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姓名:分数: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材料二: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分析。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答案】1.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误,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3.D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A.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强调仁。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4.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5.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秋收茅盾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一石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这时已经是阴历六月底,农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了风潮前阿四赊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现在又要种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觉得那就是强迫他们把债台增高。老通宝看见儿子媳妇那样懒懒地不起劲,就更加暴躁。“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还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还剩下一包肥田粉在这里呀!”阿四有气无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宝跳了起来,恶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儿子说:“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哪来的钱去买一张饼呢?”“放屁!照你说,就不用种田了!不种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来还债?”第二天一清早,小陈老爷刚刚抽足了鸦片打算睡觉,老通宝突然来借钱了。数目不多,一张豆饼的代价。一心想睡觉的小陈老爷再三推托不开,只好答应出面到豆饼行去赊。老通宝一路上有说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饼放在廊檐下,却板起了脸孔对儿子媳妇说:“死了才不来管你们呀!什么债,你们不要多问,你们只替我做!”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拔似的长得非常快。河里的水却也飞快地往下缩。好容易从那干涸的河里车起了浑浊的泥水来,经过那六七丈远的沟,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田里那些壮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贫血症似的一天一天见得黄萎了。老通宝看着心疼,急得搓手跺脚没办法。四大娘冷一句热一句抱怨:白费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张豆饼的债!不单是老通宝家,谁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内就要干裂的像龟甲呀!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救急。老通宝一听到“洋”字,就有点不高兴。况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车会有那么大法力。正在这样怀疑着的老通宝还没开口,四大娘却先愤愤地叫了起来;“洋水车倒好。可是租钱呢?没有钱呀!听说踏满一爿田就要一块多钱!”“天老爷显灵。今晚上落一场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桥头那座简陋不堪的“财神堂”前磕了许多响头,许了大大的愿心。这一夜,老通宝整夜没有合眼。正午时分,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那些守在小桥上的人忽然发一声喊:来了!——那就是洋水车!“水就从这管口里出来,灌到田里!”管理那软管子的镇上人很卖弄似的对旁边的乡下人说。突然,那船上的机器发喘似的叫起来。接着,咕的一声,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他也不和儿子媳妇商量,径拉了保人,担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块钱,也叫那软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老通宝的田里平铺着一寸深的油绿绿的水,微风吹着,水皱的像老太婆的脸。老通宝看着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唠唠叨叨聒着“又是八块钱的债”!接着是凉爽的秋风来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村坊里的人全有喜色。老通宝更断言着“有四担米的收成”,是一个大熟年!有时他小心地抚着那重甸甸下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许竟有五担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壮实!只要一次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爷到底是生眼睛的!但是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乡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砻谷的时候,镇上的米价跌到一担糙米只值四元!最后,乡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担也不容易出脱!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然而讨债的人却川流不绝地在村坊里跑,汹汹然嚷着骂着。请他们收米罢?好的!糙米两元九角,白米三元六角!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全村坊的农民哭着,嚷着,骂着。“还种什么田!白辛苦了一阵子,还欠债!”——四大娘发疯似的见到人就说这一句话。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一九三三年一月(有删改)【注】《春蚕》《秋收》《残冬》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抢米囤”风潮让被围的市镇打开“方便之门”,人们因此渡过眼前难关,初步显露出斗争才会有希望的主题。B.文中两次提及“春蚕”,从“春蚕”到“秋收”愈加悲惨的人物遭际,体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C.老通宝的心情随着庄稼起伏多变,喜悦、着急、盼望,最终因希望破灭而送命,小说的节奏也随之缓急有变。D.文中先写农民丰收在望,继而写农民丰收成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7.关于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多多头有着最初的觉醒,干了犯“王法”的事,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推动了情节发展。C.米店老板冷冷的表情和腔调,表现了事不关己的商人对农民命运的漠不关心和无情嘲弄。D.四大娘对种田的怀疑和欠债的担忧,在小说倒数第二段得到了应验,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悲苦。8.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中老通宝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结尾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错,文中作者对破产农民充满同情,他们深受多重大山迫害,生活艰辛悲苦,没有怒其不争。7.DA.“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错,原文为“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老通宝是认为儿子的走法违法,没有认为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选项无中生有。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错,原文有“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老通宝看到了羊水车的效果,才决定使用的。C.“无情嘲弄”错,原文有“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米店老板有的是冷漠和残酷压榨,并没有嘲弄。8.①官、商、地主等多重盘剥,农民饱受压迫。②“洋”货深入农村,传统稳定的农村经济受到冲击。③农村贫穷落后,种地已经不能摆脱贫困,农民遭遇悲惨。9.①结尾写老通宝舌头僵硬不能说话,作者却还写他眼睛明朗,让他用眼睛似说非说出“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的话语。