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手册_第1页
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手册_第2页
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手册_第3页
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手册_第4页
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手册TOC\o"1-2"\h\u14365第1章医疗设备概述 323561.1医疗设备的分类与功能 343991.1.1诊断设备 3266681.1.2治疗设备 3134001.1.3辅助设备 4170501.2医疗设备的管理与法规 4197001.2.1医疗设备注册与备案 497751.2.2医疗设备采购与验收 4108981.2.3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 4169921.2.4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4195911.2.5医疗设备报废与处置 414352第2章医疗设备的选购与验收 570122.1医疗设备的选型原则 5296432.1.1安全性原则 5181432.1.2先进性原则 5200872.1.3适用性原则 5133512.1.4经济性原则 5207062.1.5可靠性原则 519842.1.6可维护性原则 563122.2医疗设备的验收流程与标准 5285052.2.1验收流程 544082.2.2验收标准 613115第3章医疗设备的使用 625573.1医疗设备的操作规范 651853.1.1操作人员资质要求 6151103.1.2设备操作前准备 6252083.1.3设备操作流程 750123.1.4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7229983.2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7190683.2.1通用设备使用方法 7321793.2.2专科设备使用方法 797973.2.3急救设备使用方法 712510第4章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8254334.1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 8305974.1.1日常清洁 843114.1.2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8310594.1.3简单故障排除 8165704.2医疗设备的定期保养 8198134.2.1保养周期 836994.2.2保养内容 899944.2.3保养记录 9223194.2.4注意事项 929038第5章医疗设备的故障处理 964885.1故障诊断与排查 965515.1.1收集故障信息 9238285.1.2分析故障原因 93555.1.3制定排查计划 9219695.1.4故障排查 9111155.1.5验证故障排除 9115515.2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10284005.2.1电气故障 10105965.2.2机械故障 10154235.2.3软件故障 10141335.2.4传感器故障 1032050第6章医疗设备的校准与质量控制 10210696.1医疗设备的校准方法 10150306.1.1校准的基本概念 10295706.1.2校准方法 10142026.1.3校准周期 1149076.1.4校准步骤 11289896.2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措施 1130166.2.1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1177426.2.2质量控制措施 11181686.2.3质量控制体系 1167106.2.4质量控制记录 1212023第7章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 12163057.1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识别 12289907.1.1设备故障风险 12325997.1.2电气安全风险 12171517.1.3生物医学风险 12275577.1.4化学安全风险 1278167.1.5信息安全风险 12103167.2医疗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 12268507.2.1设备采购与验收 12322377.2.2设备使用培训 13105197.2.3设备维护与保养 13237167.2.4电气安全防护 1318057.2.5生物医学防护 13194797.2.6化学安全防护 13137837.2.7信息安全防护 1331978第8章医疗设备的消毒与灭菌 13199448.1医疗设备的消毒方法与流程 1337708.1.1消毒方法 13321468.1.2消毒流程 14304828.2医疗设备的灭菌操作规范 14273088.2.1灭菌方法 1463978.2.2灭菌操作规范 1413922第9章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14230649.1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介绍 14236699.1.1系统功能 15105849.1.2系统架构 15126529.1.3应用场景 15196839.2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维护与管理 1680889.2.1设备维护与管理流程 16142399.2.2信息化维护与管理手段 162039.2.3信息化维护与管理策略 1627759第10章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的培训与考核 17901410.1培训内容与方式 172566010.1.1培训内容 171479510.1.2培训方式 172180310.2考核标准与流程 171563310.2.1考核标准 172783510.2.2考核流程 171007210.3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18第1章医疗设备概述1.1医疗设备的分类与功能医疗设备作为现代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繁多,功能各异。为了便于了解和使用,现将医疗设备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1.1诊断设备诊断设备主要用于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疾病检查和诊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医学影像设备:如X光机、CT、MRI、超声等,用于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影像;生物检测设备: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用于检测生物体生理和生化指标;呼吸功能检测设备:如肺功能测试仪、睡眠监测仪等,用于评估呼吸系统功能。1.1.2治疗设备治疗设备主要用于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外科手术设备:如手术刀、激光刀、电刀等,用于手术操作;放射治疗设备:如直线加速器、伽马刀等,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物理治疗设备:如超声波治疗仪、电疗仪、磁疗仪等,通过物理方法治疗疾病;呼吸治疗设备:如呼吸机、雾化器等,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1.1.3辅助设备辅助设备主要用于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包括以下几类:医用耗材:如注射器、输液器、口罩、手套等,用于医疗操作;医疗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用于提高医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医疗:如手术、康复等,辅助医生完成医疗操作。1.2医疗设备的管理与法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法规是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有效、合规使用的重要保障。我国对医疗设备的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2.1医疗设备注册与备案医疗设备在上市前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对于进口医疗设备,还需进行备案。