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_第1页
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_第2页
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_第3页
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_第4页
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TOC\o"1-2"\h\u12007第1章医疗机构概述 580221.1医疗机构设置与管理 5170591.2医疗机构职责与义务 619996第2章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646132.1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建立 6327672.2医疗安全管理职责划分 67352.3医疗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 726116第3章医疗质量管理 7170823.1医疗质量指标体系 7322163.1.1医疗质量指标的定义与分类 7280753.1.2医疗质量指标的选择与设定 7153193.1.3医疗质量指标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7135283.2医疗质量监控与评估 7107483.2.1医疗质量监控的组织与管理 7189543.2.2医疗质量评估的方法与流程 8193613.2.3医疗质量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8166483.3医疗质量改进措施 8215023.3.1制定医疗质量改进计划 8236923.3.2实施医疗质量改进项目 8280933.3.3医疗质量改进的持续追踪与评价 8112783.3.4医疗质量改进的经验总结与分享 81059第4章患者安全管理体系 8186184.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8170584.1.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保证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8131344.1.2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应当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并保证患者身份标识的准确性。 8260624.1.3患者就诊、检查、治疗、手术等环节,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过询问、核对身份信息、使用身份标识腕带等方式,保证患者身份的准确无误。 886284.1.4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843524.2用药安全管理制度 9170394.2.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9138834.2.2医务人员应当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9281854.2.3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药品管理机构,负责药品的采购、储存、分发、配送和废弃处理工作。 9189564.2.4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规定,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时发觉并处理药品不良反应。 9140804.2.5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用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929284.3防范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 989994.3.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措施,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9102634.3.2医疗机构应当对病房、卫生间、走廊等区域进行安全评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环境安全。 9213684.3.3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床栏、地垫等。 919054.3.4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9233324.3.5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对患者进行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及生活需求,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97014第5章感染防控管理 9189465.1感染防控组织架构 9193805.1.1建立感染防控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全面负责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 9191965.1.2设立感染防控管理部门,负责日常感染防控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9310385.1.3建立感染防控专业队伍,负责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实施、培训和指导。 10324095.1.4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保证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10165965.2感染防控措施及实施 10151475.2.1制定感染防控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1085105.2.2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防护。 10264165.2.3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 1016735.2.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1020135.2.5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保证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处置。 1033145.2.6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10115105.2.7落实感染防控设施设备配置,保障感染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1081525.3感染监测与报告 10277325.3.1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医疗机构内感染情况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 10321645.3.2开展目标性监测,针对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进行感染防控措施的优化。 10293995.3.3定期分析感染监测数据,发觉感染防控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 10121675.3.4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发觉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 1075635.3.5按照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感染情况,加强感染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10154775.3.6参与区域感染防控协作,共同应对感染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25926第6章医疗废物管理 10227406.1医疗废物分类与收集 10307456.1.1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废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及类别,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1083656.1.2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对各类医疗废物进行明确标识,保证医疗废物在产生、收集、运输过程中不混淆。 10305226.1.3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防渗漏、防破裂、易清洁、易封闭等功能。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别使用不同颜色和标识的收集容器。 1162476.1.4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 11177516.2医疗废物储存与运输 11205606.2.1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废物储存场所,场所应符合以下要求: 11287906.2.2医疗废物储存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禁止露天堆放、混放和长时间存放。 11106286.2.3医疗废物运输应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具备防渗漏、防泄漏、防破损等功能。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医疗废物安全、稳定,防止交叉感染。 11234936.2.4医疗废物运输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熟悉医疗废物运输规定,保证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安全。 11284026.3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 11125586.3.1医疗机构应依法将医疗废物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置。 11193336.3.2医疗废物处理和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178506.3.3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和处置记录制度,详细记录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处理和处置时间、处理和处置单位等信息,保存时间不少于三年。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理和处置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合规。 1111979第7章药事管理 12200077.1药品采购与储存 12316247.1.1药品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采购的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 1284437.1.2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明确药品采购流程、职责分工和审批权限。 12307347.1.3药品采购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保证采购的药品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品种、规格和剂型。 12276467.1.4药品储存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库房,库房内应具备适宜的温湿度、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条件,保证药品质量。 12303097.1.5药品储存应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按批号储存的原则,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12285427.2药品调剂与使用 1267757.2.1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药品调剂部门,负责药品的配制、发放和管理工作。 12310207.2.2药品调剂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进行调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258597.2.3药品调剂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药品发放错误。 12179677.2.4药品使用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剂量、疗程和用药时机。 12156517.2.5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使用监测制度,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12120727.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2256437.3.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2135397.3.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应覆盖所有使用药品的患者,医务人员发觉药品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并记录。 