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年下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①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③D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④正常情况下,ABC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A.②③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C表示细胞内液,①错误;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组织液中,②正确;D三是淋巴,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③正确;正常情况下,ABC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④错误。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有②③,故选A。2.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b中有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c中含有激素和各种消化酶D.抗体、胰岛素、氨基酸、糖原都是细胞外液中的成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c中含有激素,不会含有各种消化酶,C错误,抗体、胰岛素、氨基酸是细胞外液中的成分,糖原位于肝细胞或肌细胞中,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名师点睛】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特点及常考角度:1.特点: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2.常考角度:①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通过无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以获得能量。②制备细胞膜的最佳材料。③寿命较短,体现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依存关系。④以协助扩散方式吸收葡萄糖。3.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物质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D.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答案】C【解析】只有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才能保证内环境各成分的相对稳定,因此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A正确;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D正确。4.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一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答案】B【解析】内环境正常状态下可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通常检测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是否受到病毒侵染,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项正确;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项错误;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但题干事实不能说明内环境的变化影响细胞代谢,D项错误。5.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B【解析】由图甲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项正确;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乙图中a、c为未兴奋部位,b为兴奋部位,B项错误;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C项正确;甲图的⑥为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正确。【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反射弧【名师点睛】本题以“反射弧模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垂体分泌的多肽,是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的常用药。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ACTH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B.ACTH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发育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C.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D.治疗婴儿痉挛症时,ACTH可以采用注射或口服的方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ACTH为垂体分泌的多肽,故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A正确;ACTH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发育及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根据反馈调节,过量使用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C正确;ACTH为多肽,治疗时需采用注射的方法,口服会因为水解而失效,D错误。【考点定位】动物激素调节【名师点睛】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方法有:1.饲喂法;2.注射法;3.切除法;4移植法。饲喂法对应的激素必需是小分子,不能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水解而失去其作用;能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水解而失去其作用的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肽必需用注射法补充。7.甲图表示缩手反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丙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图丙中的a、b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下列选项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中若在c处给予一刺激,则在a、b、c、d、e、f处能够测到电位变化的是a、b、cB.乙图B中有接受A中物质的受体,它的本质是糖蛋白,A能与突触前膜融合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C.丙图中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a发生一次偏转,b不偏转D.反射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兴奋在乙图中A部分的传导【答案】D【解析】分析图甲客户组e上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f是感受器,在突触上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在c处给予一个刺激,在a、b、c能检测到电位变化,A正确。乙图B是突触后膜有接受A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的受体,本质是糖蛋白,A突触小泡能与突触前膜融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丙图当A点受到刺激后,a发生一次偏转,b不会兴奋所以不会偏转,C正确。反射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突触数目的多少,D错误。点睛:分析位点是否能检测到电位变化,一定要遵循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8.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细胞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C.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决定的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答案】C【解析】依题意可知: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因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当所有的载体蛋白都参与转运时,葡萄糖的转运速率达到最大值,不再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增大,B错误;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D错误。9.若图1、图2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细胞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的速度快B.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使其激素分泌增加C.人体对寒冷刺激作出的反应只与图1有关D.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速度比体液调节速度快,A正确;如细胞a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细胞b,细胞b主要是肝脏细胞,不能分泌激素,B错误;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过程还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所以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图1和图2都有关系,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成传导,在神经元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D错误。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0.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A错误;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巨噬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1.2011年3月,因多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死亡,辉瑞与赛诺菲安万特的两款疫苗在日本被停用。下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和mRNA,细胞2可以产生淋巴因子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2为T细胞、3为B细胞、4为浆细胞、5是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A正确;物质a为抗体,图中所示的细胞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该基因仅在浆细胞中表达,仅浆细胞中含有抗体的mRNA,T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②过程表示疫苗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此过程涉及到T细胞的识别作用,因此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在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点睛】注射的疫苗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发生的图示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因此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1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过敏反应B.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图中的抗体是糖蛋白D.a细胞表示的是T细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解:AB、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错误;B正确;C、图中的抗体是蛋白质,C错误;D、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D错误.故选:B.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3.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假设科学家利用该空间实验室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处理,则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长素浓度:a>d>c=b,③生长最快B.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C.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胚芽鞘都出现生长现象D.