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9说“木叶”1.走近作者生平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高校中文系,并起先新格律诗写作。早年以诗著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7年后,历任厦门高校、燕京高校、北京高校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探讨,并将创作新诗和探讨唐诗完备地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学者,林庚的探讨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探讨唐诗完备地统一起来。在唐诗探讨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探讨成果汇合在《唐诗综论》里。林庚的楚辞探讨和他的唐诗探讨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探讨》是他多年探讨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作品《夜》(诗集)、《春野与窗》(诗集)、《北平情歌》(诗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探讨》《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2.背景解读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运用,却没有确定的含义。我们不行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便利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有很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调,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像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微小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作者在文中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做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应当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3.相关学问文题解读“说”,意思是“谈一谈”“议一议”,表明白文章的体裁属争论性质;“木叶”是争论的对象。本文正是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化探讨古典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质。1.字音识记(1)单音字招徕(lái)征戍(shù)万应锭(dìnɡ)窸窣(xī)(sū)冉冉(rǎn)翩翩(piān)柳恽(yùn)寒砧(zhēn)门闩(shuān)桅杆(wéi)皎洁(jiǎo)亭皋(gāo)(2)多音字2.字形分辨3.近义词辨析(1)传诵·传颂辨析: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前者侧重诵读,后者侧重颂扬。【即时小练】①只要我们将事情做到实处,信任造福百姓的事会在很多年后会被传颂。②西安航空学院传诵红色经典,绽放青春风采。(2)偶然·间或辨析:偶然:形容词,事理上不肯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间或:副词,间或,有时候;形容词,偶然发生的。前者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定”相对;后者侧重在它的副词词性,与“常常”相对。【即时小练】①王宝强在《我的父亲是凳子》中首次大秀少林真功,突破性表演引来各方期盼。谈及如今大红大紫的王宝强,总策划唐蒙表示:王宝强的胜利并非偶然。②间或偷个懒,不仅能减轻工作压力,还是长寿的关键。(3)流传·留传辨析: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前者侧重于传播开,后者侧重于先辈遗留下来的事物。【即时小练】①在济南的居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困难就找社区记者。”②三月春风暖大地,雷锋精神永留传。(4)钟爱·宠爱辨析:“钟爱”,特殊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宠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爱好。前者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调更浓一些;后者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调更浓一些。【即时小练】①陈赓大将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钟爱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快乐的,它们相互追逐着,时常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嬉戏,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真是惹人宠爱。(5)迥然不同·迥然不同辨析:二者都有“不相同、不一样”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迥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表达的意思比“迥然不同”重。【即时小练】①小说《黑狗哈拉诺亥》讲解并描述了哈拉和诺亥两条牧羊犬迥然不同的命运。②直到近年,经过很多学者的探讨,人们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迥然不同。4.熟语积累(1)熟能生巧:娴熟了就能产生巧方法,或找出窍门。(2)一言难尽:一句话难以说明白。(3)相去无几:二者距离或差别不大。(4)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5)万应锭:万能药。1.第一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答:①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②这一引用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深厚的阅读爱好;③照应题目。2.其次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详细作用是什么?答:①为后文作铺垫;②引导深化思索其区分,引发读者的探究爱好;③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3.阅读第三段,开头一句“从‘木叶’……也正在此”,其作用是什么?答:①由“落木”引出对“木”的思索;②这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第四段中,最终一句“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指什么?答: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5.第五段中,“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躲”字形象显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诗歌具有示意性的特点。6.第五段中,作者举周邦彦词句的例子有何作用?答: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非常一样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示意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示意性的问题。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神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对此,你有何看法?[他人之见]观点一:在我国诗歌中,有很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调,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像或相通的感情。但是,这不是肯定的,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宠爱歌咏的对象之一,诗歌中写“梅”的数不胜数,但诗人表现的感情不尽一样。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名贵品行。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孤独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词牌和标题相同,意境却迥然不同,毛词奇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受的倾诉和自命不凡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决的描述和名贵纯净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丽,豪放乐观,激昂人心。观点二: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示意性,但是,示意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成为“流弊”。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高兴走熟路。熟路反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颖 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也还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吾之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主旨归纳《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缘由,深化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示意性”的特点。