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患者护理与急救指南TOC\o"1-2"\h\u16389第1章患者护理基础 4144641.1护理理念与原则 446011.2患者护理评估 437151.3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186761.4护理质量的评价与改进 526791第2章急救基础知识 5161082.1急救原则与流程 5298732.2心肺复苏 5244682.3外伤处理 662782.4气道管理 626193第3章常见内科疾病护理 688933.1心血管疾病护理 633233.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 6319813.1.2高血压病护理 7147243.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7217993.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7271303.2.2支气管哮喘护理 783133.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 7229183.3.1慢性胃炎护理 798483.3.2肝硬化护理 8282303.4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 815653.4.1糖尿病护理 8161963.4.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 826232第4章常见外科疾病护理 8150614.1骨折与创伤护理 8230424.1.1骨折概述 8310044.1.2护理措施 8290884.2肿瘤护理 9254834.2.1肿瘤概述 993614.2.2护理措施 9249894.3普通外科疾病护理 973784.3.1普通外科疾病概述 9317664.3.2护理措施 9132624.4神经外科疾病护理 9131984.4.1神经外科疾病概述 923764.4.2护理措施 927671第5章妇产科护理 10120075.1妊娠期护理 1079865.1.1孕期监护 10298995.1.2孕期营养指导 10200985.1.3孕期心理护理 1020605.2分娩期护理 10176115.2.1第一产程护理 10230775.2.2第二产程护理 10246475.2.3第三产程护理 10165145.3产褥期护理 11144295.3.1产后监护 11301685.3.2产后康复 11169465.3.3产后心理护理 11130435.4妇科疾病护理 11293645.4.1常见妇科疾病护理 117845.4.2妇科手术护理 1146235.4.3妇科肿瘤护理 1122537第6章儿科护理 11214166.1新生儿护理 11176236.1.1新生儿基本情况评估 1179556.1.2新生儿体温管理 11146516.1.3新生儿喂养与营养支持 1165606.1.4新生儿皮肤护理 11121686.1.5新生儿免疫接种 11157356.1.6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 1215106.2儿童生长发育与护理 12292696.2.1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12180546.2.2儿童生理功能评估 12321026.2.3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12324156.2.4儿童营养与饮食指导 1222656.2.5儿童运动与锻炼 125576.2.6儿童预防保健措施 12187136.3儿科常见疾病护理 12109526.3.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12135276.3.2消化系统疾病护理 12210016.3.3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 12118416.3.4泌尿系统疾病护理 1231696.3.5神经系统疾病护理 12120606.3.6传染性疾病护理 1239106.4小儿急症护理 12221816.4.1小儿急性呼吸困难护理 12179536.4.2小儿急性中毒护理 12285026.4.3小儿急性腹痛护理 12295446.4.4小儿惊厥护理 12297086.4.5小儿急性心血管事件护理 12265656.4.6小儿意外伤害护理 125916第7章老年病护理 12264297.1老年病特点与护理策略 1290537.2脑血管疾病护理 12216737.3心脏疾病护理 1336317.4骨质疏松症护理 1315887第8章传染病护理 1328218.1传染病防控原则 13308698.1.1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3133128.1.2标准预防与分级防护相结合 13125738.1.3遵循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和政策 13144898.2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13160898.2.1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13190588.2.2严格执行手卫生 14121098.2.3呼吸道管理 144448.2.4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 14326688.3消化道传染病护理 14322248.3.1饮食管理 14217878.3.2饮水卫生 14277168.3.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4223858.3.4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14118748.4血液传染病护理 1484058.4.1预防交叉感染 14249848.4.2血液制品管理 1474678.4.3严密观察病情 14241408.4.4健康教育 14140908.4.5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1412636第9章急救设备与操作 15271239.1基本急救设备使用 15271289.1.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5192649.1.2人工呼吸器 15100659.1.3心电图机 15265199.2监护设备操作 15278469.2.1多参数监护仪 152299.2.2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16144549.3输液泵与注射泵 16228219.3.1输液泵 16305609.3.2注射泵 16226649.4氧疗设备与操作 1629329.4.1氧气筒 1645379.4.2氧气面罩 17315559.4.3无创呼吸机 1732073第10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护理 17246321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171985910.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策略 17396310.2.1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7167810.2.2快速反应,制定应急预案 17688210.2.3严格隔离,控制疫情扩散 17855610.2.4整合资源,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172935710.2.5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 1750410.3灾难现场急救护理 173017410.3.1现场评估与组织协调 182970610.3.2紧急救治与生命支持 182825110.3.3伤员分类与转运 182293410.3.4灾后防疫与卫生保障 18801610.4心理援助与康复护理 181384310.4.1心理援助的对象与内容 183261210.4.2心理援助的方法与技巧 182722410.4.3康复护理的策略与实施 181784610.4.4家庭和社会支持在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18第1章患者护理基础1.1护理理念与原则护理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需求。护理原则包括:(1)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信仰和权益,维护患者隐私。(2)全程护理:对患者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保证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得到关爱和支持。