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B。图中场景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缘由,仍旧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旧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选D。材料强调赫鲁晓夫“仍旧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联系所学学问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其改革最终失败,D符合题意。A是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之一,解除。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与史实不符,解除。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C与赫鲁晓夫无关,解除。3.(2024·全国卷Ⅱ)表1苏联1970年安排完成状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料或安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改变【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苏联1970年的实际经济指标没有达到1961年的预料或安排目标,且农业领域的差距巨大。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后期增长速度放缓。说明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发展问题积重难返,故选A。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当政,他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B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C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生活物资惊慌,人民生活水平低,急需生活物品,需求并未发生改变,D错误。4.20世纪70年头初,苏联确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方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复原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解析】选C。“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方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正确。5.(2024·广东学业考)关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C.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但经济领域效果不佳,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变革,但最终导致政局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故选B。6.(2024·北京学业考)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全部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D.力图解决安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选D。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束缚着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订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之后的几位苏联领导人都企图对苏联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因此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力图解决安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苏联兴亡史》依据材料指出苏联当时执政的领导人并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学问,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缘由。【解析】本题的状况概括有肯定难度,要结合材料各种数据进行概括,其他问题较为简洁,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经济状况: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缘由:“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详细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560万吨增加到13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酬劳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解析】选C。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实行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C正确;A是在1921年;B是在1929年;D是20世纪80年头戈尔巴乔夫改革。2.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安排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激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C正确。3.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探讨通过了七年经济安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安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安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持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苏联七年经济安排仍旧优先发展重工业,反映了苏联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安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错误;1959年仍旧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无关,故D错误。【深化点拨】在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的状况下,赫鲁晓夫首先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局部的调整,虽然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安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激励私营企业发展 B.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确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安排【解析】选B。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明显不符。5.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其次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领域D.美国已经转型到学问经济时代【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调整,其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特殊是重工业,因此当时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C正确。20世纪70年头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这也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缘由,但这是外部因素,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缘由,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错误。20世纪90年头,学问经济才在美国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6.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缘由是 ()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难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选D。A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C发生在1991年,B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头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故选D。7.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自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才智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东欧剧变的影响【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主要缘由在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其弊端长期没有消退,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并不是主要缘由,故选B。8.1991年苏联解体,其重要缘由是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引发政权危机,那么苏联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基础B.稳步前进,避开改革带来的危机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解决民生问题D.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解析】选D。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失败的教训启示是不能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错误;战后苏联的改革没有刚好突破斯大林模式,通过改革化解危机,故B错误;应当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不能片面、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故C错误;D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终点,无法接着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吩咐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头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8分)(2)材料二1986年苏联“无法接着前进”的根本缘由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10分)【解析】第(1)题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动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