1.2.2医疗设备采购与验收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疗设备时,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验收。1.2.3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有效、可靠。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1.2.4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测,发觉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1.2.5医疗设备报废与处置医疗设备达到报废条件时,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报废处理,防止设备流入非法渠道。通过以上对医疗设备分类与功能以及管理与法规的概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医疗设备,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2章医疗设备的选购与验收2.1医疗设备的选型原则医疗设备的选型是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选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1.1安全性原则医疗设备选型应首先保证患者的安全。设备应符合我国相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具备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降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2.1.2先进性原则选型时应关注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功能稳定、功能齐全的设备。同时要充分考虑设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被淘汰,以保障投资效益。2.1.3适用性原则医疗设备的选型应结合医院的实际需求,考虑设备的适用范围、使用频率、操作简便性等因素,保证设备能满足临床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1.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医疗设备的选型应充分考虑其性价比,合理控制采购成本,提高投资效益。2.1.5可靠性原则选型时应关注设备的可靠性,选择经过市场验证、口碑良好的品牌和型号,降低设备故障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1.6可维护性原则医疗设备选型时应考虑其维护保养的便利性,选择易于维修、配件供应充足、售后服务良好的设备。2.2医疗设备的验收流程与标准医疗设备的验收是保证设备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验收流程与标准如下:2.2.1验收流程(1)准备阶段:验收人员熟悉设备的相关资料,了解设备的技术参数、功能特点、操作方法等。(2)外观检查:检查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配件是否齐全,表面是否有划痕、磨损等。(3)功能测试: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对设备的主要功能进行测试,保证设备功能稳定。(4)功能测试:对设备的功能指标进行测试,如准确性、稳定性、响应时间等。(5)安全检查: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如电气安全、生物安全等。(6)文档验收:检查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维修手册等文档资料是否齐全。(7)签字确认:验收合格后,验收人员与供应商进行签字确认,办理验收手续。2.2.2验收标准(1)设备外观:表面完好,无明显划痕、磨损,配件齐全。(2)功能功能:设备功能正常,功能稳定,满足临床需求。(3)安全防护:设备具备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4)文档资料:设备合格证、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资料齐全。(5)售后服务:供应商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包括设备安装、培训、维修等。通过以上流程和标准进行医疗设备的验收,可保证设备质量,为医院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第3章医疗设备的使用3.1医疗设备的操作规范3.1.1操作人员资质要求医疗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操作人员需熟悉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指标、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3.1.2设备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外观,保证设备无损坏、漏电、漏气等现象;(2)检查设备电源、气源、水源等是否正常,并保证设备周围环境符合要求;(3)检查设备相关配件、耗材是否齐全,并保证其在有效期内;(4)阅读设备说明书,了解设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故障处理方法。3.1.3设备操作流程(1)开机: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开机操作,检查设备自检情况;(2)患者准备:根据患者病情和设备要求,做好患者体位、连接设备等准备工作;(3)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要求,设置设备相关参数;(4)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5)操作结束:关闭设备,整理设备及其配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3.1.4设备操作注意事项(1)遵循医生处方,不得擅自更改设备参数;(2)操作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3)避免设备在高温、高湿、强电磁场等恶劣环境下工作;(4)设备出现故障时,请勿自行拆卸,应及时报告维修人员。3.2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3.2.1通用设备使用方法(1)了解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指标、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2)按照设备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3)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4)发觉设备异常,及时报告维修人员,并配合维修工作。3.2.2专科设备使用方法(1)针对不同专科设备,了解其特殊功能、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2)参加专科设备培训,掌握设备操作技能;(3)遵循医生处方,根据患者病情和设备要求进行操作;(4)密切关注患者在使用专科设备过程中的反应,保证患者安全。3.2.3急救设备使用方法(1)熟悉急救设备的操作流程,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使用;(2)定期检查急救设备,保证设备处于备用状态;(3)掌握急救设备的基本故障处理方法,保证设备在关键时刻可靠使用;(4)配合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急救工作。第4章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4.1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4.1.1日常清洁(1)保持设备表面清洁,使用后及时用干净柔软的布料擦拭,避免水汽、灰尘等杂质侵入设备内部。(2)注意设备内部清洁,定期清理过滤网、通风口等易积灰部位。4.1.2检查设备运行状态(1)开机前检查设备电源线、插头、插座等连接部位是否正常,保证设备电源稳定。