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规范_第1页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规范_第2页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规范_第3页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规范_第4页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规范TOC\o"1-2"\h\u11419第1章医疗废物管理概述 466211.1医疗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4127721.2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管理原则 413975第2章医疗废物收集与包装 5157662.1收集容器及包装材料的要求 5140842.1.1收集容器 5303182.1.2包装材料 5287372.2收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268842.2.1分类收集 6247572.2.2人员防护 6219312.2.3收集操作 673902.3医疗废物包装的标准操作流程 6262262.3.1准备工作 6142972.3.2收集废物 6220612.3.3包装废物 6114652.3.4标识和记录 66305第3章医疗废物暂存管理 7145303.1暂存场所设置与要求 7218433.1.1场所设置 7207243.1.2设施要求 7208713.2暂存场所的日常管理 7325383.2.1储存管理 729253.2.2人员管理 7323833.2.3记录与报告 760393.3医疗废物的转运操作 815613.3.1转运前准备 869463.3.2转运操作 8206173.3.3转运后处理 820546第4章医疗废物运输规范 8145874.1运输车辆及人员要求 8123034.1.1车辆要求 8154304.1.2人员要求 8296304.2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9265464.2.1装卸作业 9288494.2.2运输途中 9192814.3跨区域运输的管理 9117824.3.1跨区域运输申请 9296564.3.2跨区域运输过程管理 9183094.3.3跨区域运输应急处理 920548第5章医疗废物处理技术 1043865.1物理处理技术 10189195.1.1破碎技术 10182855.1.2输送与储存 10188235.1.3焚烧技术 10155285.2化学处理技术 10314045.2.1消毒技术 10121185.2.2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 10262135.3生物处理技术 1078115.3.1填埋技术 1022975.3.2厌氧消化技术 10207605.4处理技术的选择与评价 11251895.4.1选择原则 11125315.4.2评价方法 1116283第6章医疗废物焚烧处理 11244776.1焚烧设备与技术要求 11109676.1.1焚烧设备选择 11229976.1.2焚烧技术要求 1190996.1.3焚烧设备操作与维护 11266946.2焚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126856.2.1废气处理 12202616.2.2废水处理 12221216.2.3噪音与振动控制 12316266.3焚烧残渣的处理与处置 1262846.3.1焚烧残渣的收集与储存 1294096.3.2焚烧残渣的处理 12320376.3.3焚烧残渣的处置 1218657第7章医疗废物消毒与灭菌 12171877.1消毒与灭菌方法的选择 12264797.1.1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 12325127.1.2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 13127687.2常用消毒剂及使用方法 13224607.2.1氯制剂: 13269147.2.2过氧化氢: 13124677.2.3乙醇: 1363097.3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 13202407.3.1物理监测: 1388257.3.2化学监测: 13163657.3.3生物监测: 1328021第8章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管理 14113608.1设施运行与维护 14198498.1.1运行监控 14294438.1.2维护保养 14162928.1.3检测与校准 14232338.2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 1476448.2.1人员培训 1443238.2.2操作规范 14219418.2.3持续教育 14298808.3安全生产管理 14147778.3.1安全生产责任制 1413558.3.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542918.3.3安全生产检查 15107588.3.4应急管理 15226948.3.5处理 155432第9章医疗废物监管与执法 1579689.1监管体系与职责分工 15142779.1.1监管体系 15110529.1.2职责分工 15142409.2执法检查与处罚 15169559.2.1执法检查 1699089.2.2处罚 16286349.3医疗废物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6262119.3.1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16112079.3.2医疗废物处理单位的法律责任 16173609.3.3其他相关法律责任 1622925第10章医疗废物处理应急预案 173161610.1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订 171384910.1.1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为加强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 17182810.1.2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遵循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快速反应、科学处理的原则。 171099010.1.3应急预案的制定:由医疗废物处理单位负责组织编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72829210.1.4应急预案的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73169810.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172377710.2.1突发事件的报告与评估:发觉医疗废物处理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171106710.2.2应急处置措施:根据事件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隔离污染区域、疏散周边人员、控制污染源、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等。 17160910.2.3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舆论,避免恐慌情绪蔓延。 17479910.2.4跨部门协同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保证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7120110.3应急资源保障与培训演练 172260310.3.1应急资源保障: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保障制度,保证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等方面的储备充足,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 172121210.3.2应急培训:定期组织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素质。 172815710.3.3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173156110.4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 183118010.4.1应急预案的评估:在每次应急演练和实际应急事件处理结束后,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1895910.4.2应急预案的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和有效实施。 