(3)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4)协同合作:护理人员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1.2患者护理评估患者护理评估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评估: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等。(2)心理评估: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需求、应对能力等。(3)社会评估: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家庭支持、经济状况等。(4)健康教育需求评估: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预防措施、康复锻炼等方面的需求。1.3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根据患者护理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护理目标:明确护理工作的预期效果,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需求,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健康教育等。(3)护理频次: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分配护理时间,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4)护理人员: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保证各项护理措施得到落实。1.4护理质量的评价与改进为提高患者护理质量,需对护理工作进行持续评价与改进:(1)评价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等。(2)评价方法:采用定期检查、患者反馈、同行评议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护理工作质量。(3)改进措施:针对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4)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升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第2章急救基础知识2.1急救原则与流程急救原则是在突发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治,旨在稳定患者病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急救流程应遵循以下步骤:(1)评估现场安全:保证施救者及患者安全,避免二次伤害。(2)判断患者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唤,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3)呼救:如患者无意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呼叫现场其他人员帮忙。(4)心肺复苏:如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5)止血、包扎、固定:处理外伤,防止病情恶化。(6)处理特定病症:针对患者病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7)转送医院:在保证患者病情稳定后,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2.2心肺复苏心肺复苏(CPR)是在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时,通过人工方法维持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循环。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判断患者意识:如患者无意识,立即进行心肺复苏。(2)摆放体位:将患者平躺在硬板床上或地上,头部后仰,解开衣领。(3)胸外按压: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4)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5)人工呼吸:吹气频率1012次/分钟,观察患者胸部起伏。(6)持续心肺复苏:交替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心跳呼吸。2.3外伤处理外伤处理主要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以下为具体操作方法:(1)止血:根据出血部位和类型,采用直接压迫、间接压迫、止血带等方法。(2)包扎:使用三角巾、绷带等材料,对伤口进行清洁、消毒后进行包扎。(3)固定:对骨折或疑似骨折的部位进行固定,避免移动时造成二次伤害。(4)搬运:采用正确的方法搬运患者,避免加重伤情。2.4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应。以下为气道管理的方法:(1)清除口腔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除,以免阻碍呼吸。(2)摆放体位:采用侧卧位或头后仰位,有利于呼吸道通畅。(3)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保证气道开放。(4)人工呼吸:如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进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5)使用呼吸囊:如有条件,可使用呼吸囊辅助患者呼吸。第3章常见内科疾病护理3.1心血管疾病护理3.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心律、血压等;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降低脂肪摄入;督促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3.1.2高血压病护理定期监测血压,记录血压变化;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压计,掌握自测血压的方法;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嘱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3.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3.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监测患者呼吸状况,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剂,保证药物吸入效果;鼓励患者进行呼吸锻炼,提高呼吸肌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督促患者戒烟,减少呼吸道刺激。3.2.2支气管哮喘护理了解患者过敏原,避免接触导致哮喘发作的物质;监测患者肺功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剂,掌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方法;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3.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3.3.1慢性胃炎护理观察患者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保持情绪稳定;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评估病情变化。