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病患者都携带致病基因,且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时一定是伴性遗传B.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致病基因的频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C.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一定不能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D.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发的疾病2.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3.许多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脂肪,这些“油脂”积累在细胞内一种被称为“油质体”的结构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脂肪和淀粉是植物体内常见的储能物质B.单层磷脂分子包裹油滴可以构成油质体C.油质体的形成与内质网有很密切的关系D.油质体中积累的脂肪能参与构成细胞膜4.人体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可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下列有关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B.组织液的O2浓度高于血浆的O2浓度,CO2的浓度则相反C.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在组织液中增殖D.若饮水量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5.从生长状况相同的一些胚芽鞘上分别对应截取三种切段即S1、S2和S3,然后把这三种切段分别放在不含IAA和赤霉素、含赤霉素、含IAA三种相同浓度的溶液中,培养3天后,测量切段长度,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从幼根获取相应切段进行处理,结果与上图一致B.实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对切段伸长具有两重性C.该浓度IAA对切段S2的促进生长作用低于切段S3D.该实验结果可证明赤霉素和IAA共同作用促进伸长效果更好6.高等植物细胞内元素转移的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器中的是()A.CO2中的碳元素转移到葡萄糖 B.H2O中的氢元素转移到葡萄糖C.丙酮酸中的氧元素转移到CO2 D.ATP中的磷元素转移到RN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①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防治鼠害,通过引入鼠的天敌来降低该鼠群的K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措施的实践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同学认为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牧场的物种丰富度,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某地区推广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鸭能通过捕食减少稻田中杂草、害虫和田螺的数量,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减少__________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鸭的游动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3)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害虫如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一种环节动物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9.(10分)免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成的特殊防御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表示将抗原(病原性物质)注射到兔子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X和抗原Y(抗原Y首次进入兔子体内),图中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_。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___。(2)HIV是具有包膜的RNA(逆转录)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___综合症之免疫性疾病。除此之外,免疫性疾病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3)免疫缺陷相关的疾病,一般可通过骨髓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部分治疗。①骨髓移植,其实质是______移植,能替代受损的免疫系统,实现免疫重建。②基因治疗,是指将_______导入靶细胞(如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______有缺陷的基因而达到治疗目的。10.(10分)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1)D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____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____反应中CO2的还原。(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组别及处理方法:CK:水、25℃;H:水、36℃;P:黄体酮、25℃;P+H:黄体酮、36℃①据图甲、乙的CK组和H组分析: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推测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___________分解量。(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P、P+H组所示。①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____________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②据图乙、丙、丁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为研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小组将某种植物幼苗放入密闭容器内,测定容器内CO2的变化量(mg/h),各组起始CO2浓度相同,结果如下表:温度(℃)条件15202530354045适宜光照-16-22-28-30-28-23-18黑暗+12+19+26+30+35+38+32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黑暗条件下,该植物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2)45℃时,呼吸作用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3)CO2参与卡尔文循环(暗反应)首先形成的物质是______。(4)30℃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5℃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在表中所示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该植物生长的温度是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环境因素的疾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详解】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由于染色体异常而患病,不携带致病基因,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时不一定是伴性遗传,如秃顶(从性遗传),对于杂合子(Bb),是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正常,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两性体内性激素的不同,A错误;B、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致病基因的频率男性与女性相等,B错误;C、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如镰刀型贫血症,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形,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C错误;D、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发的疾病,D正确。故选D。2、D【解析】

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长后维持稳定,不再增长,说明其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详解】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3、D【解析】

1.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2.脂肪的功能: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详解】A、植物常见的储能物质有脂肪和淀粉,A正确;B、由于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而细胞中的油脂疏水,外部溶液亲水,所以油质体磷脂膜应该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B正确;C、脂质的合成在内质网,因此油质体的形成与内质网有很密切的关系,C正确;D、脂肪不参与构成细胞膜,D错误。故选D。4、B【解析】

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液体。组织液大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普通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可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是细胞进行代谢的必要条件。【详解】A、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A正确;B、O2和CO2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跨过细胞膜,细胞消耗的O2来自于组织液,组织液中O2来自血浆,因此组织液的O2浓度低于血浆的O2浓度;而CO2由组织细胞代谢产生,向血浆中扩散,因此组织液的CO2浓度高于血浆的CO2浓度,B错误;C、病毒为寄生生物,需要在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增殖,故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再组织液中增殖,C正确;D、饮水量增加,可能会使组织液浓度下降,引起组织液渗透压下降,D正确;故选B。5、C【解析】

分析题图:S1为胚芽鞘尖端,具有分裂能力,S3段为成熟组织,不具有分裂能力。柱状图:与对照组相比,赤霉素促进切段S1的生长,IAA抑制切段S1的生长;赤霉素明显促进S2的生长,而对于S3的促进生长的效果不太明显;IAA对S3的促进生长的效果比赤霉素要强,即S2切段对于赤霉素的敏感性要高于切段S3的细胞,而S2切段对于生长素的敏感性要低于切段S3的细胞。【详解】A、由于根和芽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若从幼根获取相应切段进行处理,结果与上图有所不同,A错误;B、图中三个实验结果中赤霉素对切段伸长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出两重性,B错误;C、据图可知该浓度IAA对切段S2的促进生长作用低于切段S3,C正确;D、由于缺少赤霉素和IAA共同作用的实验组,因此无法得出“赤霉素和IAA共同作用促进伸长效果更好”的结论,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应的实验设计,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先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分析坐标图中各柱形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分析各选项。6、A【解析】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二、三阶段在线粒体进行。【详解】A、CO2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转移到葡萄糖(CO2→C3→葡萄糖),该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B、二糖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水参与,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需要细胞器的参与,B错误;C、丙酮酸中的氧元素转移到CO2可发生在酵母菌等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C错误;D、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形成AMP即可作为合成RNA的原料,RNA的合成可发生在细胞核中,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物质的关系,熟记ATP与RNA的关系,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最后统计所有样方的物种数作为该牧场的物种丰富度【解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详解】(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①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②为防治鼠害,通过引入鼠的天敌来降低该鼠群的K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措施的实践意义是: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3)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时,应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最后统计所有样方的物种数,作为该草原的物种丰富度。【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两种方法在不同生物中调查过程中的运用;识记样方法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取样随机、样本数量足够大等;理解群落的概念,了解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8、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生产者(水稻和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能量流动农药增加水中的氧含量样方法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水稻和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2)鸭能通过捕食减少稻田中杂草、害虫和田螺的数量,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鸭的游动还能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3)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害虫如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一种环节动物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优势物种更替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点睛】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9、B记忆细胞CD获得性免疫缺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干细胞)外源正常基因替代、修复或纠正【解析】

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X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X和Y时,对于抗原X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B;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后,由于抗原X属于二次免疫,机体中存在针对抗原的记忆细胞,在受到抗原X刺激后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所以表示针对抗原X产生的抗体数量曲线为B。而针对抗原Y属于初次免疫,产生抗体数量少,所以表示针对抗原Y产生的抗体数量曲线为C曲线。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机体内的抗体数量会逐渐减少,为曲线D。(2)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使人得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3)①骨髓移植的实质是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使其分化形成的正常细胞代替病变的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②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替代、修复或纠正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点睛】本题考查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区别、免疫异常疾病和有关治疗措施,意在考查考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类囊体薄膜暗降低D1蛋白含量降低大于解除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解析】

1.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2.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组与P+H组基本相同)。【详解】(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CO2的还原。(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①据图甲、乙的CK组为水、25℃处理,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结合图乙分析: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下降有关。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