18第1章医疗废物管理概述1.1医疗废物的定义与分类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可分为以下五类:(1)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2)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尸体等废物。(3)损伤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锐器、玻璃、金属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废物。(4)药物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过期、变质、淘汰或实验研究中产生的废弃药品及其包装物。(5)化学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爆炸性等性质的废物。1.2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管理原则医疗废物具有以下危害:(1)生物危害:医疗废物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2)化学危害:部分医疗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爆炸性等性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3)物理危害:如锐器、玻璃等废物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医疗废物管理原则如下:(1)分类收集:按照医疗废物的分类,实行分类收集,避免不同类别废物混合。(2)安全包装: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保证废物在运输、储存和处理过程中不会泄漏、破损。(3)及时转运:医疗废物产生后,应及时转运至暂时贮存地点,并定期送往专业处理设施。(4)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应送至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保证处理效果符合国家标准。(5)全程监管: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等环节应实施严格监管,保证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6)人员培训: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对医疗废物危害的认识和处理能力。(7)应急处置:制定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预案,应对突发事件,保证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第2章医疗废物收集与包装2.1收集容器及包装材料的要求2.1.1收集容器(1)医疗废物应使用专用、有明显标识的收集容器进行收集。(2)收集容器应具备防渗、防漏、防挥发、防破碎等功能,保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和交叉污染。(3)收集容器材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耐腐蚀、易清洁、易消毒等特点。(4)收集容器分为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两种,应根据医疗废物的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收集容器。2.1.2包装材料(1)医疗废物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防止废物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泄露、挥发。(2)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耐撕裂、耐摩擦、防渗漏等特点。(3)包装材料应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2.2收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2.1分类收集(1)医疗废物应按照类别进行分类收集,严禁将不同类别的废物混合收集。(2)对具有感染性、毒性、腐蚀性、放射性等特性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2.2.2人员防护(1)收集医疗废物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废物分类和包装要求。(2)收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保证自身安全。2.2.3收集操作(1)收集废物时,应保证废物不外露,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2)收集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和碰撞,防止废物破损、泄露。2.3医疗废物包装的标准操作流程2.3.1准备工作(1)检查收集容器和包装材料,保证完好无损。(2)根据废物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收集容器和包装材料。2.3.2收集废物(1)将废物按照分类要求放入相应的收集容器。(2)废物放入收集容器时,应保证废物不超出容器容积,避免浪费包装材料。2.3.3包装废物(1)将装有废物的收集容器进行密封,保证废物不泄露、挥发。(2)根据废物包装要求,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保证包装牢固、稳定。2.3.4标识和记录(1)在包装物上粘贴明显的医疗废物标识,标明废物种类、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等信息。(2)对包装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废物种类、数量、包装时间等,以便追溯和监管。第3章医疗废物暂存管理3.1暂存场所设置与要求3.1.1场所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应设立在医疗机构内便于管理、远离人群密集区域的位置。暂存场所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单独设置,与其他区域明确划分;(2)有明显的警示标识,便于识别;(3)具备防渗、防漏、防鼠、防虫等基本条件;(4)通风良好,避免恶臭、有害气体积聚。3.1.2设施要求暂存场所应配备以下设施:(1)封闭式废物暂存容器,容器材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2)废物称重设备,便于统计废物产生量;(3)消毒设施,保证废物暂存过程中的卫生安全;(4)安全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5)必要的消防设施。3.2暂存场所的日常管理3.2.1储存管理(1)医疗废物应按照类别分别存放,严禁混合存储;(2)废物容器应定期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污染;(3)废物暂存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期限,应及时转运;(4)废物容器应密封,避免废物泄漏、挥发。3.2.2人员管理(1)明确责任人,负责暂存场所的日常管理;(2)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定期参加培训;(3)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暂存场所。3.2.3记录与报告(1)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暂存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废物来源、种类、数量、处理时间等;(2)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医疗废物暂存情况。3.3医疗废物的转运操作3.3.1转运前准备(1)确认废物种类、数量,保证符合相关规定;(2)检查废物包装,保证密封、无破损;(3)检查转运设备,保证正常运行;(4)制定转运计划,明确路线、时间等。3.3.2转运操作(1)严格按照规定路线进行转运,避免经过人群密集区域;(2)转运过程中,保证废物包装完好,防止废物泄漏;(3)转运过程中,如发生废物泄漏、丢失等意外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4)到达目的地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废物交接。3.3.3转运后处理(1)清洁转运设备,避免交叉污染;(2)对废物暂存场所进行消毒,保证卫生安全;(3)记录转运相关信息,以便追溯。第4章医疗废物运输规范4.1运输车辆及人员要求4.1.1车辆要求(1)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应具备完善的封闭、防渗漏、防污染等功能,保证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泄漏、扬撒等。