm
mmmmmm
四等DS3、DSZ31005.010.00.23.05.0
6.2.6等外水准测量的起算点应不低于四等水准,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等外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水准仪级别
m附合或闭合路线与已知点联测平地山地mm
DS10≤100往一次往返各一次401220
注:L为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L�
6.2.7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时,水准路线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
6.2.8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
超过本章表9中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
=······················································(5)
1��
式中:��4��
——高差偶然中误差(mm);
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
�——测段长度(km);
——测段数。
b)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9中相
应�等级的规定。
9
XX/TXXXXX—XXXX
=····················································(6)
1��
式中:����
——高差全中误差(mm);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c)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d)高�程成果的取值,四等、等外水准应精确至1mm。
6.3卫星定位高程测量
6.3.1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可适用于等外高程测量。
6.3.2卫星定位高程测量作业宜与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并应符合本文件第5.2节的有关规定。
6.3.3卫星定位高程测量的水准点联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卫星定位高程网宜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高程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
若测区为带状地形,联测的高程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两侧。
b)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相邻联测点之间距离宜小于10km。
c)地形高差变化大的地区应增加联测的点数,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2倍。
6.3.4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利用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或当地的重力大地水准面模型、资料。
b)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应进行可靠性检验,应剔除不合格点。
c)对于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于地形有起伏的大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
模型或采用分区拟合的方法进行。
d)拟合高程计算,不应超出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
6.3.5对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应少于全部高程点的5%,并不应少于3个点;
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高差较差的限值应按下式
计算:
Δh=30·······················································(7)
式中:
�
Δh——高差较差的限值(mm);
D——检查路线的长度(km)。
7滩岸地形测量
7.1一般规定
7.1.1根据工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大小和运营管理需要,地形图测图比例尺可按表12选取。
表12测图比例尺的选用
比例尺用途
1:5000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
1:2000初步设计、线路施工图设计等
1:1000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
1:500厂、库、站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等
7.1.2滩岸地形测量,应由海岸线向内陆测量,宽度不少于200m,海岸线以下测至半潮线,与水深图相
拼接。
7.1.3地形的类别依倾角划分,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依地形的类别和比例尺划分,可按表13选取。
表13地形类别的划分与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选择
比例尺
地形类别地面倾角
1:5001:10001:20001:5000
10
XX/TXXXXX—XXXX
地形类别地面倾角比例尺
平地α<2°0.50.51.02.0
丘陵地2°≤α<6°0.51.02.05.0
山地6°≤α<25°1.01.02.05.0
注:1同一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同一种基本等高距。
注:2海域测图的基本等深距,可按海底地形倾角所比照的地形类别和测图比例尺选择。
7.1.4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
地区分类
mm
城镇建筑区0.6
一般地区0.8
水、海域1.5
注:1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测图,点位中误差不宜超过表中限差的1.5倍。
注:21:500比例尺水域测图、其它比例尺水深超出20m的开阔水域测图,点位中误差不宜超过相应比例尺图上2.0mm。
7.1.5工矿区建(构)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主要建(构)筑物和一般建(构)筑物两种类型,细部坐标点的
点位和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5的规定。
表15工矿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高程中误差
项目
mmmm
主要建(构)筑物5020
一般建(构)筑物7030
7.1.6等高(深)线的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6的
规定。
表16等高(深)线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
单位为米
地形类别平坦地丘陵地山地
一般地区
高程中误差
112
水底地形倾角<2ℎ�°2°≤ℎ<�6°6°≤ℎ<�25°
323
水域
高程中误差1hd
1�2�
注:1hd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ℎℎ
注:2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测图,高程中误差不宜超过2表中限差的1.5倍。3
注:3当水深大于20m或工程精度要求不高时,水域测图的高程中误差不宜超过表中相应限差的2倍。
7.1.7地形测量中仪器对中误差、测距最大长度、地形点间距等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仪器对中误差、测距最大长度、地形点间距等技术要求
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
仪器对中误差
5555
mm
测距最大长度地物点160300450700
m地形点3005007001000
地形点最大间距
153050100
m
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8~208~208~208~20
个/
7.1.8地形图上高程2点的注记,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精确至0.01m,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
dm
时,应精确至0.1m。
7.1.9数字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种推销致胜法宝》课件
- 思想实践课活动
- 肿瘤的预防与治疗
- 月子中心与客户协议书(2篇)
- 水利工程合同(2篇)
- 林地流转合同(2篇)
- 法院调解拖欠工资协议书(2篇)
- 二下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课件教学
- 小学语文课件站
- 食品厂8s管理课件
- 混合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性维护
- 东营港加油、LNG加气站工程环评报告表
- 数字化影视制作流程策划书
- 《物联网单片机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电源适配器方案
- 人民银行征信报告样板
-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课件
- 辽宁省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真题(答案详解)
- 投资管理的项目投资和项目管理
- 2024年度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长述职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