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内蒙古平煤高级中学、元宝山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内蒙古平煤高级中学、元宝山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内蒙古平煤高级中学、元宝山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内蒙古平煤高级中学、元宝山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内蒙古平煤高级中学、元宝山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内蒙古平煤高级中学、元宝山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做的推论错误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有紫色反应B.β­AP的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D.β­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2.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下列与杂交瘤细胞的获取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可利用振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细胞融合B.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C.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生产单抗3.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交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中的信息通过核孔传递到细胞质B.同一物种成熟的雌雄生殖细胞能相互识别C.吞噬细胞能识别并吞噬不同种类病原体D.植物体产生的乙烯只能对自身发挥作用4.下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的是()A.磷脂 B.糖原 C.胰蛋白酶 D.丙酮酸5.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细胞正在发生DNA的复制,此前有RNA聚合酶、DNA解旋酶等物质的合成B.②中的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两极发出的纺锤丝C.③中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D.④中每个细胞的DNA含量相同,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C.同种生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不同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________(填图中字母),碳元素在A、B、C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2)信息传递存在于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之间,而且这种传递一般是______________的。动物捕食过程中通过鸣叫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__。(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导致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等大量繁殖,接着藻类减少,又引起水蚤等食藻浮游动物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此过程中,早期属于__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__反馈调节。(5)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2020年3月16日,中国科学家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重组新冠疫苗的制备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②需要___________作为原料。步骤③需要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2)被用作载体的Ad5应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3)步骤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4)重组疫苗注入志愿者体内后,S蛋白基因指导合成的S蛋白作为_______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能与之相结合的抗体,抗体的分泌量可作为检测疫苗对志愿者免疫效果的指标。参加临床试验的志愿者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SARS-CoV-2感染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探究疫苗的注射剂量对志愿者产生的免疫效果,需进一步试验,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9.(10分)DMS(二甲基硫醚)是一种对气候有明显影响的气体,海洋中生成DMS的主要过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圆石藻、浮游动物、海洋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圆石藻细胞固定的太阳能,传递给浮游动物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将流向_____________。(2)中间产物X的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能作为一种_____________信息使浮游动物对圆石藻的捕食明显减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一个圆石藻种群与浮游动物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_____________。10.(10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而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回答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相关问题。(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若要调查一块农田中农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此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若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鼠被捕获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到,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偏大/相等/偏小);若要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法。(2)若要调查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的方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____和目测估计法,而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3)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若要测定培养液中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直接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种群增长速度最快。11.(15分)Ⅰ.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n=16),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雄蜂体细胞中含____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条同源染色体。(2)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的只能产生_______种类型的精子。Ⅱ.今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为研制相关疫苗,科学家首先要了解该病毒的结构,确定它是RNA病毒还是DNA病毒?假设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根据题意,β-AP(p-淀粉样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成紫色,A正确;“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则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B正确;据图分析,β-AP分子中氨基酸=695-596-(695-635)=39,则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C错误;β-AP的过程需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将APP分解,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故选C。2、A【解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诱导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物理方法有振动、电刺激等,A正确;B、由于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对细胞解离等处理,细胞已死亡,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B错误;C、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等原理,没有用到基因重组,C错误;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故选A。3、D【解析】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能实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详解】A、细胞核中的信息可通过转录到RNA中,RNA通过核孔将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A正确;B、同一物种成熟的雌雄生殖细胞能相互识别并完成受精作用,不同物种的雌雄生殖细胞一般不能相互识别并完成受精作用,B正确;C、吞噬细胞可识别并吞噬多种病原体,并通过其溶酶体内的酶将病原体水解,C正确;D、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植物体产生的乙烯也可以对非自身的器官发挥作用,如将未成熟的香蕉与成熟的柿子放在一起,柿子释放的乙烯将促进香蕉的成熟,D错误。故选D。4、A【解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元素为C、H、O、N、P。酶的本质为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P。【详解】A、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组成元素为C、H、O、N、P,A正确;B、糖原的组成元素是C、H、O,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B错误;C、胰蛋白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D、丙酮酸的组成元素是C、H、O,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故选A。5、C【解析】