121657.3.3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对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12317577.3.4医疗机构应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325724第8章设备管理与维护 13305078.1医疗设备采购与验收 1318788.1.1采购原则 13147498.1.2验收流程 1320818.2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 138918.2.1使用规范 13225088.2.2维护保养 13218948.2.3培训与考核 13165448.3医疗设备安全管理 1355168.3.1安全防护 13200478.3.2消毒与灭菌 13201978.3.3质量控制 1361978.3.4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14143348.3.5资料管理 143752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 14115299.1医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4239349.1.1建立健全医疗信息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医疗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1444189.1.2制定医疗信息安全政策与策略,保证医疗信息安全与合规性要求得到有效实施。 14119629.1.3加强医疗信息安全技术防护,采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等多层次的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4213699.1.4定期开展医疗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措施,保证医疗信息安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14142009.2患者隐私保护制度 14306479.2.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患者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尊重患者隐私权。 1424219.2.2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和销毁的规范流程,保证患者个人信息安全。 14223289.2.3加强对患者隐私保护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 14137389.2.4对违反患者隐私保护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1443719.3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与维护 14288729.3.1制定医疗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制度,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14146639.3.2加强对医疗信息系统访问权限的管理,实行权限分级审批制度,防止未授权访问。 15124489.3.3定期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152619.3.4建立医疗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因系统故障导致的医疗安全风险。 15127289.3.5加强对医疗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管理,及时修复已知漏洞,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害。 15108609.3.6定期开展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检查与评估,持续优化医疗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153739第10章应急管理与处理 15274171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15785510.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分类 151541010.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监测 151651910.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置 151941910.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与人员准备 15514210.2医疗处理流程 15900910.2.1医疗的定义与分级 15286110.2.2医疗的报告与初步调查 152796710.2.3医疗的处理流程与措施 161104510.2.4医疗的赔偿与补偿 162830310.3医疗纠纷处理与调解 162884210.3.1医疗纠纷的定义与分类 163129610.3.2医疗纠纷的协商与调解 16383410.3.3医疗纠纷的法律途径解决 162272710.3.4医疗纠纷的防范与长效机制建设 16第1章医疗机构概述1.1医疗机构设置与管理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场所,其设置与管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设置应遵循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机构设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区域卫生规划:根据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布局,保证医疗机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2)医疗机构类别:根据医疗服务需求,设置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3)医疗技术标准:医疗机构应具备一定的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4)人员配置: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医疗、护理、医技等各类专业人员,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机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2)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3)财务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设备管理:加强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和维护管理,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有效。1.2医疗机构职责与义务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承担以下职责与义务:(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2)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益,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3)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开展医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5)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医疗救援。(6)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7)开展医疗科研和教育培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8)加强与上下级医疗机构、其他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作,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机构应认真履行以上职责与义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第2章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架构2.1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建立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形成明确的组织架构,保证医疗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应包括以下层级:(1)医疗机构最高管理层,负责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及医疗安全工作总体目标,并对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2)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机构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医疗安全管理工作。(3)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医疗安全培训与教育、监督医疗安全指标的落实等。(4)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医疗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保证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在科室内的有效执行。2.2医疗安全管理职责划分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内各成员应明确职责,具体如下:(1)医疗机构最高管理层:负责制定医疗安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保证医疗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2)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工作计划,组织医疗安全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对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价。(3)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组织医疗安全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医疗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4)临床科室:负责落实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安全事件。2.3医疗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内成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医疗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医疗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学习。(2)医疗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3)医疗安全事件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4)定期举办医疗安全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全员医疗安全意识。(5)鼓励员工参加国内外医疗安全管理培训和学习,提升医疗安全管理水平。第3章医疗质量管理3.1医疗质量指标体系3.1.1医疗质量指标的定义与分类医疗质量指标是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量化评价的依据。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3.1.2医疗质量指标的选择与设定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国家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科学选择和设定医疗质量指标。指标应具有代表性、敏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3.1.3医疗质量指标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指标数据收集、报送和统计分析制度,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3.2医疗质量监控与评估3.2.1医疗质量监控的组织与管理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质量监控部门,负责医疗质量的日常监控和管理工作。3.2.2医疗质量评估的方法与流程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工作。评估流程应包括数据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3.2.3医疗质量问题的识别与处理医疗机构应通过医疗质量监控与评估,发觉医疗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降低医疗风险。3.3医疗质量改进措施3.3.1制定医疗质量改进计划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质量评估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医疗质量改进计划。3.3.2实施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质量改进计划,开展具体项目,提高医疗质量。3.3.3医疗质量改进的持续追踪与评价医疗机构应持续追踪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效果,定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改进措施。3.3.4医疗质量改进的经验总结与分享医疗机构应总结医疗质量改进的经验,开展内部交流与分享,促进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第4章患者安全管理体系4.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4.1.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保证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4.1.2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应当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并保证患者身份标识的准确性。4.1.3患者就诊、检查、治疗、手术等环节,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过询问、核对身份信息、使用身份标识腕带等方式,保证患者身份的准确无误。4.1.4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4.2用药安全管理制度4.2.