(2)车辆应定期进行维护、检修,保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并持有有效的检验合格证明。(3)车辆应明显标识为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并在明显位置设置警示标志。4.1.2人员要求(1)从事医疗废物运输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医疗废物的性质、危害及处理方法。(2)运输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掌握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3)运输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状况,无传染性疾病,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4.2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4.2.1装卸作业(1)装卸医疗废物时,应采取防渗漏、防污染措施,避免废物直接接触地面。(2)装卸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止包装破损,造成二次污染。(3)装卸作业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4.2.2运输途中(1)运输途中应保持车辆行驶稳定,遵守交通规则,保证安全。(2)运输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废物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3)运输途中如发生意外,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泄漏、扩散,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4.3跨区域运输的管理4.3.1跨区域运输申请(1)医疗废物跨区域运输应提前向目的地环保部门申请,取得同意后方可进行。(2)申请时应提交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包装方式、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相关信息。4.3.2跨区域运输过程管理(1)跨区域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运输途经地的环保法规和交通规则。(2)运输途中应保持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系,及时报告运输进展情况。(3)跨区域运输结束后,应及时向目的地环保部门报告运输结果,并做好运输记录。4.3.3跨区域运输应急处理(1)跨区域运输过程中,如发生意外,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泄漏、扩散。(2)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发生地环保部门和目的地环保部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第5章医疗废物处理技术5.1物理处理技术5.1.1破碎技术物理处理技术首先是对医疗废物进行破碎,以减小废物体积,便于运输和后续处理。破碎技术包括机械破碎、超声波破碎等。5.1.2输送与储存破碎后的医疗废物通过专用输送设备,如螺旋输送机、皮带输送机等,运至储存区域。储存区域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保证废物安全、卫生。5.1.3焚烧技术焚烧是物理处理技术中的一种,通过高温氧化分解医疗废物,实现无害化处理。焚烧设备需符合国家环保要求,保证焚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达到标准。5.2化学处理技术5.2.1消毒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消毒技术,利用化学消毒剂(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对医疗废物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5.2.2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于含有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有害成分的医疗废物,可采用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将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固定在固化剂中,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5.3生物处理技术5.3.1填埋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填埋技术,将医疗废物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填埋,利用微生物分解废物中的有机物质。5.3.2厌氧消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利用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医疗废物中的有机物质,产生甲烷等可再生能源。5.4处理技术的选择与评价5.4.1选择原则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废物种类、性质、处理规模、投资预算等因素综合分析,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处理过程中人员、环境安全;(2)高效性:提高废物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3)环保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可持续:考虑资源回收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5.4.2评价方法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技术成熟度:分析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和经验;(2)处理效果:评估技术对废物的处理效果,如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3)经济性:计算投资、运行成本及收益,评价经济效益;(4)环境影响:评估处理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5)社会影响:分析技术对当地居民、政策法规、社会观念等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为医疗废物处理技术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第6章医疗废物焚烧处理6.1焚烧设备与技术要求6.1.1焚烧设备选择医疗废物焚烧处理应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焚烧设备。设备选型应根据废物种类、处理规模、投资预算等因素综合考虑。焚烧设备应具备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特点。6.1.2焚烧技术要求(1)焚烧温度:焚烧炉膛内温度应控制在850℃以上,保证废物充分燃烧。(2)焚烧时间:废物在炉膛内停留时间应不小于1秒,保证废物完全分解。(3)燃烧方式:采用往复式、旋转式或其他先进燃烧方式,使废物燃烧充分。6.1.3焚烧设备操作与维护(1)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定期对焚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建立设备运行档案,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设备故障。6.2焚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6.2.1废气处理(1)焚烧废气应采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保证排放达标。(2)废气处理设备应根据废气成分、排放标准等因素选择,包括但不限于脱硝、脱硫、除尘等设施。6.2.2废水处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进行处理,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6.2.3噪音与振动控制(1)焚烧设备应采取隔音、减振等措施,降低噪音和振动。(2)厂界噪音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6.3焚烧残渣的处理与处置6.3.1焚烧残渣的收集与储存(1)焚烧残渣应进行分类收集,防止交叉污染。(2)焚烧残渣储存设施应具备防渗、防漏、防扬尘等功能。