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1邓稼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行。3.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从三个方面体会其作用:①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显得简洁精练、铿锵有力;②长句与短句交替运用,句式的运用听从于情感表现的须要;③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学习作者杨振宁,做一个对民族、对祖国、对挚友充溢至情至爱的人。2.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其他崇高情感,触动学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悟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宏大的爱国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学习难点驾驭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依据中心的须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实力。学法指导查阅文献法、圈点勾画法、探讨沟通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验着宏大而深刻的变迁。宏大的时代造就宏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宏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宏大的人物。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诞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高校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探讨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哀思。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挚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3.文体学问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老师随笔:(1)关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近年来,“两弹一星”又指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起先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诞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成功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探讨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高校探讨生院。由于他学习成果突出,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确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探讨所任助理探讨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探讨。二、字词积累1.字音宰割(zǎi)元勋(xūn)氢弹(qīnɡ)直肠癌(ái)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选聘(pìn)夐(xiònɡ)曛(xūn)铤(tǐnɡ)筹划(chóu)殷红(yān)挚友(zhì)彷徨(pánɡhuánɡ)2.词义宰割:比方侵略、压迫、剥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特别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当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始终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能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热泪满眶:形容因特别兴奋、感谢或哀痛而流的眼泪充溢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袱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迥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明显地。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整体感知1.听朗读,思索: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①提示该部分的主要内容;②标明全文的结构层次;③显得新奇、醒目。老师随笔:怎样分析小标题的形式及作用小标题常见的形式有:①依据事物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②依据事物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小标题的作用有:①使行文条理清晰。②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③让读者更快更精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自由阅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其次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验和贡献。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的特性与品行。第四部分: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烈、骄傲、傲慢,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第五部分:着重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科学精神。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其次部分简洁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验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其次部分的补充、延长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行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其次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建才能、坚毅的意志、坚决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其次部分的具体化。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深层探究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2.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评价邓稼先的词语。“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当心眼儿”“忠诚纯正”“朴实”“没有私心”“与人为善”“甘于奉献”“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酷爱祖国”“酷爱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3.邓稼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示例: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更让我们明白:学做事前要先学做人。要做无私奉献、虚心坦诚的人;要做勇于进取,为志向不畏牺牲的人。4.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人不同特性、品质的词语及细微环节,思索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探讨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当心眼儿,一生喜爱‘纯’字所代表的品行”“最有中国农夫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肯定信任他”“文革”中能劝服两派群众组织,能劝服工宣队、军宣队。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显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志向党员”。老师随笔: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解答这类试题,肯定要着眼于全文,抓住两个字:叙、析。“叙”就是先说一说文中的什么和什么进行了对比,怎样对比的;“析”就是把对比后的表达效果写出来。组织答案一般依据“此(怎样)+彼(怎样)对比+效果分析”的格式。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索;同时也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衬托了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6.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具体介绍?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看法以及气质、品行、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其次,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情,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挚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状况不行能很了解,驾驭的材料不会许多。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比较高超的。语言赏析1.“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安葬同事、安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这两句是作者揣测邓稼先的心理和动作。这里的“不知道”“不知”,其实是“知道”,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担当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同为科学家,作者有着对常人难以理解的责任和担当的感同身受。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志向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迥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当心眼儿,一生喜爱‘纯’字所代表的品行”“具有中国农夫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虚心、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气质品行。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肯定信任他”,“文革”中能劝服两派群众组织,能劝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阔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志向党员。3.“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阔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确定的。所以作者说,假如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宏大人格的高度赞美。4.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特别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织运用,句式的运用完全听从于表现感情的须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特别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依次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我不能走’”部分的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织运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织运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概,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织运用,形成一种交织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困难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别的表达效果。探究写法1.结构独特,角度新奇。作者采纳“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宏大而崇高。2.选材精确,突出主题。邓稼先的故事有许多许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劝服两派接着工作和劝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宏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全部的人。3.饱含深情,生动感人。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友情,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从挚友的角度对邓稼先进行记叙,并将自己对挚友的深情、对祖国的酷爱融入字里行间,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一片赤子情怀,于不经意间被感动。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行,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示例一】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生气;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示例二】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我国核探讨工作;他,一个静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傲慢。老师随笔: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刘锐【事迹】面对强国强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