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运用比较分析,说理由浅入深。本文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纳比较分析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尝“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纳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思维模式。如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化到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这样由浅入深地学习品尝诗歌的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2)擅长引用,富有文化内涵。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很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加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一、学问讲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中借助文字表现出来的对自己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的主观倾向,或者说所包含的情感。详细来说,就是作者赞扬什么,针砭什么;讴歌什么,讽刺什么;宠爱什么,厌恶什么等。作者的观点看法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候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我们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较为精确的分析和概括,避开对作者观点看法的单纯排列。从题型来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方式:①考查关键词。这种题型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考查我们对作者观点看法的把握。②考查修辞。命题者采纳“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手法”的形式,来考查我们对作者在文中的感情看法的分析理解实力。③分散性考查。这种考查方式是对作者隐藏的或分散的观点看法进行归纳概括。这是近几年最常见的命题形式,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趋向。二、答题步骤三、实战演练下列对《说“木叶”》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引用屈原的诗歌来引出文章的论题——木叶,同时激发读者阅读爱好。B.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能让读者思索其区分,引发阅读爱好,并为后文作铺垫。C.文章采纳首句标义的方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简单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辨析“木叶”与“树叶”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别,告诫读者在平常写作中肯定要深思熟虑,做到用词恰当贴切。解析:本文的主旨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示意性。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支配了一堂“告辞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高校给朱自清当助教起先,林庚在讲台上已躬耕了半个世纪,但这“最终一课”,他整整打算了一个月。他的讲课题目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一再,教案足足打算了一个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铃声一响,身高一米有八的老先生出现在讲台上。他穿一身经过细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贯穿古今,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这堂课下来,大家都蒙了: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养息 了好长一段日子。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逝。”张鸣说。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好像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探望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突然屋里响起一阵洪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非常宠爱的玩具。林庚还宠爱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在那只花蝴蝶的相伴下,他睡到生命的最终一刻。“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1.林庚先生为自己的“告辞课”细心打算,将自己的学识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敬业与博学的大师风范。本素材可用在有关“敬业与乐业”“精彩人生”“人生壮怀”的文章中。2.林庚先生在晚年淡出公众的视野,以赤子之情怀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妙,自得其乐又平淡安详。本素材可用在有关“赤诚”“淡泊人生”“隐居之乐”的文章中。示例1:我们做事情只有以用心的看法去面对,才能让用心之花开满心房,才能铸就胜利,笑傲在人生道路上。林庚先生为自己的“告辞课”用心打算了一个月,才讲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牛顿错把手表当鸡蛋,陈景润致歉电线杆,王羲之把砚池当酱碗……这些古今中外的趣谈,都包含着一个用心的习惯,须知,无用心便无仔细,无仔细便无痴迷,无痴迷便无大发展。学会用心,让你在人生路上乘风破浪;学会用心,让你在海上扬帆远航;学会用心,助你走上胜利的殿堂;学会用心,让你体验人生路上的美景;学会用心,这世界才会更加漂亮。示例2:在原则问题上,我们要做到“坚守规则,矢志不渝”,即便是大多数人在黑夜里昏睡时,也独自看管心灵的月亮,像屈原那样,“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坚守心灵的清洁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著名学者林庚,一生恪守诗的尊严,在文学探讨上,他把满腔热忱都投入诗的国度,痴心不改,即便是对待退休之前的演讲,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传达出诗的“漂亮”:穿一身经过细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站在写满美丽板书的黑板前,款款讲来,滔滔不绝,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课后却大病一场。是什么使他有如此魅力?是“坚守”心灵的选择,是“看管”心灵的月亮。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对比下来,岂不羞赧?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旧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高校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确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斗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高校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高校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探讨上,并于1946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高校中文系教授。除接着探讨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高校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相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阅历和规律,并创建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干脆的感受,取得深化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亮,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备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簇新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显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意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探讨的,他探讨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阅历,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探讨才能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