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_第1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_第2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_第3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_第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上海市泥城中学谢子明文学成就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他的词作长于用典。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起义南归时期。2.辗转任职时期。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写作特色: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来

比喻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少总多。

用典故古人古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军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突出萧索、凄凉之象,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作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

作用: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上阕小结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宋文帝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攻打北魏,但是刘义隆根本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就草草出兵,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击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用西汉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伐金不要草率出兵,要打有准备之仗。作者用宋文帝典故的用意思考:此处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未充分相信自己。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南朝宋文帝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常念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祠均已被金占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刘义隆: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用:佛狸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用:批评人们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廉颇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魏国探望廉颇,看他是否能替赵国出力。廉颇很想为赵国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廉颇老了,就不再起用他。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思考: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0多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总结:孙仲谋刘裕舞榭歌台风流业绩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金戈铁马万里如虎佛狸祠下神鸦社鼓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片下片咏史抒怀借古讽今(景仰之情)(赞叹之情)(警告当朝)(怒斥偏安)(壮志难酬)多用典故,表达情绪词总结层次英雄难觅全现状堪忧我心未老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对当局偏安一隅的愤懑对北定中原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惆怅怀古忧世抒志情感主题南宋岳珂认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对此你有何看法?辛弃疾的《永遇乐》运用很多典故,但是没有堆砌之感,因为内容大多与作者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相关。纵观全词,词中涉及的典故全都画面般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由典故承载的诗人的清晰可见,用典虽多,但抒情脉络清晰。苏辛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咏史抒怀,借古伤今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活动设计】艺术手法:用典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针砭南宋萎靡不振总结经验教训,指明当下多做法人民的民族情感被冲淡报国无门的愤慨

咏史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由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标志:

标题中带有古迹(一个国,一座城,一隅山河,一处亭台,一方楼阁)、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手法: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感:怀人伤己·感慨自我身世1.对比失落——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同病相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今·感伤历史兴衰1.昔盛今衰——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担忧国家命运2.物是人非——感伤古今变化,繁华不再

理性反思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劝诫今人勿重蹈覆辙。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南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①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②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简析下片用典的内涵。用典手法的答题格式:诗中用了......典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