3.3.2肝硬化护理监测患者肝功能,观察腹水、黄疸等症状;指导患者限制盐分摄入,控制液体平衡;遵医嘱给予抗病毒、抗纤维化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督促患者戒烟、限酒,避免肝脏负担加重;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3.4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3.4.1糖尿病护理监测患者血糖,记录血糖变化;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理,控制糖分摄入;遵医嘱给予降糖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保持体重等;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眼底检查、足部检查等。3.4.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观察患者心悸、出汗、体重减轻等症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过量碘摄入;遵医嘱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第4章常见外科疾病护理4.1骨折与创伤护理4.1.1骨折概述骨折是指骨骼因外力作用而断裂或产生裂缝的一种疾病。创伤护理涉及对骨折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稳定伤势、缓解疼痛、预防并发症及实施康复训练。4.1.2护理措施(1)初期处理:对骨折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3)疼痛管理: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4)并发症预防: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5)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4.2肿瘤护理4.2.1肿瘤概述肿瘤是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肿瘤护理旨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病痛,延长生存期。4.2.2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了解肿瘤的生长、扩散情况。(2)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治疗配合: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4)症状护理:针对肿瘤引起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5)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4.3普通外科疾病护理4.3.1普通外科疾病概述普通外科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胃肠疾病等。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术前、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4.3.2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心理护理、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等。(2)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实施康复锻炼。(3)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改善营养状况。(4)症状护理:针对不同疾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4.4神经外科疾病护理4.4.1神经外科疾病概述神经外科疾病包括颅内肿瘤、脑出血、脑外伤等。护理工作主要关注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保护和康复。4.4.2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及时发觉病情变化。(2)颅内压管理:预防颅内压增高,降低脑水肿。(3)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4)并发症预防:预防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第5章妇产科护理5.1妊娠期护理5.1.1孕期监护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评估孕妇及胎儿健康状况。监测孕妇体重、血压、尿蛋白等指标,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开展孕期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膳食、运动及休息。5.1.2孕期营养指导提供合理膳食建议,保证孕妇及胎儿营养需求。针对孕妇个体差异,调整膳食结构,预防贫血、营养不良等。5.1.3孕期心理护理关注孕妇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孕期焦虑、抑郁情绪。加强孕妇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5.2分娩期护理5.2.1第一产程护理监测宫缩、胎心、胎位等,评估分娩进展。提供分娩指导,鼓励孕妇自然分娩。保持环境舒适,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疼痛。5.2.2第二产程护理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协助胎儿顺利娩出。严密观察胎心、宫缩,预防胎儿窘迫。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保证母婴安全。5.2.3第三产程护理观察胎盘剥离征象,正确处理胎盘娩出。检查宫颈、阴道及会阴损伤情况,及时处理。监测孕妇生命体征,预防产后出血。5.3产褥期护理5.3.1产后监护定期监测孕妇生命体征,观察子宫复旧、恶露等情况。指导母乳喂养,预防乳腺炎等并发症。5.3.2产后康复提供产后康复指导,促进孕妇身体恢复。鼓励适当运动,预防产后血栓。5.3.3产后心理护理关注孕妇产后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5.4妇科疾病护理5.4.1常见妇科疾病护理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4.2妇科手术护理术前做好心理辅导,解答患者疑问。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安全。术后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5.4.3妇科肿瘤护理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协助患者接受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减轻副作用。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6章儿科护理6.1新生儿护理6.1.1新生儿基本情况评估6.1.2新生儿体温管理6.1.3新生儿喂养与营养支持6.1.4新生儿皮肤护理6.1.5新生儿免疫接种6.1.6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6.2儿童生长发育与护理6.2.1儿童生长发育特点6.2.2儿童生理功能评估6.2.3儿童心理行为发展6.2.4儿童营养与饮食指导6.2.5儿童运动与锻炼6.2.6儿童预防保健措施6.3儿科常见疾病护理6.3.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6.3.2消化系统疾病护理6.3.3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6.3.4泌尿系统疾病护理6.3.5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3.6传染性疾病护理6.4小儿急症护理6.4.1小儿急性呼吸困难护理6.4.2小儿急性中毒护理6.4.3小儿急性腹痛护理6.4.4小儿惊厥护理6.4.5小儿急性心血管事件护理6.4.6小儿意外伤害护理第7章老年病护理7.1老年病特点与护理策略老年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合并症多、恢复慢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护理策略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评估和干预,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7.2脑血管疾病护理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的高发病,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肺部感染;做好吞咽功能评估,防止误吸;定期翻身、按摩,预防压疮;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7.3心脏疾病护理心脏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护理措施如下: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觉心绞痛、心衰等症状;指导患者遵循医嘱,规范用药,控制心率、血压等指标;合理调整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鼓励患者参加适量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恐惧情绪。