②反常的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明朗的眼神,眼睛仍似说非说的话透出了老通宝在生命的终点做出了改变,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思考。③以此结尾,深化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中国农民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觉醒,走革命的道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②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节选自《左传》,有删改)材料二: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节选自《毂梁传》有删改)【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D.《毂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2)不义不昵,厚将崩。1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毂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答案】10.BDF“然则为郑伯者”,此处“者”表提顿,后面B处断开;“宜奈何”,偏正结构,“奈何”为谓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处断开;“缓追逸贼”,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11.CA.正确。“惊”是使动用法;“水”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游泳。句意:使武姜受到惊吓。/不是善于游泳。B.正确。句意:恐怕对您有所不利。/极度疲乏,不能忍受。C.错误。送给/留下。句意: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美德。D.正确。12.B“始终没有任何动作”错误,根据后文“公闻其期,曰:‘可矣!’”可知,庄公一直在等待时机采取行动。13.(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2)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14.①共叔段丧失了做子弟的原则,应受到鄙薄。②但庄公在共叔段有不义不亲之举开始的时候,并未加以阻止,而是放任其野心,最终“克段于鄢”,可见庄公的处心积虑、费尽心机。③《毂梁传》认为庄公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既保住自己君主的地位,而且能够与家人和谐共处,但庄公并未这样做。因此鄙薄共叔段,更鄙薄庄公。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时,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长,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您可能承受不起这样做的后果。”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野草蔓延尚且难以铲除,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不久之后,太叔便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明属庄公,暗归自己管辖。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君主,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位给太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同意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太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多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太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兵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攻打郑国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庄公打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下手了!”并命令公子吕率领两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叛离太叔段。太叔段只好逃到鄢邑,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国。于是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没过多久,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当时是在颍谷守卫疆界的官员,听说这件事,就假借贡献礼物,进见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的时候有意把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询问原因,颍考叔说:“小人家有母亲,小人所能得到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可是从没尝过国君赏赐的肉,请允许我把这肉留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没有!”颍考叔问:“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说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发愁呢?如果挖个地道见到泉水涌出,在地道中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照他的话做了,后来庄公与姜氏恢复了以往的母子关系。材料二: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杀掉太子或同母弟的在《春秋》中被称为国君,因为他被称为国君,所以知道段是弟弟。段,是弟弟,而不称为弟;是公子,而不称为公子,这是贬斥他。因为段丧失了做子弟的原则,鄙薄段而更鄙薄郑伯。为什么更鄙薄郑伯呢?更鄙薄郑伯的处心积虑,费尽心机,以实现杀伐的目的。到鄢,说明郑伯追击之远,就像是说把段从母亲的怀中夺过来杀掉一样,所以更严厉地鄙薄他。既然这样那么作为郑伯,应该怎么办?应该慢慢地追赶放走作乱的弟弟,这才是亲睦本家人的做法。(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首联中通过“曾”“每”二字追忆自己与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谊。B.诗人在颔联中用“浮云”“流水”进行比喻,表达自己对别后生活的感慨。C.尾联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眼前淮上美景的喜爱之情。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以叙旧之“欢喜”开篇,以对美景之“喜爱”作结16.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提到“浮云”一词,但在词语含义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请简要分析。【答案】15.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错。颔联中抒发的是作者对二人别后行踪不定、年华易逝的伤感。颈联中作者将今日的相聚之欢与各自衰老的现状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情感应是“悲喜交加”。16.①韦诗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故人,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境遇的感伤。②王诗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势力,也用来喻指眼前的困难和障碍,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在经历短暂停顿后,出现了一个激烈的高潮。接着作者运用一个比喻表现音乐的终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怀古词中,词人常以历史遗迹之冷落荒凉表达兴衰之感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曲终收拨当心画②.四弦一声如裂帛③.风急天高猿啸哀④.渚清沙白鸟飞回⑤.斜阳草树⑥.寻常巷陌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①。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②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的组成部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言而喻②各不相同③不可或缺19.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20.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