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块弃耕的农田,生活着某种老鼠,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马尾松林。这片马尾松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群落。下列有关该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比从裸岩开始的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短B.该稳定的群落属于顶极群落C.当该种老鼠的种群数量为K/2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该稳定的群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图是二倍体动物体内的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该图所处分裂时期是A.前期 B.中期C.后期 D.末期3.下列关于细胞核各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核膜属于生物膜系统B.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和RNA的载体C.核仁与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核孔有利于DNA和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4.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中所有鱼类的总和B.生活在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C.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5.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细胞内液C.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乙、丙中D.丁中O2浓度一定比甲中高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入下丘脑产生冷觉,提醒人添加衣物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使组织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多C.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散热量大于产热量D.在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无关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如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__。(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昆虫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8.(10分)在l~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A图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B图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图。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1)请将A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天至第3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3天至第6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C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________9.(10分)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图乙中B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2)二化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通常会用农药来防治。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块1000m2的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二化螟数量(只)151815191514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3)如下图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相似,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年。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结构图像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10.(10分)一处弃耕农田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可以演变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从农田到草本植物,到灌木植物,最后到乔木植物这几个阶段。(1)从农田演替到森林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将会_________(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其___________稳定性将会不断增强。(2)在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答出2点即可)。(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11.(15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经过多次这样的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存在不同形式的信号的转化B.铃声刺激,狗不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属于无关刺激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D.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详解】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要经历的时间短,A正确。B、因为群落进入非常稳定的阶段,所以属于顶级群落,B正确。C、在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是大于死亡率的,并且差值最大,C错误。D、该稳定的群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故选C。2、B【解析】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有丝分裂特点:前期:仁膜消失两体现;中期:点排中央体明显;后期:均分牵拉到两极;末期:仁膜重现两体消。【详解】据图分析,图中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3、A【解析】A、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A正确;B、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B错误;C、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D、DNA是不能出细胞核的,D错误。故选A。【点睛】核膜和核孔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虽然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但仍然具有选择性,如细胞核中的DNA就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4、B【解析】1、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详解】A、鱼类有多种,如草鱼、鲢鱼等,不是同种生物,湖泊中所有鱼类属于多个种群,A错误;B、生活在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C、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为一个群落,C错误;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属于多个种群,D错误。故选B。5、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由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过程1、5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B、乙表示的是血浆,B错误;C、淋巴(丙)中和血浆(乙)中都存在淋巴细胞,C正确;D、细胞内液中氧气的浓度最低,D错误。故选C。6、B【解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当受到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入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提醒人多穿衣物,A错误;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感受器产生的相应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体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促进机体产热,B正确;C、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的作用,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多,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散热量与产热量相对平衡,C错误;D、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所以中暑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也有关,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①.基因库②.生殖隔离③.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④.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4)①.70%②.42%【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和第一代中基因频率相同。【小问1详解】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小问2详解】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小问3详解】种群A、种群B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或者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小问4详解】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因此A的基因频率=(550×2+300)/2000=70%,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较为简单,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8、(1).(2).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3).数量增加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4).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pH的变化等)(5).捕食(6).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解析】据图A分析,1到3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3到6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6天后种群数量减少。图B中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C中细菌和小球藻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详解】(1)根据A图分析,根据细菌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第1天时生长速度基本为0,随后开始增加,到第2天为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第3天到第6天,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生长速度为0,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生长速度继续下降。则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为:(2)由A图可知,瓶内在第1天至第3天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第3天至第6天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内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争等),种群数量不变。(3)由B图可知,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4)由C图可知,细菌和小球藻互利共生,由于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点睛】本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考查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锻炼了学生审题及识图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道好题。9、(1)①.J形②.C③.增长型(2)①.16只/m2②.抽样检测法(3)①.C②.10③.16-20年④.A【解析】1.抽样检测法的操作: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可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且为J型增长。分析图乙:A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B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B-C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小问1详解】甲图所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种群增长率为定值,故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在B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数量约为K/2,其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小问2详解】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时,对样方中的数量需求得平均值,因此,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由于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调查。【小问3详解】图甲曲线所示种群在4~10年中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第8年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故与图乙中的C衰退型相对应。根据甲图,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的时间段是16-20年,因为该时间段内λ大于1且值不变,即此时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为增长型,与图乙中A相对应。【点睛】熟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及两种类型的曲线变化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0、①.次生②.增大③.抵抗力④.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⑤.太阳能⑥.初级消费者、分解者⑦.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或: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演替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