7.4骨质疏松症护理骨质疏松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代谢疾病,护理要点包括:评估患者骨折风险,制定预防措施;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骨密度;改善饮食习惯,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定期监测骨密度,了解病情变化;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副作用。第8章传染病护理8.1传染病防控原则传染病防控是医院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应遵循以下原则:8.1.1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疑似传染病患者,要及时进行诊断,并按照规定时限上报疫情。确诊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同时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8.1.2标准预防与分级防护相结合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掌握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8.1.3遵循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和政策严格按照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和政策,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8.2呼吸道传染病护理8.2.1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病毒、细菌在空气中的浓度。8.2.2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8.2.3呼吸道管理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及时给予氧疗,改善呼吸功能。8.2.4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控制病情发展。8.3消化道传染病护理8.3.1饮食管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对腹泻患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8.3.2饮水卫生保证患者饮用安全、卫生的水,避免水源性传播。8.3.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者腹泻、呕吐等症状,及时发觉脱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8.3.4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止泻药物,控制病情。8.4血液传染病护理8.4.1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8.4.2血液制品管理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筛选和检测,保证患者使用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8.4.3严密观察病情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觉并处理出血、感染等并发症。8.4.4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8.4.5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控制病情发展。第9章急救设备与操作9.1基本急救设备使用急救设备是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的重要工具。本章主要介绍基本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9.1.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设备。使用方法如下:(1)开启AED,按照语音提示操作;(2)撕开患者胸部皮肤,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3)将电极片连接到AED上,保证接触良好;(4)按下“分析”按钮,AED将分析患者心律;(5)若AED提示除颤,保证现场无人接触患者,按下“除颤”按钮;(6)除颤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9.1.2人工呼吸器人工呼吸器用于辅助或替代患者呼吸。使用方法如下:(1)连接气源和氧气;(2)根据患者年龄和体重调整呼吸参数;(3)将面罩或气管插管与患者连接;(4)开启呼吸器,观察患者胸部起伏,保证通气正常;(5)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参数。9.1.3心电图机心电图机用于监测患者心脏电活动。使用方法如下:(1)清洁患者皮肤,贴上电极;(2)将电极连接到心电图机上;(3)打开心电图机,选择合适的导联;(4)观察心电图波形,分析患者心脏状况。9.2监护设备操作监护设备用于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9.2.1多参数监护仪多参数监护仪可以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操作方法如下:(1)开启监护仪,连接患者;(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参数;(3)观察监护仪显示的数据,分析患者病情;(4)根据需要调整监护仪报警设置。9.2.2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用于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操作方法如下:(1)将传感器固定在患者手指或耳垂上;(2)打开监测仪,观察血氧饱和度数值;(3)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报警阈值。9.3输液泵与注射泵输液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配送运输合同
- 车位买卖合同范本
- 按揭房子买卖合同
- 与劳务公司劳务派遣协议
- 美容护理服务协议及风险免责声明
- 承包挖掘机租赁合同书
- 房屋买卖合同欺诈赔偿
- 户外活动风险自负协议书
- 化妆品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项目协议
- 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后护理查房
- 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完整版本课件
-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四全册课文及翻译(中英文Word)
- 心灵手巧织美好-精美挂件我会编 (教案)-二年级下册劳动浙教版
- IPO项目律师尽职调查查验计划表模版
- 医院信息系统HIS知识培训教学课件-HIS的主要内容
- 硝苯地平控释片
- 合成聚氨酯原料及助剂生产项目
- 四川省泸州市2019年中考物理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套单元基础常考测试卷含答案
- 2023年保险养老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