(2)设备运行过程中,观察设备显示屏、指示灯等是否正常工作,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4.1.3简单故障排除(1)遇到设备故障,首先根据故障现象查看设备说明书或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判断。(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设备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如重启设备、检查电源、更换配件等。4.2医疗设备的定期保养4.2.1保养周期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功能、制造商推荐等,制定合理的保养周期。4.2.2保养内容(1)外观检查:检查设备外壳、连接部位、线缆等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断裂等问题,及时更换或维修。(2)功能检查:对设备各项功能进行测试,保证设备功能稳定。(3)部件更换:根据设备保养周期,及时更换易损件、消耗品等。(4)电气安全检查:检查设备电源线、插头、插座等连接部位是否正常,保证设备电气安全。(5)设备校准:对需要校准的设备,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校准方法进行校准。4.2.3保养记录(1)保养过程中,详细记录保养时间、保养内容、更换部件等信息。(2)定期对保养记录进行分析,为设备维护、故障排除提供依据。4.2.4注意事项(1)保养前,保证设备处于正常停机状态,避免因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2)保养过程中,遵循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操作规程,保证设备安全。(3)保养完成后,对设备进行运行测试,保证设备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4)保养过程中发觉设备存在重大故障,及时联系设备制造商或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处理。第5章医疗设备的故障处理5.1故障诊断与排查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故障诊断与排查是保证设备恢复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故障诊断与排查的基本步骤:5.1.1收集故障信息在接到设备故障报告后,首先要了解故障现象、发生时间、故障部位等基本信息,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5.1.2分析故障原因根据收集到的故障信息,结合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分析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5.1.3制定排查计划根据故障原因分析,制定排查计划,确定排查步骤和所需工具。5.1.4故障排查按照排查计划,逐步检查设备各部件,找出故障点。5.1.5验证故障排除在确定故障点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并对设备进行测试,验证故障是否已经排除。5.2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以下列举了一些医疗设备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供参考。5.2.1电气故障(1)保险丝熔断:检查电源线、设备内部线缆是否有破损,接触不良等情况,更换熔断的保险丝。(2)设备无法启动:检查电源开关、电源线、插座等是否正常,确认设备内部电源是否正常工作。(3)输出异常:检查设备参数设置是否正确,传感器、放大器等部件是否损坏。5.2.2机械故障(1)运动部件卡顿:检查运动部件是否有异物卡住,润滑情况是否良好。(2)传动带断裂:更换传动带,检查传动带张紧力是否适中。(3)轴承磨损:更换轴承,检查轴承座的安装是否正确。5.2.3软件故障(1)系统崩溃:重启设备,检查系统文件是否损坏,必要时重新安装系统。(2)程序错误:检查程序版本是否正确,更新或修复程序。(3)数据丢失:恢复备份数据,检查存储设备是否正常。5.2.4传感器故障(1)传感器损坏:更换传感器,检查传感器连接线是否正常。(2)传感器响应异常:检查传感器是否受污染,校准传感器。第6章医疗设备的校准与质量控制6.1医疗设备的校准方法6.1.1校准的基本概念医疗设备的校准是指通过比较设备输出与已知标准值的差异,对设备的准确性进行调整的过程。校准旨在保证设备在整个使用周期内,能稳定地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和治疗效果。6.1.2校准方法(1)内部校准:由设备操作人员按照设备说明书或厂家推荐的校准程序进行。(2)外部校准:由专业校准机构或设备生产厂家进行,通常需要定期进行。6.1.3校准周期医疗设备的校准周期应根据设备的类型、使用频率、稳定性及制造商的建议来确定。一般而言,高风险、高精度设备需要更频繁的校准。6.1.4校准步骤(1)制定校准计划:明确校准项目、周期、方法、标准等。(2)校准准备:准备校准工具、标准设备、环境条件等。(3)校准实施:按照预定校准程序进行校准,记录校准数据。(4)校准结果分析:分析校准数据,判断设备是否达到预期功能指标。(5)校准后的调整:对未达标的设备进行调整,直至满足要求。(6)校准记录与报告:记录校准过程和结果,编制校准报告。6.2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措施6.2.1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2)实效性:保证设备在有效期内,功能稳定可靠。(3)经济性: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运行成本。(4)安全性:保证设备使用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6.2.2质量控制措施(1)设备选型与购置:严格筛选设备供应商,保证设备质量。(2)设备安装与验收:按照规范进行设备安装,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定操作规程,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方可操作设备。(5)质量监测与评估: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监测,评估设备功能。(6)质量问题处理:对发觉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安全、有效。6.2.3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质量监测、持续改进等方面,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6.2.4质量控制记录详细记录设备质量控制的各项活动,包括设备校准、维护、监测、问题处理等,以便追溯和持续改进。第7章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7.1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识别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首先要对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以下是医疗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7.1.1设备故障风险医疗设备可能因设计、制造、运输、储存、使用及维护等环节的问题,导致设备故障,从而影响患者的诊疗安全。7.1.2电气安全风险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电气安全隐患,如漏电、短路、过载等,可能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触电。7.1.3生物医学风险医疗设备可能因消毒不彻底、交叉感染等原因,导致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感染病原体。7.1.4化学安全风险医疗设备可能涉及使用化学试剂,如消毒剂、造影剂等,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中毒。7.1.5信息安全风险医疗设备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影响患者隐私和诊疗安全。7.2医疗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针对上述安全风险,应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7.2.1设备采购与验收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采购合格的医疗设备。