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师说》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0课 师说》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0课 师说》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0课 师说》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0课 师说》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课文导入素养任务韩愈是卓越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思想方面力主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方面反对六朝浮夸艳丽之风,提倡文以载道;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平即鸣,光明磊落。他不仅传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使千年儒风得以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先中进士,后任四门博士。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代表作品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三岁而孤,靠兄嫂养育成人。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遭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韩愈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与同学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参考答案:“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古文运动发端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受授传授不否一般人小的方面学习不一定成群地学习尊师学习并列、排列古汉语名词作一般动词的五种情况以……为师以……为师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以……为耻以……为耻以……为耻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名词,道路名词,方法名词,主张,观点名词,道义动词,说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介词,对于介词,向介词,比介词,被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代词,他,他们代词,表远指,那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代词,指老师的代词,指学生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类,这些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出生在我前面(的人)。哪用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任务驱动一文段理解和分析学习知道,懂得本来无论、不论明智差不多近乎并列、排列2.下列对第1自然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5~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解析: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

3.下列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7~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解析: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参考答案: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固定解释经书的著作赞许赠送6.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解析: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D

6.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解析: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D

7.“圣人无常师”有什么深刻内涵?在文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世上的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多向他人学习。(2)这句话既回应篇首“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又领起本段内容,转入正面论述。任务驱动二综合理解和分析8.《师说》阐述了许多有关从师的见解,哪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观念?参考答案: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准确又全面;作者强调的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不同的。他认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很反常,反映了他的封建观念。9.荀子、韩愈都是古代儒家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思想家,同时也都是教育家,他们在《劝学》和《师说》中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养成。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观点。参考答案:①《劝学》中认为“学”不仅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更能提升人的品德修养。文章开篇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接下来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由此可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这同样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因此,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②《师说》开篇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而师者第一职能是“传道”,对于“道”,虽然有韩愈自己特定的内涵,与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有所区别,但《师说》中对老师的首要职责的认识与我们今天是无二的,都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德性底色。所以说荀子和韩愈在文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②《师说》开篇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而师者第一职能是“传道”,对于“道”,虽然有韩愈自己特定的内涵,与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有所区别,但《师说》中对老师的首要职责的认识与我们今天是无二的,都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德性底色。所以说荀子和韩愈在文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的标准。②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举例分析,增强形象性和说服力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可增强文章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赏析:上述选文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运用举例论证主要注意以下三点:(1)举例要简练概括。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如果不考虑论点的需要,信笔写去,甚至进行大段的记叙,那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使议论文变成“两头议、中间叙”的不伦不类的文章。(2)举例要紧扣论点。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3)举例要析理透辟。举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这样必然会造成事理脱节,举例失当。以“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为论点,以下面两则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200字左右。材料一: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是要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充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材料二: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的人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参考答案: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如果没有压力和挑战,人们就会缺乏紧张感和忧患意识,进而丧失了斗志,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死气沉沉,坐以待毙。世界拳王阿里为了使每场比赛皆立于不败之地,经常在比赛中为自己找一些“压力”,甚至还用钱雇人充当自己的反对者,激起自己最大的斗志来击败对手;挪威某公司老板为了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运用“鲇鱼效应”,请来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人员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所以说,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和挑战,使自己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感,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从而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C

解析:

C项,道:风尚。解析:C项,都是助词,在句中舒缓语气。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这。B项,介词,对于/介词,被。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A项,“受”同“授”;C项,“不”同“否”;D项,“知”同“智”。B

解析:A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项,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