据图分析,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②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产生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④中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核,且出现了核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错误;B、②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了细胞的两极,此时已经完成了基因重组,B错误;C、③中的每个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①前期的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所以该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C正确;D、④中每个细胞的核DNA含量相同,但是细胞质DNA含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C。【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6、D【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也会发生进化,B正确;C、同种生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可能不同,如桦尺蠖,C正确;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如AA:Aa:aa=1:2:1和只有Aa相比,基因频率相同,D错误。故选D。【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为生物进行提供原材料。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A含碳有机物A、B、C双向物理信息抵抗力强负正农田生态系统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归还土壤)【解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图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详解】(1)能量的输入依赖于生产者(A)固定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信息传递在生物(A、B、C、)之间双向传递,鸣叫发出声音给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3)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特性称为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而言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4)分析该过程,前期是藻类增加→水蚤增加→藻类减少→水蚤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是排入污水→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5)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所以农田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归还土壤)。【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知识,考生需要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的过程,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区别。8、脱氧核苷酸Taq酶(或限制酶)能自我复制(有一个或多个切割位点、有标记基因位点、对受体细胞无害)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抗原无抗原无有SARS-CoV-2感染史的志愿者血清中会存在一定量的相应抗体,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给不同组志愿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疫苗,一段时间后采集血样检测相应抗体的水平【解析】

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题图分析,图中为重组新冠疫苗的制备流程,其中①为获取新冠病毒RNA的过程;②为以新冠病毒RNA为模板逆转录出cDNA的过程;③表示通过PCR技术获取S蛋白基因的过程;④为将腺病毒和S蛋白基因重组的过程;⑤新冠疫苗的实验并检测。【详解】(1)步骤②为逆转录过程,合成的产物是DNA,因此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步骤③为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S蛋白基因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的酶是Taq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还需要用限制酶对获得的S蛋白基因进行修饰。(2)Ad5作为载体应具有的特点是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可以存活表达、大小适中而且对宿主细胞无害等等。(3)步骤④为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即重组新冠疫苗的过程。(4)重组疫苗注入志愿者体内后,S蛋白基因指导合成的S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能与之相结合的抗体,抗体的分泌量可作为检测疫苗对志愿者免疫效果的指标。参加临床试验的志愿者需要满足无SARS-CoV-2感染史,即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志愿者,因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体内含有对新冠病毒的记忆细胞,若注射疫苗会出现二次免疫的特征,即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从而导致无法检测出该疫苗的真正效果。(5)实验目的为探究疫苗的注射剂量对志愿者产生的免疫效果,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疫苗的剂量,因变量为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因此设计实验如下:将同性别且年龄相当的志愿者随机分成若干组,然后给不同组别的志愿者注射不同剂量梯度的疫苗,一段时间之后,检测志愿者体内的抗体产生量,做好记录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点睛】熟知关于疫苗制备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从图中找到各个步骤的含义和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9、生物群落食物链(圆石藻→浮游动物)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化学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

1、分析题图: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圆石藻是生产者,浮游动物是消费者,某些海洋细菌是分解者。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以成分发生改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达到或者维持稳态。【详解】(1)圆石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图中的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海洋细菌属于分解者。圆石藻、浮游动物、海洋细菌等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圆石藻细胞固定的太阳能,传递给浮游动物的渠道是食物链(圆石藻→浮游动物)。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图中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除流经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还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2)中间产物X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作为一种化学信息使浮游动物对圆石藻的捕食明显减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由图中信息即浮游动物摄食圆石藻细胞可推断,当圆石藻大量繁殖时,浮游动物因为食物充足数量增加,会使圆石藻的被捕食量增加,从而使圆石藻的数量减少。浮游动物排出的中间产物X的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又作为一种化学信息使浮游动物对圆石藻的捕食明显减少,圆石藻的数量增加,反映了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圆石藻种群与浮游动物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如下:【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物质循环的过程和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理解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机理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0、样方随机取样标志重捕偏大黑光灯诱捕(灯光诱捕);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法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a/2【解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3.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采用抽样检测法,即直接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详解】(1)由于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样方法使用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广,因此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如果鼠被捕获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到,那么第二次捕获的鼠中标记的个体数偏低,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偏大;若要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根据昆虫的趋光性特点可用黑光灯诱捕法。(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则a值为该种群的K值,那么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且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把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识记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