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我的自读必备】

一、走近作者 “诚斋体”诗人——杨万里生平: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

成就: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称为“诚斋体”。代表作品:相传有诗两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二、探寻背景 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杨万里辞官在家。《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三、相关链接

1.《诗经》简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诚斋体杨万里的诗大多是即兴之作,语言通俗新鲜活泼,词义显豁,形象鲜明,在南宋自成一家,人称“诚斋体”。

1.细腻小巧,机智敏锐。杨万里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动作、心情和感受,于他人难见或忽略处提炼事情,且能使之富有情趣。

2.想象奇特,立意新颖。在处理常见的题材时,杨万里善于别出心裁,在别人意想不到处落笔。这一点在写景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达到了“别眼看天工”的境地。3.清新自然,平易通俗。杨万里的诗以自然美取胜,语言很接近口语,幽默活泼。如《插秧歌》,作者以口语化的诗句,描绘出了农村生活的场景,生动、活泼。

4.调侃谐谑,幽默风趣。这类作品往往写得俏皮轻松,在不经意间隐约体现一种理趣,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在调侃中使人受到教益。【我的自读达标】一、音形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袺”,一“襭”,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解析】选C。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ɡèn、duō、luō、móu、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解析】选B。“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二、内容感知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解析】选C。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2.《芣苢》中妇女们那热烈的劳动场面富有感染力,请对照诗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采了又采车前草,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草,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一片一片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草,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别好衣襟兜回来。2.《芣苢》中妇女们那热烈的劳动场面富有感染力,请对照诗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采了又采车前草,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草,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一片一片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草,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别好衣襟兜回来。3.这首《插秧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首《插秧歌》写全家齐动员冒雨插秧,把江南农村田家生活写得活灵活现,生气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研读提能·探究学习【我理解我鉴赏】目标一: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1.《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明确】主要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描写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目标二:赏析精妙的语言2.《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目标二:赏析精妙的语言2.《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插秧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明确】“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了分工的精细明确。而一个“抛”字最妙,描绘出秧束在雨中飞舞的情态。【我思悟我提高】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点拨】(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形象生动,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全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突出了劳动的艰辛。观看舞蹈《芣苢》视频,给《芣苢》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我实践我飞跃】参考示例一: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这首热情洋溢的诗歌。参考示例二:诗歌在结构上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参考示例三:诗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参考示例一: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这首热情洋溢的诗歌。【点拨】(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形象生动,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全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突出了劳动的艰辛。【我的自读达标】一、音形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袺”,一“襭”,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