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到背光侧,生长素浓度a>b;太空没有重力,c、d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生长素浓度a>c=d>b,生长素浓度越大促进生长的作用越强,①生长最快,A项、C项、D项错误,B项正确。14.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mol·mL-1),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AC的范围内,能促进生长B.在AD的范围内,属于生长抑制范围C.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右图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D.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相当于曲线CD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答案】D15.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条件下,其中生长状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AB.BC.CD.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云母片使得细胞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A错误。不透光的纸使得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B错误。琼脂能透过生长素,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故C正确。切去尖端,胚芽鞘即不生长也不弯曲;故D错误。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6.研究人员将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迎春花插条分别用一定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和清水处理,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插条生根数目如图所示,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是A~B浓度B.B~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C.该曲线不能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研究人员在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答案】D【解析】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是B浓度左右,A错误;B~C浓度的NAA溶液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C~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B错误;与乙相比,甲代表的曲线可以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据图分析,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表示空白对照,图甲表示实验组,D正确。17.如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下面各项是对该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组合是①茎具有向光性,而由上面结果可知,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②背光侧生长素对根的生长一般起抑制作用③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既可能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也可能与光照加快了生长素的分解有关④水稻根弯曲的角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解析】①茎具有向光性,而由上面结果可知,根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都背光弯曲生长,说明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正确;②因为背光一侧生长素多,但生长却慢,所以背光侧生长素对根的生长一般起抑制作用,正确;③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侧低,所以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既可能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也可能与光照加快了生长素的分解有关,正确;④因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个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故背光弯曲的角度不一定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只有三组对比也无法得出结论,错误;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③,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18.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土豆和人参种子的休眠B.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C.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D.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答案】C【解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因此用GA(赤霉素类)能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A正确;NAA(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等,因此能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B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乙烯利能促进番茄的果实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矮壮素(生长延缓剂)能抑制作物细胞伸长,但不抑制细胞分裂,能使植株变矮,杆茎变粗,叶色变绿,防止作物徒长,又能防止棉花落铃,提高产量,D正确,所以选C。19.下列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D.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可以存在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A正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C错误;相同物种的不同生物之间可以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20.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答案】A【解析】分析甲图,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故选A。21.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如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则不正确的是A.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B.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C.当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D.该湿地生态系统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A点在P曲线上,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C点在曲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正确;乙曲线上D、E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C正确;该湿地生态系统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点睛】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将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据此答题。22.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答案】C【解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A正确;曲线②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越,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正确;曲线③表明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因此图③中c点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曲线④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原有状态,因此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D正确。23.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答案】B【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或者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正确;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沙漠缺水,C错误;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微小、数目较多个体,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不必逐个计数,D错误。24.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答案】A【解析】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为竞争关系,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为捕食关系,噬菌体与侵染的细菌为寄生关系,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是共生关系,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种间关系【名师点睛】理解竞争、捕食、寄生、共生概念的内涵,熟记种间关系常见的实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5.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下列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B错误;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2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答案】C【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选择C。27.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消费者的存在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阳光、热能不属于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D错误;消费者的存在丰富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28.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答案】B【解析】在该食物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兔子是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A错误。兔子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草的同化量,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但这是在营养级之间,而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可能会大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因为狼的个体较大,C错误。狐狸捕食一只兔子,该兔子体内的能量也不是全部流向狐狸的,因为有些不能被狐狸消化吸收,D错误。点睛:动物的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相差1个级别,植物都是第一营养级,同种动物在一个食物网中因为所处的食物链不同营养级别有可能不同。29.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图中d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C.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D.