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4.2.2医务人员应当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4.2.3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药品管理机构,负责药品的采购、储存、分发、配送和废弃处理工作。4.2.4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规定,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时发觉并处理药品不良反应。4.2.5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用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用药安全水平。4.3防范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4.3.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措施,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4.3.2医疗机构应当对病房、卫生间、走廊等区域进行安全评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环境安全。4.3.3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床栏、地垫等。4.3.4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4.3.5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对患者进行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及生活需求,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制度应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完善。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患者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第5章感染防控管理5.1感染防控组织架构5.1.1建立感染防控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全面负责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5.1.2设立感染防控管理部门,负责日常感染防控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5.1.3建立感染防控专业队伍,负责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实施、培训和指导。5.1.4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保证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5.2感染防控措施及实施5.2.1制定感染防控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5.2.2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防护。5.2.3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5.2.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5.2.5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保证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处置。5.2.6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5.2.7落实感染防控设施设备配置,保障感染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5.3感染监测与报告5.3.1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医疗机构内感染情况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5.3.2开展目标性监测,针对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进行感染防控措施的优化。5.3.3定期分析感染监测数据,发觉感染防控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5.3.4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发觉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5.3.5按照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感染情况,加强感染信息的沟通与交流。5.3.6参与区域感染防控协作,共同应对感染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6章医疗废物管理6.1医疗废物分类与收集6.1.1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废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及类别,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放射性废物。6.1.2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对各类医疗废物进行明确标识,保证医疗废物在产生、收集、运输过程中不混淆。6.1.3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防渗漏、防破裂、易清洁、易封闭等功能。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别使用不同颜色和标识的收集容器。6.1.4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应按照规定进行废弃,禁止重复使用;(2)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进行收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3)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振动、撞击,防止废物包装破损。6.2医疗废物储存与运输6.2.1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废物储存场所,场所应符合以下要求:(1)地面平整、防渗漏、易于清洁;(2)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防止恶臭、有害气体积聚;(3)有足够的储存空间,保证医疗废物分类存放,避免混淆。6.2.2医疗废物储存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禁止露天堆放、混放和长时间存放。6.2.3医疗废物运输应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具备防渗漏、防泄漏、防破损等功能。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医疗废物安全、稳定,防止交叉感染。6.2.4医疗废物运输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熟悉医疗废物运输规定,保证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安全。6.3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6.3.1医疗机构应依法将医疗废物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置。6.3.2医疗废物处理和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感染性废物应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2)病理性废物应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3)药物性废物应依法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4)化学性废物应进行中和、稳定化处理,保证安全处置;(5)放射性废物应依法交由具备放射性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6.3.3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和处置记录制度,详细记录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处理和处置时间、处理和处置单位等信息,保存时间不少于三年。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理和处置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合规。第7章药事管理7.1药品采购与储存7.1.1药品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采购的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7.1.2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明确药品采购流程、职责分工和审批权限。7.1.3药品采购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保证采购的药品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品种、规格和剂型。7.1.4药品储存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库房,库房内应具备适宜的温湿度、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条件,保证药品质量。7.1.5药品储存应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按批号储存的原则,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药品安全、有效。7.2药品调剂与使用7.2.1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药品调剂部门,负责药品的配制、发放和管理工作。7.2.2药品调剂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进行调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7.2.3药品调剂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药品发放错误。7.2.4药品使用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剂量、疗程和用药时机。7.2.5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使用监测制度,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7.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7.3.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7.3.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应覆盖所有使用药品的患者,医务人员发觉药品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并记录。7.3.3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对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措施。7.3.4医疗机构应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第8章设备管理与维护8.1医疗设备采购与验收8.1.1采购原则医疗机构应按照实际需求、功能用途、质量标准及经济效益原则,合理采购医疗设备。采购过程应公开透明,保证设备质量与安全。8.1.2验收流程医疗设备到货后,应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功能、功能、安全性等方面。验收合格后,设备方可投入使用。8.2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8.2.1使用规范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对于高风险设备,应实行专人负责、专机管理。8.2.2维护保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检查和维修。发觉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8.2.3培训与考核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方法。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操作相应设备。8.3医疗设备安全管理8.3.1安全防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设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造成伤害。8.3.2消毒与灭菌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消毒与灭菌,防止交叉感染。8.3.3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测,保证设备在有效期内保持良好的功能。8.3.4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发觉不良事件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8.3.5资料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设备资料管理制度,对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的资料进行归档管理,以备查阅。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9.1医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9.1.1建立健全医疗信息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医疗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9.1.2制定医疗信息安全政策与策略,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