6.3.2焚烧残渣的处理(1)焚烧残渣应采用稳定化/固化处理技术,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2)处理后的焚烧残渣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6.3.3焚烧残渣的处置焚烧残渣的处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固体废物处置的规定,采取安全、环保的处置方式,如填埋、资源化利用等。第7章医疗废物消毒与灭菌7.1消毒与灭菌方法的选择医疗废物在处理过程中,消毒与灭菌是保证其安全性的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根据医疗废物的种类、特性及危害程度,选择以下消毒与灭菌方法:7.1.1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1)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废物,如器械、敷料等。(2)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空气、液体等非固体废物的消毒。(3)微波消毒:适用于固体废物,如病理组织、生物制品等。7.1.2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1)氯制剂:适用于液体废物、器械等。(2)过氧化氢:适用于空气、器械、生物制品等。(3)乙醇:适用于器械、皮肤表面等。7.2常用消毒剂及使用方法7.2.1氯制剂:(1)使用浓度:有效氯浓度一般为1000mg/L。(2)使用方法:将氯制剂稀释至规定浓度,浸泡废物30分钟以上。7.2.2过氧化氢:(1)使用浓度:一般为1%至2%。(2)使用方法:将过氧化氢稀释至规定浓度,浸泡废物60分钟以上。7.2.3乙醇:(1)使用浓度:一般为75%。(2)使用方法:将乙醇涂抹于废物表面,保持湿润状态30分钟以上。7.3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为保证消毒与灭菌效果,应对以下方面进行监测:7.3.1物理监测:(1)高压蒸汽灭菌:通过温度、压力表进行监测,保证达到规定的温度和时间。(2)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强度计进行监测,保证紫外线强度达到规定值。7.3.2化学监测:(1)氯制剂:使用余氯测定仪进行监测,保证余氯浓度达到规定值。(2)过氧化氢: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或使用过氧化氢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3)乙醇:通过观察废物表面湿润状态进行监测。7.3.3生物监测:(1)使用生物指示剂进行监测,如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2)定期对废物进行采样,进行细菌培养,以保证消毒与灭菌效果。通过以上监测手段,保证医疗废物消毒与灭菌的效果,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第8章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管理8.1设施运行与维护8.1.1运行监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应建立健全运行监控体系,保证设施运行稳定、安全。运行过程中应实时记录各项参数,并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8.1.2维护保养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施处于良好状态。维护保养内容包括设备检查、维修、更换零部件等,具体周期应根据设备类型和使用情况确定。8.1.3检测与校准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关键部件进行检测与校准,保证设施运行效果符合国家标准。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检测。8.2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8.2.1人员培训对新入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医疗废物处置知识、操作技能、安全防护等方面。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8.2.2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医疗废物处置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应急预案等。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医疗废物安全、高效处置。8.2.3持续教育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持续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及安全意识。8.3安全生产管理8.3.1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8.3.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培训等。8.3.3安全生产检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发觉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保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安全运行。8.3.4应急管理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8.3.5处理对发生的安全生产进行严肃处理,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报告情况。第9章医疗废物监管与执法9.1监管体系与职责分工9.1.1监管体系医疗废物监管体系由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构成。各级应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监管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保证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处理。9.1.2职责分工(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制定医疗废物处理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时贮存和内部转运等工作。(2)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医疗废物处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等进行审批,并对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进行监管。(3)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负责对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包括非法收集、运输、处理医疗废物等。(4)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医疗废物监管工作。9.2执法检查与处罚9.2.1执法检查各级卫生健康、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执法等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过程的执法检查,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行为。9.2.2处罚对违反医疗废物处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以下处罚:(1)警告、罚款;(2)没收违法所得;(3)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4)责令停产停业;(5)行政拘留;(6)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3医疗废物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9.3.1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医疗废物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1)未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2)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暂时贮存和内部转运;(3)未将医疗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4)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