某有毒物质污染湖泊,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答案】B【解析】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其数值为a,A项正确;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能量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在d所包含的范围内,B项错误;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00%=b/a×100%,C项正确;导致湖泊污染的某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在生物体内富集,因此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D项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将某一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误认为是该消费者的同化量;正确的理解是: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答案】C【解析】使用粪便做肥料,是因为粪便中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下一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10%—20%,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般越少,但也有特殊情况,如虫吃树叶,但虫的数量多于树,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31.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食物链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草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产生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C.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D.增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与食物链长短无关,A项错误;生产者不能利用热能,B项错误;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项错误;增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B.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答案】B【解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所指的含义。33.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B.131I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利用。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泄露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所以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有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B.生物的行为信息只作用于异性C.各种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生物的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比如声音等,A错误;生物的行为信息也可以作用于同性,如蜜蜂,B错误;信息的传递不依赖食物链,C错误;生物种群的生活和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D。35.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利用饲料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不同年龄阶段食性不同,幼年A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A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幼年A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B.成年A鱼和幼年A鱼可能因为食物主要来源不同,在池塘中存在垂直结构C.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就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答案】A【解析】自然状况下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但该鱼塘是人工鱼塘,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来自饲料中的化学能,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A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特征,而成年A鱼和幼年A鱼是一个种群,B错误。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仅要增加物种的丰富度还需要注意消费者之间的合适比例,C错误。捕食是种间关系,而同种鱼之间应是属于种内斗争,D错误。点睛: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群落的空间结构,而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3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加入的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故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的作用是分解农田中残留的农药导致的有机物污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及其应用37.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C.焚烧落叶和垃圾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答案】C【解析】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减少CO2、SO2等的大量排放,A正确;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做到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焚烧落叶和垃圾,会造成大量CO2、SO2的排放,C错误;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38.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答案】B【解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3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反映生物多样性的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答案】A【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这句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在文学创作上的价值,属直接价值,A正确。40.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以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三个亚种群【答案】A....................................自然环境条件是可变的,改变的环境条件也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生物亚种群还属于同一物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解: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A正确;B、由题干中“出现种群密度制约”可推知,由于食物、空间资源等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自然环境条件是可变的,改变的环境条件也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不能说没有环境阻力,C错误;D、生物亚种群还属于同一物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A.点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又叫就地保护.二、非选择题41.哺乳动物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为了研究该反射过程中感受器的存在部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的__________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pH稳态的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2)20世纪初,科学界认为CO2感受器可能位于脑部,也可能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为探究这一问题,科研工作者将连接头部与躯干的血管断开,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同时将A狗的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与B狗相应血管相连,A狗躯干的呼吸运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①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A狗脑部________________。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说明CO2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能、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答案】(1).乳酸(2).神经冲动(电信号)(3).神经—体液(4).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5).升高(6).狗躯干部血管壁上(7).不能【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题意的分析能力。(1)哺乳动物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此时会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兴奋产生时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呼吸中枢的。此时的二氧化碳分子就是一种信息分子,所以该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下完成的。(2)①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对照原则,所以该过程中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A狗脑部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因为A狗会进行无氧呼吸,所以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会升高。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此时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而CO2产生后存在于血浆中,所以该实验结果说明CO2感受器位于狗躯干部血管壁上,但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因为只保留了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其它神经都被切断了。4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1)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①激素甲的化学本质是____;激素乙的主要理作用是____。②据图分析高浓度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所起的作用分别是____。③有些激素发挥作用时首先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____________的功能。(2)研究表明,在1.0mg/L的甲激素溶液中加入1~5mg/L的乙激素能有效促进侧芽萌动。为进一步探究乙激素的最适用量(要求精确到1mg/L),请完成下列实验:①在1L浓度为1.0mg/L的甲激素溶液中加入乙激素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②用所得混合液分别处理同种长势等相同的枝条___________(部位);③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发生萌动的侧芽数量;④在上述实验中,应确保_______________等培养条件均适宜。【答案】(1).吲哚乙酸(IAA)(2).促进细胞分裂(3).抑制和促进作用(4).(特异性)受体(5).信息交流(6).1mg、2mg、3mg、4mg、5mg(7).侧芽(8).光照和温度【解析】试题分析:植株存在顶端优势现象,去除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顶端优势解除。故根据图解变化,可推知激素甲为生长素,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图示过程去顶芽前,顶芽产生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生长受到抑制而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而细胞分裂素一直在增加,促进植物生长,两种激素是拮抗关系。(1)①据图分析,激素甲表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②去除顶芽后,激素甲含量下降,激素乙含量上升,侧芽萌动,逐渐长长,可知高浓度的激素甲和激素乙对侧芽的影响分别是抑制和促进作用。③有些激素发挥作用时首先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乙激素的最适用量,故实验变量为乙激素的含量,在1L浓度为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