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出题人:审题人:(测试时间:75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2单元)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思想的核心是()A.仁B.道C.非攻D.重法2.北朝文学作品《木兰辞》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其中“天子”与“可汗”的称谓反映了()A.民族文化的交融B.各族的政治隔阂C.北方的政局动荡D.南北政权的对峙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壮丽的城市。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的做法()A.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4.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呼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和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可以佐证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是()A.门阀士族强大B.豪强地主衰落C.政权更迭频繁D.皇权逐渐加强5.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A.太尉B.御史大夫C.刺史D.通判6.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降低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君主专制C.减少了决策失误D.提高了工作效率7.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群众的统治与管理而实施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编户齐民D.什伍连坐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A.提升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权力C.避免决策失误D.打击地方割据9.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某学派特征做如下概括:“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该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10.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是()①列国纷争②华夏认同③经济发展④百家争鸣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1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B.采取“与民休息”政策C.设置西域都护府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13.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14.《尚书》被后世认定为五经之一,它的内容基本上都和政事相关。孔子之前,它已经是周代贵族教育的重要科目;孔子之时,它被整理过;孔子之后,它仍在被改订增益,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汉代,儒家整理的《尚书》被确立为官方标准版本。这说明()A.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尚书》B.《尚书》始终属于民间创作C.先秦主流文化被儒家修改D.儒家思想的历史源流久远1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是()选项成就评价A《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乐府诗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造纸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16.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的代表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17.历史推导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推导符合逻辑的是()A.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B.汉初沿袭秦朝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七国之乱”C.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减弱——君权得以加强D.东汉中期外戚专权——王莽推行社会改革——出现“光武中兴”18.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以及山西陶寺遗址均有发现都邑形态。其按外郭城、内城、宫城三重布局,择中建都,并产生了祭祀性建筑和高等级作坊。这一现象表明()A.新石器晚期社会较发达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早期文明已经初具形态D.各文明之间的交往19.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其大一统思想强调王者之尊,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反映了()A.汉代兴起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的盛行C.探讨边疆的治理模式D.新儒学的社会现实性20.睡虎地秦简《效律》记载,国家规定经营商贾和客店的不准立户,不分给田地房屋;此类人在三代以后才准许做官;商贾带头不耕种要杀之,且罚其同族弟兄从军。此举旨在()A.规范商业活动B.维护统治基础C.降低商人地位D.增加政府收入21.《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2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23.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家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实质是()A.官员众多,职责明确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C.选贤任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皇权至上24.严文明认为,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族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A.源远流长B.多元一体C.生生不息D.地域辽阔25.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

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相同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不同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26.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A.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27.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关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畜牧有厩苑律等等,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这反映了秦汉时期()A.行政管理的法制化B.法家思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C.刑法与礼制相结合D.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规28.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29.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0.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第II卷(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坐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会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终成大变局。凡是历史上的大变局也莫不如此。——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达到鼎盛时期,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朝进入大发展时期,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汉朝的宏伟大业,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方面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客观要求所使然,可以说汉武帝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和标志,同时,汉武帝时期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的辉煌政绩又与他个人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摘引自洪煜《评汉武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记住(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份”的原因(2分),并简析秦能够开创“大一统”时代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成为杰出人物的主要因素,(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巩固与发展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措施。(7分)3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3分),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