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 海安高二上生物期末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 海安高二上生物期末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 海安高二上生物期末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 海安高二上生物期末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 海安高二上生物期末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海安高二上生物期末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某实验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某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效应,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抑制该植物根的生长B.促进该植物的茎和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C.该植物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相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茎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2.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免疫器官都可以生成免疫细胞,并让其成熟或集中分布B.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受体来识别抗原的C.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及癌细胞,发挥的是免疫防御的功能D.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3.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4.生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这种突变易发生在()A.减数第一次分裂时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C.细胞分裂的间期D.细胞的分裂期5.下列选项不属于内环境失调的是()A.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出现晕厥难受等现象 B.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心跳急促,呼吸加快C.秋季穿得单薄引起感冒流涕 D.人体长期不摄取足量碘元素引起脖子肿大6.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①顶体反应②透明带反应③卵细胞膜封闭作用④精子穿越放射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7.在研究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作用机制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鼠延髓的A区注射1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可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为了进一步确认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区,下面哪个实验是没有必要做的()A.在A区注射1微升蒸馏水B.在A区注射1微升生理盐水C.在延髓内的B区注射1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D.对大鼠只做同样的创伤处理,不注射任何物质8.(10分)下图是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获得的抗体1和抗体2结构完全相同B.②过程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C.抗体1的制备过程涉及细胞筛选,但抗体2的制备不涉及D.抗体2的制备利用了基因工程,⑥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二、非选择题9.(10分)冬季昼夜温差大,是每年“流感”的高发期。新冠肺炎的某些症状与病毒性流感的症状相似,这给新冠肺炎的防控增加了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甲型流感病毒是使人患流感的常见病原体,其侵入人体后,会刺激______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以抑制_____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对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机体则需要通过___________以释放病毒。(2)某人患流感发烧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体温高于38.5℃时,应及时服用退烧药物。退烧过程中,机体增加散热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3)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主要措施,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假设有人接种新冠疫苗后,仍被病毒侵染而得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这些非生物因素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等。(3)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其________,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4)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取样深度(c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0-10常规农业151.06有机农业191.23无公害农业171.1010-20常规农业131.00有机农业181.11无公害农业161.07(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12.凤丹是一种油用牡丹,因其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亚麻酸含量超过40%,被称为“液体黄金”。实验人员以凤丹种子为实验对象,探究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利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种子萌发率=(发芽种子粒数/实验种子总粒数)×100%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浓度单位为mg/L)处理S1S2S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名称CK乙烯利赤霉素吲哚乙酸浓度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本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2)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作用,其优点是_________(至少答两点)。(3)据表分析,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具体表现为_________。(4)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烯利,吲哚乙酸对凤丹种子萌发起_________作用。(5)科学家发现在凤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说明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该植物根的生长量大于生长素浓度为0时,故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促进该植物根的生长,A错误;B、促进该植物的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为10-8mol/L左右,促进该植物的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为10-6mol/L左右,B正确;C、该植物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C正确;D、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茎的作用效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D正确。故选A。2、D【解析】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它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详解】A、免疫细胞来自于造血干细胞,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长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A错误;B、识别抗原的受体位于细胞外表面,B错误;C、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及癌细胞,发挥免疫监视功能,C错误;D、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正确。故选D。3、B【解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上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③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条件的影响,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正确;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B。4、C【解析】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等影响引起的突变称为基因突变,易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详解】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等导致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该突变称为基因突变,易发生于DNA复制时期,即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5、B【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出现晕厥难受等现象是体内产热无法散出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A正确;B、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有利于体内过多的热量散失,心跳急促,呼吸加快是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从而快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B错误;C、秋季穿得单薄是机体产热低于散热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最终表现为感冒流涕,C正确;D、人体长期不摄取足量碘元素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引起脖子肿大的现象,这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D正确。故选B。6、B【解析】受精:(1)精子获能: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2)卵子的准备:卵子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到减Ⅱ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3)受精过程:获能的精子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卵通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互识别→精子遗传物质进入卵细胞。【详解】精子与卵子结合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第二道反应是卵细胞膜封闭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7、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的作用机制,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尼可刹米的有无,根据题意,实验中在大鼠延髓的A区注射1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根据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那么对照组在A区应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以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题目中为了确定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区所致,那么还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延髓的B区同样注射1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观察现象,同时为了排除实验中创口的影响还要设计空白对照组。【详解】A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A区注射1微升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处理,A正确,B错误;C、为了进一步确认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区,因此应该在延髓内的B区注射1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作为对照处理,C错误;D、设置空白对照组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大鼠只做同样的创伤处理,不注射任何物质,D错误。故选A。8、B【解析】据图分析,细胞A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Y表示杂交瘤细胞,①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②过程动物细胞培养,③过程提取信使RNA,④过程表示逆转录,⑤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⑥表示导入受体细胞。抗体1的产生是单克隆抗体,而抗体2是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详解】A、Y细胞是杂交瘤细胞,遗传物质来自于小鼠瘤细胞和细胞A,抗体1是由此杂交瘤细胞生产的。抗体2是利用转基因工程生产的,由于大肠杆菌没有内质网,不能对分泌蛋白进行加工,故抗体1和抗体2结构不完全相同,A错误;B、②过程中经过选择性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过多次筛选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够分泌抗体的细胞,B正确。C、②处需要通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得到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Y细胞;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导入过程的成功率较低,所以也需要筛选,C错误;D、⑥表示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而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1)①.B细胞和记忆B细胞②.病毒的繁殖③.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促使其裂解(2)①.大于②.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3)①.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②.新冠肺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特定疫苗(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含量较少【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大多数的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引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大量产生抗体,并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清除抗原,当机体再次感染相同抗原,会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2、细胞免疫过程: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此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小问1详解】体液免疫中,B细胞和记忆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的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以抑制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对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会引发机体的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促使靶细胞裂解,以释放病毒。【小问2详解】“发烧”至38.5°C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机体散热增加的主要方式有通过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小问3详解】新冠疫苗的本质是抗原,接种新冠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一方面,因为新冠病毒是单链结构的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另一方面,特定疫苗(抗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即抗体具有特异性;此外可能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含量较少,这三方面都可能导致接种新冠疫苗后,仍被病毒侵染而得病。【点睛】本题以新冠肺炎为素材,考查免疫调节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知细胞免疫和题意免疫的过程,掌握疫苗的应用,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并能结合题意准确作答。10、(1).温度、水分等(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出生率(5).天敌(6).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解析】种群基本特征:1、种群的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3、种群的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4、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详解】(1)由题图信息可知: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会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3)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产卵,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为控制其数量增长,又避免环境污染,可适当引入其天敌。(4)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为预防“蝗灾”,可通过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措施来降低蝗虫数量。【点睛】本题以东亚飞蝗为素材,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明确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11、①.流入下一个营养级②.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③.垂直④.有机农业⑤.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⑥.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⑦.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解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12、(1)激素的种类和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