对新购进的设备进行验收,保证设备功能、质量符合要求。7.2.2设备使用培训对使用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其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措施。7.2.3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定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7.2.4电气安全防护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电气安全检测,保证设备电气安全。使用合格的电源插座,避免电气安全隐患。7.2.5生物医学防护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程序,防止交叉感染。对使用过的设备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保证患者安全。7.2.6化学安全防护合理使用化学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加强对化学试剂的储存、运输、废弃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化学发生。7.2.7信息安全防护加强医疗设备的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存储的安全。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检查,防止信息泄露。通过以上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第8章医疗设备的消毒与灭菌8.1医疗设备的消毒方法与流程8.1.1消毒方法医疗设备消毒是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医疗设备的材质和用途,可选用以下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法: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2)化学消毒法: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如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3)气体消毒法:采用环氧乙烷、甲醛等气体进行消毒。8.1.2消毒流程(1)预清洁:使用前,需对医疗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去除表面的污渍、血迹等。(2)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根据医疗设备的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3)消毒:按照所选消毒方法的操作规范进行消毒。(4)监测: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保证消毒合格。(5)存储:消毒后的医疗设备应放置在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二次污染。8.2医疗设备的灭菌操作规范8.2.1灭菌方法医疗设备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医疗器械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孢子。常见的灭菌方法有:(1)高温高压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的医疗设备。(2)化学气体灭菌:采用环氧乙烷、甲醛等化学气体进行灭菌。(3)等离子体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化学消毒剂的医疗设备。8.2.2灭菌操作规范(1)预清洁:同消毒流程的预清洁。(2)包装:将医疗设备进行适当包装,保证灭菌过程中不受污染。(3)灭菌:按照所选灭菌方法的操作规范进行灭菌。(4)监测: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保证灭菌合格。(5)存储:灭菌后的医疗设备应放置在无菌包内,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和污染。(6)有效期:注意灭菌后的医疗设备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需重新灭菌。通过以上消毒与灭菌操作规范,可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第9章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9.1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介绍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的核心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医疗安全。本节将介绍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架构及其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9.1.1系统功能(1)设备基础信息管理: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购置日期、使用科室等基本信息的管理。(2)设备使用记录管理: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使用状态等,便于分析设备使用效率。(3)设备维护与维修管理:对设备维护、维修情况进行记录,实现设备故障预警,降低设备故障率。(4)设备效益分析:通过统计设备使用数据,分析设备投资回报率,为医疗机构设备采购提供决策依据。(5)设备质量控制:对设备进行定期质量检测,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提高医疗质量。9.1.2系统架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通常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或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便于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服务器:负责存储和管理医疗设备相关信息,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2)客户端:通过用户界面实现对医疗设备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等操作。(3)数据库:存储医疗设备基础信息、使用记录、维护维修记录等数据。(4)网络:连接服务器和客户端,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9.1.3应用场景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1)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医疗设备的采购、调配、报废等管理工作。(2)临床使用科室:实现医疗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报修等工作。(3)质量控制部门: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检测,保证设备安全、有效。(4)领导决策层:通过系统数据分析,为设备采购、使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9.2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维护与管理医疗设备信息化维护与管理是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疗设备信息化维护与管理的内容。9.2.1设备维护与管理流程(1)设备巡检: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设备保养:根据设备保养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3)设备维修: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设备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