C

解析:C项,“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他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解析:C项,“惑”应解释为“糊涂”。C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解析:B项,“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提及“先天的条件”。B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B.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C.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D.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可在大致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虚词在文中的作用断开。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墨,儒即儒家,以孔孟思想为核心,倡树仁义;墨即墨家,以墨翟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B.门墙,门类派别,在注重师从的朝代,不同门类派别往往格格不入,不同门派之间如隔门墙。C.浮屠,亦作浮图,是古人对佛教徒的称谓。后来并称佛塔为浮屠,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D.缙绅,原意是插笏板于衣带,是旧时官宦上朝时的装束,现用作官宦的代称,是比喻用法。解析:缙绅作为官宦的意思,是借代而不是比喻。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写文畅禅师结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畅禅师心慕儒家学说,故和他“谈儒”。B.作者虽然应柳宗元之约给佛教徒文畅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柳宗元为文畅写文却不述儒道的做法。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积极推行圣人之道,其核心就在于仁义之道和礼乐之道。D.作者借写序议“儒佛”事,盛赞儒家圣人之道,又暗含对佛教的贬斥,但讲来既不失礼,又站稳立场,可谓难得。解析:B项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一语用词太重,不符合文中“惜”字之意。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参考答案:打开他的包裹,他所得的诗文一共一百多篇,如果文畅禅师不是非常喜好诗文,怎么能积累这么多呢?(2)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参考答案:我既然重视柳宗元的托请,又欣赏文畅禅师喜好文章的行为,所以说了上面这些话。13.文畅为什么喜欢找缙绅士大夫索要诗文?请概述其原因。参考答案:文畅看到儒家君、臣、父、子伦理关系美好,文章、物品、事业都兴盛,内心非常仰慕,又为浮屠法规所拘束而不能深入了解,因此请他们作文章。参考译文:确实有一些人有儒家之名却干墨家的事,考察他的名分很正统,对照他的行为就不行了,这种人能够与他结为同道吗?也确实有一些人,入了墨家门而做儒家事,考察他的名分是不合正统的,对照他的行为却是正确的,这种人能够与他结为同道吗?扬子云说:“在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要让这些人离远一点;在落后的边远地区,要把这些人接纳进来。”我把这句话作为准则。禅师文畅喜好诗文,他周游天下,凡是出外游览,一定要向当地的士大夫和学者索取诗文来歌咏他的志向。贞元十九年春,文畅禅师要去游历东南之地,柳宗元替他向我求一篇文章。打开他的包裹,他所得的诗文一共一百多篇,如果文畅禅师不是非常喜好诗文,怎么能积累这么多呢?可惜柳宗元没有把三代圣贤的学说和思想告诉他,而只是拿与佛学相关的诗送给他。文畅是个佛教徒,如果想听佛教学说,可以向自己的师父请教,何必要见我们这些人向我们请教呢?他见到儒家主张的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很好,社会也因为儒家圣人之道的推行而繁盛,心里羡慕,但受到佛法的约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乐于听听儒家的学说而向我们这些人请教。像我们这样的人,应当把二帝三王倡导的仁、义、礼、乐、刑、政告诉他,给他说说日月星辰所以运行、天地的区别所以明显、鬼神所以幽游、人类和其他物种所以繁衍生息、江河所以流泻不止的道理,不应该又拿佛教学说来轻率地告诉他。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像禽兽和现在荒蛮之地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后来圣人出世,人们开始知道要住在房屋中,以谷物为食,亲近亲人,尊敬老人,养育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埋葬死者,所以圣人之道没有比仁义更高的,教化没有比礼、乐、刑、政更正统的。施行于天下,万物都各得其所;付之于自身,则身体健康、心气平和。尧把圣人之道传给舜,舜把它传给禹,禹把它传给汤,汤把它传给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把它传给周公、孔子。把这些道理写成书,中原大地的人世代奉行不违。现在佛教的学说,用什么来流传下去呢?鸟俯身啄食,要不时抬起头来看看四周;兽类藏在密林和山洞里,很少出来活动,这都是害怕被更强大的敌人侵犯,但就是这样也还是逃脱不了祸难:弱小者的肉往往成为强者的食物。现在我与文畅禅师住得安稳,吃得悠闲,优游自在,自然生死,与禽兽不同,难道不知道这是受谁的恩惠吗?不明白事理而不为者不为罪;明白事理却不做,是糊涂;喜欢旧事物不能靠近新事物,是懦弱;明白事理却不愿告诉别人,是不仁;告诉别人却不说实话,是不诚实。我既然重视柳宗元的托请,又欣赏文畅禅师喜好文章的行为,所以说了上面这些话。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写文畅禅师结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畅禅师心慕儒家学说,故和他“谈儒”。B.作者虽然应柳宗元之约给佛教徒文畅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柳宗元为文畅写文却不述儒道的做法。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之道的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