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第Ⅰ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诘责(jié)杳无消息(chá)B.滞留(zhì)炽热(chì)器宇轩昂(xuān)C.踌躇(chóu)喧嚣(xiāo)锐不可当(dǎng)D.洗涤(tiáo)记载(zǎi)坦荡如砥(dǐ)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_________一点;让外表简单一点,本色就会更接近一点:让沟通简单一点,情感就会更_________一点;让过程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让效率更高一点,成果就会更_________一点。A.轻松融通丰满 B.宽松融通丰硕C.轻松融洽丰硕 D.宽松融洽丰满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B.林间,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处处弥漫着雨露泥土的气息与花草树木的身影。C.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D.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A.。,、。 B.!;、、C.!。;, D.、;,。5.下面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去边境慰问将士,表现出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的情景,烘托孤寂的心境。B.颔联直抒内心感受,作者像“征蓬”一样飘转出关塞,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设喻,以景自比。C.颈联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图,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D.尾联写诗人此次出关慰问将士,到达边塞却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因而心生失望与不满。阅读《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一文,完成6-8小题。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①人们普遍认为,分餐最早起源于西方。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②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④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⑤到了明清时期,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⑥合餐与分餐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形态,第一次碰撞的时间发生在明末清初。1658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他所著的《御览西方要记》里,西方的分餐制度第一次被正式介绍:“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此后,合餐与分餐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分餐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⑦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著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⑧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北京日报》,有删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古代的“大摆筵席”指的是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情景,这是典型的合餐制。B.分餐制源于周朝,它在两汉时期占主流地位,而到了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消失。C.人们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D.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实现了分餐到合餐的一次重大转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点明了说明对象,指出自古以来,分餐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B.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按照从西周开始,直至现在的时间顺序,说明了分餐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用餐方式。C.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如第②段运用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第③段加点的“在当时限定了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受到冲击的时间范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5.下列对分餐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西城胡风饮食使中原开始出现分餐制。B.分餐制分盘而食、人各一份,比较卫生,能更有效地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C.家庭中采用分餐制,可以照顾到家庭中不同年龄成员的需求,有利于家庭和睦。D.明清时期,合餐文化形成,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清荣峻茂荣:茂盛C.良多趣味良:甚,很 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 B.沿溯阻绝 C.乘奔御风 D.属引凄异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B.第①段描写了三峡的广度和高度,突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写提供了大背景。C.第②至④段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各具情调的不同景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D.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第Ⅱ卷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5)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6)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7)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肃王与沈元用(宋)陆游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元用素强记________________②取纸追书之________________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________________15.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________________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渔村的炊烟》一文,完成16~19题。渔村的炊烟简梅①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它们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最终消失在海天远处。②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清晨时,海天还未醒来,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寂寥地现出身姿,村巷时近时远的鸡鸣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闽江入海口飘来的薄雾,仿佛为炊烟铺了一层底色。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传来一两声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叮咛,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窣窣的声响。等到一轮红日豁然展现在村庄的上方,烟色也渐渐浓重起来。而中午时的炊烟,则夹杂着饭菜的香气,大人们早已在案板及灶台前,削、碾、揉、捏、包、捻……忙活了半天,端上一碗碗新出锅的鱼丸、鱼面,滚烫着、蒸腾着。大老远,就能听见乡音俚语欢快地在左邻右舍间蔓延。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风一拂动,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土路上缠络,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重返天空,向远处慢慢飘去。③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的日子,不绝如缕的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的舒展、高旷,给人以亲情的召唤那些海上捕捞归来的人,远远地望见炊烟,就仿佛看见家中锅灶旁忙碌的亲人,正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那饭菜中饱含着家人的汗水和智慧,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一瞬间,他们感觉辛劳顿消,浑身都暖和了起来。④炊烟袅袅,迎来送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大海上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让渔获满满、炊烟不断。他们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愈加认定:家中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便是人生的幸福。然而在过去,地窄、村偏、人穷的渔村,仅靠人的双手在茫茫大海上劳作,收获甚微。听老人讲,过去故乡紧缺柴火,人们得去外县山区找柴砍柴,而后雇船回乡,历经千辛万苦。而找一次柴仅能应付两三个月,一年得往返三四次。为了节省柴火,渔村人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将好的柴块垫底,使火更旺,而将杂碎的柴薪辅在上面;烧完的火炭要扒出来,待冷却后二次利用,拿来生火炖汤、熬药;火灰可当肥料,一担卖五六角……⑤改革开放后,渔村的生产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大船小船也都装上现代化器械,风风雨雨里,满载而归的日子更多了。接续的奋斗,使许多人家都摆脱了贫困。于是,渔家灶腔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缭绕、繁忙的炊烟,现出一副喜气洋洋的身姿。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的梅花…⑥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从烟囱里重新冒了出来……缠缠绕绕、蓬蓬松松的炊烟,总在人的心底勾起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⑦缕缕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在渔村上空轻舞出幸福的味道……(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28日,有删改)16.在作者笔下,不同时期的炊烟各有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时间炊烟的特点小时候欢快、朴素后来“我”乡愁的记忆中①______②______欢快、繁忙、喜气洋洋如今③______17.第⑤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缭绕、繁忙的炊烟,现出一副喜气洋洋的身姿,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的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时空跨度大,从童年到现在,从村里到村外,选材丰富,手法灵活,中心突出。B.文章构思巧妙,以小见大,琐事不“琐”,小事不“小”,以渔村炊烟表现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时代的变迁。C.渔村人的生活,早年艰辛如今富足,对比鲜明,突出了改革开放让渔村经济由落后走向快速发展。D.尽管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只有在岁末年关时渔村才重新飘起炊烟,这里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与伤感之情:E.“渔村的炊烟”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但文中过多笔墨描写渔村人的饮食生活,冲淡了主题。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一)综合学习(5分)阅读下面相关材料,请你按要求回答20~21题,2023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为此,某班开展以“关注天津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统计图【材料二】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和布局结构提升空气质量。通过转变交通运输结构,全面供应国六标准汽柴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破解“钢铁围城”;通过优化布局结构,破解“园区围城”。【材料三】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农用地、建设用地风险“两控”治土。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年度计划,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绿色化改造工程项目。【材料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开展二级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有效削减入河污染。通过以上治理,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措施。(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著阅读(8分)21.学校开展《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活动,请你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人物。(4分)人物文段(1)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2)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3)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4)他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1)美国记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1分)(2)为什么会进行此次“大迁移”行动?请你谈谈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3.人生路上,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奔赴目标,都难免会有辛苦疲惫之时,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从身边的见闻、过往的经历中去探寻,去挖掘,去汲取……曾经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接触过的人,领略过的风景,都可能让你获得足以应对一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